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Jianzhou] 旧州名。
唐置,宋为建州建安郡,升建宁府。唐时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以上除沙溪中上游以外的闽江流域地区。古今著名的武夷茶、北苑茶产地。唐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之句。
民国《崇安县新志 物产》引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山之别称。“孙樵,元和人,先徐夤约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余至富沙,按其地理,武夷在富沙之西,隶崇安县,去城二百余里;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北苑乃龙焙,每岁造贡茶之处,即与武夷相处远甚。”建州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复兴于清。现为乌龙茶主产地,著名的有武夷岩茶、武夷名丛、武夷肉桂等。
(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绪言
卷一 河北地区(上)
一 司州、治邺县。后魏置相州,东魏都邺,改为司州,北齐因之。
二 定州,治安喜县。后魏置安州,又改为定州,北齐因之。
三 冀州,治信都县。后汉置冀州,魏晋及北魏、北齐皆因之。
四 瀛州,治赵军都城。后魏置瀛州,东魏、北齐因之。
五 赵州,治广阿县。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
六 沧州,治饶安城。后魏置沧州,北齐因之。
七 幽州,治蓟城。后汉置幽州,晋及后魏、北齐因之。
八 安州,治方城。北魏皇兴中置安州,东魏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北齐因之。
九 营州,治和龙城。北魏置营州,永安未陷,东魏天平初又复,北齐因之。
十 平州,治肥如城。晋置平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十一 南营州,寄治英雄城。北魏孝昌中营州陷,永熙中侨置营州于英雄城。英雄城在今河北徐水县西,相对治于今辽宁朝阳之营州而言,其位置在南,故曰南营州。北齐因之。
十二 东燕州,寄治幽州军都城。后魏分恒州东部置东燕州,北齐因之。
十三 义州,寄治汲郡陈城。东魏侨置义州于汲郡,领七郡十九县;后齐省六郡以置伍城一郡。
十四 北燕州,治怀戎县。北齐置北燕州。
卷二 河北地区(下)
十五 并州,先治晋阳,后移治龙山。汉置并州,历代因之,北齐并置大丞相府。
十六 戎州,治涅城。后魏置南垣州。寻改曰丰州,北齐又改为戎州。
十七 肆州,治九原。后魏置肆州,北齐因之。
十八 北恒州,治恒安镇,后魏置司州,后改为恒州,北齐因之。
十九 北朔州,治马邑城。后魏置朔州,孝昌后侨置并州界;北齐于新平置北朔州,后移治马邑城。
二十 北灵州,治武州城。东魏置武州,北齐改为灵州,寻废。
二十一 北蔚州,治灵丘县。北齐置北蔚州。
二十二 北显州,治石城县。东魏置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
二十三 恒州,寄治秀容郡城,今山西忻州市西北。
二十四 朔州,寄治汾州并州寿阳县界,后又寄治汾州介休县界。
二十五 燕州,寄治汾州并州寿阳县界,文水县北。
二十六 云州,寄治并州寿阳县,今山西文水县北。
二十七 蔚州,寄治并州邬县,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二十八 县州,寄治汾州六壁城,今山西孝义市西。
二十九 宁州,寄治汾州介休城,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三十 灵州,寄治汾州隰城县界,今山西汾阳县西。
三十一 西夏州,寄治并州界。
三十二 西汾州,治昌化县。北齐置西汾州。
三十三 南汾州,治定阳县,后魏置南汾州,治定阳县,后魏置州,北齐因之。
三十四 南朔州,寄治汾州介休界,今山西介休县境。
三十五 汾州,治隰城县。后魏置汾州,北齐因之。
三十六 东雍州,治临汾县。后魏置东雍州,北齐因之。
三十七 晋州,治白马城。后魏置晋州,北齐因之。
三十八 建州,治高都县。后魏置建州,北齐因之。
三十九 怀州,治野王县。后魏置怀州,北齐因之。
卷三 河南地区(上)
四十 兖州,治瑕丘城。汉置兖州,魏晋、刘宋,后魏、北齐皆因之。
四十一 青州,治东阳城。汉置青州,晋及后魏、北齐因之。
四十二 光州,治掖城。后魏置光州,北齐因之。
四十三 胶州,治东武城。后魏置胶州,北齐因之。、
四十四 南青州,治东莞县。后魏置东徐州,又改为南青州。北齐因之。
四十五 北徐州,治临沂城。后魏置北徐州,北齐因之。
四十六 海州,东魏治龙沮城,北齐移治朐山县。东魏置海州,北齐因之。
四十七 东楚州,治宿豫县。北魏置南徐州,梁改曰东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北齐因之。
四十八 东徐州,治下邳城,后魏置东徐州,北齐因之。
四十九 徐州,治彭城县。后汉置徐州,魏、晋、刘宋因之,后魏及北齐亦置徐州。
五十 西兖州,先治定陶城,后徙治左城。后魏置西兖州,北齐因之。
五十一 济州,治碻磝城。后魏置济州,北齐因之。
五十二 齐州,治历城县。刘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北齐因之。
卷四 河南地区(下)
五十三 梁州,治大梁城。东魏置梁州,北齐因之。
五十四 北豫州,治虎牢城。后魏置北豫州,北齐因之。
五十五 洛州,治洛阳。后魏置洛州,又改司州,东魏复改洛州,北齐因之。
五十六 郑州,治颍阴城。东魏置颍州,又改为郑州,北齐因之。
五十七 北荆州,治伏流城。东魏置北荆州,后齐因之。后周占其西部,尝置和州。
五十八 广州,治襄城。北魏置广州。武定中西部陷于西魏,州治由北山徙治襄城县。
五十九 襄州,后魏治北南阳郡,北齐移治业县。后魏置襄州,东、西魏及北齐、北周对峙时,各占有襄州之部,北齐仍置襄州,后周则改置为南襄城郡。
六十 豫州,治上蔡县,后魏置豫州,北齐因之。
六十一 洧州,治所不详。北齐置洧州。
六十二 潜州,治所不详。北齐置潜州。
六十三 蔡州,治豫州鲖阳县新蔡城。东魏置蔡州,北齐废。
六十四 财州,治豫州鲖阳县固始城,今安徽临泉县。东魏置财州,北齐废。
六十五 北建州,治固始县,今河南固始县。北齐置北建州,寻废。
六十六 永州,治楚城。梁置楚州。东魏改为西楚州,北齐改为永州。
六十七 西淮州,治白苟堆。梁置西淮州,后魏因之,北齐废。
六十八 东豫州治新息县。后魏置东豫州,梁曰西豫州,又改曰淮州,东魏复曰东豫州,北齐因之。
六十九 信州,治项城。东魏置扬州,梁改为殷州,东魏又改为北扬州,后齐改为信州。
七十 颍州,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后魏置颍州。梁、东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一 南兖州,治小黄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后魏置南兖州,北齐因之。
七十二 谯州,治涡阳城,今安徽蒙城县。后魏置涡州,后罢州置涡阳郡。梁置西徐州,东魏改置谯州,北齐因之。
七十三 汴州,治汴城。梁置汴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四 睢州,治竹邑县。梁置睢州,北齐因之。
七十五 仁州,治赤坎城。梁置仁州,后魏及北齐因之。
七十六 潼州,治夏丘县。北齐置潼州。
卷五 淮南地区
七十七 淮州,治淮阴城。梁置淮州,东魏、北齐因之。
七十八 东广州,治广陵县。梁置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
七十九 泾州,治沛县。梁置泾州,北齐因之。
八十 秦州,治六合县。梁置秦州,北齐因之。
八十一 和州,治历阳县。北齐置和州。
八十二 南谯州,治顿丘县。梁置南谯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三 西楚州,治锺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刘宋置北徐州,东魏改为楚州,北齐曰西楚州。
八十四 扬州,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晋置豫州,后魏曰扬州,梁改为南豫州,东魏又改为扬州,北齐因之。
八十五 合州,治合肥城。梁置合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六 安丰州,治安丰县,今安徽寿县西安丰塘。梁置安丰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八十七 湘州,治庐江县。梁置湘州,北齐废州。
八十八 霍州,治岳安县。梁置霍州,东魏、北齐因之。
八十九 南光州,治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梁置光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 南郢州,治赤石关。梁置南郢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一 南建州,治高平城。梁置南建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二 南朔州,治齐阪城。梁置南朔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三 义州,治包信县,今河南息县包信镇。梁置义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九十四 沙州,治白沙关城。梁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九十五 南定州,治蒙笼城。梁置南定州,东魏、北齐因之。
九十六 衡州,治南安县。北齐置衡州。
九十七 浐州,治所不明。北齐置浐州。
九十八 南司州,治黄城,今河南潢川县。北齐置南司州。
九十九 巴州,治西阳县。北齐置巴州、
一○○ 江州,治鹿城关。梁置北江州,东魏、北齐因之。
一○一 湘州,治大活关城。梁置湘州,东魏因之。北齐废州。
一○二 郢州,治平阳县。刘宋置司州,北魏改为郢州,梁曰北司州,旋又为司州,东魏改为南司州。北齐又改为郢州。
一○三 义州,治罗田县。梁置义州,东魏、北齐因之。
一○四 罗州,治齐昌县。北齐置罗州。
一○五 江州,治怀宁县。梁置豫州,又改为晋州,北齐改名为江州。
武夷岩茶脱胎于历史上的武夷茶(绿茶),武夷茶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最早记载是唐代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记》:“晚甘侯十五人……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生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的茶,用拟人化的写法来赞美,可见武夷茶在当时已作为馈赠珍品;宋代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饮茶风气盛行,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各地产茶不下百种,仅贡茶就几十种。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运往建州进贡。因此到了宋代武夷茶已走上了新兴之路武夷茶的名声日显。元代的统治者嗜茶成性,且颇有品茶功夫,武夷茶便成了首选,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朝廷为了监制贡茶,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而且长达255年,从客观上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禁止蒸青团茶,改制芽茶入贡,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就出现了乌龙茶。清代是武夷岩茶全面发展时期,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
明朝末期少量运输欧洲,清朝则大量出口境外,先是从分水关出境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进行贸易。也称“茶叶之路”清末至明国初年武夷岩茶的销路仍然很旺盛;但是武夷岩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茶的外销量锐减产量陷入低潮。民国期间武夷山成了茶叶科研基地,其中有吴觉农、王泽农、张天福、庄任、林馥泉等来经营筹办不仅恢复了茶叶的生产,使茶叶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8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独具地方风味的四川多样茶俗
下一篇: 英式下午茶体验精致的优雅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