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的饮用量已超过其他饮料,怛在这一日常饮 ^品的背后,在茶叶店货架上的茶叶罐之外却隐藏着 —个个多彩而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把许多国家的社会和 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中国的传说,茶的动人故事始于神农氏对茶的有 益性质的发现。神农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皇帝,也 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中草药专家,出于卫生的考虑,他只 喝幵水。传说公元前 2737年的一天,神农氏 在一棵野茶树下,架锅 烧水,稍事休憩,这时 一阵微风拂过树枝,几 片翠绿的野茶树叶随风 飘落在即将烧开的水 中,神农氏发观茶水变 得味道鲜美,沁人心 脾,饮后更感精力充 沛,神清气爽。由此, 茶便被发现了。
当然,我们无法知 道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或许他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畜牧 业和文化发展神话的化身。确切地说’中国直到公元前3世 纪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在遥远的公元前2737年便 有这么一个皇帝是有些不可能的。但无论此饮料是如何起 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早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茶在中国 就巳经非常盛行了。
然而,直到公元前3世纪才出现了有关茶叶的记载。当时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称赞茶可提精安神,还有一 军队将领写信向他的外甥索要一些“真茶”,因为他感觉自 己年老体衰。茶原名“荼”,当时“荼”有两种含义,表示茶 和苦苣菜两种植物,因此在古代记载中容易引起意义的混 淆。为此,汉王朝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一个皇帝规定“荼”表茶义时应读,从而 在读音上对其迸行了区别。到公元8 世纪,表“茶”义的“荼”字去掉一横后 转变成#广茶”,并一直延用至今。这 样,茶字便有了它独有的特征,茶的 历史也因此变得更为简明了。
在公元3世纪之前,人们一直从況字-茶-的字形 野茶树上采摘新鲜绿叶,并把它们冲 泡成药物或滋补品。后来,为了保证 茶叶的供应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幵始在自己的小 农场里种植茶树,一整套千燥和加工茶叶的系统方法也逐 渐发展起来。
公元4世纪、5世纪1茶叶逐渐风行全中国,人们开始 在长江流域的氏陵地带建立新的茶叶种椬园。茶叶被作为 贡品献给皇帝,并开始在客栈、酒店和饭馆出售。据记 载,在公元476年,茶叶(青叶被蒸过后压缩成饼状〗曾被用 来与土耳其人进行物物交换。茶叶商变得越来越富有,陶 工、银器商人和金匠们开始打制一些精美昂贵的茶具1用 以代表茶叶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繁荣的唐王朝时期(公元618〜906年)被认为是茶的“黄 金时代”,茶不再仅仅作为滋补品饮用,由于其具有提精安 神功效,而更多地用作偷悦身心。
茶的制作和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神复杂的仪式,而且 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也具有了严格的规定,规定了采摘 者、采摘时间、采摘方法以及所采摘鲜叶的处理方法,对 采茶者的个人卫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禁止采茶女吃葱、蒜和浓烈的香料之类的食物,以免她们指尖的异味污染细嫩的叶子。
在商人们请求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编撰第一本 关于茶的书^《茶经》期间,茶变得越来越重要。陆羽的 《茶经^一书被认为是茶的经典著作,涉及到茶这一植物的 起源和特征、不同的品种、茶叶的加工过程、必备的工 具、茶的冲泡、茶具,不同地域的水质,杀的约性以及饮 茶的传统习惯等各个方面。
唐朝吋期,嫩叶一旦被采摘下来,就通过蒸、压,然 后倒入模具制成饼状,烘烤至千燥。冲泡茶时,需将茶饼 在火上烘烤直至软化,再压碎成粉末、然后放入水中煮 沸。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为了减少茶的苦涩的余味,常在 茶中加入盐。然而最常用的调料是甜葱,生姜、橘皮、丁 香、薄荷,在茶水沸腾前或沸腾后加入。
到了宋代(公元960〜1276年),茶的冲泡方式有所变 化,紧压的茶饼先研磨成粉末,然后轻轻地拂入沸勝的水 中,产生具泡沫的茶汤々喝完第一杯后,可再向茶中加入 更多的开水,轻揽、饮用、这样可以重复冲泡7次。由于有 更多潜在的调料如茉莉花、荷花和菊花等,因此没人再使用唐朝时期的香料添加剂。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之前,中国生产的茶全为绿 茶,而且紧压茶饼能保持完好、丝毫无损地运到遥远的地 方进行交易。然而明代的茶却不做成饼状,而是保持松散 状,经过蒸煮”然后干燥。这样的茶叶不易保存》很快就 会失去香气和风味。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茶被运送到遥 远的欧洲,因而必须保持其品质,经营有道的中国茶叶种 植者因此开发出了两个新品种茶叶一红茶和花茶。曾有 一段时间,绿茶和纟了茶被认为来自不同的楨物’佰实际上 都来源于茶树上的绿叶。明代茶叶生产者发现,首先让茶 叶在空气中发酵直至它们变成铜红色后,可以采用烘焙法 使其停止自然发酵,他们就这样对茶叶进行保存。所以虽 然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的是松散的绿茶,但随着明代种植者为了适应市场而阅整了他们的生产方式,风尚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第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第二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有关茶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 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 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 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 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 说起碧螺春茶的来历,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是说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 大伙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 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 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 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宁。阿样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 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就张开血放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 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拾不起来,而阿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 加以照料,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的歌。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 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 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 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姑娘看着这些 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样的鲜血滋润的,是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 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 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喷、热腾腾的菜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 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 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 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如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 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 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5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白茶与绿茶的区别介绍
下一篇: 夏天绿茶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