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一)晒干或烘干散茶
茶之用,最初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后来发展到生煮羹饮,都是直接取用茶树鲜叶。
唐朝以前,茶叶的加工比较简单,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收藏起来,这是晒青茶工艺的萌芽。
(二)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在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简单的条件下,散茶不便储藏和运输,于是将茶叶和以米膏而制成茶饼,是乃晒青饼茶,其产生及流行的时间约在两晋南北朝至初唐。
(三)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初步加工的晒青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串烘干。蒸青饼茶工艺在中唐已经完善,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述:“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蒸青饼茶虽去青气,但仍具苦涩味,于是又通过洗涤鲜叶,压榨去汁以制饼,使茶叶苦涩味降低,这是宋代龙凤团茶的加工技术。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龙凤团茶的制造工艺,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绿色,提高了茶叶质量,而压榨去汁的做法,却夺走茶的真味,使茶的味香受到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现。
(四)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在蒸青饼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这种改革出现在宋代,《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饼茶。元代王桢《农书》,对当时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详细记载“采讫,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揉之,入焙,匀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饼茶和散茶同时并存。到了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 1391年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为流行。
(五)从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饼茶,茶叶的香气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气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炒青制茶法日趋完善,在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廪《茶解》中均有详细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这种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
(六)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
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1、黄茶的产生
绿茶的基本工艺是杀青、揉捻、干燥,当绿茶炒制工艺掌握不当,如或杀青后未及时摊凉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使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类似后来出现的黄茶。因此,黄茶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明代许次纾《茶疏》( 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
2、黑茶的产生
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 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
3、白茶的产生
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白茶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它花色。
4、红茶的产生和发展
红茶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明朝。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发现用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清代刘靖《片刻余闲集》中记述“山之第九曲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种红茶出现后,逐渐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20世纪20年代,印度将茶叶切碎加工而成红碎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试制红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绿茶、红茶之间,先是红茶制法,再按绿茶制法,从而形成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最早在福建武夷山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七)从素茶到花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北宋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茶谱》记载,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白兰、玳玳、珠兰等。
茶 文化 在中国非常盛行,而茶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制茶的工艺流程,一起来看看。
制茶的工艺流程 1、采青:
茶只能采摘嫩叶,采下来后称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叶为一芯一叶;多采两片叶 为一芯两叶。
2、萎凋:
茶青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失掉一部分水分,这个过程称为萎凋。
3、发酵:
指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与空气 起氧化作用。发酵会使茶发生香变, 未经发酵的茶叶,喝起来有股菜香, 让它轻轻发酵就会转化成花香。发酵 变重后会转化成果香,如果让它尽情 发酵就会变成糖香。
4、杀青:
杀青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 停止发酵并使茶叶变软。需用炒青和 蒸青工艺。炒青就是下锅炒。蒸青即 用蒸汽把茶青蒸熟。
5、揉捻:
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 一样的揉捻。揉捻包括手揉捻、机揉 捻、布揉捻。
6、干燥:
揉捻完就算茶叶的加工程序 初步完成,这时要把水分蒸发掉,这 个过程称为干燥。干燥的方式有三 种:火炉上烘干、手摇式干燥机干燥、 自走式干燥机干燥。
7、精制:
干燥后的茶叶在销售之前,还需要再经过一番精制。它包括:筛分,将茶筛分成 粗细不同的等级:剪切,需要较细的条形时,可用切碎机将它切碎;拔梗,将部分散离的 茶质分离出来;复火,干燥不够时,再干燥一次,也称补火;风选,将精制过的茶用风来 吹,碎末和细片就会分离出来。
8、包装:
为精制后的茶叶进行包装,便成了上市销售的成品了。
在整个制茶工艺流程中,发酵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序,发酵程度不一样,制成的茶品性 也各异;揉捻是第二个重要的工序,揉捻的轻重能塑造出茶叶不同的特性:干燥是另一个 重要的工序,所用焙火的高低能改变成茶的风味。上述制茶工艺及工序只是一般的制茶流 程,针对不同品类的茶,根据其特性,还需要做特殊工艺处理。
? ? ?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关系 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 思维方式 ,审美情趣,艺术 想象力 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的鉴别 方法 1.可以根据茶叶的色泽分辨陈茶与新茶。大抵来说,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
2. 可从香气分辨新茶与陈茶。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3.还可从茶叶的滋味去分辨新茶与陈茶。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信阳毛尖的历史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信阳茶区又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1914年,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奖章。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毛尖的历史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茶树的故乡。据史书记载,我国茶叶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开始。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高原,随着气候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变迁,而传到祖国各地以至外国。陈椽教授所著《茶叶通史》中就这样记载着:“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入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此生根。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入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东周建都河南洛阳)。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信阳生根。”1987年,考古学家在信阳地区固始县出土的古墓中发掘有茶叶,考证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见信阳种茶历史之悠久。
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发展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并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县)上……”。旧信阳县志记载:“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载,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北宋时节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信阳对茶树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5.1℃,一般年份界于14.5℃至15.5℃之间。3月间下旬开始,日均温达10℃,可持续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积温达4864℃,80%的年份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气温为20.7℃,最热的7月份均温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为1.6℃。信阳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时数为1592.5小时(占全年总时数的73%),太阳辐射量为89.25千卡/cm2,有效辐射量为43.74千卡/cm2。这些自然条件,都是茶树生长生育所需要的适宜范围。信阳山区的土壤,多为黄、黑砂壤土,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较多,肥力较高,PH值在4—6.5之间。历来茶农多选择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区种茶。这里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雨量充沛,云雾弥漫,空气湿润(相对湿度75%以上)。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日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正如群众常说的,“云雾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阳处于北纬31º43¹;至32º37¹;高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很有利于氨基酸、咖啡碱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这正是炒制优质绿茶所不能缺少的。历来为多人向往的五云(车云、集云、云雾、天云、连云)、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典型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内含有效物质丰富,香高味爽。据中国茶科所对车云、集云、黑龙潭等几个名山的春茶一级毛尖茶样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为3.62 —4.34%,咖啡碱4.06—4.73%,儿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为43%左右,高的达46.5%,高出国家标准≥39%。所以,信阳毛尖香高味浓又鲜爽,多次冲泡,香味犹存,魅力诱人。
茶叶历史故事 随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亩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灵山大佛脚下,在千年祥符禅寺大殿之后,隐藏着郁郁葱葱的半亩茶田。茶田里生长着一种野灵山茶。后因其生长在佛像之前,深深禅院之中,且颇具灵气,故称其为“佛前半亩茶”。关于这半亩佛茶的神秘传说一直以来流传甚广。
灵山茶园东侧,有两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随着茶园和古寺,就传续着“佛前半亩茶”的神奇传说。
“佛前半亩茶”即采自佛脚下的这块古老野生茶田,谁也不知道这茶田从何而来,又是谁携了一抔种子随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们偶然间发现柳枝发芽了才知道春的到来一般,一位高僧发现了它的存在。闻其芳香沁人心脾,观其叶片翠嫩欲滴,于是那位高僧采撷一抔嫩芽,用灵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质朴的茶具、最简单的工序将其烹煮,没想到竟成就了最纯粹的茶香,茶圣陆羽偶遇此地,闻此奇香求之,后为之取名“佛前半亩茶”。
还有文献记载,相传乾隆与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于舟车劳顿加上水土不服,身体皆出现不适,导致食欲不佳。县令向其推荐了“佛前半亩茶”,在灵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饮后立感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胃口大开。据说乾隆的那个妃子当时带了许多“佛前半亩茶”回宫,天天煮茶喝,容颜变得越来越娇嫩,性子也变得越来越温顺,大受乾隆宠爱,最后活到了近八十高龄。此后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灵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间因此戏称为“双龙会”。
光影流转,灵山“佛前半亩茶”每日沐浴着灵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长,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养。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饮,一碗茶汤里不仅包含着福气、灵气,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八种殊胜,亦有增长智慧之启迪。
佛家说:品茶如参禅。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一片茶园仿佛都有着灵气,品起来香气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亩茶。在独具禅意的灵山精舍内,和睦庄严的大佛脚下,看国内著名茶道法师在优雅环境氛围中,结合灵山胜境的禅意文化,依据禅茶的特质,展示精彩的茶艺表演,领略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静自然,真谓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时,取一瓢灵山甘泉水,泡一壶“佛前半亩茶”。于茶香之中,放下烦恼,顺着昔日茶圣陆羽的脚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时的好茶,去体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欢喜,与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来如愿”的人生。
信阳毛尖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 历史溯源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信阳茶列为当时 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 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 湛,制茶工艺越来越讲究,在清末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清光绪末年,原来是清 *** 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叶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 倡议。
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彭清阁等人 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 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 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 制茶。
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 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均具有一 定规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 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 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锅用小帚把炒制为生熟 锅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继清朝之后,又得到大力发展,名茶生产技术日渐完善。
信阳茶区又先 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由于“八大茶社”注重制作技术 上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信阳毛尖加工技术得到完善,1913年产出了品质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为“信阳毛尖”。
为了迎接1915年巴拿马运河通航而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信阳县茶区积极筹备参赛茶样,有 贡针茶、白毫茶、已熏龙井茶、未熏龙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览会上, 经评判,信阳毛尖茶以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的独特品质,被授予世界茶叶金质奖状和 奖章。
信阳毛尖从此成为河南省优质绿茶的代表。1958年,信阳毛尖在全国评茶会上被评为 全国十大名茶。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叶生产得到更大的发展,信阳毛尖茶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生产区域不 断扩大。 到1993年,信阳的师河区(原信阳市)、平桥区(原信阳县)、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 光山县、商城县、新县、息县七县二区都有信阳毛尖茶生产。
信阳毛尖的渊源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
产于河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信阳县(现为平桥区),因条索紧直锋尖,茸毛显露,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品质高上,外形细秀匀直,显峰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
内质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嫩高爽,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特级品展开呈一芽一叶初展。
常饮绿茶的人,无人不知“信阳毛尖”的品牌。当绿色食品风靡全球的时候,“信阳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乐道。
“信阳毛尖”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因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 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上,“信阳毛尖”在各类饮品中一枝独秀,荣获金奖。 1990年,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金奖,名扬世界。
历史上, “信阳毛尖”茶一直作为朝庭贡品,时至今日,仍然是贤士名流的首选饮品。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 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风味无与伦比.利 用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信阳地区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保持传统工艺,提高质量。
全区 茶园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 一。 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名。
从1991年开始,信阳地区每年举办一 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过海,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囗产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贵礼品。 如今,“信阳毛尖”已不单纯是一种饮品,她包含着民风、民俗的深刻内涵,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与精神寄托。
信阳地区茶文化村、中国信阳茶叶城和遍布城 乡的毛尖茶市,几多风景几多情,茶乡的韵味尽在其中。
为什么岕茶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名茶 中国自汉代到清末,论述茶叶的茶书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论述岕茶的书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国十大名茶,除了龙井在清末有一部专著外,其余还都没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许次纡《茶疏 岕中制法》 1597年
熊明遇《罗岕茶疏(论)》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冯可宾《岕茶笺》 1642年
周庆叔《岕茶别论》 失传
清:冒辟疆《岕茶汇钞》 1683年
中国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专门为其作传的。作为明清时的茶中极品,岕茶才有
中国第一历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阳毛尖的推销历史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全国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信阳归淮南茶区。
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全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1994年元月,原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
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信阳市茶叶协会受信阳市 *** 委托,成为信阳毛尖的注册人。
茶叶的历史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
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
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
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
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
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原始社会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西周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关于中国茶的历史记载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叶的历史 两个版本,一个简单,一个复杂
茶树的起源及传播(简单)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叶的起源及传播(复杂)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 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药和蔬菜___ 茶叶的发现?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____饮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 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同期。同时,作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 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7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喝白茶助长寿
下一篇: 中国茶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