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馆不是喝茶的地方而是让生命调息的地方

品茶 2023-11-13 16:31:44

茶馆不是喝茶的地方而是让生命调息的地方

我曾经把从前的馆和现在的茶艺馆做一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现像,从前的茶馆,虽然也有常客,也有人一泡一天。但总体上说,茶馆更像一个民间沙龙,人们到这里来,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了解行情,互通有无。茶客因此而来去匆匆,茶馆因此而热闹非凡。
茶艺馆却是趋于安静的,现代人到此地,除了彼此商讨事务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休闲。数个好友,冲壶茶,一坐半天,东拉西扯,述旧论新,但不到旁人桌上去交新友,听花边新闻。从前一条信息全茶馆共享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基本上,进入茶艺馆的人们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小团体为中心的,要解决的是个人的问题,沙龙性质解消,驿站性质渐起,说当今的茶艺馆是人生的停靠站也未必不可以。


既然停靠了,做停靠站生意的老板自然希望停靠者的时间越长越好,时间越长,消费越多嘛,这也是茶艺馆和茶馆为什么装修理念不太一样的缘故。茶馆大堂多,包厢少,讲究的是个人气,倒也未必在那些琴棋书画上下太大功夫。要把客留下来,首先是人多,人一多消息就多,消息一多听消息的人就多,喝茶的人自然也多。


茶艺馆要在这方面追求精美,除了茶要好之外,茶食要多要好,装修要好,要隽永耐看,一只茶杯一只碗,一道茶食一张桌,都要精心选择,马虎不得。茶艺馆的总体环境一定要好,要有艺术上的独具匠心。茶艺茶艺,即要有茶又要有艺,那是缺一不可的。


为什么要下那么大的功夫呢?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人多停一会儿。

每一个茶艺馆都应该是一件艺术作品,固然可以有基本样式,但必定有文化为衬,有人的灵魂和个性渗透其间,有接近于手工业劳动的风格在此中流露,有件事情一定要弄清楚:茶艺馆其实不是喝茶的地方,而是让生命在此调养生息的地方。

以此理念事茶,茶则通矣。

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的《茶馆》到底有多好?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他们有的贯穿前后,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经历大不相同,思想性格因人而异。他们的命运遭遇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随着时代在深沉变化。这众多人物,虽然作者着墨多少不一,但具有鲜明的性格。剧中这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茶馆》的艺术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剧作方面最成功的作品。它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而是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

《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老舍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剧本中语言的精妙运用,简洁、生动、传神、隽永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那都是北京语言的精华,都是老京都生活的沉淀。它们多彩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

《茶馆》是当代戏剧经典中的经典,是真正的艺术,语言幽默、风趣,讽刺很有力,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旧社会时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三个时代对人们的欺压,三个时代的统治的黑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正本相。

现代作家王蒙曾这样说过:我认为《茶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作品的特点就是不煽情,语言平实、口语化,却最能表达深刻的感情,能让人落泪。

经典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被超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45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