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业地理之南鄣

茶百科 2023-11-14 22:46:21

茶业地理之南鄣

南鄣[Nanzhang] 旧县名。

北周置思安县,隋改南漳,唐称南鄣县,约略相当今湖北南漳县地。《经 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注日:“襄州生南鄣县山谷。”唐时南鄣产茶就较有名。

(本文来源:中国茶叶大辞典)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尚书·禹贡》:“过九江,至于敷浅源。”其中的敷浅源,即傅阳山,亦称鄱阳山,即今之庐山。《山海经》称它为“南鄣山”、“天子都”、“天子鄣”。这是千古名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风景优美,既为圣山福地,又是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庐山上名胜古迹甚多,历经沧桑,至今尚有二百多处。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以南,在我国第一大湖鄱阳湖之北,属淮阳弧形山系。虽然其最高峰汉阳峰海拔只有1471米,但因庐山系断层性地垒式断块山,八千多万年前,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了庐山的平地突起,高出附近平原1400多米,因此显得巍峨峭拔,山高谷深。此即鲍照所云:“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庐山雄伟绮丽,变化莫测,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寺壁》),深得其趣。

匡俗与仙庐

庐山呈椭圆形,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东南和西北边沿陡峭,拔地千尺,东北、西南平缓,整座山势如筐如庐,庐山、匡山之名或即由此而来。对庐山之命名有多种说法,皆后人传说。道教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在庐山修炼,得道成仙,其居住的地方称为“仙庐”。周贞定王(前468—前441)曾派人迎请他下山,匡俗不见。数十年后,周威烈王又派人去迎他,找了几个月才找到他的住处,但已不见其仙踪而“唯庐独存”,于是就把他修道的山叫做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另有一种说法与匡俗无关,说是周武王时的方辅先生曾与春秋时的老聃跨白驴入山,炼丹得道,“仙去唯庐独存”(《九微志》),故其山名庐山。但庐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已有庐山之名,这是道教创立前二三百年的事。还有传说庐山是秦始皇赶山鞭赶来的,现马耳峰下还有他坐过的“秦皇石”。

人文之盛,他山少有

晋朝以后,庐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基地,有“广福”、“太乙”、“右平”、“清虚”、“寻真”、“昭德”等十八处著名道观。佛教也有三大名寺(东林、西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山”、“栖贤”、“归宗”),鼎盛时有佛寺三百八十多处。东林寺是净土宗的发祥地,国内外净土宗僧人来此,向公元四世纪的祖师慧远和尚与东林寺顶礼膜拜,西域僧人亦“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庐山还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李白三上庐山并曾在庐山隐居,写了许多诗文,至今脍炙人口。白居易在九江四年亦常上庐山,诗文更多,此外如王羲之、谢灵运、鲍照、孟浩然、韩愈、欧阳修、米芾、苏轼、苏辙、王安石、黄庭坚等人也有许多庐山记游作品,其中名作亦甚多。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在庐山白鹿洞振兴了我国这个最早的书院。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旅行地理学家徐霞客均曾上庐山考察。从东晋到清代共有五百多位文人学者为庐山写下了四千多首诗歌和许多文章、著作。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庐山人文景观之盛,为它山所少有。

近代,庐山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西方人曾在牯岭辟租界大兴土木,西式别墅甚多。1949年以后兴建了南北登山公路,汽车可直达牯岭镇。此外山上又修建了人工湖和水电站,修整了园林古迹,并将庐山与名城九江、鄱阳湖、石钟山、云山、龙宫洞等风景名胜区联为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庐山被江湖环绕,以庐山为中心,全国第一大江、第一大湖的许多景观将大开游人眼界。

庐山峻峭雄伟,林深水净,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山川云遮雾罩,登山如走天上,作神仙之游。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云:

《匡庐奇秀甲天下》古诗句出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指石门)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三叠泉),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溪名)清我心,谢公(指谢灵运)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仙府之中心)。先期汗漫(仙人)九垓(九天)上,愿接卢敖(秦代求仙之人)游太清(天之高处)。

茶业口镇的经济发展

茶业口镇水资源储量丰富。全镇水资源总量5000多万立方米,年均地表水总量880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400万立方米,矿泉水100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赢汶河、茶业河、吉山河、嵬石河。赢汶河发源于章丘一带和淄博一带,最宽河床150米,全长约16公里;嵬石河发源于淄博东封山一带,西流与赢河相汇,长约16公里,为季节性河流,河床最大宽度50米。两河交汇后向南曲折300多米流入雪野水库。
茶业口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境内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10℃,最热为7月份,最高气温35℃,最高极端气温为39.2 ℃;最冷为1月份,最低气温一l7.5℃,最低极端气温为一22.5℃。全年无霜期192天,年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为2629.2小时,平均光能辐射总量为124.01千瓦。土壤为褐土、棕土两大类型,适宜花椒、樱桃、香椿、大枣、板栗、核桃、苹果、桃等林果生产,适宜蔬菜、花生、豆类等油料作物,以及玉米、小麦、地瓜、谷子等粮食作物种植,适宜牛、羊、兔、猪、鸡等畜禽的生产和繁育。全镇已探明的矿藏有10多种,主要有铁石、蛭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全镇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林木覆盖率达34%。茶业口镇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花生为主,其次是高梁、谷子、大豆等。2002年全镇粮田面积34953亩,粮食总产量7910吨;经济作物 为生姜、大蒜、西瓜等;油料作物为花生、大豆、芝麻等,2002年全镇产花生1274吨,大豆等豆类25吨,全镇有林地面积已达71715亩,其中用材、防护林26193亩,经济林45522亩。林果业已形成了“四大基地”,即杂果基地、花椒基地、樱桃基地、香椿基地,全镇现有苹果、梨、桃、杏等杂果1万亩,花椒2万亩,樱桃2367亩,香椿1000多亩,板栗1000多亩,果园200多个,年产干鲜果7059吨。该镇还盛产柿子,年产鲜柿饼600吨。茶业口镇畜牧业发展较快,畜牧业也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之一。畜牧业以黑山羊、黄牛、豺鸡、长毛兔、猪等畜禽为主,2002年茶业口镇大牲畜存栏4000头,生猪10300头,黑山羊3万只,
家禽13.4万只。2002年茶业口镇有各类拦河坝、塘坝187座,拦水石坊480座,蓄水池320个,境内建有容水100万立方以上的水库3座,50万立方以上水库5座,机井240多眼,总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34080千瓦,农业机械总台数3741台,柴油机575台,电动机1590台,拖拉机400辆。
2002年茶业口镇设高压线路120公里,低压线路200多公里。全镇村村通电话,2002年茶业口镇电话总门数达到5000门,60个行政村村通电话,30多个村成为电话村。到2002年,茶业口镇60个行政村有35个村安装有线或闭路电视设备,最少接收中央、山东等7个频道的节目,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茶业口镇交通便利,普雪路贯穿该镇南北,共计l5公里;仲临路贯穿该镇东西,共计20公里。该镇处于淄博、济南、莱芜三线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全市第一条隧道陈峪岭隧道在该镇李白杨村,总长528米。
茶业口镇的工业项目与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共有企业33家,其中重点企业有船厂选矿厂、旺福山矿泉水厂、金来建筑公司、石料加工厂等,2002年企业总产值2300万元。该镇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对外招商引资以加快企业发展,一到2002年全镇“一区两园”建设初成规模。“一区”即山东龙山旅游区,旅游区计划投资1000万元,区域有观光游览区、水上游乐区、民俗村、仿古园林区、综合服务区等,每年举办民俗文化节两次,游区综合开发对活跃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两园”即腰关工贸园和茶业口商贸园。腰关工贸园2001年、2002年两年引进企业项目4个,园区建设投入资金。106万元。茶业口商贸园,重点加强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商贸园共有个体商户906户,仅2002年新发展个体私营户98家,实现个体工商税收81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10%,居莱城区前列。在政府驻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商品批发、五金交电、个体运输、农副产品加工购销、个体养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现园内建商住楼100多栋,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完善。2000年被莱城区评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茶业口镇是纯山区,基本建设是茶业口镇实施富民强村工程的重要一环。近几年山水林田路得到了综合治理,极大改善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2年全镇共计完成基本建设项目110多项,总投资1000万元。水利建设成绩显著,嵬石河流域、汪洋台流域治理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两条流域共建成拦河坝30多道,增加蓄水50万方,形成了水连水、坝连坝、碧水蓝天的壮美景观。产业调整卓有成效,生姜、大蒜、中药材、朝天椒、旱藕、花椒、樱桃、板栗、波尔山羊、豺鸡等经济品种均形成了较大生产规模,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茶业口镇现在60个村,村村班子正气,落后班子全部得到转化,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较强,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在招商引资方面,2001年以来茶业口镇发挥资源优势,先后引进资金1400多万元,旺福山矿泉水厂、船厂选矿厂、龙山旅游开发公司、小肥羊加工厂、华金石材厂等10多个重点项目先后落户茶业口镇,为山区经济注入了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茶业口镇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30多个村进行了旧村改造或搬迁,85%以上的农民住进新瓦房。物资供应充足,全镇新建集市三个,已形成了5天8集的格局,其中有莱芜八大集之一的茶业口大集。每天日交易额20万元。全镇拥有彩电的农户5078户,全镇有摩托车4100多辆,出租车52辆,公共汽车12辆,班车实现了村村通,主要开往莱城、济南、淄博等地。其中去莱芜的班车半小时一趟,非常方便。
2002年全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000万元,人均2000元。
茶业口镇的特产非常丰富。黑山羊肥而不腻,深受外地客户青睐;茶业摩云山香椿芽颜色鲜红、香味浓郁,远销济南、淄博等地;茶业特产鲜樱桃个大、皮薄、汁多,色鲜味美,紫板栗、黑皮西瓜、豆角等特色产品都有较大规模和产量。同时茶业口镇的豺鸡、豺鸡蛋因其山区特有的纯正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吴昌硕《鄣南》的创作背景和时间

  1914年秋,吴昌硕先生七十高龄了,他怀着对故乡的无限深情,篆刻了一方“半日村”的印章,之后就不断出现在他的书画作品上。昌硕先生在《鄣南》诗中写道:“…盈盈烟水阔,鸥鹭笑忘归”,就描写了家乡鄣吴村村外溪边古木参天,草木繁茂,沿溪亘延十余里,村子掩映其间,生态环境极好,鸥鹭成群栖息其间,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可见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给昌硕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昌硕先生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并对家乡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刻有“古鄣”一印,以示怀乡。

  该印1.9×1.7(公分)见方,印边残缺,斑剥离落,古意盎然。印文的线条苍劲、浑朴,颇有猎碣遗意。印面下部与“古”字上端的留白,“章”部上端拉长与“古”字的“口”部两旁线条上伸,以及“口”部与“邑”部“口”字均形成一一对应呼应关系,整方印章的章法颇为妥贴自然。

  吴昌硕不仅为家乡古称刻印,他的许多怀乡诗亦道出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其中一首题为《鄣南》,这样赞道:“九月鄣南道,家家门半扉。日斜衣趁暖,霜重菜添肥;地僻秋成早,人荒土著稀;盈盈烟水阔,鸥鹭笑忘归。”(见《缶庐诗》卷一)家乡朴实的民风及秀丽的景色跃然眼前。

  更多信息可以参考
  http://www.ajzw.cn/templet/lvsenongchan/news_text.html?ID=10988
  http://www.ajnews.cn/gb/node2/node16/node192/userobject7ai3074.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茶北引的广泛推展

青岛试种茶苗成功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北起内蒙古,南到山东,开始广泛试种茶苗,其中以山东临沂最为出色。1958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与临沂地区林业局从我国南方种茶地区购进茶子5000多公斤,置于室内摊凉,未作任何处理。1959年春分配到临沂地区的日照大沙洼林场、平台苗圃,蒙阴岱崮林场,平邑万寿宫林场、明光寺林场等国有林场和沂水上峪,沂源坡丘,蒙阴宫家城子、前城子等大队及青岛市的中山公园。当时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出苗后未及时进行有效管理,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冻旱而枯萎死亡,而生态条件较好的青岛市中山公园,由于管理认真,2.5亩茶园正常成活。
1965年春,原籍南方并在南方工作过的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同志在青岛召开会议时,发现了中山公园内1959年种植的茶园,品尝所制茶叶,色香味均优于南方茶叶。随后,他便责成山东省商业厅严格选择地形,进行小面积试种。 同年秋,山东省糖业烟酒公司的吕新、陈德熙二人来临沂,与临沂地区商业、林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共同研讨种茶事宜。临沂地区商业局、林业局也专门抽调王恩义、亓以怀、臧协福、夏建立、郭永田五名人员组成了临沂地区种茶领导小组,由王恩义任组长。种茶小组认真总结第一次种茶的经验教训,在省副食品公司的支持下,从浙江、安徽引进茶子,并进行了沙藏越冬处理。1966年春,在日照、莒南、莒县、蒙阴、费县、沂水六个县的二十多个大队试种茶园90亩,并首次在日照试种成活7亩。
1966年山东临沂南茶北引试种成功。
1967年,种茶领导小组进一步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又在六个县试种了385亩,成活了308亩,成活率达80%,从此,正式拉开了我市“南茶北引”的序幕。 ·到1976年,全区13个县中已全部有茶园种植,总面积达46354亩。为推动全区茶叶生产的发展,1978年,建立了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成立了地区茶叶协会,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研究与指导。
197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登载山东省“南茶北引”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临沂的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理论界长期认为北纬30度以北不能种茶的历史。特别是针对我市沂蒙绿茶特点,创造了“区田栽培法”,被《中国茶树栽培学》(高等学校教科书)肯定为适合北方茶区的栽培法。在1978年全国茶叶区划会议上将鲁东南列入江北茶区,省政府把临沂地区划为茶叶生产基地;2013年“沂蒙绿茶”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5年“沂蒙绿茶”品牌价值达6.68亿元,涌现出了临沂市玉芽茶业有限公司、临沂市沂蒙春茶叶有限公司、临沭县春山茶场、山东蒙山龙雾茶业有限公司、山东沂蒙绿茶业有限公司、兰山区太公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知名茶叶企业。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公顷,以后又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攻关试点,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临沂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且山清水秀,地貌良好,素有“山多高,水多高”的特点,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特别适宜优质茶的生产。我市属高纬度茶区,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茶树光合产物积累多,茶树鲜叶内含成份明显高于南方茶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临沂生产的沂蒙绿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形舒展,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素有“叶片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的美誉,得到了国内外茶叶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止到2015年底,茶园面积发展9万亩,干毛茶总产3100吨,产品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等,其中名优茶总产1909吨,占61.6%,名优茶产值3.7亿元。
1998年,日照市政府提出“打造江北绿茶第一基地”,广泛种植茶叶,目前,日照绿茶区域内茶园面积已达到12万亩,茶园面积占到全省的茶园面积半数以上,年产茶叶1500吨,占山东省的50%以上,是山东省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产量连续六年列全省第一,素称“北方第一茶”。其中东港区巨峰镇1000亩有机茶已通过欧盟国际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得了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1966年山东临沂南茶北引试种成功。
莒南绿茶区是临沂典型绿茶生产基地,1978年莒南绿茶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评定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滋味浓”的优质特征。目前莒南县茶园面积己达3万余亩,年产优质莒南绿茶100万公斤。
1995年在第二届全国博览会上,莒南绿茶区有5个品种荣获二项金奖,二项铜奖,并代表山东名茶参加了第二十九届世界农业博览会; 1997年在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该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青岛等各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开发前景美好.
1964年青岛南茶北引试种成功以后,试种基地转到青岛市崂山区,试种初期,由于幼苗成活率低,没能够普遍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农民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改良茶叶种植方式。
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成功举办,60多个品种的崂山茶参展,崂山万里江茶、崂山云雾茶等十大名茶风靡海内外,崂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兴起。目前,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12000余亩。
近年来中国北方各地南茶北引试种成功案例不断报出,由于气候,士壤,栽培技术等原因,没有能够形成普遍种植的局面,最近的一次是内蒙古喀喇沁旗王爷府镇于家湾子村的茶树试种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