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南方之嘉木也。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后,中华民族就一直生活在茶香氤氲之中,茶也便润泽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茶之本性,最能医疾祛疫,颐养人生。著名的医学家陈藏器首先提出了“茶为百病之药”的观点,“止渴除疫,贵哉茶也。”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日本高僧荣西,他在中国学习佛法,并亲身体验了佛茶的健身功效,他写的《吃茶养生记》中称:“山谷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
李白也认为,茶能使人调六合而成美,人饮茶之后,不仅能心情怡愉还能使人肤色娇嫩如花,真乃润泽人生之佳品也。
茶性之味,最能润泽人的行为品性。茶汤之味,先苦后甘,先薄后浓。真正用心品茶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人生就在茶中。
人从出生入世,不仅有生理上的伤痕痛苦,而心灵及精神上的苦涩,更是难语之言,有时候如坠入苦海,连岸边也渺茫无望。
这时,慢慢品啜,你会感到苦涩之味正在医治心灵,正在磨砺意志,正在让你在涅槃中超度自我。
犹茶之由苦而渐甘,由淡而醇,心灵伴着茶香,则孕育出一股阳刚之气,精神为之振奋,心田为之靓丽,困难和挫折便在你的搏击下而消遁,事业如日之中天,人生如喷薄欲出之朝阳,迎来的是一片日华和成功的风采。
茶性之圣洁,最能润泽涤雪人的品格。茶生于高山幽谷,得日月之华,蕴天地之灵。远之嚣尘,出于混沌,采之如仙叶,茶可谓清纯高洁之物。
真正品茶的人,应净之灵枢,涤之杂念,洁之心犀,去之物欲,方能得茶之真味,入茶之本源,这样的茶人便在茶香中升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不恣意妄为,行正直之道,纳清爽之气,是一个德高品佳之人,一个光明磊落之。苏东坡笔下的叶嘉其人,便是茶人中德高之风范。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这是陆羽在其《茶经》中对茶性的至高诠释。这精行俭德,是对品茶人行为的深度润泽。可理喻为品茶人因茶而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即行为精诚、道德谦和、谨行为事、超脱达观。
无论是处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无论是食有鱼,出有车或家徒四 壁,都能处之坦然,以德为仰,中国多少贤达先哲伟人雅士,莫不是在茶香中,润泽出了灿烂的人生。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后半部分论述了茶叶的使用时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左冫右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其中“精行俭德”四字被后人看作是陆羽的自勉和对茶人的期望,常被茶人引用。前文所引用的是普遍的书籍对《茶经·一之源》原文(原文是没有标点的)后半部分的理解和断句,笔者对原文的含义和断句有不同的认识。
本人认为《茶经·一之源》全文的含义是阐明茶叶起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使用特性。至于后半部分阐明的是茶叶的使用特性,说明茶叶“味至寒”,所以作为药用时,在使用者有身体不适时,最应“宜精行俭”。如果采摘不当,制作不精,夹杂一些其它植物,都有可能让饮用茶叶的人生病。作者陆羽还把茶叶的使用和人参的使用做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有产地不同,质量,药性高低不同之分别,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体造成损害。所以本人认为应如下断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德”通“得”字,这样断句,比较符合全文的中心大意。而“宜精行俭”四字是茶叶被使用时,人类最应当遵循的原则,所以茶叶的品德应该是“精俭”,茶人的品德也应该是“精俭”。
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具有性俭的品德。
在陆羽的《茶经》中曾提到,“茶之性俭”,所谓俭,体现出了中华人民提倡勤俭的社会品德,倡导朴实的做人思想,与清廉的个人品质相辅相成。以崇尚茶之俭来育人,是中华茶文化的道义所在,也是茶与人价值追求的相同之处.
“俭”是茶德的体现,陆羽的《茶经》中,尤为注重“俭德”。茶的属性是“俭”,这点参照了它的自然养成规律,所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只有遵循茶性,才能够使得茶具有精神不至暗淡。
饮茶者,最好是有“俭德”之人。在唐朝时期,宫廷大多用金银器皿来作为茶具,而在《茶经》中,陆羽所提倡的茶具都是铜、铁、木、陶瓷等材质,在器皿的材料选择上,他也特别注重节俭。茶重在培育“俭德”,这就是陆羽《茶经》中的伦理体现。
扩展资料
《茶经》鉴赏:
《茶经》作为茶学经典,其章法严谨有序,语言洗练精致,表述质朴生动,篇无赘句,句无赘字,在体现博大精深的茶道思想同时,也现实出陆羽非凡的写作能力。
《茶经》全篇共七千言,格式内容上采用的是总分法,内容衔接上,以时间为先后顺序,上下连接、贯通,充分地结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方式与理解思维。各个章节之间的形式不尽相同,避免单一化和结构化。
《茶经》这部书,重实践和技术,侧重对茶的发展、特性、性质和功能状态进行解释和表述。通过不同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具有较强的阅读性。
自从喜欢上喝茶,我也就常常想着茶这个东西。也不知道是我的生活节奏的改变使我爱上了喝茶,还是因为爱上喝茶改变了我生活的节奏,总之,我现在的生活和过去有了大大的不同。
过去,我脚步匆忙,心也很容易烦躁,意识混乱,做事左右摇摆。而今,怎么说自我感觉也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气定神闲还不能够,但动辄焦躁郁闷也不那么容易了,在写文应该就有这个好处,逼自己思考,不知不觉进步着。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中国还是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呢,这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理想信念等等的如此美妙神奇的两样东西,即使我没有能力道尽它们饱含的深意,还是想将自己一点点的心得记录笔端。
酒和茶是那样的不同。
酒性烈味辣,它总是那么奔放热烈充满激情,它是向外发散的,宣泄释放,喜欢热闹。
茶性俭味甘,它总是如此平和从容具有理性,它是向内收敛的,含蓄温润,喜欢宁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酒时一人多么无趣,如果没人陪,邀月和影共起舞那才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但毕竟不如晚来天欲雪,围着红泥小火炉,问道“老哥,一起来一杯?”来得舒坦惬意。当然酒更是豪放洒脱无畏的,君不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君莫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说酒是人中豪杰,那么茶呢?
茶最喜欢与书卷相伴,与自我的灵相通。唐卢仝在《七碗茶歌》中写到: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喝茶的过程就是自我疏解通透的过程,怪不得诗人僧家最爱喝茶,而茶的俭朴、清淡、和静、恰如温和谦逊,宁静淡泊的谦谦君子。所以若酒为人中豪杰,茶当是人中君子。
茶酒本性如此不同,然酒喝得再热烈豪放,只求得一个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煮茶敬茶品茶再从容,最终悟的还是一个道。寻得知己为真情,悟得一道为真理,所以喝酒品茶皆为求真,殊路而同归。
人和人性格迥异,但如果道想通,既可以组成完美的家庭,也可以结为金兰之交。国之外交也一样,志同道合,酒与茶就可兼容。
而今天我最想说的是:让酒性与茶性在个人体内有机的融合达成和谐,这是我想追求的。我想具备像酒一样的胸襟,热烈豪放豁达,面对挫折困境时,可以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样放得下,与人相处时热心不计较,存真性情。做事时有像茶一样的品格,精行俭德,从容淡定,慢品细琢,踏踏实实,在平凡之路上逐渐走向卓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3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的名号之荈
下一篇: 茶的名号之茶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