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建窑对宋代斗茶的影响

小小茶农 2023-11-12 23:13:34

建窑对宋代斗茶的影响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

宋,就是最早的极简!

宋人喜好斗及使用黑釉瓷茶盏,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也是宋朝推崇理学、儒学,文人雅士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风格的反映。黑釉瓷茶盏尤其是兔毫盏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是纯洁、中和、清明的象征,其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则既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加之宋人崇尚以茶养生,受理学思潮的熏陶,重视人的内省,通过人内心的沉思,达到人心里的进化。而庄严肃穆、如面壁参禅式的斗茶,恰好反映了宋代重视内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故而也就受到帝王的喜好。

上行下效,促使建窑黑釉瓷茶盏大量生产,更多的瓷窑烧造黑釉瓷茶盏。而兔毫盏便是建窑黑釉瓷茶盏中的代表。《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当时文人墨客对黑釉兔毫盏的记录中也可看出:蔡襄《茶录》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

建窑黑釉瓷茶盏尤其是兔毫盏在北宋晚期至南宋鼎盛一时,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这与建盏自身的特性、斗茶的需要以及当时上层社会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它在宋朝的兴盛也在情理之中。《中国陶瓷》:“斗茶的风习,始于宋初,徽宗朝为盛,南渡以后衰歇。此与建窑烧制御用兔毫盏的时间,也大致相当…宋代建窑黑瓷的突然兴起与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

就北宋和南宋两代,建窑黑釉器的生产工艺精湛,影响颇为深远。宋代闽北和闽东的大批瓷窑都纷纷追慕效仿,像南平、建瓯、松溪、蒲城、崇安等地,都烧制过建窑风格的黑釉瓷器。它的影响还远及江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地。江西吉州窑的“鹤鸽斑”是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可与建窑“兔毫盏”齐名,为时人争购,为后人珍藏。

总之,受当时社会上的侈靡之风影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同唐朝的质朴相反,违背了茶圣陆羽的初衷。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银或漆器,并相沿成风,日趋奢侈。

至明代初年,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饮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斗茶之风也渐趋消失,曾经盛行一时的建窑黑釉盏,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黑釉盏中的珍品兔毫盏,由于其烧制技术要求较高,伴随着斗茶文化的衰落,也随之日渐减少,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茶文化

宋代斗茶图的历史信息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0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