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历史上的茶俗趣事

品茶 2023-11-14 06:29:39

历史上的茶俗趣事

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饮茶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茶相关的风俗习惯,茶友们也将这些风俗习惯统称为茶俗,并且茶俗与爱茶人士间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


在众多茶俗中,最富意义和生命力的,莫过于来客敬茶的风俗。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以茶待客,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


相传,郑板桥有一次途经一座禅寺,寺庙方丈见郑板桥衣着简朴,其貌不扬,对他甚是冷淡。

只说了声:“坐”,对身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后,老和尚发现来者谈吐不凡,不似平庸之辈,于是将郑板桥请入厢房,说:“请坐!”

吩咐伺候的人说:“敬茶!”后来得知面前之人正是郑板桥,老和尚连忙将他请入清雅内室,说:“请上坐!”并让小和尚“敬香茶”!

谈话结束后,老和尚恳请郑板桥赐字。

郑板桥想了一想,随手写下这样一幅对联“坐,上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顿时羞得无地自容。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茶俗。当主人给客人倒茶续水时,客人出于礼貌,会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敲击桌面,并口称“谢谢”。


这种礼节大家都知道,然而它究竟从何而来呢?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次乾隆在茶馆喝茶,突然一时兴起,抓起桌上茶壶便给身边大臣倒茶。

大臣们顿时惊恐万状,不知如何是好。

不下跪谢恩,那是天大的罪过,但是如果下跪就会暴露乾隆的身份。

正当众人不知所措之时时,有个大臣灵机一动,用两个手指弯成双腿下跪的姿势,在皇帝面前“跪”了几“跪”,以示谢恩。

后来这个故事延传开来,至今坊间仍用这种方式表示对敬茶之人的感谢。


中国茶文化绵延、发展至今,已成为国人生活的侧影,而其间的逸闻趣事,也为我们的生活频添了几多色彩。


潮汕功夫茶有哪些轶闻趣事

  “好茶———哙烧”

  从前有一开茶店者,为了招引顾客,特地在柜台上摆一套工夫茶具,经常泡茶,旨在让顾客先品尝后再购买茶叶。有一年冬天,寒气逼人,有一路人,文士模样,衣衫单薄,全身冻得发抖。

  他踱到柜台面前,端起一杯茶一饮而尽。卖茶者冲茶又再冲茶。路人一连喝了数杯。卖茶者喜形于色,以为是阔气的顾客。便问:“先生,此茶如何?”答曰:“好!好茶。”又问:“先生,好在哪里?”又答:“哙烧!”

  “救命茶”

  昔时有个叫阿福的小孩,就读于某私塾。他的继母为了除去不是亲生的儿子,便想出一条妙计:每日三餐,都用大量猪油炒香饭给阿福吃。因长期食肥腻东西,不久阿福便出现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且面色日见黄瘦。

  阿福的异常变化被塾师发现了,当问知情况后,塾师便心中明白,但不露声色。塾师有个铁定的生活习惯:饭后必冲工夫茶。他于是吩咐阿福,在每天上、下午的上课前,先到老师房中喝几杯浓浓的工夫茶,并告诉他此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让继母知道。

  工夫茶消腻除积的功效在阿福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奇迹出现了,阿福不仅渐渐恢复了健康,而且精神越来越好,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这样,工夫茶便成了阿福的“救命茶”。

  “煮茶”

  从前,工夫茶在潮汕民间还未普及。有一回,一个男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便邀其到家中喝工夫茶。他顺路买了一包好茶叶回家,叫妻子去“煮茶”来食。妻子是从外地嫁来的,不懂得潮汕人怎样食茶,而误将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熟了端盘拿出来。

  那男人一见大怒,动手就打了他老婆二下。他老婆感到委屈,便跟他吵闹起来。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问明原委后,便顺手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放入口里,咀嚼了几下后说:“你倒是该打,这种茶叶不放点盐和油,怎么能吃得下呢?”风波就此平息了。

  “寒夜客来茶当酒”

  相传很久以前,住在潮州某乡下的一位穷秀才,有一年严寒夜里来了一位在京城做官的同窗好友。四壁潇然的穷秀才虽然没有酒菜可宴请这位远方来的好友,但为了能冲出最好的工夫茶,让好友好好品尝,穷秀才不惜冒着冬夜里冷凛的寒风,光着脚徒步几里路,来到韩江边打着冬天里清澈的韩江水,回家冲工夫茶款待这位好友。

  他们品茶当歌,京城的好友被穷秀才的`真诚感动了!天亮时急着赶路的好友给他留下了“寒夜客来茶当酒” 的绝句。后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绝句便世代流传下来。

  “成败皆嗜茶”

  从前,有个人嗜工夫茶成癖,不务正业,最后导致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即便以行乞为生,仍戒不了茶瘾。有一天,他路过一茶铺,见老板正在冲工夫茶,便上前乞一杯喝。

  老板用疑惑的眼光打量着他,暗想:你这乞丐也喜欢喝茶吗?但过门是客,于是就递给他一杯茶。等他饮后,老板故意问道:“此茶属何品种?味道如何?”他随口说出茶种和产地,而且凭口感指出此茶在制作上的缺失处。

  最后说:“这样的好茶,用井水冲泡,实是美中不足!”一席话,便让老板刮目相看,并立即请他进店细叙,最后诚心诚意地邀他合股拓展茶行。他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说:“我如有钱合股,今天就不用乞讨了。”老板说:“不怕,我的股分给你一半,你就凭一技之长来入股啊。”合股后的茶行,由于他尽心尽力,生意果然兴旺,财源广进。

  但老板逐月发给他的红利,始终只够他一人吃穿。他虽心存疑惑,却也不想多问,因为他自知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三年后,他回家探亲,未入家门,便惊得目瞪口呆:破旧的房屋焕然一新,而且扩大了好几倍。询问家人,方知是老板将其股分所得红利,逐年拨至他老家。家里便是用这些钱来重修旧房屋的。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老板的用心良苦。

  “隔壁戽菜羹”

  从前,潮汕农村聚友冲饮工夫茶之风尚未普及。某村有甲乙两个农户,家住一墙之隔,因有仇隙,互不往来,但又互不服气。有一夜,甲家请亲友饮工夫茶,“请哇,食哇,勿客气呀!”的叫嚷声和杯盘的碰击声,不时传到隔墙,夜半方休。

  乙家男子疑惑不解地对妻子说:“隔壁这家人并不比俺富,为什么有那么多酒菜请人?”他老婆说:“可能只是‘戽食’(乱搞吃)菜羹而已。”当夜两人商定,明晚也请朋友来“戽食”菜羹,再加上蕃薯,一定要超过隔壁。

  次日晚上,乙家请来的客人一下就把蕃薯菜羹吃得精光走了,而隔壁的杯盘碰撞声仍不绝于耳,至深夜才停。乙妻天亮对村里人说:“隔壁戽菜羹真有办法!” 后来,潮汕各地便有一句“隔壁戽菜羹”的俗语流传,用以嘲笑那些不了解对方情况而盲目跟着做却出了丑的人。

  “好茶败家”

  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也不要米,只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叫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喝后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

  乞丐饮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这茶是不是某姓的娘子泡的。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见他,盘问之下,才知道这乞丐原是富豪,因爱好品上等岩茶(旧时最上等的茶叶,一斤卖到一百多两银子)而致家道中落,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

  他离散的老婆,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

我要关于茶的故事或传说

(一)
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狮峰山,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亨誉世界的“四绝”佳茗——西湖狮峰龙井茶。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有用栏杆围起来的“十八棵御茶”,在当地茶农精心培育下,长得枝繁叶茂,年年月月吸引着众多游客。
说起这18棵御茶,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清乾隆时代,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乾隆皇帝不爱坐守宫中,而好周游天下。一次,他来到了杭州,在饱览西湖湖光山色之后,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时最爱喝的茶叶。乾隆和太监一说,这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游狮峰山。一路上,高耸的狮峰雄姿,清澈的龙井泉水,碧绿的连片茶园,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园间忙着采茶,树上路旁到处鸟语花香,乾隆深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间,在太监催请下,始来到胡公庙。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献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饮之下,只觉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和尚:“此茶何名?如何栽制?”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龙井茶中之珍品——狮峰龙井,是用狮峰山上茶园中采摘的嫩芽炒制而成。”接着就陪乾隆观看茶叶的采制情况,乾隆为龙井茶采制之劳、技巧之精所感动,曾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乾隆看罢采制情况,返回庙前时,见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心中一乐,就挽起袖子学着村姑采起茶来。当他兴趣正浓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急了,随手把采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里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几日回到皇宫,见太后坐在床边,赶忙上前请安。太后本无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后,肝火上升,眼睛红肿,今见皇儿回朝,心里高兴,病也去了几分,遂问起皇上在外情况,谈着谈着,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皇儿从杭州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赶回,倒是忘了带些礼品孝顺母后,然仔细闻闻确有一种清香散发出来,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狮峰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已经干了。一边取出茶叶,一边回答道:“母后,这是我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哦,这茶真香我这几天嘴巴无味,快泡来我尝尝!”乾隆忙叫宫女泡了一杯来,太后接过香茶,慢慢品饮,说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汤,感到特别舒适。其实这茶,一来品质好,清香可口,去腻消食;二来见到皇儿,心情舒畅,加上茶叶是皇上亲手所采,所以如此连喝几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红退了,肠胃也舒服了,太后满心欢喜地告诉皇帝:“儿啊,这是仙茶哩,真像灵丹妙药,把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封胡公庙前茶树为御茶树,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送京,专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庙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树,从此,就称为“十八棵御茶。”

(二)
冻顶乌龙是台湾省出产的乌龙茶珍品,与包种茶合称姐妹茶。其制法近似青心乌龙,但味更醇厚,喉韵强劲,高香尤浓。因产于冻顶山上,故名冻顶乌龙。
冻顶山是台湾省凤凰山的一个支脉,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所以冻顶乌龙实不是因为严寒冰冻气候所致,那么为什么叫“冻顶”呢?
据说因为这山脉迷雾多雨,山陡路险崎岖难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绷紧足趾,台湾俗语称为“冻脚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称之为冻顶山。相传在100多年前,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中,住着一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名叫林凤池,他学识广博,体健志高,而且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记不得是哪一年,他听说福建省要举行科举考试,就很想去试试,可是家境贫寒,缺少路费,不能成行。
乡亲们喜欢林凤池为人正直,有学识,有志气,有抱负,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约跑来对他说:“风池,你想去考是好事I去吧,有困难,大家帮你,你别发愁,赶快做好准备吧!”说罢大家就慷慨解囊,给
林凤池凑了足够的路费。林感激万分,第三天即拜别乡亲上路了。临行时乡亲们到海边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嘱:“祝你一路顺风,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样,可要回来呀!”别忘了故乡和乡亲,我们盼你回来呢!”林凤池感动得流下泪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争光。
不久,林凤池果然金榜题名,考上了举人并在县衙内就职。一天,林风池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回台湾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游。上得山来,只见“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美景,”山上岩间长着很多茶树,又听说树上的嫩叶做成乌龙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腻、健胃、强身等作用,便想能带些回台湾多好啊,于是向当地茶农购得茶苗36棵,精心带土包好,带到了台湾南投县。乡亲们见风池锦衣还乡,喜出望外,又见他带来福建祖家传种的乌龙茶苗,格外兴奋,他们推选几位有经验的老农,仔细地把36棵茶苗种植在附近最高的冻顶山上,并派专人精心管理。加之台湾气候温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断吐着绿油油的嫩芽,可爱极了。接着,人们按照林风池介绍的方法,采摘芽叶,加工成了乌龙茶。这茶说来也怪,山上采制,山下就闻到了清香,而且喝起来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气味奇异,成为乌龙茶中风韵独特的佼佼者,这就是现今台湾省“冻顶乌龙”的由来。

(三)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伫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伫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
去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大红袍为快,但要看到大红袍茶树也确非易事,因为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地势险峻,只有不畏艰险的人们才可到达。大红袍生长在山壁高耸的石罅间一小块茶地上,只有几丛茶树,有的从岩间伸出,有的散落其间,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红袍”三个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终年不绝。再看茶丛长相,类似莱茶,叶质稍厚,芽头微微泛红,虽然外观并不奇特,但采制而成的“大红袍”茶,却是武夷岩茶中的极晶,不仅香高隽永,而且“岩韵”特强,久负盛名,驰誉中外。由于产量极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发之际,富贵之家争相抢购,均以先得为快。
大红袍怎么会种在石罅岩间?是谁发现和利用的?这种乌龙茶为何有“大红袍”这一美名?对此,在武夷山区广为流传着这样三则美妙动人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着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无儿无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种莱和帮助乡亲们缝缝补补为生,她人勤心好,乐于助人,是全村闻名的好人。人们不知她姓甚名谁,都亲热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区遭到史无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黄了,田里的庄稼旱死了,岩间的流泉也干竭了……。人们只好越岭爬坡,剥树皮,剜草根,挖观音土等充饥,吃得肚子越来越胀,脸越来越黄。这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上采集野菜回来,又饥又渴又累,她放下篮子,随手取出刚从树上采下来的鲜嫩叶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汤吃。她把嫩叶放入锅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边烧边想:“这点点野菜来之不易,可得省着吃哩。往后这苦日子可怎么过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听门外传来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忙放下汤碗,出门一看,只见石墩上坐着一位白发老翁,正困难地喘着粗气。她过去急忙把老人扶进屋里。老人张开的嘴唇上千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来,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刚烧好的树叶汤,送到老人手里,说:“大早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趁热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噜地几口就喝光了,顿时气喘好多了,精神振奋了,老人递过碗来问:“还有吗,再给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啬地又给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妇人呀,你救了我,老汉没什么可报答你,这根龙头拐杖就送给你吧!”说着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但见这拐杖油黄闪亮,龙头嘴里还含着颗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这般精细做工,也是贵重之物,喝碗树叶汤,怎能收入家礼物呢,于是推辞不受,老人又从口袋里摸出两颗种子递给勤婆婆说:“念你心好,我再送给你两颗种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个坑,把种子撒下去,盖好土,浇些水,以后把拐杖靠在树上,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说完,但觉身边刮起一阵香风,老人离地而起,飘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于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浇了水,不几天,果见一棵绿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树。说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边,这棵茶树像从拐杖中吸取水分和养料似的,居然疯长起来,不多时已变成枝壮叶茂的茶丛了。树上新梢簇簇,春风吹来,缕缕清香,引来了村里的百鸟,引来了溪边的蝶蜂,也引来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兴极了,张罗着采摘芽叶,加工乌龙,并把茶叶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汤,分送乡亲们。说奇也真奇,那茶树新梢团团簇簇,边采边发;那茶汤喝起来清香沁脾,直觉得荡气回肠,身心轻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胀的逐渐消肿了,人们惊异地称这茶丛为“神茶”,大家乐呵呵地围着茶丛和勤婆婆跳起舞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不久就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个既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间仙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得姓“皇”,神茶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抢来了这丛神茶,植于御花园中,并召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盛会。在鼓乐声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苍白的尖尖手指准备亲自采茶,谁知那茶树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个劲地忽啦啦往上长,任凭皇上跷起脚,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树还是长呀长呀,始终长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树,连根铲除。
再说自神茶被抢以后,勤婆婆哭得泪人儿似的,她认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赐的茶丛,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请罪,请求天神赐福于神茶,她愁白了头发,哭红了眼睛,最后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听喜鹊在窗口喳喳地叫个不停,就拄着拐杖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几个男人正扛着一颗树根走来,她定睛细看,这不是神茶吗?原来好心人把皇宫丢弃的神茶根给送回来了,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没了,她跑过去抚摸着茶树枝干笑了,亲切地说:“神茶啊神茶,我对不起你!我是个苦命人,没有这个福份得到你的恩赐,你还是走吧,留在这里他们还会来杀你。”说罢把龙头拐杖靠在树干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丛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个圈,似在感谢勤婆婆,也像恋恋不舍当地的乡亲们,然后冉冉地飞走了,这片红云掠过慧婉岩,飘过流香涧,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间。第二年当人们再去看时,那茶树已抽发新梢,绿油油的逗人喜爱,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犹如白发老人龙头拐杖上夜明珠渗滴的仙水。白发老人所以要让茶树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为这是片“宝地”,而且当时没有上山的路,攀登这样的绝壁去采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劳、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做到,只有这些人才配获得幸福和欢乐。
以后,茶树发芽,又长成了三丛,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红袍”的来历。
1、神农尝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爱,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2、陆羽煎茶的传说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上述的传说,虽说难辨真伪,但从此也可见陆羽精通茶艺之一斑。

3、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僮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看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幽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即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知县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端,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的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4、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直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病者、死者无数。在东方云遮雾挡的洞宫山上有一口龙井,龙井旁长着几株仙草,揉出草汁能治百病,草汁滴在河里、田里,就能涌出水来,因此要救众乡亲,除非采得仙草来。当时有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大哥名志刚,二哥叫志诚,三妹叫志玉。三人商定先由大哥去找仙草,如不见人回,再由二哥去找,假如也不见回,则由三妹寻找下去。这一天,大哥志刚出发前把祖传的鸳鸯剑拿了出来,对弟妹说:"如果发现剑上生锈,便是大哥不在人世了。"接着就朝东方出发了。走了三十六天,终于到了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白发银须的老爷爷,问他是否要上山采仙草,志刚答是,老爷爷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可上山时只能向前千万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身后传来喊叫声,他不予理睬,只管向前,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这一天志诚兄妹在家中发现剑已生锈,知道大哥不在人世了。于是志诚拿出铁簇箭对志玉说,我去采仙草了,如果发现箭簇生锈,你就接着去找仙草。志诚走了四十九天,也来到了洞宫山下遇见白发老爷爷,老爷爷同样告诉他上山时千万不能回头。当他走到乱石岗时,忽听身后志刚大喊"志诚弟,快来救我",他猛一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志玉在家中发现箭簇生锈,知道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老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给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背着弓箭继续往前起,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急中生智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拿出弓箭射死了黑龙,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立即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过乱石岗时,她按老爷爷的吩咐,将仙草芽叶的汁水滴在每一块石头上,石头立即变成了人,志刚和志诚也复活了。兄妹三人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于是这一带年年采摘茶树芽叶,晾晒收藏,广为流传,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5、太平猴魁的传说

安徽省太平县猴坑地方生产一种猴魁茶,说起猴魁茶,还有一段故事呢。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但不见人影,这事老汉也没放在心上。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这些都是最经典的茶的传说与故事了,这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希望对你又帮助!

十大名茶的历史故事

1、西湖龙井(浙江杭州)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曾多次到西湖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还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18棵茶树封为“御茶”。

2、洞庭碧螺春(江苏苏州)

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苏州吴县太湖一带,跟西湖龙井一样属于绿茶茶系,在唐朝时期就被列入进贡给朝廷的贡品。洞庭碧螺春采摘的时间较早,以春分至清明期间采摘的茶叶最为名贵,在制茶芽叶的选用上,也非常讲究。

3、黄山毛峰(安徽黄山)

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由此可见,安徽黄山出产的茶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明朝时期开始名声鹊起。黄山毛峰,就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因此又被称作徽茶。

4、庐山云雾茶(江西九江)

庐山云雾茶,产自江西九江庐山一带,早在唐朝时期,庐山地区产的茶叶就已经非常出名。“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这首名诗,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种茶时有感而发。

5、六安瓜片(安徽六安)

六(lù)安瓜片,产自安徽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在唐朝时期被称作“庐州六安茶”,到了明朝时期才有了“六安瓜片”这个名称,在清朝时期还是进贡给皇帝的贡茶。和其它茶叶不同的是,作为绿茶中的特种茶类,六安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也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

6、君山银针(湖南岳阳)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一带,因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而得此名。早在唐朝时期,君山银针就已经非常出名,相传文成公主出嫁时就有携带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河南信阳)

信阳毛尖,主要产自河南信阳一带,属于绿茶茶系。早在唐朝时期,信阳地区就已成为当时非常出名的“淮南茶区”,当地产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

8、武夷岩茶(福建武夷山)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岩上,属于乌龙茶茶系,品种里以大红袍、武夷水仙、白鸡冠、铁罗汉等较为出名,其中武夷山大红袍还有“岩茶之王”的美誉。

9、安溪铁观音(福建安溪)

安溪铁观音,产自福建安溪一带,和前面提到的武夷岩茶一样,同属乌龙茶茶系。不过在制茶工艺上,两者却略有不同。

10、祁门红茶(安徽祁门)

祁门红茶,产自安徽祁门一带,属于红茶中的精品,有“红茶皇后”之美誉,还被人们称作“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5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