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民族茶俗】之烤茶:彝族的相亲习俗

品茶 2023-11-13 08:35:24

【民族茶俗】之烤茶:彝族的相亲习俗

想娶媳妇?先学一手烤绝技吧。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这番浪漫场景其实是在考量小伙们的烤茶技术,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对彝族人来说,烤茶是自然之礼,是爱的表达,爱她,就为她烤壶茶吧。

柏彝族的生活习俗

1、彝族少女的换裙   换裙,彝语叫“撒拉”,俗称“换童裙”,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换裙时间是根据幼女的发育情况而定,一般15至17岁。换裙多在单岁,据说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身不吉利。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女亲戚等妇女参加。仪式开始,妇女们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她走动起来,步履轻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这是最美好的时候,在场的妇女都沉醉于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向往之中。 换裙的含义。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从此她就可以谈情说爱了。 2、彝族喜欢转转酒 “火木哪觉依,尼木吱基依”是彝族的尔比尔吉(谚语),翻成汉语大意是:“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可见彝家人是多么喜爱饮酒。彝家人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时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端着酒杯,依次轮饮,所以彝家又叫饮“转转酒”。 3、彝家烧火塘 烧火塘是彝族青年男女自古以来不受封建礼教和父母包办,男女双方到山上谈情说爱自由婚姻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对歌方式表达双方的思想感情,也叫唱山歌。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男青年在集镇或婚丧场所上看到别寨的漂亮或中意的姑娘就主动邀约姑娘到山上烧火塘(唱山歌),邀约有的是直言相约,多数是用山歌相约: 男唱:看见阿妹人材生得好,想和阿妹作姊妹,要是阿妹不生嫌,说下日子定下位。 女唱:做姊做妹妹喜欢,说说唱唱妹爱玩,订在哪天请哥说。 男唱:郎订日子妹订位,订在哪里妹开心。 男女双方就这样订好日子和地方,各回寨邀约其他伙伴。 再次,到了男郎所订日子的晚上,男女双方和所邀伙伴来到所订的地方,男青年有的去找柴火烧起火塘,有的折来树木铺在火塘边,这时男唱: 热火烧在风吹丫口上,冷风摆浪热火塘。郎采叶子请妹坐下来,姝家有心切切坐,要是无心不勉强。 男女双方围扰着火塘坐下,小姑娘手捧烟盒请小伙子嚼烟(彝族历来有嚼烟习俗,近年来男女青年已很少嚼或不嚼了,但年长者仍乐于此俗)。唱道: 手拿烟盒请哥吃,阿哥有心请尝尝。 小伙子接过小姑娘手中烟盒,唱道:  双手接过姝家烟,细细嚼来慢慢吐,黄烟吃出黄烟味,黄烟吃出桂花香。  接下去是男女双方唱一些相互之间爱慕的情歌,这样的活动经过多次后,男女双方感情发展到了爱情的境界。  最后,小伙子向姑娘求婚唱道:  郎家什么都不缺,只缺烧火煮饭人。  如果小姑娘不喜欢小伙子,唱道:  甘蔗好吃不得连渣咽,妹妹相好不得做一家。  如果小姑娘喜欢小伙子,就唱:  妹家什么都不缺,只缺犁田踩耙人。   这说明小姑娘已喜欢小伙子了,小伙子可请媒人到自己家说媒订亲。  4、挂红  挂红是彝族小伙子结婚这天,去接亲时由舅爹、舅妈、姑父、姑母、干爹、干妈等对新郎表示祝贺的一种风俗。另一层意思是表示新郎和亲戚们保持永久的往来。挂红者手抬托盘,盘中有五足长的一段红布或绸面、一封鞭炮,掌礼先生宣布:××给x×挂红。新郎向给自己挂红的人行大礼,挂红者放完鞭炮后把红布(绸)挂到新郎肩上念道:  小小花红五尺长,手提花红挂新郎。一挂新郎拜天地,二挂新郎拜爹娘。左边接起龙戏水,右边挂起风朝阳。  然后挂红者又在中堂贺道:  小小花红五尺长,手提花红站中堂。不提花红尤自可,提起花红有根生。棉花出在苏州府,苏州块胶黄土。三头牛,四架耙,四个人工好做活。正月二月撒棉花,三月四月好花草。五月六月采棉花,榨棉花,请个弹匠来弹胎。高梁根,熬成条,十六两算一斤,纺花娘子要操心,四脚平,低头高,我今拿来把手抬,抬得龙来龙显爪,抬得虎来显身,荣华富贵万年生。  5、“打新房”  此活动在晚上进行。先在一个较宽敞的地方放好桌凳,桌上放两个插有花的花瓶:两个高脚碗(分别放有生猪肉和豆腐),点上腊烛,先请新郎首座,然后由新娘能开玩笑的人自愿围座(多为青年人)。“打新房”最主要的是“贺吉利”。贺吉利者说:小小桌子四四方,四条板凳摆四方。  朋友哥弟请坐起,吵闹主人格欢喜。  主人家听到后,表示欢迎,贺道:  小小桌子四四方,四条板凳摆四方。  多谢亲朋来朝贺,要打新房请坐起。  参加“打新房”的人人坐后,主持人手端两个小碗向厨师要菜,贺道.  左脚起,右脚起。脚踏麒麟步步起。
    左脚跷,右脚跷,脚踏麒麟步步跷。  双脚踏进厨房门,慰问厨师多辛苦。  白天忙忙不算数,夜里忙忙不安然。  托累厨管师傅出碗菜,朋友哥弟打新房。  自从今晚玩过后,还你高碗又送礼。  厨师听到“吉利”后,回贺道:  天黄黄,地黄黄,想吃生肉高碗多玩玩。  伴郎答贺:  一把钢刀柳叶尖,鸡猪鹅鸭杀万千。  昨晚贺他新郎是一个,今晚贺他新郎是一双。  托累厨管师傅出给高碗,鹅毛细丝生肉盘,新朋哥弟贺新郎。  这时厨师从厨房里抬出几桌酒菜摆在桌子上,伴郎又贺道:  高高山头雾腾腾,跳下菜园一股深。  菜籽开花黄叉黄,结出包包一样长。  榨出油来清又香,高点明灯贺新郎。  紧接着有人贺道:  打新房,贺新郎;一贺新郎买马骑;二贺新郎置田庄;三贺新郎三结义;四贺新郎美女转绣房;五贺新郎五子登科中状元;六贺童子拜观音;七贺七星七姐妹;八贺张郎吕洞宾;九贺金花金如叶;十贺银花银如霜;十一、十二贺完了;十三、十四贺团圆。扫地扫出碎金子,拆墙拆了马蹄金;这边望那边,水冲花银心;这头望那头,盖起走马角楼;左手摇一摇牛马几千条,右手摸一摸牛马几千坡  这时伴郎又贺吉利,请新娘出场斟酒。伴郎贺上几首祝贺新郎新娘的“吉利词”其目的是把新娘从新房申请出来。当新娘在伴娘的陪同下,用新毛巾捂着嘴姗姗入场时,“打新房”正式开始。新娘给参与者的礼物为酒、糖果、饼干等,均由新娘双手托盘敬送,每一轮开始,先给新郎(均为双份),新郎不必说什么即可受用,之后由左首开始敬送参与者,但必须贺一首“吉利”词并得到新娘首肯才能受用。如此循环反复,直至新娘准备的礼物迭完,往往通宵达旦。整个过程热闹非凡,席间语言幽默风趣,呈现一派吉庆气氛。  6、“打老房”   “打老房”闹的是新郎新娘父母,若父母过世,可闹长兄长嫂。参与活动的一般为同辈人,年龄大小不限。  夜幕降临,小伙子们忙着张罗新房,闹老房的也不甘示弱,有的搬桌登,有的抱柴禾,在院坝中心燃起一堆熊熊大火,然后请来吹打师傅,在欢快的唢呐音调中随乐曲分左三步,右三步,然后单脚起跳,转身跺脚,依次循环。  约莫半个小时,舞者中有人故意大声叫喊,叫主人快传烟敬酒,围观者也随之呐喊助兴。也有围观者道:“你们汗也未出,脚杆也没跳酸,就向主人讨吃也不害羞?”于是大家又继续跳舞。约莫过一至二小时,舞者个个已是汗流夹背。气喘吁吁。如果还不见主人露面,便派人分头寻找。这时有知情者有意通风报信,硬是把已“躲”起来的主人找回来,道:“今天侄儿侄女成婚,我们做叔伯的打心里高兴,大伙在这里捧场庆贺,您二老倒省心,一点表示都没有,如何向大家交待?,,主人道:“今天托诸位叔伯的福为儿女完婚。俗话说,一年之中挑一月,一月之中挑一日,一日之中才挑一时,今天是大喜,您们做叔伯的理应闹到通宵才是。因日子过得不如伴儿,冷菜寒酒怠慢亲戚。今晚也只有清茶杯招待大家了。”大伙听后,有的说主人小气。有的说主人不欢迎大伙,干脆回家睡觉去,有的说主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和主人理论。最后有人大声提议道:“今晚我们不能白辛苦,既然吃不到喜糖,喝不到喜酒,就‘烤于巴’吃好不好!”只听众人齐声“好”的一声,大家一拥而上,七脚八手地架起主人往大火上“烤”。这时围观者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把个火塘围得水泄不通。整个院坝群身叠起,笑声、叫声、唢呐声融为一体,汇成了一曲美妙动人的婚礼之夜的交响曲。闹房至此已达高潮。主人因经不住熏烤,时儿“求饶”答应条件;时儿耍赖,反复无常。直烤得他们满脸通红,大汗淋漓。经过双方几个回合的交战,最终以主人“妥协”方才罢休,这时,相帮们估计已差不多了,将备好的烟、酒、糖等拿给主人,由主人依次敬散给诸位宾客,同时厨师也端出了热气腾腾的汤圆。闹老房活动至此结束。  7、彝族婚姻、丧葬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可与其它民族通婚。婚礼为三天。即团客、正客、散客。正客天为迎娶日。  约明代以前,彝族曾实行过火葬,后改为棺木土葬。人死后,设灵堂,一般停放三天后下葬。葬后第二天到坟地“复山”(祭献山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3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