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剂、身体洗礼水。
佛僧自古习文、诵经、品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茶道与为文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文,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文思索; 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大厦。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有的陈化几十年或故宫百年的普洱茶确实喝起来是无味的,但那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茶,特有的香味是好普洱的基本要素之一。
而普洱中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之说法,这里的“无味”其实说的并不是“味道”,而是一种“心境”。此种说法来自于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禅茶文化”之所谓:“禅茶一味”!
茶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惠,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佛教文化就跟茶文化渐渐融合在了一起。民间多有“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说法,与之对应的是“自古名山多寺庙”。所以从一开始“禅茶一味”就有了发展的基础。
到了唐朝的时候,喝茶的风尚已经在民间极为流行,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于它的流行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宫廷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融合为一体形成中华茶文化独特的现象。在寺院里,僧侣饮茶,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以茶斋戒,以茶参禅已成为风尚。
“禅茶一味”是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四家真诀。它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直达一种至高的涅磐境界;闲居无事,心态平和,一柱清香,安然入睡,梦醒品茶,身心如洗,行看流水,坐看行云。一派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宁静的审美情趣。茶禅入诗,茶禅入文。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 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这才是“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的真正内涵所在!
在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便是“禅茶一味”的研究和实践。
所谓“禅”即是觉悟,顾名思义,也就是透过品茗的过程而彻悟世事。
苦众所周知,清茶入口,第一反应就是——苦。初次品茶的人甚至还可能将刚入口的茶喷口而出。只有久经沙场的老茶客才能品出其中的真味。
茶性本苦,这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但茶的苦,是后而回甘的,苦中有甘当特性,这就与禅有着一曲同工之妙了。因苦而知甜,知苦而解脱,历苦而超然。个中滋味,也只能蕴含于心而无以言表了。
静静,是参禅的必经之路,通过禅可以调心、调身、调息、调眠。
茶亦是如此,茶汁沁入心脾,可滤去周身杂质,使人神采奕奕,谓之调身。茶香温润入鼻,使人宛若置身于人间仙境,自然气定神闲,谓之调息。
茶器,如禅室,茶水为禅心,禅室并无特定,山河大地皆是安身之处,故而禅心亦不被杂染而污,即是,无论身在何处,都保持一颗不浮不燥、不卑不亢、不贪不欲的心境,谓之调心。
茶叶本身就是提神益思之物,即使在眠寐中,也不失正念,谓之调眠,故而茶便成了禅者的“好友”了。
凡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宗师,他曾说过:“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如一著名禅师说:“觉者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茶和禅一样的道理,所有的都是简单的,禅是要求人们通过思考时,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领悟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茶道和禅具有着同样的本质,也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和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放现代人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这些苦恼皆缘于我们心底里有太多的欲望,这些欲望使我们的内心对太多事情都“放不下”,这是所有苦恼的根源所在。可是放下一切,究竟是放下什么呢?就是放下心里面对自我的“执着”,放下身也放下心。看看世界的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下,放下手头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
贡献自古名寺出名茶,禅者大都爱茶、嗜茶,从此便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赵州禅师曾留下“吃茶去”的偈语,更使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今仍是全世界的人研究和领悟到课题。
中国在盛唐时期,饮茶盛况已是遍及全国。也正因如此才有无数名人骚客和得道高僧为我们史籍上留下了不可胜数的茶史资料。还有高僧们写的茶诗、吟的茶词、作的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也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呵呵……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茶不入禅,终是俗事
有人听到“禅”,就立即会想到“茶”。
《禅者的秘密-禅茶》一书藉此来展开我们的视野。
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最常用的“茶”,与仿佛玄妙的“禅”,有怎样内在的“玄机”呢?
现代人喜欢热闹,热闹自然离不开酒。
酒是催情剂,调动情欲,飘飘欲仙,不知身处何方。酒是豪迈的侠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而茶是雅致的生活:“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古人喝酒有侠骨,烹茶生柔情。可惜现代喝昂贵之酒,行低俗之事的也不乏其人,让人唏嘘。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茶是清凉剂,直接给炙热的躁动的欲望泼冷水。
古时清雅之士行茶宴,赏花、吟诗、品茶、抚琴、闻道、听雨、清谈,宋朝还加上了焚香、插花、点茶、挂画等内容,大大丰富了文化艺术修养。
“茶不入禅,终是俗事;禅入不心,无非文字”。
拈花微笑,烹茶契道,在淡雅、俭朴的生活中用心体会一心三昧,无论身处何地可以远离喧嚣浮躁的内心,回归于宁静致远,回归于清明高洁,回归于淡泊明志,回归于自然无为,这便是禅茶了。
禅入不心,无非文字
ˇ
中国“禅”即“CHAN”,他没有形象,没有仪式,禅宗祖师们要求“不立文字”,要的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自悟自证,自度成佛”。
“中国禅”的禅师们嬉笑怒骂,棒喝棍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传“禅”之师必也通体肝胆,侠义本色,屠夫手段,菩萨心肠,必也气吞寰宇,胸罗万代,红来现红,绿来观绿,望之俨然,即之存温,此方可称之为“禅师”。
这些不可复制的教化方式,师者应具备的“清、正、慧、定”,导致在现代以物质为导向的社会多遇名师,而难遇明师。
“中国禅”当下开悟的方式,无法验证的禅境,不容易被信奉科学西方社会理解,也被中国人逐渐淡忘。
中国禅师们手中的禅茶,不仅解渴,解乏,更是存思、养生、洗心、悟道入清凉地的上品,故,茶在禅师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中国禅”存在于活泼泼的当下,热乎乎的生活中,只有心在当下,在向死求生的修炼中,不念既往,不畏将来,才更加随缘惜缘,不会不重视当下的缘分,而在头脑里老是思考着下一件事。
禅便是此时此刻的一心一意。
不是冰冷的戒律,死沉的教条,或是一尘不变的仪式。
茶的个中滋味,禅的玄妙境界,
唯有契合当在的平常心乃知之,
“平常心是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7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品饮安溪铁观音时你应该这么说...
下一篇: 注水方式对茶汤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