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饮品,我国国人饮茶历史悠久。根据《说文解字》中对“茶” 做的注解:“茶,茗。” 可知,在古代,“茶”也叫“茗”,“品茶”也可叫做“品茗”。 另外,根据陆羽的《茶经》还可知道,茶也可称作“荼”。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茶叶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根据现有相关资料的搜集,这 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咏茶的诗歌。但是,这时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诗句提到过“荼” 了: 比如《诗经》中的《邶风•谷风》、《豳风•七月》和《大雅•绵》三篇,其中就有一些 句子提到过“荼”。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三首诗中关于“荼”的句子就是茶诗的起 源 ,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茶诗作品创作的酝酿和萌芽阶段。
到了两汉时期,文人们开始热衷于饮茶。我们从王褒的《僮约》赋就可以看出。这 篇赋说的是王褒去一个朋友家作客,这位朋友的仆人对他很不礼貌,于是王褒很生气, 就向朋友买了这个仆人为家奴,并把要求此家奴做的事全写下来,王褒列举的种种杂役, 其中有一件就是要他的家奴必须到“武阳买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茶叶 已经能够成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和买卖了。这说明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部分,饮茶的习俗已经在人们特别是像王褒这样的中产阶级之中流行 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要比前代更甚,饮茶不仅仅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不再 只是士族文人的专利,不少市井老百姓也开始饮茶。另一方面,这时佛教兴起,因此人 们也开始用茶来供奉佛事、款待施主、招待嘉宾,饮茶生活进一步发展,诗人们通过诗 歌创作来记录自己的饮茶生活,表达自己对茶的热爱之情。
隋唐初期的时候,饮茶的风气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不过这个时候饮茶主要集中 于北方各地,而且人们主要注重的还是茶的药用功能,很多的医书对此也做了一些记录。 一直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饮茶的风气才开始蔓延到全国各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时代,“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唐代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在这个飞速发展 的时期,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们的饮茶生活和茶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
唐代茶产业的发达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是茶叶生产开始发达起来。不仅 茶叶的产量比以前有了增加,而且在各地的茶叶中都有一些名茶不断地出现。无论是从 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这个时候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第二,是开始征收茶叶 税,并且将其纳入政府垄断体系。茶叶生产有了质的飞跃,必然推动茶叶贸易也跟着兴 盛起来,这也为唐朝政府开辟了一个财政的来源,于是开始对茶叶征税。后来随着茶叶 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唐朝政府看到其中有利可图,于是又制定了一项新的制度, 就是将茶叶的买卖进行控制,实行专卖制度,进行垄断控制。第三,是设立贡茶制度, 要各地的茶农都向皇帝进贡上好的茶叶,由于有了这一压力,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当时 的制造茶叶技术得到了提高。
因此,到了北宋时期,可见当时饮茶的历史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地悠久了,这也是当 时茶诗繁荣发展的文化背景之一。
宋代茶 文化 历史悠久,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诗句诗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诗句,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诗句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唐寅)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冼玉清)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葛长庚)
茶文化的诗句
1、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3、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茶文化诗句。唐?皮日休
4、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5、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6、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7、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8、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9、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茶文化诗句。白居易
10、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佑
12、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3、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14、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1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16、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9、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20、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21、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2、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茶文化的古代诗句
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2、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吕岩《大云寺茶诗》
3、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4、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茶诗》
5、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钱起《与赵莒茶宴》
6、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元稹《自述》
7、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只应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君恋钓鱼。曹邺《题山居》
8、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郑谷《雪中偶题》
9、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着南塘移树时。李商隐《即目》
10、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成彦雄《煎茶》
11、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李郢《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12、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白居易《即事》
13、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 》
14、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郑谷《峡中尝茶》
15、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m.lz13.cn)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刘兼《从弟舍人惠茶》
16、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17、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曹邺《故人寄茶》
18、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
19、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20、出门无至友,动即到君家。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短僮应捧杖,稚女学擎茶。吟罢留题处,苔阶日影斜。李咸用《访友人不遇》
21、住此园林久,其如未是家。叶书传野意,檐溜煮胡茶。雨后逢行鹭,更深听远蛙。自然还往里,多是爱烟霞。贾岛《郊居即事》
22、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此时幽梦远,不觉到山边。张籍《夏日闲居》
23、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白居易《琴茶》
24、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瞿佑《茶烟》
茶道历史悠久,所以有着大量的大量茶书、茶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古诗,一起来看看。
茶道古诗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 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茶道的唯美诗句
1、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2、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3、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4、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5、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19、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20、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21、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22、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茶道的发展历史
茶道属于东方 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 爱好 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 总结 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一、茶饮风俗形式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 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书中说,饮茶有道,首先讲究色、 香、味。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不但懂得如何点茶泡茶,还清楚了解制茶的过程与饮茶的香气效果。在皇帝带头下,随着饮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的日益重要,宋代茶书的撰述也大大超过了唐人,超过30种,其中不少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成为中国茶文化著述中的宝贵遗产。
二、社会基础
宋代的饮茶之风继唐之后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宋代开封城内遍布茶庄、茶肆、茶馆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描述了东京汴河两岸茶坊生意兴隆的繁荣景象。宋代茶馆十分重视摆设,有的悬挂名人字画,有的则放置鲜花、盆景,很注意环境的优美。《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从皇宫、官府的欢宴到亲朋之间的聚会,从各种场合的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到人生喜庆的礼俗,无处没有茶之清风洋溢、香气飘拂,斗茶、茗战更是情趣盎然、格韵高雅。茶道兴,茶宴盛。斗茶之风浓烈,讲究茶优、水质、器美,茶以新贵,水用活水,器要精良。选团茶碾细末入盏,注沸水搅动,茶汤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又次之;盏无水痕为绝佳,水痕先出者为负。茶王“斗品充官茶”,民间有茶农、百姓的世俗斗茶;高僧爱斗茶,寺院有佛教僧侣的禅门斗茶;名士好评水,官宦有诗人墨客的文士斗茶。随着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不仅把分茶做到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宋代的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据《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时开封有“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诸种饮料外,北宋开封至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南宋时杭州则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在“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茶文化
宋代的茶风、茶道盛行天下,开封曾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宋代的饮茶文化更加深厚,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日本有茶,大约是在平安时代之前。据当时的文献记载,茶是由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带回日本,并首先在寺院推广开来的。与中国茶异曲同工,日本茶也经历了由药用至饮用的过程。被尊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由宋朝携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等,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将宋朝禅院吃茶仪规完整地带入日本。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辩圆入宋求法,并带回径山寺茶种种在自己的家乡静冈。自此,日本茶道“禅茶一味”的寺僧传统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日本“抹茶道”主要是承袭自中国宋代茶道。
宋代的斗茶和“茶百戏”就是中国茶文化的传奇。鉴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马匹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北宋朝廷设置了茶马司便于朝廷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促进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茶文化的推广,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专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中国茶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斗”、“明冲泡”,则分段成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今日之开封,宋风浩荡,古韵犹存。文化产业繁荣兴盛,文化项目精彩纷呈。每年春季的清明文化节和每年金秋的菊花文化节两大全国性节会,成为传承和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品牌和载体。当你来到开封,走一步都是文化,听一声都是传奇,看一眼都是美景,传承历史和文明的宫廷文化、府衙文化、书画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菊花文化和宋代茶文化,都可从缭绕回旋的茶烟芬芳中,再度物化为皇廷的盛宴、饮食的精绝、官瓷的细腻、汴绣的柔润、木版年画的鲜活和书画的禅境,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厚重的历史,体验唯美的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叶知识保健篇
下一篇: 中国人与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