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永嘉大师
一种生活事象发展到一定规模从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时,我们就有追究它的文化思想之根的必要了。茶文化在今日中国的繁盛,已昭示出人们有意识地脱开它的“物性”之圈而进入到某种与之对应的精神领域了;人们追求的是从它的“本有之味”而迈入它的“悠远之境”。
无人能否认茶之外在事象的深厚文化资源,这资源是一座宝藏。中国古人在面对一种文化资源时,远比今人富于一种敬畏感。今人乏此“敬畏感”久矣。今人在物质享受的追求时已使自己的内在精神感官逐渐麻目,这可能是缺乏敬畏的原因之一。然而更深刻的原因是对这种麻目的麻目,缺了对麻目本身的反思。这使今人在无穷的物质追求中掉入无底的陷井;如若周而复始,无可自拔,将十分可怕。好在人们开始有了醒觉意识。
毫无疑问,茶文化自有促人醒悟的优长之处,因为人们在借助于茶的静品之时,正与直接的生活奔波与忙碌拉开了一段距离。日本人哪怕家居面积再小,也要辟一幽静之茶室,其意正在于此;他们也许怕外在扰嚷的波涛全然吞没了自己的悟性,而着意让生活有点儿禅意,以使自己随时能对世界与人生保持应有的反思。坐拥茶文化宝藏,富有茶文化资源的中国人,怎能对自身的传统之根漠然视之?今天,我们太需要一种智性的启发与精神空间的涵厚和开拓,以使自己不成为那无根之轻飘。
茶与禅的关系――相对于禅的茶之意味,也许能给我们带来点什么。
一
一个不经意间让人忽略掉的事实是:正是茶,大大开拓了禅的新精神空间。
然而,人们会问:茶之为物,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相对于禅的茶,意义究竟来自何处?茶之于禅,是不可或缺的吗?如果是,那么它的不可替代性又显现何处呢?
且让我们先设一反问:没有禅,当然不会有如此发达的茶文化史,而没有茶呢,禅的历史是不是也将存在一个大大的缺憾呢?
过于执于“茶禅一味”的命题,已让我们丧失了茶之于禅的更多的内涵,更新的意味,更广的领域。今天,我们要在“茶禅一味”的核心阈之外,在“赵州茶”的典故之外,进行一些新的拓展,求取一些新的索解,获得一些新的意义。
茶与禅的历史告诉,资源还远未掘尽,矿藏还有待开采,这是客观内容对我们本身的要求;竟然可以脱开历史的本真面目?当然不是。人非上帝,他只能从自己特有的视角,在自己的座标系中观察世界,得出结论;况且他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境域中,早有了被熏陶出来的自己的“前见”。这是无法避免的,人天生就有局限。然而在他那特定境域、特定时代中所看到的,又理所当然地给“本有”的东西增添了内容,加进了意义。历史与文化由此而更丰富多彩。克罗齐说以往历史都是现代史,其意在此。
不过,我们总是愿意先回到历史,靠近本然面目,尽管无意中带着自己的理解与目光。当然,我们本然地知道,茶与禅之所以自唐以来便成了人们常谈常新而又欲罢不能的话题,固然由视角与理解的不同所致。但更重要的是,它那本有的趣味之浓度,不由得不让人去触碰,去进行新的尝试。
由此,茶之于禅这一话题的深度与广度,总在不断拓进的过程中。然而,确然不可移的事实是:茶不仅开拓了禅的精神空间,还助推了禅的精神革命。
禅宗有关“茶”的语系(偈语,茶诗,话头等)已成为禅悟手段(特别是问答过程)中的“截流之答”。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禅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和寺院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关于禅茶的起源,西汉时期四川蒙顶山妙济大师亲植茶树,为佛教徒种茶的最早的记载。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约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内禅修,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说明至迟迄于东晋,佛教禅定已与用茶结缘。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改变了历代禅师的传法方式,四祖前历代禅师都是在一座山里边,石崖边,搭个茅棚住在那里,种植茶树,自给自足。四祖大师在双峰山下修一个大庙,有几百徒众聚集在一起,开荒种田,不作不食,除种植粮食外,最重要的是种植茶树。公元696年,武则天向禅宗六祖惠能赐茶。
禅宗北宗禅茶,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宋高僧传》卷八《唐兖州东岳降魔藏师传》)降魔藏少时胆大,不惧鬼魅,故号降魔藏。受戒以后先习律,后依神秀习禅。在泰山灵岩寺大兴北宗禅,?学者臻萃,供亿克周?,成为北方禅学中心之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与慧能弟子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无遮大会?上辩论的崇远禅师即是降魔藏的弟子。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中孚禅子,显然是玉泉寺的禅僧。而开元年间的玉泉寺禅系,当属神秀的北宗。玉泉寺的禅僧们创制出仙人掌饼茶,革新茶叶加工工艺,促进了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为后来唐代饼茶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李白称惠真?年八十余岁?,但惠真实际上终年79岁。因为常饮茶,所以高寿,脸色红润?如桃花?,犹如青壮年。惠真现身说法,证明饮玉泉茶?能还童、振枯、扶人寿?。惠真不仅常饮玉泉茶,而且与中孚一起,对仙人掌茶的采制、宣传、推广也有重要贡献。
南宗禅茶,马祖道一禅师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生产劳作对于茶叶的栽培、加工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通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清规中明确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僧众饮茶。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不仅坐禅时如此,即在日常生活中,禅寺也处处不离茶之身影,如寺院中专设?茶堂?,供寺僧辩说佛理,招待施主、同参之用;寺院专设?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寺门有?施茶僧?为游人惠施茶水;佛教寺院种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即受具时间)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凡此种种肇始于坐禅饮茶,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为佛教寺院的法门规式,乃至迁延至今,足证茶事与佛门佛事的渊源之深。
佛法原本平常,就在日常茶饭之间,所以诸多祖德并非仅以一事一物以为悟机,而是随手拈来,触目菩提,《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院主当下大悟。禅宗?五家七宗?,历代禅师各具手眼,以直接的?吃茶去?、?且坐吃茶?的方式传法给弟子,使弟子在吃茶这件最平常的事中契悟本心,明自本性。这就形成了禅门独特的?吃茶?传法宗风。宋代临济宗圆悟国师编《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其手书?茶禅一味?更把以茶传法推向了高潮。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方面的巨作。陆羽自幼在寺院长大,乃至其著《茶经》期间,与名僧皎然关系密切,可以说陆羽一直与佛教有甚深联系。经过《茶经》的教化和普及,寺院茶文化逐步走向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的精神
正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正业: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清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和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把握说话五原则:
①仔细聆听,想了再说;
②语音清楚,语词恰当;
③语气温和,态度诚恳;
④内容丰富,幽默风趣;
⑤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雅
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云南一带的山岳、丘陵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茶的原产地。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的关系 茶禅一味。禅给人一种茶的享受和味道,而茶之中也包含着无限的禅味。
古往今来,形容茶之禅味的诗歌不胜枚举。例如日本的绍鸥禅师曾引用过一首诗,诗歌大意是:秋风萧萧,黄花谢了,红叶隐了,一片静寂,仿佛回到了原野,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无独有偶,作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也引过一首诗,大意是:只要见到深山雪野里萌生的小草,你就会感到花香鸟语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光彩。白雪皑皑的山间,一轮朗日高照,从雪薄冰融处突然发现一点小草的生机,发现一点生命的信息。
一株最先从冬的死寂中挣扎出来的小草的强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动人心魄的禅意。正如枯木遇风作龙吟一样,禅的定与悟的动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生命,这即是禅的生命,是茶的三味。
禅与茶的联系从中国古代就已开始。中国古代的茶叶经由高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而禅成为茶道,最初是在禅宗寺院中作为一种规则定下来的,即有人到寺院拜访方丈时,或有施主在寺院访问时,作为礼节端茶上来。在?百丈清规?中,百丈禅师对喝茶的规则、修炼制定了一系列细密的规定。
五代时期,稽山有位禅师。在投子和尚门下修行时,他担任柴头,负责寺内的柴禾供应。一日砍完柴后,投子和尚为了表示赞许,倒给他一杯茶。投子和尚边斟茶边说:?森罗万象,尽在这里。?他以茶论禅,意思是说杯茶包含了森罗万象,就不是一杯简单的茶,喝得不好是要倒霉的。这位禅师当仁不让,投子和尚的话音刚落,他已将茶碗砸摔在地,反问其师:?森罗万象,到底在哪里禅锋甚是厉害。投子和尚平静地说了一句:?可惜了这杯茶。?意思是说,把一杯热腾腾的茶浪费了,这个举动说明他尚欠火候,还没有真正到达化境。
珍惜一杯茶,也就是珍惜生命中的禅机。只有?杀人刀?,没有?活人剑?,只能说明他没有悟道真正的禅意。
古时还有用茶碗来参禅行道的,即从茶碗、茶壶中参公案,例如?如何在茶碗中翻筋斗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等。有些修行者从中悟道,但另一些则不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顽僧在参?在茶碗中翻筋斗?的公案时,真的在地上翻来覆去;在参?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时,就造了一座小塔放在茶壶中去。为此,古代许多禅师主张修行者最好去练习练习茶道,亲自观摩一下茶师正传的茶道的做法和程序,边练习边体会,无意识地按照本来的程序完成一切。这之后便可以轻松地参透?茶碗中翻筋斗?和?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了(即从一杯茶中悟世界)。
总而言之,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味道,苦苦涩涩的,但它却能提神、安定精神和消除烦恼。作为茶客,在品茶的过程中参悟禅诗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像千利休所说的先要?打水取薪煮水沏茶?,然后?供于佛,施于人?,而且室内有花,有茶香,方能从中得到禅的意味。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品茶,一边赏花,对心里放松、血液循环稳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煮茶品茗之中有味觉、视觉、运动觉的充分调动,在医学与心理学上都非常有意义。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中国茶道被带入了日本。鉴真和尚将茶的种子和栽培方法一并传入日本,同时喝茶的方式也一起传入。用喝茶来养生的方法,在日本称为?荣西?,是?茶祖?的意思。茶道首先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日本人认为茶有两大作用:一是解毒,二是延年益寿。
现代的心理学角度研究认为,茶具有从心理上解除疲劳、嗜睡,防止身心疾病的功能;茶是追求禅的意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禅中所提倡的茶道人际关系称为?淡淡的、淡淡的品味?,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讲究清静、淡泊的关系。因此,茶道是禅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和展现。
茶道的理论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43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与六种食物相克一定要当心
下一篇: 秋季养生茶吃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