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世界十大风格迥异的喝茶传统

品茶 2023-11-14 06:49:14

世界十大风格迥异的喝茶传统

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其中世界各地喝茶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不过,不同地区的人们因为历史、文化、地理和风俗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喝茶上也村子一些明显的差异。1、马格里布地区(MAGHREB)


去过摩洛哥的人应该都知道,薄荷茶对北非人民有多重要。薄荷茶是用绿茶和薄荷叶烹煮的,加入了很多糖,从高处倒入一个精致的杯子里。在马格里布地区,如果客人拒绝接受主人提供的薄荷茶,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

2、中国西藏(TIBET)


西藏人民最喜欢往茶里面加入牦牛油和盐了。这种茶脂肪含量高,因而热量也高,可以帮助藏民抵抗喜马拉雅山的寒冷天气。

3、巴基斯坦(PAKISTAN)。


在巴基斯坦,红茶与绿茶都比较流行,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努尔茶(Noon Chai)。这种茶是粉红色的,加入了牛奶、开心果、杏仁和香料。

4、俄国(RUSSIA)


在俄国,传统上茶是用一种称为“沙莫瓦”(samovar)的壶来烹煮的。沙莫瓦的底部用来烧开水,顶部有一个小茶壶,里面装有浓缩茶。俄国人在喝茶的时候,先往杯子里倒一些浓缩茶,然后加入开水,把茶调到自己喜欢的浓度。

5、日本(JAPAN)


如果没有去过日本,那你很难欣赏到优雅复杂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受到了禅宗佛教的影响,最常用的茶叶是抹茶,即粉状的绿茶。

6、英国(BRITAIN)


斯图亚特(Stuart)王朝复辟之后,茶开始从中国传到英国。1660年9月,一名叫做塞缪尔•皮普斯(Samuel Pepys)的人在日记里写道:“我要了一杯茶,这是一种中国饮料,以前我从没喝过。”现在,英国人每天要喝掉120,000,000杯茶。

7、美国南部(SOUTHERN UNITED STATES)


美国南部的夏天非常炎热,这也是为什么当地的居民在很久以前就不喝热茶了。他们喜欢喝的是一种冰凉的甜茶,加入了大量的糖和冰,最适合在酷暑季节饮用了。

8、印度(INDIA)


印度人跟英国人一样喜欢喝茶。在印度,茶被称为“chai”,喝的时候一般加入牛奶和糖。游客可以在很多摊点除买到“chai”。

9、泰国(THAILAND)


泰国茶一般以红茶作为基茶,加入糖、浓缩牛奶(或脱水牛奶)、八角等香料,属于冷饮。

10、南亚(SOUTH ASIA)


马沙拉茶(masala chai)是一种芳香型茶饮,据说它起源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1858-1947),当时英国商人鼓励印度人开始喝茶。印度人喜欢往茶里加入牛奶、糖和香料。现在,这种茶已经在南亚地区非常流行。

喝茶以来,有哪几款茶是你念念不忘的?

我是满族人,属镶蓝旗。从小就受家庭影响每天早上起床先就先把茉莉花茶沏上,当时就认为只有茉莉花茶一种茶。后来长大了逐渐知道了还有很多别的茶。让我念念不忘的茶首推熟普,正是这款茶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醉茶。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普洱茶,不知道投放的量和该怎么冲泡存,结果在一个不大的紫砂壶里放了两小块普洱茶,然后就是洗茶,冲泡。由于普洱茶还没有泡开,所以当时没什么味道和颜色,我没有在意,后来茶的劲头上来了,感觉真的不好受,现在知道了是类似低血糖的反应,浑身出虚汗脸上也有汗珠,我当时就想吃东西,吃了两块点心以后感觉就慢慢的好多了。从那我再也不敢空腹喝普洱茶了。

还有一个茶就是张一元以前独有的一款柚子花茶,这个茶是用柚子花来薰制的,果香扑鼻,香味浓郁,清香无比。它是以前张一元的一个传统茶,文革期间失传了。八十年代有个老茶工把它又开发了出来,当时这个茶是八十块钱一斤,我基本上除了喝高碎就是喝这个茶。后来有一天我去张一元买这个茶被告知没货,过几天我又去了一趟说有货了,我就买了一斤,等我这一斤快喝完了的时候我又去买,这次售货员告诉我这个茶以后不生产了。我当时觉得特别纳闷儿,这么好喝的茶为什么就不做了呢?后来我几乎每个月都去张一元问问有没有这个茶,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这个茶没货,以后不生产了。我到现在想起这件事还特后悔,当时呐吗买二斤也好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家里还有一些这个茶,我真是舍不得喝它。昨天我看了看,也就够用盖碗喝三、四回的了。有时候我特想喝它,就翻一翻别的茶,一会儿就把这个茶给忘了。

现在我把这两款让我念念不忘的茶的故事分享给广大条友,一个是提醒大家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再有就是真心的希望涉及到这方面的有心人能再次开发出来这款柚子花茶。

茶喝过很多,刚开始喝绿茶,如竹叶青,蒙顶山毛尖,后来发现绿茶喝几泡就没味了,慢慢就习惯喝红茶,发酵茶,基本上上是一年换个品种,喝了几年,基本上只喝老白茶和古树红茶。一个是茶 健康 ,都是大叶古树茶,不仅可以泡着喝,泡白后还可以煮几泡,既节约又物有所用。

你好,我是圆圆、很高兴能够过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下面呢,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春喝花茶;夏喝绿茶;秋喝乌龙茶;冬喝红茶和熟普。

说到喝茶,潮汕的功夫茶可是家喻户晓,几乎家家户户每天都离不开喝上一泡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家,下至牙牙学语的幼儿,都懂得潮汕功夫茶的滋味。

其中茶叶又分好几种,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口感,香气都不一祥,但每一种都足够令人念念不忘。

普洱茶,晒干茶叶经过发酵制成,生茶茶汤颜色有黄绿,黄红,金黄为主,熟茶茶汤颜色以红褐色为主,香气有明显渥堆味,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沉香,滋味醇厚回甘。

大红袍,半发酵茶类,也是乌龙茶,冲泡出来的茶汤具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醇厚,茶汤滋味甘爽,香气清冽,足焙火熟香型的茶香以奶油香为上品,轻焙火清香型的茶以花香和蜜桃香为上品。

铁观音,属于清茶类,是中国传统名茶,含有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茶多酚和生物碱,具有 养生 保健的功效,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黄绿明亮,带有天然的兰花香,余香四溢,最是醉人。

单枞茶,介于全发酵的红茶和不发酵的绿茶之间的半发酵乌龙茶,单枞茶冲泡出来的茶汤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厚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为一体的浓香型茶,茶汤颜色橙黄或金黄,滋味醇厚,持久,回甘,耐冲泡。

十年前喝过铁观音特别香

让我念念不忘的茶目前有两款,一款是西湖龙井,还有一款是凤凰单枞。 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它色泽鲜绿,外形秀美,香气幽芳,滋味甘醇,有“四绝”的美誉。 当我第一次遇见西湖龙井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它的香气,它的外形,还有它的口感。

微带兰花香的西湖龙井,成了我记忆里最喜欢的茶的味道。每到清明时节,春茶上市的时候,我们家都要买上好几罐新鲜的西湖龙井,送人自饮,已成惯例。

对了,西湖龙井还是十大名茶之一,有“ 绿茶皇后 ”的称号。

苏轼诗云: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说的就是西湖龙井。

接下来说凤凰单枞。

凤凰单枞属乌龙茶类,主要产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凤凰单枞虽然不在十大名茶之内,但也是传统名茶,在国际级的茶叶评比会上,屡获殊荣。 知道单枞茶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表弟很爱喝单枞,就向我推荐了它。

说来也巧,这时我的一位远方亲戚从潮汕回来,知道我爱喝茶,便带了两罐茶叶送于我 ,正是凤凰单枞

当我看着那一根根外形跟西湖龙井完全不同的茶叶时,我有些失望地冲泡了一杯,等待着我与单枞的第一次碰撞。

没想到,我喝完一口就喜欢上了,比起西湖龙井,凤凰单枞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淡,香气淡,口感淡,还有外形也不怎么精致,但就是这一种“淡”,让人回味无穷。

凤凰单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耐泡,加四五次水茶汤都还是黄色的。

难怪有人说: "喝了凤凰茶,其他茶就不想喝了 。"

【end】

注:图片源自网络

我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旅行茶,欢迎关注!

在福建厦门上班的时候,喝的铁观音,有一股淡淡的兰花香,茶汤黄绿色,香味四溢,我的感觉之一,喝这个茶很容易饿,后来也就理解了,在有些同事家喝茶,为什么有很多小茶点放在旁边。估计就是喝饿了的时候,垫补一些。

我从小喝茉莉花茶,跟我爸学的,只喝一个地方的茉莉花茶,广西横县的。我一直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这广西的茉莉花茶凭什么征服了老家人的的口感,而且这一征服后,就是至少两代人的喝茶习惯。要不是后来的花茶质量越来越不稳定,估计还要到第三代人。茉莉花茶,我至今还保持着每天都喝的习惯。尤其在上班工作的时候,或是思考用脑的时候,一盒烟,一杯茉莉花茶,是我的标配,提神醒脑,有助思考。

还有一款红茶,不到十块钱一盒,盒子上印着观音头像。是我到漳州上班之后,闲来无事经常和海边的渔民,同事聊天的时候喝的。本地人说这是熟茶,对人有养胃的功效和好处。我第一次喝,有点接受不了,感觉太浓。后来又喝几次,越喝越喜欢,后来辞职回家的时候还特意带了一盒。

茶是好东西,正确饮茶,养成习惯,对人的好处多多。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我还挺喜欢喝茶的,主要是我湿气比较重,喝茶可以清火祛湿

1.苦荞茶 (我高中的时候经过我同桌的推荐就一直在喝,长大后反而没怎么喝了,其实主要是它泡完后那种大麦的香味,简直不要太香 )我一直在喝这个牌子的

2.红豆薏米祛湿茶 (这个是我大学期间在喝的茶,这次是因为明星推荐,哎?怎么总是别人给我推荐的 , 因为自己有小肚子,每天喝这个再加上晚上泡半个小时脚,祛湿真的挺有效的 ,不过也不一定哈,因人而异,当时我室友和我一起喝的,她小肚子就没消下去)

3.蒲公英茶 (这一款茶是我现在在喝的,不是别人推荐的,是自己想买的,这一款茶就比较像那些传统的茶了,带丝丝苦味, 但因为我现在总是心绪浮躁不安,感觉体内火气很重,所以喝这个缓解一下心绪,这一款茶是根、叶一起的,我觉得蒲公英茶喝多了对女人很好的

二十多年的喝茶经历,十来年的茶叶批发,自己也会做几种茶叶,这份和茶叶的渊源,聊几个记忆深刻的茶叶应该是可以吧。(我推荐的并不止是我销售加工的)
第一种,临安的天目青顶,还是一次偶然的缘故,给老朋友去送茶叶(我卖的是龙井),在朋友家朋友请我评价一下他亲戚送他的茶叶,讲真话一开始卫生看不上外形的,天目青顶是类似于烘青工艺,颜色黑绿,结果泡的以后是一股清香,在后来的询问中得知是林场边的茶地,符合高山茶叶的特点。
第二种,是二十多年以前的手工径山毛峰(径山工艺,江西茶),到近几年研究了解茶叶多了,发现是传统的绿茶始祖松萝茶的工艺,就这样说吧,我每年有机会品尝西湖龙井的机会比别人多(尤其是开园头采,因为茶农需要我对比),但是凭香味那豆花香我还是为毛峰记忆深刻。
第三种 是每年都有机会的,我自己收茶时候找的“岕”字形深山坳的开园茶,群体土茶的第一天第二天的青叶加工的,特点就一个,做出甜香味,而且能凉凉的沁人心脾的那种。
第四种,今年遇上的,四斤多一点的带青桂皮香味的乔木龙井 ,客户那了四颗树的乔木龙井来,我喝出其中一颗是青桂皮香的,另外三颗是豆花香的 同一地方,同一个人做的。
其他的说实话,好茶不少至少我还是有机会喝点正宗茶的,但是记忆深刻就轮不上了 因为真正绝品的茶叶,除了好产地,好工艺好天气等等巧合,更重要的无法量产 ,可遇不可求。

中国的十大名茶是什么?喝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中国的十大名茶是绿茶。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地区,故又称为徽茶。滋味醇厚甘甜,香气如兰,吸引力持久。由于新制的茶叶白毫垂体,芽峰有芒,且鲜叶来自黄山之巅,遂将此茶命名为黄山毛峰。"片片黄金 "和 "象牙色 "是黄山毛峰的两大特点。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闽北 "东南秀甲 "武夷山地区。武夷岩茶具有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按产品分类,武夷岩茶可分为五类。

大红袍、杉木、桂花、水仙和陌上种。岩茶以大红袍、白鸡冠、铁观音和水金龟闻名。云南省普洱茶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自清朝开始,进贡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清朝皇宫中盛行了200多年。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越陈越香 "是普洱茶的最大特点。普洱茶色泽褐红,色泽红亮,香气尖锐持久,滋味独特,口感厚实醇厚,耐泡耐用。产于湖南。君山银针始于唐代,在清代被列为 "贡茶"。君山银针茶具有清澈、醇厚、清爽的香气。

滋味高扬,芽头壮实多毫,条索确实匀称,毫毛如羽,芽头金黄有光泽,叶底厚实明亮。味道甘甜醇厚,久而久之,味道不改。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现苏州吴中区)。这种茶还有个名字叫 "惊恶人甜",相传有位尼姑上山采春,不费吹灰之力就采到了几片茶叶,泡好后,奇香扑鼻,她说:"这香是惊恶人甜",所以当地人把这种茶叫做 "惊恶人甜"。

都匀毛尖主要产于贵州省都匀市。1956年由毛爷爷亲自命名,又称 "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鸟舌茶"。茶叶色泽绿润,茶汤黄绿明亮,香气鲜嫩,栗香高扬持久,滋味鲜爽,回味甘醇。十大名茶有很多版本。一般来说,1915年北洋政府为参加巴拿马博览会而评选的十大名茶和1959年中央为落实全国茶叶生产形势而组织专家评选的十大名茶,其结果是权威的。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1) 独一无二的粤式饮茶

说起粤式饮茶,在国内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国人已不太陌生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外省人对粤式饮茶却不甚了然,甚至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闹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话。因粤式饮茶源于广州。因此,广州人请客人去“饮茶”,是对客人的尊重友好的礼仪,又是联络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但若请的是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倘客人不懂饮茶的含义,如主人与客人约定第二天早上到某茶楼饮茶,又未说清楚饮茶的内容的话,客人往往会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才去赴约。结果只能望着各种精美点心吃食深为惋惜;主人也会因客人吃得太少而感到歉然。

粤式饮茶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清光绪年间,广州的华洋贸易极其兴旺,商贾们为洽谈生意,很需要一个理想的场所。京式茶馆档次较低,而且人品复杂,环境嘈杂;到饭店去,又嫌过于铺排,且要限于吃饭时间;在商铺内又不免呆板无味,一时苦于无一好去处。还有不少显贵要人、官僚政客,常常进行各种见不得人的政治交易,也需要有高档而又不受干扰的接头商议的地方。当时有一位机灵的商人,以一种独创的手法,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十三行,兴建了一座三层的豪华楼房,名之为三元楼,专营饮茶业,这就是岭南第一座粤式茶楼。三元楼在建筑设计上,独辟风格,显得气势恢宏、堂皇富丽,高耸于十三行林立的商铺之中,被称为“高楼”,也称为茶楼。三元楼内,一律选用名贵的酸枝木桌椅,以迎合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高贵身分”。三元楼最吸引人的,是除为客人提供各种名贵盖碗茶外,更专聘名厨和点心师,制作各种精美小巧的中西点心美食,以供贵客助茶。使人们来到三元楼,可以一边品味名茶香茗,品尝精美可口的美点,一边无拘无束地交谈商议。这正是商人洽谈生意,政要显贵从事各种秘密交易的乐园。因此,三元楼开张以来,占尽独家生意之利,显出一派客似云来,财源滚滚的兴旺发达的气象。因此,迅速产生了连锁效应,后起者纷纷效仿。在短短几年间,便先后出现了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楼等。为争取饮客,后起茶楼各出奇谋,力创优势树立独特形象以作招徕。如在建筑设计上,既有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外观宏伟;也有高雅清幽、古色古香;还有中西结合,富于时代气息。不少后起者,更在环境氛围上下工夫,把富于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引入茶楼的整体设计中。如泮溪的濒临清池,石舫画廊;西苑的假山奇石、曲径清泉;南园的翠竹庭院等等。

在点心美食方面,竞争更为激烈。清末民初,陆羽居首创“星期美点”,中西美点,品种每星期更换,绝不雷同。随后,各茶楼也争相跟进,不甘落后。于是大多数茶楼都有了自己的星期美点、名牌美点,招牌美点和招牌菜。广州的点心,菜式制作技术因此而突飞猛进,美点名菜品种更加奇巧新颖,层出不穷。激烈的竞争也极大地激发了厨师、点心师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求异、力求完美的意识。茶楼的兴起,使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粤菜美食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各茶楼以饮食艺术为竞争手段的同时,也拓展了富有文化色彩的绘画、书法、对联、诗词等领域,以迎合一些满身俗气又偏要附庸风雅的商贾和官场逐利者。为此往往不惜重金征集、购买名人字画、对联、诗词等,挂在茶楼大门、大堂或雅座、贵宾厅等处,以增添文雅之气,并因此而提高自身的身价,改善形象。在广州茶楼史上曾一度成为美谈的,是陶陶居以大洋(银元)20元征求一副以“陶陶”两字开头的楹联。当时应征者不少,结果选中的是这样一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妙奇香主人不甘落后,也用重金征得一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楹联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且生动真实地写出了广州饮茶盛况和茶客心理,似比陶联更胜一筹。

广州饮茶之风大盛于民国以后大众化茶楼的兴起。早期的茶楼,以富豪官宦为对象,一般市民和劳工阶层是不敢问津的。后来便有商人注意到市民这一广大市场,开设了专以普通市民为对象的大众化茶楼。这类茶楼不以高雅豪华和名牌美食为号召,而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适应广大市民经济承受力取胜,因而获得广大市民的欢迎。从此,广州一般升斗小民,出卖劳力的劳工阶层也开始有了一尝饮茶乐趣的享受机会。一般工人和劳苦大众,黎明即起,先赴茶楼,泡上一盅盖碗茶,吃两件能填饱肚子的点心,聊当早餐,俗称“一盅两件”。所费无几,却可以稍事休息,然后去打工。久而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乐在其中。不少茶客经过一段试饮之后,便选定一间自认为最经济实惠的茶楼,每天早上都去光顾,而且每次饮茶,必选坐同一座位,选泡同样的茶,吃同样的点心,天天如是,风雨不改,成了老茶客,从掌柜、跑堂到茶客,都成了熟络的朋友。大家天天见面,随便聊聊,无拘无束,也可算是辛苦劳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和享受吧。

广州的茶楼,源于为商贾官宦提供方便,故从兴起的早期,便有早、午、夜市。早市虽是最兴旺的,但午市和夜市也毫不逊色,成了广州饮食业的一大景观。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饮茶的爱好,广州茶楼便越开越多,营业时间也越来越长,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从清晨四时到深夜二时,甚至有通宵达旦的。只要泡上一盅茶,便可一坐几个小时,一听君便;阔绰俭吝,同样欢迎,甚至可以“净饮”,即只泡一盅茶,不吃任何东西,到最后也就是按例付出双倍茶饯而已。从来没有因客人坐得时间过长而被催赶的事发生。这样的“饮茶”的确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茶客的尊严、自由、平等的内心渴望,可以在茶楼的方尺之地中得到暂时的满足。一般的劳动人民,平时为生活而奔忙,一家人难得休闲,偶有假日,全家去饮茶,休息休息,尝尝美点,共叙无伦之乐,自有无限乐趣。至于三五知己,共聚茶楼,随意而谈,任意而吃,或是旧朋新交,同饮共食,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亦甚相宜;甚至情人相会,亦多选茶楼,轻笑细语,情浓如茶,平添无限情趣。

正因为饮茶有这许多的乐趣和妙处,所以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茶楼已遍及两广大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饮茶之风,更迅速为外省同胞所认识、接受和欢迎,使粤式饮茶遍布内地各大城市,甚至远达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等边远地区城市。

(2) 驰名东南亚的广东凉茶

未曾踏足岭南的人士,自然不知广东凉茶为何物。“凉茶”,不是冰凉冷冻的茶,而是指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草药茶。在广东,说起凉茶妇孺皆知,大多数人都曾喝过。所以说广东的凉茶。可算是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专利产品。

岭南气候燠热潮湿,自古为瘴疠之地,燥热风寒感暑,是岭南的地方常发病,广东人习惯上称为“热气”,重者头疼发烧,轻者口舌干燥,头重眼红,便结尿赤。过去一般农民及城市平民百姓,生活艰难,有了“热气”,多不去求医吃药,只求助于垂手可得的中草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大都略懂某些野生植物的药性,民间也流传多种解除“热气”的验方。最普通而又实用的便有菊花、金银花、鸡蛋花、车前草等等。一些中医师中的有心人,也针对岭南“热气”病状,配制出名之曰“凉茶”的验方。复杂的有俗称“廿四味”的重剂型凉茶;简单的有菊花、金银花等配制的“五花茶”,这是轻剂型凉茶。“凉”是与“热”相对而言的,有了“热气”,便喝“凉茶”解之,而平时即使没有“热气”发作,人们也会常喝凉茶,作为一种清凉饮料茶。所以喝凉茶,又是岭南人习而成俗的一种喝茶之道。

名声远扬的“王老吉凉茶”,是最受人欢迎,影响远及东南亚的广东凉茶。据说,清嘉庆年间,广州地区曾发生过一次疫症,发“热气”的人特别多,一向饮用有效的各种凉茶都失效了。有一位姓王名吉的中医师为解除病人的怪疾,便亲自到山上采药,配制了全新的凉茶配方。这种新配方凉茶,入口极苦,但苦而后甘,凉而不寒,解表祛暑而不虚,没有副作用。这位医师将大量草药亲自熬煮后,盛在几只大木桶中,免费供病人饮用,疗效显著。一些本来上门请王吉医生看病的人,饮了一碗桶内的凉茶后,病情便大大减轻,再饮一碗,病竟然好了。于是,王吉医生的凉茶便被传开了。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岭南有不少共同之处,“热气”也是一种令人几乎无可奈何的不大不小的地方常发病。广东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回乡省亲发了“热气”,一饮王吉的凉茶便药倒病除。于是王吉的凉茶便迅速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中传开了。

在王吉医生活着时,人们便称王吉配方的凉茶为“王吉凉茶”;王吉去世后,人们便尊称为“王老吉凉茶”。如今,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王老吉凉茶的名声依然响亮,至今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唐人街(区),仍有专卖王老吉凉茶的凉茶铺。

由于广东人饮凉茶成癖,所以凉茶铺、摊,曾经遍布城镇乡村。广州的凉茶专营店,在当街铺面摆着金光闪闪的大型铜茶壶,装饰也极考究。人们既可随意买上一碗,站着喝完继续赶路;也可以三五成群进入店内,拣上一个舒适的台面坐下,一边闲聊一边慢慢地唱。

广东凉茶,品种多,价钱平。在十多年前,每碗王老吉凉茶,只不过2分钱人民币;放了糖的菊花茶、鸡蛋花茶、金银花茶、五花茶,也只不过5分钱。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花上2分钱,买碗凉茶喝,既解渴又可防治热病。这确是一种价廉实惠的大众化饮料。

改革开放后,经济活跃,各种洋饮料和国产饮料像潮水般涌来,成为时髦饮品。而传统的广东凉茶因本小利微,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经营这种不赚钱的生意了。广东凉茶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未完全绝迹,也已风光不再了。

(3) 潮州“工夫茶”

这里说的潮州,并非仅限于现今的潮州市,而是指整个潮汕地区。即位于广东省东部、东北部,与福建山水相连,北接梅县地区,西与惠州相互为邻,南濒南海的广大地区。只因潮州是这一地区中历史最悠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故一般习惯上称为潮州。潮州“工夫茶”是岭南饮茶艺术的结晶。据说从元朝开始,潮州工夫茶便已形成规模,此后更名声远扬。清朝人翁辉东著有《潮州茶经·工夫茶》,其中说到:国内众多产茶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之风雅”,以饮茶论,“潮人习俗风雅,举指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家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之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之人生”。这段文字,真实而充分地表述了潮州人饮茶的风情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工夫茶”,顾名思义,喝起来是颇讲究工夫的。从茶叶、茶具、泡茶的水、煮水的炉、锅及泡茶、斟茶、喝茶,都极为讲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式、高超的技巧和严谨的礼仪。

喝茶,首要讲究的是茶叶。绿茶或红茶,或香而欠色,或色艳缺香,都不合沏泡“工夫茶”的要求。沏泡“工夫茶”要选上好的乌龙色种。乌龙茶色浓香清,其中又以产于饶平岭头和凤凰山的白叶单丛为最佳。

要泡茶,自然少不了好水。以山泉水为最佳,井水次之,若两者都缺,也可趁天下雨时用洁净的陶缸或木桶接水,称为“天水”。若用河水,则要用“缸心水”,即挑贮在水缸内经过沉淀的水。像现今普遍用的自来水,就必须存放一段时间,待水中氯气挥发尽了才可用。

有了好茶叶和好水,还要有好茶具。茶具包括茶壶(俗称茶罐)、茶杯、托盘、水壶(烧开水用壶)和木炭炉等,全都小巧玲珑,各有讲究。茶壶大小如拳头,多为园形,状如苹果,多选用江苏宜兴特产朱砂陶壶。茶杯是细瓷洁白透明、小如酒杯的白瓷杯,晶莹而半透明,数量仅有三只。这是由潮州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习俗而来。出外游玩,二人同行最好,喝酒宜热闹,四人较合适,喝工夫茶,是一种品尝名茶的享受,宜清静但又不缺“知音人”,故最好是一主二客。托盘是两层的,上层为盖,放茶杯及茶壶,盖上有洞眼,以便冲茶的水可以流入下层的钵形托盘体内。烧开水的炉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用木炭,以橄榄核为最好,因为火力旺而能持久;烧开水的壶也是小巧得很,一般只比茶壶稍大而已。

一切工具准备齐全,茶叶、好水不缺,便可泡沏“工夫茶”了,而“工夫茶”的“工夫”也主要在于如何泡出好茶来。把水烧开后,先将茶壶茶杯烫洗一遍,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至七成满为宜,用滚烫的开水冲进壶内,至满泻时,将壶盖盖上再浇一遍。如有泡沫泛起,要用壶盖将泡沫刮去然将壶盖盖好再冲开水。这时就可以斟在杯内品尝了。这一套程式,称之为冲茶工夫,讲究的是“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将水壶的开水冲进茶壶时要将水壶提高,以便开水能直冲茶壶内,迅速泡浸至壶底的茶叶,茶香才能弥漫开来;给每只杯斟茶时,距离要低,动作要快,以免茶香外泄;不能斟满一杯再斟一杯,必须是快速轮流不断地往三只杯子斟去,以使每杯茶的浓香均匀。这是最讲技巧的工夫,特名之为“关公巡城”;待茶壶内的茶汁将尽未尽时,还要将壶内余茶轮流反复滴入三只杯内,直至再也滴不出茶汁为止,这更要求掌握分寸,经验老到,故名之为“韩信点兵”。冲泡一遍的壶内茶叶,还可冲第二遍。之后,便要将残茶叶倒掉,重放茶叶再泡。

茶泡好后,喝茶还有既定之规:主人必需先让客人,哪怕客人是小辈。不过,作为小辈的客人,要先站起来道谢,请主人先用;主人还是要先让客。作为小辈的客人,便先让另一客人,然后再拿自己的一杯,但要注意不拿中间的一杯,以示谦让。喝茶时,小辈客人要将拿杯的手,掌心向外,将茶杯送至嘴边,细细品味,不能一口喝光。

潮州人喝“工夫茶”,若是单人独饮,自可随意,若是待客,便要不停陪着喝,直至客人告辞为止。若客人较多,则要改用稍大的茶壶。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粤式的茶楼饮茶。粤式茶楼饮茶,注重的是吃的情趣和享受;潮州“工夫茶”所追求的是一种寄情于茶艺和反朴归真的情趣和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57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