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斗茶可谓风靡一时,如同西班牙斗牛一般惹人眷爱。但不同的是,斗茶要文雅得多,其文化内涵也十足丰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
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可见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文人喜斗茶
古之斗茶者,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围观者众多,就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两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的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则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斗水痕(乌龙茶粉制)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碾茶、烧水
昨天聊了一下宋朝人制茶喝茶的方法,今天咱们主要聊聊宋朝人斗茶的方法。
其实从昨天的文章里,咱们也能了解到,当时制作一杯好茶的关键,除了茶饼要选好,点茶师也非常关键。而这两个因素,在斗茶的过程中同样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想要得到一饼好茶,没有别的办法,肯定是需要花重金去购买的。而想要得到一个好的点茶师,那也是要花大价钱去培养才行的。
一个点茶师,都要做哪些工作呢,我们给大家简单列举一下。
手轻筅重指绕腕旋
首先,是研茶末。一个好的茶饼,不但制作时工艺繁复,冲点的时候同样也有很多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炙干、捣碎,再用茶磨或者茶碾研磨成粉末。然后,再用细罗筛一遍,以便保证茶末的细腻程度可以达到最佳。至此,茶末才算准备妥当。
千万不要小看了最后筛选的这个过程,茶末的粗细对于斗茶的胜负来讲,可是非常重要的呢。
其次,就是点茶。备好了茶末,烧开了水,就要开始点茶了。在点茶之前,先要将茶盏预热一下,防止开水在冷茶盏中温度降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茶盏温度适宜的时候,开始将茶末放进茶盏中,然后倒一点水进去,慢慢的搅拌成膏状,确保茶与水充分接触。然后再继续倒水,然后不停的用筷子或者汤匙搅拌。
昨天也说过,点茶对水温要求极为严格,温度低了茶末会浮起来,温度高了茶末又会沉下去,这都不利于最终效果的呈现。而搅拌的手法,则更是严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这样描述搅:“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这是历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对点茶技巧的描述,可以说是最为精确的。
复原后的点茶法
那既然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要把茶与水融合到一起,到最后肯定还是要看茶与水的融合程度。那个一斤茶卖二两金的蔡襄就说:“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在斗茶的过程中,谁的茶盏里先出现水痕,谁就输了。
从上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想在宋代喝到一杯地道的茶,确实是不太容易的。茶末要够细,水温要合适,连搅拌也要足够有技巧,最终才能得到一杯好茶,如果想要斗茶中获胜,还要“着盏无水痕”。
复原后的点茶法
只为一杯茶,便耗费了如此心思,可见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状态是多么悠闲。说好听了,叫逍遥自在,说难听了,叫没心没肺。也只因如此,才会被金人一路追赶,逃到江南依旧乐不思蜀,最终被蒙古人取而代之。
所以,元朝人吸取了这个教训,将末茶改为散茶。明朝初年,朱元璋甚至禁止民间制作茶饼,在朝廷的大力推动下,明清时期许多人都不知道点茶法是怎么回事,直到考古学逐渐发展,各种出土文物的相继出现,这些被遗忘千年的点茶文化,才算是被人们所了解。
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是看汤色、汤花。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陪梁雀,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渣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
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
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芦早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简介: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手困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慧告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毕碧念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宋代斗茶有很多讲究。斗茶,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饮茶娱乐活动,属于一种比赛,用来区分茶叶的品质。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斗茶的雏形,但当时不叫斗茶,而叫 "斗茶 "或 "斗茶"。宋代是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宋代,无论是文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喝茶,这使得斗茶非常流行。这种茶叶竞赛的名称从宋代开始改称为 "斗茶 "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饮茶的习俗在唐朝中期开始流行,唐朝开创了饮茶的艺术。但是,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是煮茶,先烧水煮茶,然后用勺子把茶水分到杯子里。饮茶时,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滑的茶尘一起喝下。到了宋代,饮茶改为点茶,这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茶也是用饼茶,先磨成粉,然后用茶罗筛。茶粉越细越好。"茶有百种,杯有千种"。
作为喝茶的最佳必备茶器,用什么来搭配最合适呢?如果只考虑品茶,建盏不选茶。各种茶都适合建盏品茗。但是,如果深入关注的是茶的享受,喝茶自然也就有了仪式感。斗茶是指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全国各地的茶农和茶客进行的比较新茶优劣的比赛。它具有很强的竞争特点,一般在清明节后举行。虽然斗茶在中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历史传统文化,但它仍然非常流行,每年都有无数的饮茶者和茶农在斗茶。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0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浅谈茶与藏族人民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