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莲瓣纹罐 北齐
这件白釉莲瓣纹罐,通高为19.0厘米,口径为7.5厘米,为一色白釉。 腹呈圆鼓形,有圈足,口颈适中 陶茶碗 东汉
这件茶碗,是泥质灰釉陶器,东汉时烧造。其造型是弧壁,敞口浅足,平底。制作上采用拉坯成型,装饰上无任何刻划, 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辽 ·天庆
执壶 通高 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 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 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 黄釉茶盏、托 辽 ·天庆
执壶 通高 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 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 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这是唐代茶圣陆羽根据 《神农本草》 提出的主张。一直以来,茶圣的观点得到了后代爱茶者和茶学研究者的认同和支持。根据现有历史资料记载分析,茶叶在唐朝以前,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生产和饮用的局面,主要集中在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区,北方饮茶人数较少,除了达官贵族外,老百姓几乎没有饮茶的习惯。
但这一情况,在唐朝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盛唐以后。茶叶的种植面积迅速从四川、陕西、河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浙江、安徽和华南的福建、广东及广西等地,全国有8个道43州44县产茶,按照今天的地域划分,大约有13个省份普遍种植茶树。根据资料记载,唐朝(793年)茶叶总值为四百万缗,茶叶产量八十万担,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唐朝时期茶叶年产量大约4万吨,人均茶叶消费量1.76千克。由此可知,唐朝茶叶产量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老百姓饮茶之风日盛,茶叶品饮方式方法也得到了极大改变,由茗菜煮粥阶段变成煎茶为主,并形成了一整套专门泡茶器具。 今天,予言茶事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唐朝茶具的发展史。
一、茶具的雏形和起源
古人云: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说明饮茶与茶具之间的紧密关联。按照现代科学解释,茶具即为饮茶的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盏等等。古人将茶具称之为“ 茶器 ”,或者叫“ 茗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 《日知录》 里提出: 自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 。先秦以前,茶叶主要是生嚼或者“ 茗菜煮粥 ”,还没有专门的茶具,茶叶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加工制作依靠厨房烧菜或煎药器具。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具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初年的王褒 《僮约》 中, “脍鱼炮鳖,烹茶尽具” , “牵犬贩鹅,武阳买茶” 。
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茶具的记载。换句话说,从秦汉时期,专门用来饮茶的器具开始出现。不过总体而言,在唐朝以前,专门用来饮茶的茶器并不多见,应用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情况下,贵族阶层仍然以食器或酒器当作临时饮茶器具使用。比如说在南朝卢琳的 《四王起事》 中记载: “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意思是说晋惠帝回宫以后,太监用瓦罐盛茶给他喝。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没有专门的茶具出现,皇帝喝茶都用盛菜饭的瓦罐。
另外,在唐朝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专业茶器,也跟当时的饮茶习惯有关。东汉末年三国张揖 《广雅》 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姜葱芼之……” ,这说明三国时期,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属于羹饮的范畴,即喝茶前先用火烤热茶饼,研成细末放到瓷器或者瓦罐中,用沸水冲调,而且还要加入生姜、蒜末等调味品,调成一碗茶汤。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饮茶方式完全不是喝茶,而是餐前餐后的例汤。
但是,随着茶叶生产和饮用的普及,饮茶器具开始脱离酒器和食器的范畴,成为专门茶器。从历史节点上来看,专门茶器大规模出现的时间,应该在隋唐时期,尤其是经历盛唐的茶叶大发展大繁荣以后,茶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 “大时代” 。
二、唐朝茶具的繁荣发展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 《茶具十咏》 中,曾专门针对茶具问题进行过探讨,并且指出唐朝茶具一共有10种,分别是“ 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其实,从我们现代观点看,皮日休将茶叶种植、生产工匠、泡茶场所和煮茶活动都包含着在茶具内,并不十分科学。但归结到当时茶文化处于萌芽起源阶段,分类还没有细致深入,也可属于正常现象。
公元780年,一代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是第一部茶学专著 《茶经》 问世,成为影响世界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在第四篇 《茶之器》 中,陆羽专门介绍了一整套饮茶器具,数量达到24种之多。具体来说,分别包括:风炉、筥、炭挝、火筴、鍑、交床、夹、纸囊、碾、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鹾簋、熟盂、碗、畚、札、涤方、巾、具列、都篮等。 《云溪友议》 云:“ 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 ”,这时候的茶器已经摆脱酒器和食器单独存在。
为何唐朝饮茶需要如此之多的茶器呢?归根结底,这与当时茶叶加工制作方法及饮用方法有关。众所周知,唐朝茶叶加工主要采用蒸青团茶做法,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茶叶主要依靠“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在饮用的时候,先将团茶放置在火炉上烤热变成赤红,然后将其斫开打碎,用碾研成细末,用罗合过罗,到处茶则确定茶叶份量,再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如此繁琐复杂的喝茶方式,必然会使用更多的器具来辅助。这就是为何唐朝茶器众多的原因。
在陆羽二十四茶器中,大部分茶具材质均为竹木制品,比如说 “夹以小青竹为之” 、 “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 、 “筥以竹织之”、“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 等等。这种竹木制品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制作起来相对简单,省时省力,且污染小,无异味,成本低,因此受到民间老百姓的喜爱。即使到了今天,竹木茶具,仍然是爱茶者最爱器具之一。当然,除此以外,唐代茶器的另一个重要材料来源就是陶瓷制品。唐代是我们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白瓷和青瓷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瓷器,号称“ 北白南青 ”。
而饮茶风气的盛行,尤其是贵族阶层对茶器品质的要求极高,极大的刺激了瓷器的大发展大繁荣。所谓“ 美食不如美器 ”,茶具除了作为饮茶用具的实用价值外,还有更多的文化鉴赏和收藏价值。陆羽最爱越窑青瓷,他认为饮茶器具“ 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但实际上,唐朝瓷器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北方的邢窑、曲阳窑、巩县窑,南方的景德镇窑、长沙窑、邛崃窑等,也在大量生产茶具。
另外,唐朝茶具还有一部分采用金属、陶土、石器制作,比如上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鎏金茶具,被证明是唐僖宗供奉,堪称极品。而风炉、鍑和炭挝等器具,同样采用铜铁等金属材料制作。当然,民间也会采用陶土烧制相对粗糙的茶器,用于日常生活所需。
三、从诗词中探寻唐朝茶具文化之美
唐朝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光时期,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众多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几百首经典文学诗歌作品。这其中,有很对与茶叶、茶器和饮茶相关的诗词。比如,唐代诗人陆龟蒙 《零陵总记》 中就专门提到了茶器:“ 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白居易也不甘落后,“ 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 ”当然,更多诗人在饮茶的时候,更加细致描写了各种茶器的用途和美好之处。
唐代诗人对茶鼎的描写最多,皮日休在和陆龟蒙唱和诗中就专门有一首诗叫 《茶鼎》 。另外,诗僧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中写到: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柳宗元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中也云: “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 根据全唐诗统计,唐朝诗人写茶鼎的诗歌不下数十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茶鼎是煎茶时最重要的工具。
其次,唐朝煎茶之前的碾茶捣碎程序,也是诗人最喜欢描写的场景之一。唐朝诗人皇甫冉在 《寻戴处士》 中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 郑遨 《茶诗》 有云:“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根据陆羽 《茶经》 记载: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 。因此,捣茶是唐朝研磨茶饼的主要方式之一。碾茶以动衬静,以捣茶声写饮茶静思之美,即使记录茶事活动,更是诗情溢美。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饮茶器具是诗人最爱,即茶碗和茶瓯。白居易云“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刘禹锡诗云“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孟郊也说,“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因为茶碗和茶瓯是诗人品茶的主要器具,自然而然会受到重视和喜爱。唐代瓷器制品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为代表,素有“ 南青北白 ”之美誉,最受喝茶人的喜爱。所以,在诗词中,对青瓷和白瓷茶碗的描写最多。
唐诗对茶具的描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和茶具的兴盛发展。总而言之,唐朝茶叶生产加工的发展,刺激了茶具和茶文化的繁荣。
一、饮茶风盛行的原因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富足,对精神生活需求增多。人们对茶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饮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1.历史条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2.社会生产力因素。国力强盛,人们,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唐代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贡茶。而且,唐人还利用茶马互市,各民族之间茶马交易频繁,大唐获得良马,西北少数民族得到茶叶
3.人文因素。唐代文化发达,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唐代饮茶文化的特点。文人饮茶作诗成为风气,茶器专用化已然形成。诗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有这样的诗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唐画中描写茶道的,如阎立本的肖翼赚兰亭图,描写了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正是这种普遍饮茶的背景,使得茶饮成为了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唐人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器也非常重视
二、唐代陶瓷茶器唐朝是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盛世,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分别代表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制瓷的最高成就。唐代茶业经济发展,饮茶文化的盛行推动人们对茶器的大量需求。茶器是为了饮茶而产生的,是茶文化的一种物化的体现。茶器的用器过程,既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感受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由此,茶器具有与茶文化相适应的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艺术价值
1.陶瓷茶器广泛使用的原因茶器的材质种类繁多,如金银器、木器、漆器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这也是由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陶瓷的优越性而决定的。自从东汉瓷器烧制技术成熟后,瓷器就以其耐高温、物美价廉、卫生安全的特点成为大众生活用品。其洁净的特点与茶性洁的特征不谋而合,所以陶瓷茶器大量出现,也成为唐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
2.唐代陶瓷茶器之文化茶器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陶瓷茶器是反映时代文化内涵的一部很好的史书
由于饮茶程序的复杂性,唐朝的茶器与现代的茶器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饮茶先是用碾子将茶饼碾碎,放入茶釜中置于茶炉上煮沸,三沸腾过后,用茶勺注入茶碗中饮用,故不用茶壶,而是茶碗,所以此时茶碗产量非常大,种类也较为繁多,是陶瓷茶器中重要的种类。到了晚唐至宋时期,出现一种茶瓶,之前是用来做酒注用的,由于此时点茶出现,所以汤瓶成为应时而生的一种茶器。茶托又称盏托,为防止茶碗烫手而设计的。其基本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不置托台,托盘中间下陷,固定住茶碗;二是中间凸出托台,形制各异。此外还有很多茶器,如茶则、茶炉,都因饮茶风的盛行而大量烧造
唐代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陆羽茶经四之器有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是陆羽对唐代茶器特点的一个综合评述,下面笔者针对各大窑系陶瓷茶器特点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论述
越窑青釉茶器越州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越窑茶器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轮等,瓯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茶碗。越窑的茶碗造型也极为丰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这些花口器受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很大,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滋润、类冰似玉,为不少文人墨客赋诗称赞,是中国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体现。徐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越窑瓷器的赞美之句,足见当时越窑青瓷茶碗釉色之美
由此可见,越窑的茶器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的物质体现上,抑或是其类冰似玉的君子品质的精神升华,都说明了越窑青瓷茶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邢窑白釉茶器除了越窑的青瓷茶器外,邢窑白瓷茶器也大量烧造。在当时,邢窑白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的瓷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白瓷精品已经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曾率以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邢窑的瓷质和越窑瓷质一样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见,邢窑白瓷在品质上并不逊色于越窑。陆羽所认为的邢窑不如越窑的说法是从品茶角度来说,由于邢窑瓷白而茶色红,而唐人认为青则益茶,所以当时唐人审美观决定了陆羽的邢不如越的观点,这是当时社会文化审美倾向的一个反映
特色釉茶器陆羽茶经中提到:寿州、洪州次。原因是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种黄釉注子是寿州窑出产的特色茶具。洪州窑主要生产青绿釉和黄褐釉,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大量民用茶具。因陆羽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两个窑厂的茶器产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还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风气决定的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在陆羽的茶经里,将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详细。采茶和制茶的工具称作茶具;煮茶、储茶、饮茶等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的工具称做茶器。可见,茶具和茶器在陆羽看来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发展受唐朝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唐人以至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茶器与茶道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是茶与精神的结合,是表现精神的一种茶文化。陆羽就是茶道的创始人。茶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茶事活动要真山真水、字画真迹,宁静和谐的氛围是茶道所追求的。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是具象的,道是抽象的;器是道的承载之物,受道的影响。器以载道,所以茶器是茶道的物质载体,是体现茶道精神的器物。品茶首先是品茶器,即对茶器的欣赏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对于茶饮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唐朝的茶器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艺术性。茶器是生活化了的艺术,同时也成就了唐人生活的艺术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心浮气躁,文化危机也日益明显。陶瓷茶器是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一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让这一手工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陆羽.茶经.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陆羽原著,紫图编绘.图解茶经.海口: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江用文,童启庆.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并远销国外。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生产各类青瓷器,包括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盘等,瓯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相望,运输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荣的景象。 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据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种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故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彩瓷茶具顾名思义是运用彩绘瓷器制作而成的茶具,彩瓷技法多样,因而彩瓷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釉下彩、釉上彩及釉中彩、青花、新彩、粉彩、珐琅彩等茶具丰富多样,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盛行于明代,器物成型后在坯上镂雕透空花纹,再用釉将透雕花纹填平,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烧后镂花处得以墁平花纹清晰可见,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玲珑瓷茶具即为运用玲珑瓷制作而成的茶具。玲珑瓷往往与青花相匹配,而有青花玲珑瓷,而在创新技法上,将玲珑眼与青花图案进行有效结合,与一般的规则对称的玲珑眼相比,更灵活而有趣味。景梅文化瓷青花玲珑瓷的创作就是这样,将玲珑镂雕与青花山水、花鸟、图案相融合,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效果。 现代釉中彩与玲珑瓷的结合运用,而创作出了釉中彩玲珑瓷。釉中彩玲珑为景梅文化瓷创新之举,采用传统釉中彩与镂雕玲珑的综合技法,并完美融合,创作的釉中彩玲珑瓷追求绿色与环保的生活理念,整体上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之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49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过期的红茶能用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