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发现的晴隆茶种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茶种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树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贵州现有各类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两个品种,是中国茶树品种的优良品种。同时,贵州是茶树和茶业的故乡,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民族茶文化产业经济史与贵州文明史同生共荣。
茶树在地球上已生存约6-7千万年,然而大约1.4亿年前地壳发生巨大变化,使贵州高原地貌初现。以后约6千万年左右,地壳运动又一次出现了造山运动,贵州地势受喜马拉雅山强烈抬升的影响,造就了今日贵州西高东低的地势。这两个6千万年绝非偶然巧合。茶树起源于第三纪,从地球史发展看,贵州正是三叠纪时期上升形成的古陆,贵州高原恰恰是全球三叠纪岩溶最完整、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卡斯特地貌如此千姿百态,是我国南方诸多茶区所不能比拟的,在这古老的生态良好的带酸性的岩溶地层,分布着无数的高大野生茶树。在中国乃至全球茶区再难找到与贵州相同的地方,古老而美丽的贵州不仅是人类最早居住和最宜居住之地,也是中国和人类不可多得的最适宜种植茶树的宝地。
茶树最先为中国人所发现,茶叶最先由中国人从药用变为饮用。这都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事实。1824年,勃鲁氏在东印度和缅甸交界处的阿萨姆省沙地耶山区,发现了一株高约13米、经围近1米的大茶树。这位军人就以此为依据,推断茶树原产地在印度,英国植物学家勃勃来克、勃朗、叶卜生以及日本人加藤繁等,紧追其后,大做文章,鼓吹印度是茶叶的原产地。
1919年,荷兰人科恩·司徒,觉得说不过去,便折中地提出个二元论,认为大叶种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西藏高原之东的四川、云南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提出多元论,认为茶叶原产于东南亚有野生茶树的各产茶国,包括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 1974年,英国人艾登认为茶叶原产地既不在中国,也不在印度,而是缅甸的江心坡。为了辨明真伪,世界各国科学家们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茶树的分布、变异、亲缘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绝大多数的研究者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的科学团,对印度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实地科学考察,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博士和格里费博士认为勃鲁氏发现的野生的大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的变种。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和威尔逊先后撰文阐述茶树原产地在中国的理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志村桥和桥本实,从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角度对各国茶区茶树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结果得出结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云贵高原一带。
我国科学家从茶树的起源和自然分布状况,从地质的变迁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类变异,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原产地。经地质学家认定,云贵高原不仅自然景观奇特、地理环境优越,而且没有遭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许多古老树种得到保存下来,繁衍至今。20世纪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不断发现大量野生茶树。在贵州省,从上世纪30年代起,先后发现许多野生大茶树,沿黔东梵净山、佛顶山和黔北赤水河流域的石阡、印江、思南、沿河、安龙、普安、榕江、丹寨、务川等分布。在四川和重庆一些县市,也相继发现不少野生大茶树。特别是在云南勐海的大里山密林里,发现一棵野生大茶树高达32.12米,胸围2.9米,树龄达 1700多年。这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野生茶树,类似这样的野生大茶树,在附近还有9棵。而考古学家也在贵州晴隆县菁口乡笋家菁发现了茶种化石,至今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化石。这块茶籽化石先由贵州省茶科所刘其志初步鉴定,认为从形状上看,很接近该地野生茶树的种子,有明显的种脐,种脐旁边有三个胚胎的印迹,初步认为是化石茶籽,从现场调查该地主要是三叠纪地层,从地球史发展看,该地区是三叠纪时期上升形成的古陆;1988年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郭双兴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专家等现场勘查调查,初步认为是新生代早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茶果实为绿色,每果有种籽1—5粒,茶籽呈褐色,是典型的薄壳类种子,直径1cm左右,半球形或前面楔形,背面圆形。茶籽具有两片肥大的子叶,分开子叶可见胚芽和胚根。子叶含丰富的油脂、淀粉、蛋白质和少量糖,供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所需营养。贵州茶籽形状与一般的有所不同,近似油茶籽,是茶树的一种。贵州是茶树的故乡,是茶树的原生地和古老的茶区之一。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茶树的形态学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园林绿化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茶树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花期长、易造型、繁殖能力强,适合作为观花观叶植物和构建盆景、绿篱,同时还具有古树名木的特殊价值
一、分类及品种
1.色叶品种色叶品种是指叶色、芽色呈现除基本色以外其他颜色的茶树种质资源。
(1)白色系因某种原因导致叶片失去叶绿素而产生叶片白化现象的茶树品种,白茶根据白化类型可以分为温度敏感型、光照敏感型和光温不敏型。白色品种有安吉白茶、印雪白茶、四明白茶等。印雪白茶系温度敏感型灌木,春芽呈玉白色,展叶后呈雪白色,春季后随温度升高而返绿,少数春叶至7月仍呈白色。
(2)黄色系叶色、芽色呈现黄绿色、乳黄色至金黄色的茶树品种,如黄叶水仙、黄金菊、黄金芽等。部分黄化现象会因秋季气温下降而返绿。黄金芽系光照敏感型灌木,各轮新梢展叶后均呈乳黄色至金黄色,秋季后因光照时间减少,新萌发的叶片开始返绿,少数在叶缘留有乳黄色。
(3)紫色系叶色、芽色呈现紫色的茶树品种,如阳羡紫笋芽色呈紫色,展叶后,叶色呈绿色,仅颜色较深。而‘紫娟’几乎全株呈紫色,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紫果、紫色花萼和花梗的特点,系小乔木。
(4)花色系花色系指叶片中有2种或2种以上颜色互相交杂的茶树品种。如‘花月’,光温不敏型灌木,展叶后有全白叶、花白叶和全绿叶,白化部分呈雪白色,一般不转绿。
2.奇形品种
奇形品种是指芽、叶、枝、干等在形状上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茶树品种。目前栽培用的茶树通常为灌木型,不加修剪高度为1.5米至3米,而很多野生乔木型茶树,高度为数米。高大的乔木型茶树适合单株造景,而矮小的灌木型茶树则适合应用于绿篱构建。
3.多花品种
多花品种花量极大,有资料显示,多花者每平方米茶蓬上达3500多朵,更多者甚至达9200朵。茶树的花一般为白色,少数呈浅黄色或粉色,开在冬季,配合如此大的花量,给城镇冬季增色很多。如鸠坑群体种等杂种群体是开发多花品种的优良种质资源,应加强这方面的选育工作。
二、在城镇绿化中的应用
特色茶树在城镇绿化建设中大有可为,可以广泛应用于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庭院造景、盆栽盆景等方面。
(1)行道树乔木型茶树以其挺拔的身姿、开张的树冠、常绿的树叶、纷繁的花朵成为行道树树种中的佼佼者,可以种植于城市道路、城乡公路两侧,也可种植于河流、湖泊、航道两侧及周边,成为构建绿色通道的主力军。
(2)绿地建设和庭院造景以灌木型茶树单一品种或与其他园林植物混栽、间作组成绿篱、绿墙,凭借其丰富和善变的叶色,多样的叶片形状,实现绿篱、绿墙的多彩化、多样化。以小乔木型、灌木型或奇形品种的茶树为主体,通过嫁接、修剪等手段,形成绿化单体或群体造型,如孤植、球形、带状或其他如动物等特殊造型,增加绿地的美感。
在构成绿篱绿墙或单体、群体造型时,还应充分利用障景、框景、对景、漏景等园林手法,美化城市绿地和庭院。以茶树为主栽植物建设的绿地,不但具有绿化美化城镇、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还具有传播茶文化、宣传茶知识、了解农业生产的作用。
(3)盆栽盆景将特色茶树植于盆中,通过整形、嫁接等手法,制造出别具一格的茶树盆景,无论是摆放于室内还是室外,都极具观赏和美化价值。
在绿化中,因对生长势并无过多要求,所以只要在酸性至近中性的土壤中,特色茶树均可正常生长。适当的修剪,能够促进茶树不定芽萌发,加密茶树枝条,扩大茶蓬,改变茶树生长方向,便于造型。此外,在绿化布局时,应充分考虑未来的造型需要,植株间距适中,注意形态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轮廓线、天际线的变化。单株茶树的造型主要有自然式、几何式、象形式和抽象式,而绿篱型群体茶树的造型,则包括单层、复层、方形、梯形、圆形、齿形、波浪形以及其他各种特殊形式。
在古人类中,古黔濮苗民族,是贵州茶叶利用和饮用的开拓者。
贵州山地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简便的栖息场所;各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为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提供了方便。黔西县观音洞出土的多达4000余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普定县穿洞出土的近千件骨角器,让我们认识到早在24万年前,在贵州高原这块神奇多彩的土地上,便已活跃着古人类的身影。贵州高原先后发掘的化石中,还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属于晚期的智人,称为穿洞人和兴义人。这些古人类,与早在100多万年前就已大面积繁茂的茶树同生共长。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认识了茶。
据史料记载,贵州在夏朝以前,称赤水,殷周时称鬼方,春秋初期称南蛮。有众多方国,牂牁国最大,首府夜郎邑。战国时,夜郎日渐强盛,并又形成了夜郎国。据《贵州古代史》载:“建立牂牁国的民族,当是西南古老的土著濮人。”即今天仡佬族的先民。就是他们,在远古年代,不断开拓着贵州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不断让原产地的茶叶得到利用和开发。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种茶和利用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当时,今贵州北面的几个县,如务川、德江、沿河、正安等县,即为巴蜀辖地,既然当时茶叶已经成为进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或者叫礼品,可见当时的濮人,不仅发现了茶,而且能够制作出味美可口的好茶,否则是不可能作为贡品或礼品,进献给周武王的。
3、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据晋?傅撰《七诲》,在叙述当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时,提到了“南中茶子”。作为古代地理名词,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三国以蜀汉为根据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为南中。这一句说南中产茶子,自然也就产茶。据庄晚芳的解释:“当时种茶树,要到南中去选取茶子,这是可信的。当时茶树种植未广,而南中这一广大地区是茶树起源地,茶品好。”这说明,当时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又《华阳国志?巴志》还记有“园有芳蒻,香茗。”武王克殷后的巴国,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贵州桐梓以北地区。这又说明,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的800年间,贵州北面几个县不仅已经能够生产好茶,而且开始出现种植茶树的茶园。
4、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其他民族也如此。如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可见,贵州少数民族,当时的濮苗民族,是最先利用茶的先民,他们曾经为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5、夜郎时期的市场上,已经出现茶叶商品交换。《贵州古代史》中有这样一段概述:“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贵州古代史》的概述是有依据的。《华阳国志》云:“平夷县,山出荼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可见此时的古黔濮苗民族,已经把蒸煮枝术运用到了茶叶加工上。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水稻生产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促使他们在制茶工艺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贵州名茶创制的先驱。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已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查贵州古代史,汉武帝时的蜀郡未包括贵州地,而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这一时期,作为巴郡的重要产茶区,其茶叶被卖到甘肃武都,也就不足为怪了。
自古以来,我省就是一个产茶大省,出好茶出贡茶,曾经辉煌。
如今在中国茶叶的王国里,我省茶叶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弱小。在全国17个产茶省中,我省茶叶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处于全国倒数第5;一本《中国名茶图谱》列了132种名茶,我省只有“东坡银螺”、“东坡毛尖”榜上有名,列在末尾;厚达700多页的《中国茶经》,有关贵州茶叶的篇幅只有寥寥两三页;贵州茶叶在全国市场上基本上见不着,而用贵州茶叶装入外地名牌盒子的商品比比皆是,走俏市场。有人为此惊呼:贵州茶区要沦为“殖民地”了。
进入商品社会,我省曾经辉煌过的茶叶怎会如此黯然失色,蜷缩在被人冷漠的角落?
当笔者从另一个层面审视它时,竟产生了这个观点:贵州茶叶经济要上,首先要确立和发展贵州的茶文化。
正如黔西老乡王志纲说“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板块的竞争”。
纵观中国名茶,凡叫得响、走得远的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品龙井茶,我们会联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会想到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想到胡公庙的18棵御茶树,想到乾隆皇帝的龙井茶的故事……醇醇的茶水,厚厚的文化积淀,是品茶还是品历史?反正得神得趣也是味了,这就是中国茶的魅力,也是中国茶源远流长,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贵州的茶文化几乎空白!
近几年,笔者翻遍所有的茶经,茶典、茶书,竟找不着贵州文化人对贵州茶叶的著述,只是省或者县的地方志上不时看到“某某地方出好茶叶的贡茶,产量如何,销到何处”之类的片言只语。莫非贵州文化人不嗜茶,不嗜贵州茶吗?非也!君不闻贵州人泡茶,是大把大把地把茶叶抓进黑乎乎的茶缸里,饮着又苦又涩的浓茶,他们就是没有写茶的念头。笔者在这里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是想引伸出如下观点:经邦济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文化人要担负起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的担子。
平时翻阅古代茶书,总是对明清时期江淅的一些文化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他们都是无官布衣,嗜茶爱茶、熟悉采制、精于品饮、又善文能诗。他们不考科举而肩负地方文化,一部中国古代茶书,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对当地茶叶咏诵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江浙茶叶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代贵州文化人中也不乏这样优秀的人,如刘学洙、张克、唐莫尧等,正是他们筚路蓝缕般的努力,才有今天全省都有人在动手写本地旅游文史资料的火热局面,四十余册的贵州旅游文史丛书能如期出版,鼓起了贵州旅游业腾飞的巨翅。
贵州的茶文化建设,太需要有这种精神和劲头的人了。
“贵州茶缺少标志性的东西”
贵州是茶的祖地,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高海拔、低纬度、少日光的生态条件,造就了贵州茶的天生丽质。然而当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时,我鲜有看到贵州绿茶的影子。我认为,是品牌、渠道建设的双重制约使天生丽质的贵州茶难以施展拳脚,从而无法给贵州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名气。
如果贵州茶要发展壮大,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解除品牌、渠道建设的双重制约。
近年,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等品牌茶叶在国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竞争力,贵州品牌茶叶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但是这些成就在整个贵州茶业界表现的却并不明显。可以说,“贵州茶业”品牌的缺失,是将贵州绿茶陷入难堪境地的一个“得力助手”。
现在贵州有7000多家生产茶叶的企业,而在工商部门注册品牌的只有1000余家,生产经营极为分散。贵州茶业要发展,必须克服“小、散、乱”的弊病,引进竞争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效仿浙江绿茶“抱团出击”的形式:以区域性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联合若干小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全省性的品牌,使“贵州绿茶”名誉全国。以后,“西部茶海”将不只在湄潭,还将覆盖整个贵州。
在抓紧“贵州茶业”品牌建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给“贵州茶叶”品牌的塑造一臂之力。在市场经济下,生产消费者和市场都认可的独特产品,这是成功打造“贵州茶叶”品牌的关键点。现在的消费者认可的是有特色、质量好的商品,而不是拿了多少金奖、金牌的商品。我们贵州茶叶天生丽质,唯独少了独特性标志性的的东西,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相信,贵州绿茶在“贵州茶业”和“贵州茶叶”的两个品牌的充实下,凭借自身天生丽质的优良品质,日后肯定会秀甲天下。
贵州茶是日后另一个茅台
在外地人眼中,贵州总是和茅台酒联系在一起。这是贵州的优势,但同时也是劣势。茅台酒提升了贵州的名气,也让贵州的其他产业无所适从。在很多外地人眼中,贵州除了茅台还是只有茅台。
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来了后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看到了另外一个“茅台”——贵州绿茶,我相信这个“茅台”将带领贵州走向更宽广的发展之路。
虽然贵州的茶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是贵州绿茶具备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清新可口的质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贵州绿茶要发展壮大只需借助外界一点力量便水到渠成。而“水”就是恰到好处的宣传。
我认为,好的宣传总是和清晰的定位分不开的。宣传贵州茶,首先要给它一个清晰的应该有的定位,既然贵州茶是日后另一个茅台,那么这个定位应该和茅台酒不相上下,茅台酒有多大名气,贵州茶就应该有多大名气。有了这个观念,具体实施起来就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成功也就更加容易。
现在,贵州省政府对贵州茶的宣传主要集中表现它的生态和古老,基本上没有宣传它的时尚性和前沿性,我认为这样的宣传不利于贵州茶的长远发展。将最前沿和最古老结合在一起,才是贵州茶应走的发展之路。
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老态龙钟”的茶不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贵州茶在宣传过程中就应该将古老与年轻相结合,生态和健康相杂糅,同时将其在抗战时期的辉煌历史参杂进去,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将贵州茶推广出去,成为贵州经济一个新的发力点。
同时,贵州茶的年轻化不能只在宣传上突出,还要在产品上下功夫,例如开发健康茶饮新产品、包装设计前沿化、生产工艺机械化等,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企业的自身努力,另一个“茅台时代”指日可待。
如果不够,你去数店再找哈这方面的书籍嘛,~·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泡好安溪和木栅铁观音
下一篇: 泡茶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