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喝茶的经验,我认为茶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香:表面香、滋味香、汤底香、冷杯香和回味香。
表面香很容易获得:开水冲下去,茶香扬起来,有的还怕闻不够仔细,把盖子捂紧,温度达到最盛时,猛地把盖子揭开,凑在鼻子前面,鼻子嘴巴一起上,大口大口地唔啊吸气,好一副贪婪的嘴脸。呵呵。其实,表面香在开水还没有冲下的时候,茶叶刚刚展露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细微的感觉,往往需要训练,敏锐的嗅觉,会使你提前预感到某些事物。此香最显。属火。
滋味香很直接:茶汤中的香,不是闻出来的,是喝进嘴巴后迅速散发出来的,这种香平常人喜欢用口齿生香来形容。这种香是被茶汤裹着,不易显露,非常含蓄,在闻盖杯的时候不那么明显突出,因为它的香气形态不是以刚猛霸道体现的,但是细细闻下去,这种香气非常细腻幽远,顽强地存在那边,始终与你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好像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月亮,你看不见,或者是若隐若现,但是它始终是存在着的。此香最实。属土。
汤底香往往是老茶鬼的最爱:他们喝茶后,不把杯子放下,而是在手中把玩,细细品味那残留在杯子底下的最后那丝丝香气。有时是火,有时是润,鸟语花香,百花齐放,在汤底下,挂在杯子上的残留香气是那么丰富多彩,在喝茶的口舌乐趣之外,居然有这样的享受,不上瘾都不行。此香最贵。属水。
冷杯香是汤冷了以后的香气,往往跟汤底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表面香之外的香,藏在汤里,驻在水中,挂在杯上。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明显一些,没有温度的时候,香会收敛一些,但始终在发散,绵绵密密,若有似无。有时会觉得忽然强势张扬,但仔细去寻找,又无影无踪。此香最玄。属金。
回味香是一种记忆中的香:刚刚喝过的茶,印象深刻,留下记忆,过了很久,记忆犹深,以至于喝什么茶都用这个记忆去对比,去印证。平常所说的韵,我想就是这个回味香。韵的有无,深浅,都是在与记忆中的香作比较,由此得出结论。这种记忆是非常顽固的,有一次我在QQ上跟美国的一个前辈聊天,他说,他打开一包铁观音茶叶,开水冲下去。我马上觉得一丝铁观音特有的香气开始萦绕在身旁,迅速集中在身边,好像温泉蒸发一样,香气蔓延。我以为此香最真。属木。
舌辨六味,指的是:甜、酸、苦、涩、麻、咸。
分别由舌尖、舌边、舌心、舌根、舌面、舌底的不同部位去体察。
其中甜包括了内在品质的甘、富有回味的怡和直截了当的鲜三个层面的体会。
酸则表现为气味和滋味的分别与混合:分别是酸气、酸味、气味皆酸三个层次。
苦是六味中最富有个性的滋味:
1、舌心苦,久而不化,伴有药味,挥之不去,久尝有点恶心。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农药残留过量。
2、舌根苦,苦后起粒,有毛糙感觉,顿时没有胃口,伴有头晕眼花,虚汗等症状,属于农药中毒。
3、舌边两侧苦,久而不化,开始生津不止,而后口水满嘴,伴有黏液的滑溜感觉,担心是老陈茶中的不干净物质所致。
4、相反的,舌尖苦,如果能变化,稍纵即逝转而寻找不着,就有可能会产生甘甜。这是老茶鬼的最爱。
5、舌面苦一般表现为初学者不适应茶的浓度,通常稀释就可以化解。但是满口舌面皆苦就要怀疑所饮非茶了,最起码说明你不会喜欢这个茶。
6、舌底苦是一个很奇特的感受,通常喝茶到了最后才会体会到,伴随而来的是,生津不止。很多人是因为这个感觉而“上瘾”的。
再说涩。涩是茶叶的特性,一些加工方法把茶叶的涩去除了,我觉得那是对茶叶的摧残。茶叶是要有一点涩的,有了一点苦涩,茶就有了魅力。但关键是要会转化,苦涩转化的过程是茶叶展示魅力的过程,你在寻找苦涩是时候,苦涩就跟你捉迷藏,让你找不到:好像要在舌尖上找到了,它又跑到舌边了,好像停在了舌心,一会儿又游转到了舌底,感觉刚刚要有点真切时,它又变化为香气和甘甜,化了,潜了,让你魂牵梦绕。不少人喝茶有“瘾”,我觉得这个“瘾”的味道就来自于苦涩。
麻辣往往联系在一起。茶叶由于被水浸泡着,所以往往呈现的是麻不是辣。如果麻与涩混合起来,这个茶就无法喝了。
咸是茶叶陈放后的表现,是酶的作用。喝到这,已经不是茶了,是药了。有人喜欢,但多数人是不喜欢天天吃药的。
1.嫩度(揉茶渣,看叶质)所谓嫩度,是指一款普洱茶芽头和嫩叶的比例,以及整体叶质的嫩度。普洱茶是不泡的,所以芽头和嫩叶的内容不容易区分,但是通过普洱茶叶的底部很容易区分。拿起几片普洱茶叶,摊开。我们可以看到普洱茶的采摘等级是单芽、一芽、一叶等等。从整体上鉴别普洱茶叶的陈化程度,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捏。用手捏叶子的底部。歧视的一般原则是:1.用手指捏普洱茶叶底部,嫩度不错。很难。放了又放,说明叶子老了。2、叶脉不凸起,滑如丝嫩;叶脉凸起,触手苍老。3.叶子的锯齿边很温柔很嫩,而锯齿边明显老了。4.叶肉厚软最好,代表嫩度好,内容丰富,多为优质山茶原料;但软而薄,多为台地茶原料;又硬又瘦的最差。二、颜色(茶叶原料的直观反映)普洱茶叶的颜色可以直接反映一个普洱茶的原料和加工质量。观察普洱茶叶的颜色。最好把几款普洱茶放在一起比较,否则容易受光线、环境、主观因素的影响。看茶叶底部,辨别普洱茶叶颜色的一般原则是:1.深度:深度要满足茶叶的颜色要求。茶叶以青墨色为佳;如果叶底有爆点、焦叶、红叶、红茎、断叶就不好了。2.润枯:“润”是指普洱茶叶色面油滑,反光强烈。“干燥”是指着色、暗淡或光泽差。3.鲜与暗:“鲜”指颜色鲜艳、新鲜,表示成品的新鲜程度。初期准备及时合理,是新茶的颜色;“暗”的特点是颜色深而暗的褐色,一般是鲜叶和老叶厚,或者初期准备不当。三。均匀度(曝光和拾取)所谓均匀,就是看一款普洱茶的嫩、老、小、粗、碎是否相对均匀。看叶底三项中,均匀度相对次要。普洱茶叶底是否均匀,关系到普洱茶的采摘和加工管理。有的茶农乱采茶,所以从普洱茶叶底部反映出来的东西大小不一。一些茶厂在加工过程中,将不同山头、不同批次采摘的普洱茶胡乱混合,均匀度较差。均匀度差是指茶叶采摘制作不规范,或者是搭配后搭配不合理造成的。四。伸展度(显示茶的活性)普洱茶叶铺展越好,其活性越好。一般质量好的普洱茶叶用开水冲泡后会很扁;质量差的普洱茶只能部分展开,看起来有褶皱,不平整。看普洱茶叶的展开,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严重扭曲的普洱茶在完全拉伸后,仍然会有轻微卷曲,这是正常的。但如果普洱茶叶底部在冲泡后完全摊开,比如纸没有弹性,或者收缩不能泡透,都是工艺有缺陷的表现。综上所述,从叶底可以看出普洱茶叶是否生长旺盛,普洱茶叶的采摘特点,判断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优劣。茶底才能真正体现茶叶的“本色”。
普洱茶的生熟之分,功效与辨识
生茶:
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为生茶。
生茶茶性较列, *** ,新制或陈放不久的生茶有强烈的茶味,涩味,汤色较浅或黄绿。
熟茶: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称谓熟茶。
1973年勐海茶厂与昆明茶厂联合研制渥堆发酵法成功之后,当年昆明茶厂生产的茶砖因其茶汤金黄润泽,参枣味浓郁,被受普洱茶人推崇。
熟普具有温和的茶性,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更适合日常饮用。
1、从香气辨别
普洱熟茶因为是经过渥堆,所以会产生一股熟味。
一般只有十年陈期以内的干仓熟茶(依传统说法,未曾霉变过的茶品为干仓茶),可以从型茶表面闻出一股熟茶味。
约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经消失,则可从茶汤中感觉出熟味香。
一九七三年间由紧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砖茶,称之为「73厚砖茶」,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无论从型茶或茶汤,都再也没有熟味感觉,却有一股「沉香」。
沉香是由熟味,经过长期干仓陈化而转变过来最好的熟茶茶香。
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从汤色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茶汤是栗红色,接近重火乌龙茶汤色,即使是陈年的生茶,比如已经有八、九十历史的龙马牌同庆老号普洱茶,它的茶汤颜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红印普洱圆茶的茶汤深一些。
而熟茶的茶汤颜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
所以在现代的茶种分类中,将普洱茶列为黑茶类,是因普洱熟茶的汤色有关的。
3、从叶底辨别
干仓的普洱生茶叶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湾的东方美人茶叶底颜色很相似。
叶条质地饱满柔软,充满新鲜感。
一泡同庆老普洱茶的叶底,可以显现出百年前那种新鲜活力。
普洱熟茶的叶底多半呈现暗栗或黑色,叶条质地干瘦老硬。
如果是发酵较重的,会有明显炭化,像被烈火烧烤过。
有些较老的叶子,叶面破裂,叶脉一根根分离,有如将干叶子长期泡在水中那种碎烂的样子。
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时间不长,发酵程度不重,叶底也会非常接近生茶叶底。
反之,也有些生茶在制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后,无法立即干燥,延误了较长时间,叶底也会呈现深褐色,汤色也会比较浓而暗,跟只是轻度发酵汇堆过的熟茶是一样的。
一、测含水量
感官审评茶叶水分要靠丰富的经验。
抓一把茶叶在手中,稍用力握紧,感觉茶叶刺手,且能听到茶叶折断的脆声,用手指能捻成碎末,为干茶,否则含水量偏高。
根据手感的微妙差别,经验丰富的茶师能准确判断出茶叶含水量。
二、察外形
外形要从茶叶的色泽、形状、整碎、净度四个方面检验。
把茶叶放到茶盘中,两手托平,紧握对角,平面回旋筛动十余转后,盘中的茶叶就会按轻重、大小分层次集中于盘内。
体形大、身骨轻的茶叶浮于上面,叫“面张茶”;细紧重实的集在中间,称为“中段茶”;细碎的沉于盘底,叫做“下段茶”。
用手抓起面张茶,看粗细、色泽和净杂程度;再看中段茶的细紧、嫩度和重实程度,嫩度是看芽量和叶质老嫩程度,以毫芽多、叶质嫩为好;再看下段茶的碎末含量。
“中段茶”多属嫩芽,以细、紧、重、实为好;“面张茶”因粗糙、叶质老、身骨轻而次;“下段茶”多属碎末、老梗、沙石之类的杂质。
所以,“中段茶”所占比例越大,茶质越好。
综合上、中、下段茶的比例,就可以评定出茶叶外形的等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千万别忘了抓一把茶叶,对着强光看看有无白色毫毛。
没有毫毛,说明这些茶叶是泡喝过的废茶,毫毛少,说明这些茶叶加工时搓揉过度,或是阴干后又暴晒干燥的;毫毛匀均者,必是上等佳品。
沱茶的鉴别则还需注意:条形茶以紧直,重实为好;松散、钩曲、轻飘为次;圆形茶以圆而紧为好,松散多块为差;扁形茶以扁平挺直光滑为好,松糙短纯为差。
三、内质
茶叶内质的检验,主要是:闻其香、品其味、观其色、察看叶底。
具体方法是:取一撮茶叶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杯盖。
绿茶用80℃开水冲泡、红茶用100℃开水冲泡。
5分钟后微揭盖子,先嗅杯中香气,再看碗中汤色,然后品尝茶汤滋味,最后把杯中茶叶倒入掌中,观察叶底嫩度、色泽和匀度,以判定内质各因子的优劣。
闻香时要先热嗅,后再冷嗅,集中精力辨别香气的高低、强弱、香型是否正常,有无烟、焦、霉、馊或其他异味;品味是品其茶汤的滋味,茶汤入口后,用浅啜的方式使茶汤反复冲击舌头味觉神经,让舌面细胞仔细品味茶味的浓淡、香醇、甘甜或苦涩等。
普洱茶的鉴别还需冲泡三至五遍观察茶叶耐泡程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予你一壶清茶】你我不问红尘过往
下一篇: 简单是一种境界就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