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与营造防护林带
对基地周围原有的林木,特别是上风口的林木要严格实行保护,使它成为基地的一道防护林带。若基地周围原有林木稀少,特别是在上风口,要营造有利于茶树良种生长的防护林带。林带与茶行需隔开2m以上,中间开隔离沟。树种要求速生、抗风力强,如杉木、马尾松、泡桐、苦楝、合欢等。
2、行道树和遮荫树
对茶园中原有的树木,只要对茶树生长无不良影响的,应当保留并加以护育,使之成为茶园的行道树和遮荫树。茶园中的原有树木稀少的,要适当补种行道树和遮荫树,但不宜种得过密。宜选择根深枝少冬落叶,且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林或观赏树种。
3、梯壁护理
对梯地茶园梯壁上的杂草要以割代锄,或在梯壁上种绿肥、护坡植物,如爬地兰、无刺含羞草、大豆、金光菊、三叶猪屎豆等。
4、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幼龄茶园与更新改造的茶园中宜种绿肥作物,以利茶树生长与改良土壤。1~2年生茶园,选用矮生、匍匐或半匍匐型的绿肥,如伏花生、大绿豆等。3年生茶园,可选用根系浅、株型矮、生长快的绿肥,如乌豇豆、黑毛豆、小绿豆等。4年生茶园选用伞形、株体高的绿肥,如山毛豆、木豆等。更新改造的茶园,宜选择生长期短、早熟矮生绿肥,如乌豇豆等。
5、茶园铺草
铺草材料因地制宜,稻草、麦秆、豆秸、绿肥、山野杂草、晒场废弃物、落叶、木屑、茶枝等都可选用。铺草厚度以不露出地面为佳,约10cm,一般每亩铺草量为1000~1500Kg。铺草时间,若用于抗旱保水的于5~6月为宜,干旱过后,在9~10月深埋当肥料;用于抗寒防冻,可在10~11月进行,次年秋季深埋当肥料。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通知
陕农业发〔2016〕32号
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农机、果业局(委、中心)、扶贫办(局),杨凌示范区农业局、扶贫办,韩城市农林局、扶贫办,神木、府谷县农业、畜牧(局)、扶贫办: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4月12日
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2015〕20号)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培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市场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至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户全面脱贫,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形成每村1-2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贫困家庭掌握1-2门生产技术的良好局面,特制定以下四个方面28条政策措施:
一、打造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精准发展
1.制定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2.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支持力度,优化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投向连片特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支持商洛开展整市专项资金切块下达试点,主要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总规模不少于6000万元,由商洛市自主安排项目。
4.支持秦巴山区发展茶业特色产业带280万亩,主要建设陕茶繁育推广示范区,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及标准化茶园。建设认定省级标准化茶园150个以上,每园核心区5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以上。
5.支持秦巴山区发展汉江、丹江猕猴桃基地50万亩,以城固、勉县为重点,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质量。
6.支持吕梁山区贫困县建设陕北小杂粮、马铃薯等产业基地,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7.支持六盘山区建设矮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矮化栽培典型,推进区域布局调整,加快果业转型升级。发展矮化栽培20万亩,提升果品质量安全。加强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质量。创新果业经营模式,支持果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果品品牌店,打造陕果品牌。
8.支持六盘山区发展奶牛、奶山羊、布尔山羊、肉牛规模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家庭牧场和种畜禽场,加快品种改良。
9.支持秦巴山区10个生猪基地县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发展生猪200万头。
10.支持吕梁山区发展白绒山羊和肉羊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陕北800万只肉羊产业带。
11.支持吕梁山区清涧、绥德、子洲、米脂等县,白于山区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等县发展山地苹果。
12.支持秦巴山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山蔬菜,在秦岭高海拔地区建设30个以上的高山优质蔬菜基地,每个基地规模不低于4000亩。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建设重点县和基地县,提升冬春反季节菜自给能力,保障大中城市供给。
13.支持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坚持“重心在村镇、基础在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葡萄、魔芋、冬枣、大樱桃、西甜瓜、食用菌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拉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100个茶叶、生猪、魔芋、蚕桑、肉羊、奶畜、食用菌、苹果、猕猴桃、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专业村,使1000个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精准增效
14.加快发展具有较强引领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聚集,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花卉、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平台,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15.鼓励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推动粮食向主食加工拓展、果品向果饮果脯拓展、蔬菜向净菜加工拓展、乳业向奶粉奶酪拓展、茶叶向红茶黑茶拓展,大力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休闲食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贫困村粮、畜、果、菜、茶等产业的深度开发。
16.支持贫困地区南郑、城固、西乡、紫阳、商南、周至、陇县、千阳等8县开展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其中,支持六盘山区陇县开展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千阳县开展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支持秦巴山区南郑县开展水稻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西乡、紫阳、商南等3县开展茶叶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周至县、城固县等2县开展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每县整合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促进示范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7.支持贫困县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和“4+1”培育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行动,解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加工储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困难,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合作社扩大贫困户入社数量,指导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成员账户,让贫困户社员在产业增收的同时,获取合作社盈余返还,增加财产性收入。
18.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一批家庭农场,鼓励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农民合作社协同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为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合作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建优势品牌,建设储藏保鲜和冷链物流系统,让贫困地区农民充分享受到加工、流通领域的收益。
19.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功能,在各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认定时,积极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支持在移民搬迁中心社区周边及农村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新认定不少于10个,提质增效不少于15个,并引导园区经营者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园区就业。将扶持带动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列入扶贫类园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对成效突出的园区优先安排提质增效项目予以支持。
20.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展休闲农业品牌化示范化创建活动,在贫困地区及革命老区扶持发展以农家乐、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游、特色名居游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每年新增不少于1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21.强化农民培训指导。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骨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依托农广校、农业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认定一批市县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整体技能素质。重点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程,按中省1:1比例配套落实省级专项资金,发挥秦巴山区安康、商洛两市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吕梁山区乃至陕北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范围,开展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大农业科技普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整体技能素质。
三、改善设施条件,推动农业产能精准提升
22、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贫困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划定工作,禁养区3年内全部退出。在贫困地区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高效生物质炉、发展养殖小区沼气用户、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着力提升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率。
23.指导扶持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推进宜居村创建、乡村清洁工程等示范,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宜居村。
2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六盘山区、吕梁山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粮改饲试验示范,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促进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建设。
四、强化“两联一包”,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精准落实
25.继续抓好“两联一包”及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支持新一轮16名驻村工作队员,遵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扶贫理念,帮扶8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
26.继续支持宜川县开展省级农业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每年切块下达农业专项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支持标准果园建设、养羊示范园区、玉米高产创建、果品冷藏库等12类项目建设。
27.继续将宜川县列入全省10个肉羊发展重点县,支持南部养殖业快速起步,计划到2017年羊存栏达到10万只。除省级专项资金外,驻村帮扶工作队将围绕涉及民生事项开展帮扶。
28.多方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帮助解决8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落实新建苹果幼园500亩,栽植新品种核桃300亩,引导组建贫困户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属黄棕壤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由于地处高纬度,这里生产的绿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其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比南方茶同类产品高13.7%和5.3%,具有“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特色。
日照市自1966年“南茶北移”成功,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年列全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其中东港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日照茶博会”。
日照市种茶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据传,该区城北10公里处的河山顶峰有古茶树一株,因生于悬崖之上,高不可攀,无人敢登峰采摘,唯拾其落叶,或抛石击叶,偶得几片仅存,用开水冲饮,不仅可明目提神,而且可治腹痛,有奇效。
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建立北方茶叶生产基地的协议,双方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中国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来东港区指导茶叶生产,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班,双方合作建起了江北唯一的一个千亩茶叶示范园,从南方引进了龙井43、福鼎大白茶等10余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茶叶技术人员相继攻克了十余项茶园优质丰产技术难关,完成了高效设施栽培等科研项目,并推广了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使茶园面积不仅在规模上迅速扩大,而且在茶叶品种质量优化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建立茶叶加工龙头是实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批茶叶加工厂相继建立。日照“雪青”作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日照市的绿茶名牌,率先成立了公司,建立了茶叶基地。日照绿茶公司投资280万元建起了年产10万公斤茶叶的日照绿茶加工厂,兖州矿业集团与茶叶大镇巨峰镇合作建起了日照逢春茶厂。日照绿茶公司与日照市发达实业公司合资,投资1300余万元,按绿茶出口国际标准,建起了年加工能力为20万公斤的大型茶叶加工厂——日照市茶叶贸易有限公司茶厂。
知名品牌茶叶加工龙头企业的兴起,还促进了茶叶加工质量的提高,全市先后有几十种茶叶获得
市、省及国家级优质茶称号,有十几种茶获省优、部优和国际金奖。其中,“雪青”被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其它的还有“河山青”牌、“浮来青”牌、“逢春”牌等。其中,日照绿茶公司生产的“河山青”牌碧绿茶在第29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银奖,被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国家级名牌产品,与历史名茶碧螺春齐名!
近几年来,日照市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季采用茶叶反季节栽培方法,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茶叶,所产大棚绿茶每年在春节前上市,大大提升了日照茶的知名度。日照市在茶树栽培、管理、科研、试验、示范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尤其在茶树无公害栽培方面,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治病虫害等措施,杜绝使用农药,重施有机肥,全区5万亩茶园已发展成为生态茶园,所产绿茶获绿色食品认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金陵茶话——雨花茶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