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政和白茶与福鼎白茶的白茶始祖之争。在这里,我不想引经据典,把茶友搞晕。让一切回归茶的本源,茶是饮品,作为喝茶的来说,谁是始祖与我何干?关键是茶好不好喝!
再厚的茶史,不如一杯薄茶汤!
【安吉白茶与顾渚紫笋】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茶经云:“紫为上,笋为上”。而安吉白茶,才仅有30年历史,可现今,长兴县(顾渚紫笋原产地)也广种安吉白茶,口感、销量、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仅仅不到二十年,安吉白茶完胜躺在故纸堆里不求上进的顾渚紫笋。这也是历史!
【政和白茶与福鼎白茶】
先看两句广告语:“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中国白茶,政和更好”。两地为了推广白茶,也是蛮拼的。
白茶在国内的真正兴起,才不到10年的事,2007年,绿雪芽才压制了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国白茶第一饼(2003年绿雪有压制出口俄罗斯的白茶饼)。之前两地茶企,均以生产绿茶、花茶、红茶为主,白茶主要用于出口。没见得谁去争白茶起源。可近期对于到底谁是白茶始祖,政和福鼎两家白茶兄弟,争得不可开交。
可是普通消费者,真关心所谓起源吗?看看此类争论文章的阅读量就明白了(谁看啊),不过是白茶兄弟内部争得热闹,理性的消费者,还是哪家好喝,哪家性价比高,买哪家的。
所以,还是回去把茶种种好,做做好吧,不要整天搞些“树上自然萎凋”之类违背常识的噱头,好喝才是硬道理。
当然,种好茶,种有机茶,要花十几年时间,有些茶企心急等不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心放在做健康好喝的茶,才是正道,虽艰难,但会越走越宽。否则,只能在故纸堆里自我陶醉了。
【忍不做说说贡茶和巴拿马】
一个崇古,一个媚洋。
中国有多少贡茶,有几人知道,漫天下的茶,都巴不得往皇帝身上靠。古时各地方每年要进贡,贡茶多也是必然,但皇上有没有喝过,爱不爱喝,就只有天知道了。就算是皇帝有幸喝过的,可那时的茶,和你现在的茶能比吗?至少以前都是有机的、手工的好吧。那些个说是“贡茶”而茶又卖不掉的人,先人的好东西,都被你们糟蹋了,还有脸拿祖宗牌坊出来说事。
至于所谓巴拿马金奖,本就是洋人弄的一个展览,就比现在中国满天飞的博览会金奖好一点。光中国酒获奖的就有50种,含金量可想而知。有必要言必称巴拿马金奖吗?还有一个金奖惠明茶,则更干脆,直接用金奖为名,想想也是醉了。可你名字里有金奖,真是天下第一了吗?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在喝?
无数个巴拿马,扬的是哪门子威!丢的哪家的脸?
好了,不说了,打住。不然阿甘出门真的要带保镖了,呵呵!
原创 | 义芳君说茶:如何解码一泡茶的优劣?看看茶汤的“厚”与“薄”!
平时喝茶时,我们常听到大家这样子评头论足。
“这泡茶好!茶气很足,味道醇厚,回甘很快!茶汤喝起来很'爽'”。
“这泡茶前几泡还不错,刚入口非常饱满,但是不耐泡啊,才五泡就经不起折腾了!真是遗憾!”
“这泡茶不咋滴,茶汤很无力,嘴里都是水味……不喝了!”
………………
他们这说的都是啥呢?实际上,言下之意,这说的正是茶汤的“厚”与“薄”,即“软”。
喝茶,以前都是叫茶水,极少称之为茶汤。既然称作是“汤”,从中国传统烹饪手法上来看,经文火慢炖细熬,这口汤的营养价值才高,口感滋味也才诱人。
但泡茶并非熬汤。泡茶时令人惊艳的一刻,并非慢炖细熬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对投茶量、冲泡节奏、浸泡时间、出汤时机的精准把握上,讲究“恰到好处”。
这样,也就有了茶汤“厚”与“软”之分。
这说的只是其中一种情况,即通过控制投茶量、冲泡时间来控制茶汤滋味的厚软程度。
简单说,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投茶量,你用大壶冲泡和用盖杯冲泡,出来的汤感滋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因而,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在同等投茶量和相同冲泡节奏下,同个品种茶叶不同的厚薄表现。
我们透过一泡茶汤的厚薄,可以解读出这泡茶背后隐藏的诸多信息,诸如:茶树的生长环境(山场、土质)、茶树的老嫩程度、茶树的品种、茶叶制作工艺(轻火、中足火)等等。
如此,一泡茶汤的厚薄,实际上蕴含的正是这道茶品质高下的一道密码。
就拿山场来说,为什么“三坑两涧”产的正岩茶最受人们的青睐,因为这里自然条件好,茶园土壤多为风化岩石,通透性好,加上处于岩谷之间,植被丰茂、遮荫条件好,微量元素丰富。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内质就比较丰富,加上优良的工艺,做出来的茶自然岩韵十足,汤感醇厚,细品之下,水香融为一体,上品者居多。
再者,很多绿茶,包括普洱,都很看重“头春茶”,为的就是追求头采茶叶内含物丰富,制作出来的茶叶茶汤入口饱满,茶气足,让你有一种非常有料、充实的感觉——浓、强、鲜,然后就是甘爽生津,回味无穷。
如果还没有感觉的话,可以看下不同茶树品种的区别。譬如:可以喝下普通水仙与老枞水仙。一口老枞水仙的茶汤含在嘴里,那种醇厚稠滑是普通水仙无法比拟的。
茶汤“厚”,拿起来,透过光线折射,我们可以看到茶汤给人一种粘稠感,富得流油的观感。反之,茶汤“薄”,则一入口就很明显的感觉到水中缺少茶气,不耐细品,甚至有喝剩茶的感觉。有水味,而无茶味,汤感清亮,浅薄,感觉就是寡淡弱。
可见,透过一泡茶茶汤的“厚”与“薄”,我们很容易感知这道茶背后隐藏的诸多信息。
茶具的薄厚对于绿茶冲泡的影响有:茶汤更加醇厚、绵软、中等级别的茶叶即有入口即化之感觉,且回甘好;还可以降低茶汤苦涩味。
经过对陶瓷专业人士的请教及资深茶友的共同分析,得出如下可能原因,同时满足这些因素才有可能产生“冠军杯”。瓷土:理想的制瓷原料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方法。
茶具
柴烧杯的口感普遍优于电烧杯,柴烧与电烧器物表面所形成的气孔结构大不一样,柴烧气孔能有效的软化茶汤,提高茶汤中的溶氧量,降低茶汤的苦涩度。烧制温度:高温杯的口感普遍优于低温杯,高温瓷经1200度以上的温度烧制。
温度越高釉的结晶密度越大,瓷面强度高且不易产生划痕。釉水类型:矿物釉茶杯口感普遍优于化学釉,矿物釉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
杯壁厚薄:杯壁越薄,越有利于表现香气;杯壁较厚的茶杯,不利于表现香气,却有利于表现厚重的汤感,所以口感好的茶杯一般都比较厚。杯龄:经过时间的沉淀,杯子也慢慢转化,时间越久的杯子喝茶的口感更好。
从目前测试的200多种来看,口感好的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杯」。总之,喜茶之人得到一款真正的好杯确属不易!应好好珍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1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教你如何泡好绿茶
下一篇: 老焦茶馆: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