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复州竟陵西塔寺。一个深秋的早晨。离古寺不远的湖畔芦苇丛里,雁声大作,声音凄楚而悲怆。显然,大群鸿雁的声音,惊动了早起洒扫庭院的智积住持。原来,一个被弃的婴儿占据了鸿雁的巢,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陆羽,字鸿渐。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先生的名号。在寺院里渐渐长大的孤儿,师父便开始教他学习佛经,他却表示要研习孔子的学说。但积公师傅坚持让他学习佛教经典,他却坚持儒家经典,谁也说服不了谁。结果是师傅让他承受了一次比一次更为严重的惩罚,想以此令他回心转意。殊不知,这样一种惶恐的感受,是向往文明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真谛的急迫心情的流露,更是一种珍惜时间谦逊好学的美好情怀。
荆条无法打灭他学习儒家经典的信心。有一天,他向一位读书人问字,偶然得到了一卷张衡的《南都赋》,可是有很多字却不认识,他没有放弃,在放牛的地方,他学着那些读书的孩子的模样,正襟危坐,打开书本,嘴唇一开一合的,学着学堂里的孩子读书。
好学的价值在于行动。陆羽先生,其貌不扬说话结结巴巴但擅长辩论,在渐渐成长的生命里,一直以自己的实践履行着这样的诺言。他很守信用,与人相约,即使是冰天雪地,千里迢迢,或是虎狼当道,艰险之极,也决不误期负约。古人用“一诺千金”来形容做人的信誉,而陆羽先生的所为,却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令人钦佩。
陆羽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茶的研究,因此他被尊之为“茶圣”。他的《茶经》凡三卷,阐述茶的本源,采制和饮用的方法,所用器皿等等,十分详尽,使天下人都知道饮茶了。前伦敦医药协会主席杰鲍勒爵士曾著文称“茶是伟大之慰藉物”,他认为“茶无疑为东方赠与西方最有利之礼物”。而陆羽先生的《茶经》却是全面系统地阐明了茶的意义及作用。
茶道,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讲究体悟的境界。陆羽的《茶经》,凡三卷,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等章节。茶,是有生命的物事,生命的本质在于悉心呵护倍加珍惜。按《茶经》的步骤饮茶,也许会更加接近茶道吧。
陆羽之前,“荼”“茶”不分,一个“荼”字,两家共用。一种是草本植物,开黄花,味苦,可作蔬菜的,称“荼”。再一种木本植物,叶作饮料的“木字旁加贾字”,也称作“荼”。名同实异,难免混淆不清。是先生为“茶”正了字,陆羽先生在著《茶经》时,把“荼”字减去一画作“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字学的范围,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圣的故事告诉我们,陆羽先生对茶的贡献具有世界意义,当我们心存茶道品啜香茗的时候,除了缅怀陆羽先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无量功德外,还当效法“茶圣”的那种艰苦勤学谦逊认真虚心的人生态度。
1.陈仕鹏:云南博物馆馆长,是普洱茶文化和历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
2.邵才源:云南普洱茶协会会长,推广普洱茶文化多年,为普洱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柯南:中国茶业研究专家,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王劲松:是普洱茶史学家,对普洱茶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且出版了多本相关书籍。
5.胡伟:是普洱茶行业的杰出人物,创立的“陈香司”品牌以及他对普洱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6.莫非:普洱茶史学家,曾任云南民族大学茶学教授,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推广有着深入的见解。
7.谢先觉:普洱茶评茶师、品饮师,对普洱茶的品质和品味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和味觉。
8.罗永贵:普洱茶文化专家,被誉为“茶叶艺术家”,他对普洱茶器的创新和设计具有很高的造诣。
9.张国林:中国烘豆师协会主席,普洱茶熟制大师,对普洱茶的熟制和保存技术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
10.李永岗:是普洱茶史学家,曾出版了多部普洱茶文化的专著,对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贡献卓著。
吴雅真出生于厦门,在永定插过队,在龙岩山歌剧团当过演员,还在福建省博物馆做过讲解员。
1990年,位于福州市西湖边上的福建省博物馆(现为福建博物院)联合几家单位,创办了福建乃至全国首家茶艺馆,名为福建茶艺馆,作为福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福建茶艺馆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福建省政府还下拨了10万元专项基金,主要是为了挖掘、弘扬福建的茶文化。
福建茶艺馆饱含文化韵味,馆中有北苑楼、蔡襄碑亭、闽南厅……还设立了茶史长廊、茶具展示厅、茶艺表演台等。
当时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吴雅真全程参与了创办过程。毕业论文写的是《历代饮茶习俗初探》的吴雅真,对茶有着深入骨髓的情愫,面临这样的机会,她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能量。
深入民间挖掘茶艺表演
当时不仅福建,放眼全国茶馆,如北京老舍茶馆、四川茶馆,里面只有说书、神侃的,哪有茶艺表演的呢?到民间去,尤其是与潮汕邻近的诏安去,向民间茶人学习,是不是可以学习到什么?时年已经40岁的吴雅真直奔诏安,果然,民间茶人并没有让她失望。“当时,闽南一带的功夫茶也有了泡茶程序,但是比较粗糙,茶叶也连梗带沫,要先放到一张纸上去,慢慢地抖呀抖,抖掉茶沫后,才能放到壶里去,免得壶嘴被堵了。”
整整一个月,吴雅真都流连于诏安一带的乡间,与当地茶人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工夫不负有心人,回到福州,吴雅真创建了“闽氏功夫茶泡茶程序”(也叫“福建功夫茶”),一共18道程序,便是如今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乌龙入海、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
1989年,福建省派代表去参加首届全国茶文化展示周,吴雅真在会上的“闽氏功夫茶”茶艺表演技惊四座,最后被挑中作为代表与台湾省代表队进行交流。1990年,在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吴雅真被评为“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
1993年,吴雅真下海,与志同道合的茶人王幼雄先生――一位旅居新加坡热爱祖国、深谙茶道的成功商人创办了当时福建省最有影响力的茶艺馆“别有天茶艺居”,这也是全国第一家面向普通百姓的茶艺居。 说起功夫这两个字,一般人马上会想到武林门派,绝世秘籍,江湖恩仇,各种剑客侠士的传奇故事。而汉字的功夫,却还有着武术外的许多意义,以茶而论,功夫茶,亦是一门很深的道行。
吴雅真生在厦门,柴米油盐酱醋茶,传统中国人居家过日子的七门功课,吴雅真自小耳濡目染,得了厦门功夫茶的家学真传。长大后,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吴雅真经受了这个新兴国家发展变化中的种种历练,她下乡插队当过知青,做过舞蹈演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她自己选择了茶文化方向,毕业论文写的是《历代饮茶习俗初探》,毕业后她成为了福建博物馆馆员,继续进行茶文化历史研究,并把闽式功夫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吴雅真最初的茶艺研究,也是离开典籍,走向民间,上世纪80年代,她来到福建诏安,向民间茶人学习茶艺。多年来,她从不间断对茶艺表演的摸索研究,在她的努力下,如今已硕果累累:有为绿茶所创的青山雅韵、有为乌龙所创的乌龙幽韵、为铁观音所创的兰香音韵、为岩茶所创的花香岩韵、为花茶所创的茉莉花韵、为红茶所创的香茗红韵、 为白茶所创的毫香蜜韵,无不精致无比、美轮美奂。其中整理创建了“闽式功夫茶泡茶程序”(也叫“福建功夫茶”),一共有18道程序。
1989年,40岁的吴雅真,代表福建省参加首届全国茶文化展示周,吴雅真在会上的“闽式功夫茶”茶艺表演,技惊四座,最后被挑中,作为代表与台湾省代表队进行交流。1990年,在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吴雅真被誉为“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可以说,吴雅真是复兴中国茶道,开拓中国茶艺事业的领军人物,她以历史文化学者的研究态度,以艺术家的独特感悟,从民间传统风俗文化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茶道的新路,她的茶艺,发乎于心,循之于道,表之以形,合之以乐,一招一式皆有来历出处,一点一滴都有言物达状。有人说60岁的吴雅真的茶艺已至化境,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种场,一种境界,一种状态,她光大了茶艺,是今日中国茶艺界殿堂级的人物,是当之无愧的茶艺功夫大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55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茶园土壤中有机氯杀虫剂的残留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