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
爱喝茶的人几乎每天都得泡茶。投茶、注水、出汤、斟茶,就是泡茶的整个过程。
越是简单的事,越不容易做好。
在泡茶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心性不同,泡茶的动作不同,泡出来茶汤的口感也各异。
工作时,随手抓一把茶叶投入杯中,加水,泡的是一份匆忙。茶味太淡了,就多浸一会儿;茶味太浓了,少放些茶或多添点水即可,倒也不必太讲究,随意就好。
逢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摆起茶具正儿八经地泡茶,这时就可以看出泡茶人的心态、性情、修养、以及对茶的理解。
有的人天天泡茶,其投茶、注水、斟茶的动作虽然十分熟练,但茶具摆得不七不八的,注水匀茶时亦茶汤四溅。足见其性格毛燥,做事大大咧咧的;有的人泡茶时全神贯注,双手齐用。注水斟茶时头侧向一边,两眼紧盯茶水唯恐滴漏,动作显得十分僵硬。可见其做事拘谨,精神紧张,没有充分自信。
大家都说:喝茶可以修身养性。
喝茶就是喝茶,如吃饭穿衣一样是日常的生活需要而己,如何修身?怎么养性?
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细微的事情,用心做好了就是修身,就是养性。
对于泡茶喝茶而言,每天认真、用心、又自然地泡茶,把每个细节做好了就是修行。
那么该如何对待茶,用心泡好一道茶呢?
对茶要有恭敬心。
不论你多么熟悉这道茶,多么熟悉你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时都要有一份恭敬心,恭敬你手中的每一道茶。
用心摆好茶具,用心掌握投茶量,用心去感受茶,用心去体验每一道茶汤的滋味变化,及时调整每一次注水的动作与茶叶浸泡的时间。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随水,水随心。
对茶要有平等心。
不论你面前泡的是所谓名茶、高档茶、市值千金的茶,还是一道看似很普通很不起眼的茶,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茶,请心平气和,一如平常地用心对待。
泡茶时,茶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茶的心态。
每一次倒出来的茶汤,与其说是你在是品茶,不如说是茶在检验你的心境与修养。
以茶为师以茶为戒。
你怎么对待茶,茶汤释放出来的就是什么味道。
刚开始喝茶时,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是茶的师傅,都是品茶大师。我们常对茶指指点点,说这一道茶如何如何,评那一道茶怎样怎样。
只有茶无语,静静地承受;只有茶无语,默默地释放。如以茶为师,我们可以学会坚忍;如以茶为戒,我们可以学会包容。
今晚茶修第一课,修习茶礼。
仪说不愿意。
我不管。认真选择礼物,包装,请他写了卡片。承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虽未见师,先表诚意。
没想到仪进门后落落大方地递了礼物,随即落座,且挺直了腰板。
一对一授课开启,如何泡好&喝懂一杯中国茶。
简录:
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并介绍了几位师姐。
表扬仪进来没有左右摇晃。
用“感谢”替代“谢谢”,心怀感恩地表示谢意。
茶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唐、宋、明,不同的泡茶法。仪感兴趣的是咀嚼茶叶,抹茶粉的来历。
茶修礼仪:
君子九容,取自《礼经·玉藻》,细讲待人接物应具备的九种姿态。
行茶的三种礼仪,大师姐做示范。仪实操,注目礼、善礼、恭礼、诚礼。开始略僵硬,速度过快如“弹簧”,经纠正,自如些。
行茶,修男子中正之气,养女子知止之慧。这是重点,为娘的最适合做反面例子。
手型,大拇指内扣,表恭敬。永远不要用手指指着别人,我们不是动物是人。
结束后。
静飞走到老师那闲聊,仪立即让座。之迅速,讶异。
请老师给些黑茶叶子,试嚼。说像德芙黑巧一般,苦。这是copy神农氏咀嚼鲜叶吧。
老师诵《金刚经》,仪隐约记起幼时听过“般若波罗蜜多”。
翻出仪五岁在北京某寺非要在佛前供的菠萝灯。仪说当时以为可以带回家玩的。
回家路上。仪仍喜悦:老师好像很喜欢我呢,她说只有我能对得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言不惭呐。
电梯,两女凑着看手机,嘻嘻哈哈的,仪出来后,悄悄说,好奇怪。(为娘的伏笔,埋得好深)
到家近十点,我铺被子,吩咐仪烧壶水泡脚。没想到他不但用了电水壶,还在灶台上烧了一锅水。太贴心了,明了水需大量才能泡到小腿肚。
流水线帐记录也要大半小时。
赶紧睡了,明天下午又约了节茶修课。喜欢么,集中投注。
大树妈妈茶修是介于茶艺与茶道之间一种以茶为载体,体现茶人精神修为的茶文化活动。既追求环境、茶人的外在美,也引导茶人由外向内,觉察内心的宁静规整,和谐圆融。修为茶人内心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世界观是大树妈妈茶修活动的主要目的。他萌生于中国湖南长沙太平老街,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以儒释道为根基,以营造茶修环境的空灵,虚静、温暖、安全为结合,让参加茶修的人,通过对茶的冲泡,对环境的觉察,对事物的观复,对万物的感恩,对自我的认知,在放松,舒适的环境中让茶人处在一种自我内省,自我参照系改变,自我疗愈的良性循环的生命修行中。
封面为王琼老师标志性IP行茶坐姿,无论何时何地看、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被其由内而外的美感深深吸引、打动、潜移默化的影响。
触摸到书的那一刻,硬质封皮、微泛黄、手感恰到好处的光滑激发起内心里的对纸质书所有的期待和满足感,正文里字体大小、颜色、间隔适宜,彩图搭配着要文,在周日个人专属的闲暇时间里,一边用王琼老师的行茶十式泡杯梅子味十足的生普,一边手里捧着书籍阅读,安静、舒适、不急不躁,身心都得到了十足的放松和享受。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理论和案例结合、通俗易懂的一本茶修教科书籍,书里大纲分明、调理清晰的讲述了王琼茶人的茶道哲学、茶修方法、茶修精神,初次接触王琼老师茶修的爱好者,建议结合相关视频或线下茶学堂课程效果最佳。
「理论精髓」
行茶十式
行茶一式:主客行李
行茶二式:备茶
行茶三式:温器
行茶四式:投茶、摇香、闻香、传嗅
行茶五式:温杯
行茶六式:润茶
行茶七式:泡茶(观、止、行)
行茶八式:分茶
行茶九式:请茶
行茶十式:品茶
茶师十律
茶席六要
茶修十礼
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我一直在寻求一种方式,试图把茶的能量导入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让素有我们相信且期待的美好,变味可触摸的现实。
秉承“精、行、检、德”的茶道精神,总结出:
茶修精神:和、静、通、圆
? ? ? ? ?和——自和? 人和? 太和
? ? ? ? ?静——静心? 静处? 静慧
? ? ? ? ?通——通明? 通达? 通泰
? ? ? ? ?圆——圆一? 圆融? 圆满
茶修宗旨:借茶修为,以茶养德
茶修理念:日日行茶,时时修持
茶修美学:生活艺术,生命质感
茶修哲学:能量在心,技艺在手
围绕“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的宗旨,首先从可视化的仪轨标准入手,再到行为规范及精神向导,重要的是借助“茶”这一载体,把对行为和德养的修炼境界提炼出来,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论。
一直对“年轻人也可以爱上一杯传统的中国茶”持乐观心态。
当他们在课堂上践行了茶礼,进入了规矩,体验了秩序,获得了安顿之后,年轻生命所迸发出的鲜活思考...
止住了自怨自艾,就生发了自信和力量
止住了喋喋不休,就盛发了倾听和同情
止住了口若悬河,就盛发了冷静与洞明
止住了妄加评判,就生发了理解和尊重
止住了急功近利,就生发了专注与从容
口容止,不是语言的尽头,而是思想的开始;心容止,不是情绪的尽头,而是至善的开始。
当我准备泡茶时,一落座,世界就安静下俩,眼前只有茶,只有我自己。
创业让我心力交瘁,成长的压力逼着我一刻不能停歇,但是茶修让我生出满满的安全感,我对未来没有那么迫切了,因为我知道,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智慧和强大一定会赶在我变老之前到来
可能每个人都曾听过这样的建议——跟着心走,跟着感觉走。其实,细细想来,我们需要建议时往往是陷入困境时,此时的新十混沌的、迷茫的,甚至是冲动的、失控的,此时的心如何能做主人呢?所以,我们要做心的主任,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多人共饮成妙境,艺人独饮无空盈。
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告诉自己从没有舞蹈过,蹒跚学步的儿时我们都跳过,那是童真的模样,无比自在......
茶不是宗教,却是我一生的信仰。
踏实感,是最好的助眠方。
有感于采用行茶礼节、仪轨、仪式感泡茶时,品尝体会到的香、醇的美好茶汤和书中少儿、成人的案例分享:
美,是经过思考、静心设计出来的,拍摄也一样;
人,需要被引导、被设计,自我约束、自律后感受到事物、事情的美好,不加约束、不加节制的放养,会失控、失去美感。
有感于行茶十式的严肃性
不能被外在的仪式、高雅的环境、交流者的强大履历等所有客观因素所干扰,而更应该是心容止的打开、吸收、鲜活地思考、从容地飞翔。
有感于六大茶类的记录
茶修记录详实、专业的功底,深深值得借鉴、学习。
有感于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学语文学习古诗词,应试中的我完全无法体会到诗词的美感、意境,直到成长慢慢有了人生理解,才逐渐可以领略出真情流露下的创作的美感。心疼应试中的每个孩子,学校应该组织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比单纯的做作业效果会放大千倍。
有感于书中华丽辞藻
本书中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深厚文学功底、社会阅历的思考和总结,从而可以提炼成给读者铺面而来的华丽辞藻,震撼之余,个人认为第一章的理论结论如何能够和实实在在的小故事之类的结合表现,会更加具有阅读的沉浸感、画面感、增强理解力和吸引力。
有感于近期工作同事的事件和茶修的结合
包容、容纳过后的个人观点陈述、身行力践的引导,从而和他人、他事的和谐共处,不是带有偏见的自我沉醉和远离。茶修,修一种和,包容中的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西湖龙井茶是怎样炒制
下一篇: 茶叶:稀土限量值超标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