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知茶道全尔真,唯从器具得如此中国饮茶之风源远流长,茶从最初神农尝百草的药饮传说逐步演变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之一,饮料中能与酒抗衡者,唯茶耳。魏晋风流之际,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茶之水质、器具、礼仪等,茶事更逐渐成为有心人精神层面的乐享。唐时陆羽著《茶经》,为千年之后的我们见证了唐代饮茶之盛事。然而唐风已远,千年以前的茶事与现今差距甚大,单凭文字记载,颇有让今人抓耳挠腮,难以理解之处。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室茶具重塑茶事想象
公元873年,曾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已在“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之中风雨飘摇。穷奢极欲的唐懿宗刚刚去世,懿宗第五子、年仅十二岁的“五哥”被宦官迎立为唐僖宗。次年初,少年天子在送还佛骨时,敕令封闭唐皇室供佛的法门寺地宫之门,佛骨舍利与数千件供佛珍宝被埋于地下。越明年,席卷天下的黄巢起义便如暴风骤雨般袭来。古都长安,毁于唐末战火,每三十年迎送一次的佛骨地宫再无开启之日,法门寺珍宝,千年来不为人知。直至公元1987年,政府欲拨款重修法门寺,在塔基清理时方发现了被石函封闭的地宫。
这批珍宝中现世了许多罕见的唐代艺术珍品,亦解开不少千年之谜,其中成套的唐代宫廷茶具,重塑了人们关于唐代茶事的想象,与陆羽所载的民间茶具相映成趣。在人们一般印象中,饮茶器具多以陶瓷为主,陆羽所言民间茶具多用竹、木、铜、铁、瓷器,亦着重提到茶盏所用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三点品评白瓷在审美上不如青瓷。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宫廷茶具却以贵重闪耀的金银器为主,茶盏更是颇为少见的琉璃器,时价贵比黄金,凸显了皇室尊贵与奢靡。据地宫中《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记载有“琉璃钵子一枚,玻璃茶碗托子一副,玻璃碟子十一枚”,这个玻璃茶碗托子呈淡黄色,素面无任何装饰,晶莹透明,其形为高足茶托与茶盏,这种造型一直沿用至今。金银器则包括烘焙器、碾罗器、烹煮器、饮茶器、贮藏器等成套茶具,茶碾子和茶罗等器物上均有“五哥”的划文,可见是唐僖宗本人的御用之物。隋唐胡风兴盛,与西域交通频繁,宫廷贵族盛行使用金银器皿,亦是受到了波斯影响。唐宫廷的金银器在器形及纹饰錾制上均借鉴吸收了大量来自印度、波斯的风格。
“茶不厌精,炙不厌细”的唐代茶风
唐代饮茶方式与现今大有不同,今人读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对所用器具及方法多有不明,现以文物器具与记载对照相应,已能大致还原唐代煎茶方式。唐有散茶、饼茶、末茶,宫廷盛行饼茶,但都需将固形茶碾成碎末。碾碎之前先行备茶,即以竹夹子夹取茶饼置于炭火上烘焙,去其水气。待茶饼凉后,用茶碾子碾成茶末。唐人有诗称碾茶为:“圭璧相叠压,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其上为纯银涡轴碾轮,錾鎏金莲花及流云纹,其涡轮圆形有孔,好似玉璧,孔中插一轴杆;而长条形的碾槽则如玉圭,碾轮叠压碾槽,恰为“圭璧相叠压”之景。饮茶至宋代发展为直接注水点饮,则需更细更匀的茶末,诞生出能磨更细目数的茶磨,此种茶碾形制遂告失传。除宫廷雅好外,唐代茶风大盛亦得益于寺庙僧院,修禅僧人取其提神醒脑,能去除睡魔,以利于坐禅修行,清心静气。从唐代末茶发展而来的宋代点茶,经由禅僧传入日本,其饮用形式经日本抹茶道传承下来,至今仍存唐宋遗韵。
碾好的茶末经茶罗进一步筛细筛匀,置于盒中。然后以釜煮水。唐人在煮水煎茶时,会加盐,也可加入其他香料。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精美绝伦的银盐台,用以盛放盐及香料。该摩羯纹蕾纽三足银盐台整体取莲花造型,由盖、台盘和足架构成。足架以银线制成,上与银盘相接,中有摩羯鱼两尾和莲捧宝珠两颗。盘面为莲花座,座中莲蓬处陷入,可用以盛盐,盐盖为拱形倒置荷叶,叶沿卷曲。上饰鎏金摩羯纹,摩羯是印度传说中的神兽,长鼻利齿、鱼身鱼尾,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以后融入龙首形象,又称“鱼龙纹”。荷叶盖顶有莲花苞形纽,纽中空,可以拆卸,分为上下两半,可开合,用以盛放椒粉等其他香料。待水一沸后,加盐;二沸后,舀出一瓢沸水搁置一旁,用竹筷在水中荡出漩涡,将茶末对准汤心投入;三沸后,将二沸取出之水倒入止沸,以培育茗沫。其汤花薄者曰沫,厚者称饽,轻者云花。然后分茶至诸茶盏中,沫饽均匀,可饮之。
现代多元茶艺难觅唐时遗风
多元化发展,一向是中国历史运行的独特轨迹。每当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出现,旧有的东西往往如雨打风吹去般消散,难觅踪迹。元明以后,中国炒茶工艺成熟,逐渐流行以沸水直接冲泡条状散茶,取其香气和原始滋味,唐宋盛行的煎茶、点茶迅速退出了人们的记忆。加之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气候、物种、风俗千差万别,在时间和空间上,中国茶事都发展出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今之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还带有唐代饼茶之余韵;而客家人之擂茶,以擂钵将茶叶捣成粉末,加入花生、芝麻、生姜、炒米等飨物研碎,以沸水冲饮,细盐调味,仍隐约传承着唐时的饮茶风貌。
鎏金摩羯鱼
三足架银盐台
整体取莲花造型,由盖、台盘和足架构成,上饰鎏金摩羯纹。
鎏金伎乐纹调达子
这件鎏金调达子纹饰图像,精美异常。腹壁中部刻有三名吹乐、舞蹈的伎乐。其余部分装饰着繁复的蔓草纹和团花图案,这种卷曲的“S”形蔓草图案,因为盛行于唐代,也被称为“唐草”。对后世和日本的装饰风格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唐代是尚马的朝代,马的形象无处不在。而象征天气、乾坤、身披彩云的龙马形象在皇室用品频频出现。《尚书》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这种纹样在汉唐两代较为常见,也反映了这两代恢弘包容的时代特点。
素面琉璃茶盏茶托
这 件 是 我 国 比 较 早 期 的 琉璃 工 艺 制 品 。 它 的 发 现 也从 另 一 个 侧 面 说 明 , 在 讲究 茶 文 化 的 唐 代 , 玻 璃 器皿 是 昂 贵 和 实 用 的 茶 具 ,并 不 像 今 天 这 样 大 众 , 人们 随 手 就 能 拿 起 一 个 玻 璃杯冲茶倒水。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唐代饮茶诗中最闻名的要算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所论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喝了七碗茶就能变成神仙。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实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 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 、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皇宫每年4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代的茶文化起源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禁酒令和《茶经》促进了饮茶风尚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大胆开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这些都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当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 贡茶。而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并且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此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观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 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中国饮茶活动的兴起和广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间各种交流十分频繁,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他们 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鼓茶汤融入了他们参禅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着?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在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大力传播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随之传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影响持续至今。
佼佼者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饮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庵茶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发现了唐代地宫,地宫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银器,其中就有一套唐僖宗曾经使用过的茶具。
结合陆羽的《茶经》和这套宫廷茶具,研究者们还原了唐代饮茶的方法--煎茶道。
明代以前,茶叶一般都做成饼状,放在茶笼子里面烘干水分,以便贮存。煎茶之前,先将茶饼磨成粉末,然后过罗,筛出的茶叶末存在茶叶盒里备用。
煮茶是在风炉上,中间包括了三个步骤:
1. 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发出一些细微的声音,陆羽称之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2.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陆羽称之为“二沸”。这时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3. 稍后,锅中的水完全沸腾,陆羽称之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就是唐代比较流行的煎茶道。
出处: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424/newgx4f967ad7-5129477.shtml
还有: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51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564958.htm#4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自然界最优秀的饮品
下一篇: 茶不能乱喝喝茶也要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