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业地理之寿州

茶百科 2023-11-14 14:19:28

茶业地理之寿州

寿州[Shouzhou] 旧州名。

陆羽《经 八之出》注:寿州茶“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唐代寿州辖地,相当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邱等地。唐代李肇《国史补》著录寿州“霍山之黄芽”为名茶。

清道光《寿州志 物产》:“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寿县现在亦为安徽茶叶主产地,名茶有黄大茶、黄芽茶、瓜片等。

(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

赤壁羊楼洞为何被称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 乾隆版《蒲圻县志》卷之二“山川志”记载:“羊楼洞,距县六十里,群峰岞崿,众壑奔流,其东有石人泉,其西有莲花洞,洞下有莲花寺,出洞口为港口驿。”

? 关于羊楼洞的由来,传说很多,古人对羊楼洞的介绍也并不鲜见。相传元朝初年,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在湘鄂边陲建立竹牌楼,设司管理。这个说法,目前却没找到任何的依据。

? 1936年《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第2卷,第5期]上刊登的《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陈启华)》一文中有关于羊楼洞由来的记载:“羊楼洞位于湖北蒲圻县南部,四面多山,其形如洞,相传昔有牧者建楼饲羊于此,因而得名”。这种解释,应该算是比较靠谱,现在当地很多老人也有类似的说法。

? 如今的羊楼洞古街,与过去的茶市古镇,是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呢? 1936年《农友月刊》[第4卷,第8期]中一篇《湖北省农村与合作情报》的文章也有记录:“全镇街道,以青石铺成,尚属清洁,惟狭窄过甚,沟中溪水,清澈见底,潺潺之声,不绝于耳,颇饶诗韵。全镇烟囱林立,颇具大观……”。

? 应该说现在的石板街与过去相差无异,只是由于环境恶劣造成溪沟水枯浅而污浊,“全镇烟囱林立,颇具大观”的制茶景象也已经不再。

? 羊楼洞是湖北乃至中国非常著名的茶区,不仅盛产绿茶、红茶,更是老青茶主产区。 早在1899年《知新报》[第92期]《论茶》中就有记载:“中国产茶之地,湖北则有武昌府之崇阳、通山、羊楼洞、长寿街之茶……”。

? 1924年《农声》[第35期]《汉口茶况(彭先泽)》上也记载:“湖北全省茶园面积约计八万七千爱格(erg),每年产额平均,红茶四万担,绿茶约两万担,老茶约二十万担,湖北湖南境之羊楼洞地方,出产最多,通山次之,通城、兴国、大冶、金牛等处又次之”。

? 1930年胡培芝《金大农专》[第2卷,第1期]上发表的《茶业概况》上也提出,全国“其中产茶额最巨者,尤以安徽之祁门、江西之义宁、湖北之羊楼洞、湖南之聂家市、浙江之平水镇为最著”。

? 在《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陈启华)》这篇文章里,介绍得最多的,还是羊楼洞的茶产地位:“羊楼洞土壤为黄色砂质,壤土以气候温和,宜于植茶,故产茶颇盛。且该地四界,东之崇阳、通山,西之临湘,南之通城,北之赵李桥,均系产茶区域,而相距不过数十里,交通亦称便利。其所产茶业为青老茶即制造青砖之原料也。”

? 1936年《中国建设》[第14卷 第1期]《鄂省羊楼洞茶业概况》上记载:“羊楼洞之茶,为鄂省之冠,每岁产量,统计青红茶及老茶约六万担左右,岁入四五十万元,出产以该镇附近居多,他如崇阳、通城,及湘省之临湘、平江,亦颇著名,该镇在全盛时代,开工者约七十余家,茶分青茶、红茶、老茶三种,青茶最细,红茶次之,老茶更次之。青茶销售华北各省及武汉三镇,红茶销英俄等国,老茶茶砖销内外蒙古,及张家口一带。汽车路运至赵李桥车站(粤汉铁路站名),直达汉口,转运国内外等地。采茶和制茶法,青茶采摘期间,约在谷雨后,红茶在立夏左右,老茶从芒种起至立秋止”。

? 1936年 《首都国货导报》[第30期]上《工商调查:鄂省蒲圻县羊楼洞茶业概况》记载:“羊楼洞位居鄂南蒲圻南境,四周皆山,土质利于植茶,为全鄂之冠,故特负盛名……羊楼洞之茶为鄂省之冠,每岁产量,统计青红茶及老茶约六万担左右,岁入四五十万元”。

? 1936年《农友月刊》[第4卷,第8期]上《湖北省农村与合作情报》也记载:“羊楼洞之茶,为鄂省之冠,茶之产量,每岁统计青红茶及老茶约六万担”。

?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出版了《征信新闻》(手刻本),在其 1946年 [第88期]上有一则标题非常引人眼球:“鄂省年产茶叶二十余万担,蒲圻产量居首,兴山最差”。1947年《农业通讯》[第1卷,第8期]张济时、余维献撰写的《论我国茶业推广》仍然提出:“我国主要产区为浙之平水、龙井、淳遂、温州,皖之祁门、屯溪、六安,鄂之蒲圻、崇阳、通城……等区”。

? 羊楼洞的砖茶和红茶久负盛名,成为明、清、民国等时期名噪一时的品牌。1898年《湘报》[第93期]上刊登的《两湖茶价》,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数日以来,湘省各路新箱茶,均已接次到汉,安化头字前已售价四十六两,现到二字仅售二十七两,浏阳天福昌亦仅二十三两,咸临吉及西乡各号均二十一两,平江杨经纶二十四两,长寿街生记二十六两,湘潭十九两。鄂之羊楼洞等处所产现已赶到,其售价自二十七八两至三十五六两为率,论者谓与湘省所产同一成色之至,未知将来尚能望其稍有转机否。(录汉报)”。这里提到一件很玄乎的事情,就是“论者谓与湘省所产同一成色之至”,但羊楼洞茶的价格明显要高很多。

? “湖北省以鹤峰所产茶者为最优,惜其产额盛少,故其名不著。其次为羊楼洞及羊楼司所产者,品质善而名亦高。”这是 1919年 《安徽实业杂志》[续刊第27期]上义农撰写的《吾国之茶业》中一段文字,对羊楼洞茶叶作出了“品质善而名亦高”的全面评价。

? 1920年《北京实业周刊》 [第1期]《湖北羊楼洞砖茶业之现状》上记载:“出产地及制造地,正货出羊楼洞,次货出羊楼司、柏墩,下货出聂市,即在以上三地制造洋商制造地在汉口(按本国惟上开四地出产砖茶砖面皆印有洞庄二字,故蒙俄人只知有羊楼洞而不知其他之三市也)。”1920年《银行周报》[第4卷,第2期页]《羊楼洞茶叶之调查》中,同样也记载了“正货出羊楼洞”之说。

? 1926年《经济汇报》[第3卷,第2期]上刊登了吴连生、陈淦著的《中国茶业概论》,文中也提到:“湖北之产地以崇阳、蒲圻、通山、咸宁、宜昌所产者为最著,其中尤以蒲圻为上品。湖北茶号则荟萃于通山县及羊楼洞两处,其数量亦有六七十家,而羊楼洞占十分之八”。

? 1934年《国际贸易导报》上戴啸洲撰写的《汉口之茶业》记载:“湖北产茶区域以羊楼洞、通山两处最为驰名,该处茶山概属自产,租地种茶者殊殊罕见”。

? 整个湘鄂赣羊楼洞茶区的茶叶是以羊楼洞为正品,而羊楼洞所产之茶则是以芙蓉山为正品。? 1936年《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第2卷,第5期]上刊登的《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陈启华)》也提到了芙蓉山之地位:“该场距峒镇约里许,负芙蓉山而临小溪,东界崇通,更至羊楼司,南至通城,北至赵李桥。有峒赵汽车路,直达粤汉铁路火车站,仅有八里,四面均系产茶区域。相距不过数十里,交通颇为便利。且场址临近芙蓉山,该山所产之茶,品质最为优良,故茶庄之茶,每以产自芙蓉为山为标志。”

? 羊楼洞茶,是两湖茶的重要组成部分。羊楼洞,更是两湖茶产业制造中心。1899年《湖北商务报》[第37期]刊登有一篇公文《局收文牍:湖南职商蒋泽湘条陈两湖茶务十二事》。这位叫蒋泽湘的湖南茶商给官府提了很多建议。其中就有设立茶票方案:“两湖产茶之多少,拟定数目,设立茶票,由商人纳资领票,方准向各该地开办,如湖北拟票,羊楼洞二十张,崇阳十余张,聂家市二十张,咸宁十张,通城、宜昌(等地)各一二张,共拟设票九十余张”。蒋泽湘的建议虽然有一些偏袒湖南聂家市的意思,但他仍然很客观地把羊楼洞摆在两湖茶业老大的位置上。

? 1925年 《银行月刊》[第5卷,第7期]《中国茶业之研究(赵竞南)》记载:“羊楼洞、羊楼司为各地集散中心,其集散额占湖北茶之过半。”

? 1932年《农声月刊》[第154、155期合刊]上刊登有林家齐撰写的文章《我国茶业问题》,里面同样也讲到了羊楼洞的集散中心地位:“武昌茶出产,以蒲圻之羊楼司、羊楼洞,崇阳县之大沙坪、白霓桥……为最多。羊楼洞、羊楼司有茶庄十余所,为以上各地集散中心,其集散额占湖北茶之过半数”。

? 1936年《史地社会论文摘要月刊》 [第2卷,第5期]上刊登有陈启华著作的《湖北羊楼洞区之茶业》,文章里记载:“茶商于此(羊楼洞)多设庄,收买毛茶,加工精制;或设厂制造砖茶,故又为崇阳、通山、通城、蒲圻、临湘等县茶叶之集散市场。本区内尚有临湘蒲圻边境之羊楼司,及临湘县属之聂家市二处,亦有茶商设庄制造者。惟羊楼司所产,多为茶砖之二面,及里茶,其品质次于羊楼洞。聂家市所产,多为里茶,其品质又次于羊楼司”。

? 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月刊》[第2卷,第2期]上有一则消息:《实业部决定改良湘鄂茶产》。里面提到了羊楼洞由红绿茶基地转化为砖茶原料中心的地位:“老青茶区域,计崇阳、通山、蒲圻、通城等县,过去该区曾产大量二五箱茶,现已绝迹,目前以羊楼洞方面所产老青茶,最负盛名,为砖茶原料之中心”。

? 羊楼洞成为“两湖茶产制造中心”,有纬度、气候因素,有土壤因素,有历史上茶业基础因素,更有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特殊地理原因。1939年《贸易半月刊》 [第1卷,第4期]《羊楼洞砖茶之制造与运销(陈国汉)》记载:“羊楼洞之茶,系指鄂南蒲圻、崇阳、通山、通城、咸宁等县以及湘北临湘一带所产之茶而言。羊楼洞初不过蒲圻县属之一小镇,东与崇阳、通山为邻,南距通城不及百里,西接湖南临湘县境,而地处中枢,制茶又早,顾历为制茶中心。且以该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临近各地之茶,虽品质较逊,且不在羊楼洞制造,然亦假借其名,以广招徕,积沿迄今,因以成名”。

? 1947年《征信新闻(南京)》[第224期],在某篇新闻报道的标题中,直接称“羊楼洞为两湖茶产制造中心”。

? 汉口是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有“东方芝加哥”和“汉口茶港”的美誉。而汉口本不产茶,它主要依托两湖(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的大量茶叶支撑。

1904年《国民日报汇编》[第1期]上刊登的《汉口与茶之关系》记载:“汉口虽非茶之出产地,而实茶之大市场也。江西之义宁州、安徽之祁门、湖北之羊楼洞、湖南之安化,皆茶之大出产地。……湖北各地每年输入到汉口的茶叶,羊楼洞三万七千二百五十箱”。

? 羊楼洞是离汉口最近、茶类品种齐全、产量最多的一个茶区,加之水、陆两路便捷,所以羊楼洞是汉口茶市的主要产区。特别在很长一段时期,羊楼洞的茶叶占据了汉口的半壁江山。应该说,没有羊楼洞茶区,就没有汉口茶市。

? 1916年《协和报》曾刊登有《汉口茶业状况(汉声)》,这段文字里提到:“汉口茶业向分两湖市与祁门市其货多,其销外洋而销于俄国者最多。羊楼洞茶(精华眼),杜德洋行买进三百二十四箱,每箱价银三十三两(此茶旧时售协和三十一两)”。

? 1917年《安徽实业杂志》 [续刊第6期]上有篇《汉口茶商答复俄员之详情》,该公文里记载:“ 若言砖茶厂向设于羊楼洞、聂家市、咸宁等处,汉口则有兴商公司开办六十余年之久 ”。在早期,羊楼洞输送到汉口的茶叶有红茶、绿茶、砖茶、帽盒茶,而后期,基本上则以砖茶为主,成为青砖茶和米砖茶的主产区。

(冯晓光《羊楼洞解密》)

阳羡雪芽茶的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江苏省宜兴市茶业协会申请对“阳羡雪芽茶”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0年4月14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阳羡雪芽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江苏省宜兴市丘陵山区的张渚、西渚、太华、新街、丁蜀、湖父、徐舍、宜城、环科园9个镇(街道、园)。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1'~120°03',北纬31°07'~3。
宜兴古称阳羡,汉代就植茶饮茶,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阳羡紫笋茶是始于唐代的贡茶。
宜兴的南部丘陵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0%,属天目山余脉。丘陵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宜兴的气候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于茶树的生长。
阳羡茶为历代名人所称颂、宫廷皇室所赏识。唐肃宗年间(公元757-761),"茶叶祖师"陆羽饮品"阳羡紫笋茶"后大为赞赏,认为阳羡紫笋茶"芳香冠世产",可以贡给皇帝。唐武宗年间,阳羡贡茶数量达到一万八千四百斤,第一批紫笋茶限清明前运到长安。隐居宜兴茗岭的唐代诗人卢仝曾作诗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曾在宜兴居住的著名诗人杜牧在《题茶山》诗中,也写下了"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的名句。
宜兴茶叶生产,已是山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茶叶是山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现在,全市由地方名茶四只: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善卷春月、竹海金茗、茗鼎阳羡雪芽。宜兴有"茶的绿洲"之称,宜兴茶正以卓越的品质风格,享誉国内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4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