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喝茶的三重境界:茶即禅禅亦茶

小小茶农 2023-11-13 02:40:15

喝茶的三重境界:茶即禅禅亦茶

佛教中一直都有这样的修炼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宋代学士苏东坡曾说过“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可谓一语中的,茶即是禅,禅亦为茶,佛教之修炼境界也可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

品茶

第一种境界是“喝茶是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虽然茶起源于神农氏还只是一个传说,但却揭示了茶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劳动的事实。可以断定,当初中国人将茶作为饮品,主要是由于茶能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茶最早也流行于民间,并由民间逐步流向王公贵族阶层。总之,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并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这也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今日人们口渴之际端杯即饮,漫长的商业谈判和政治商谈之中举杯随饮,无聊之际闲坐茶楼小饮打发时间,都算是喝茶之朴素境界,此时人们并不太在意如何冲泡和茶之味道。

意境

第二种境界是“喝茶不是茶”。

茶流入王公贵族之后,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人们喝的已经不再是茶。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茶道、茶艺茶文化即是“喝茶不是茶”的典型表现。

就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有最简单的“以茶水待客之道”之说,也有如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认为的“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之谈,还有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之论。不管论述简单复杂,凡事一旦上升为道,就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的哲理与玄妙,一以言之,即是“茶以载道”。

因此,时空不同,所载之道也即不同了,譬如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道家强调“天人和一”;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敬、清、寂”,要求人们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朝鲜茶道则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要求人们处事不偏不倚,不枉不正,都充分体现了“喝茶不是茶”的特点。

今日茶之流行于中国社会各界的最大原因应在于“茶可载道”,通俗的说是茶是可以任人强奸和意淫的。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道家弟子则喝出“重生、贵生、养生”之念。

茶具

第三种境界是“喝茶还是茶”。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这与佛教之禅相似,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所谓茶道、茶艺、茶文化,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只是此时之茶,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一样,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已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月明星朗,纵俗务繁杂,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解放被囚禁已久的行性。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就这样静静地品,慢慢地尝,想着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生活,感恩的心思随着微笑浮上来,满口醇香。若是好友闲暇时坐在一起品茗,闲谈着身边大小事情,或好或坏,都在这一盏茶间,可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谓“能所双泯,物我两忘”,回归自然,如是而已。这些所谓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还是茶”。也是人间可称得上修来的福气啊!

喝茶的境界

1.

渐入不惑之年,越发沉静下来。有些道理不到一定年龄没有一定经历,真是无法体会和领悟,比如喝茶。

原来对茶没有一点兴趣。总奇怪那些苦苦的叶子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并乐此不疲的去品尝。

小时候看到爸爸饭后必会泡上一壶茉莉花茶。那茶香远没有茉莉花香更吸引我。闻花香比喝茶更让我愉悦。也曾尝试着喝上几口茶汤,茶的苦涩味儿掩盖了茉莉花香,于我,难以下咽,于是放弃,宁肯喝白开水。但看着爸爸很享受的品着那质量并没有多上乘的茶水心满意足的样子,心底总有几丝困惑,茶怎么会有如此魅力,让爸爸每天都割舍不下?

长大后,学会了喝咖啡,喜欢它的香醇,浓烈。参加饭局,席间必会有各种茶水:崂山绿茶,正山小种(红茶)、大红袍(岩茶),不管哪一类茶,到我嘴里都是一样的,品不出它的妙处。

真正对茶感兴趣,不过是前年的事。那时与其说爱上茶不如说爱上泡茶和喝茶时的氛围和感觉。茶艺老师泡茶时的优雅闲适;看茶在水中慢慢舒展绽放的过程和样子;还有在泡茶人引导下,体味一泡两泡三四泡中每泡口感的不同,不由让我对这片树叶产生浓厚兴趣。

喝茶的境界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观点:喝茶更多喝的是感觉,是气氛,是感情。当茶在,人在,一切都对,都刚刚好的时候,任何茶都是好茶,反之,则索然无味。

2.

有天下午跟妈妈应发小之约去她家店里吃饭喝茶。她给我们泡了三款茶:一款正山小种,两款白茶(一年和三年)。

用她的话说:我妈妈几年都去不了她家几次,听说我妈妈来了,诚心邀请过来吃饭喝茶,会让她有家的感觉;我的妈妈在她心里就相当于于她的妈妈,这无形中也是对与我之间感情的重视和认可。她叫了自己刚刚中考完的闺女一起就餐,三代人相聚,自会在喝茶聊天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今天与平时和她两人相聚果然不同。50后的妈妈,70后的我俩和90后的闺女,三代同聚,气氛活跃起来,话题也变得宽泛。喝茶过程中,每人都会将自己的感觉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品味体会。茶的品鉴变得庄重并富有仪式感。

正山小种的花果香和醇厚绵和,一年白茶的清淡爽口,三年白茶的回味悠长,在大家细细的描述与品尝中,茶的好坏没有多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品茶这个过程中的交流和情意传递。

3.

想起一次与一茶友共享台湾乌龙茶中的“东方美人”。

净水,温杯,从茶器选择到投茶量,冲泡温度再到冲泡时间,她都把握的刚刚好。

开始品茶,第一泡如邻家少女初长成的清新淡雅;第二泡像待嫁女子的羞涩婉约;第三泡里有少妇般的万种风情……我们在她的引领下进入她说的感受中,不自觉间被她感染,仿若身临其境。

不过是一款茶,在她的演绎下有了出神入化的美。这次喝茶经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当回家自己去冲泡同样的“东方美人”时,美人的美却无法如她冲泡时那般淋漓尽致的呈现。我想这就是一种境界,泡茶人将喝茶人带进了她营造的神秘美好的境界中。这种带入感需要功力。

吃饭,喝茶,品咖啡,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能心态平和,心境阳光,用一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去对待,就容易浑然忘我,乐在其中,便能进入一种境界,在境界中品出其中真味。

其实,那真味原就在心中,只需有一份用心和静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喝茶的最高境界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精神、思想境界的核心。它强调一切事物内部的和谐与和气。泡茶也好,想事情也好,与人相处也好,对“度”都会有一个把握。最终达到恰到好处的谦和与中庸,即不多一分,不少一点。“静”,是喝茶修习的一个必然经历。日常,于静坐中泡上一壶茶,在忘我与无意识中,感受时间的静止,享受当下。

“怡”,指喝茶时的身心享受。茶,不仅能带给人味蕾、生理层面的享受,而且能满足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追求。“真”,是喝茶的终极追求。喝真茶,品真香、真味、真意境。它要求喝茶的所有环节,都没有掺杂虚假的东西。与他人一同喝茶,亦真心敬人,对话真挚。

喝茶的礼节

在喝茶过程中,要及时添杯,通常是客人喝过几口之后就要主动续茶,不要让客人空杯。还有添茶时,一定要先客人,后自己。并且如果茶汤味道淡了,要及时换茶,免得让客人觉着是在下逐客令。喝完茶之后,茶杯要轻轻地放下,尽可能放在倒茶人近的位置,以便于人家续茶。

给客人递茶时要注意拿杯子的位置,不要用手触碰杯口,不卫生,客人心里不舒服又不好意思说,怪尴尬的。要一手端杯底,一手扶着杯身,或者用托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3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