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君咨询集团合伙人,茶叶事业部总经理,川红茶业集团独立董事,著名的“高增长战略”咨询专家,国资委信息中心专家,CCTV-7观察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疆财经大学EMBA班客座老师,是公认的中国茶产业“咨询+资本”第一人。咨询经验主要有:金龙鱼、蒙牛、万科地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招商银行、雪花啤酒、康佳集团、平安保险、长城集团、江铃汽车、广茶王老吉、阳光医院、辉煌卫浴、客户茶业……。
蒋同,出于民族情怀和使命感,2005年起,蒋同先生在中国最早专注于茶产业的商业化研究和咨询实践,在品牌、营销、资本运作、产业整合方面对中国茶产业形成了深入而持久的影响,长期担任茶企和地方政府的顾问。和君咨询成功帮助“大益”、“川红集团”、“日照碧波”等20多家茶企实现业绩的大幅度提升。为八马茶业、重庆茶业集团、文新茶业、蓝天茶业、五云茶业、花秋茶业、老记大红袍、客户实业、皖云茶业等几十家茶企提供战略培训咨询,其培训效果令人震撼,高层管理者可以从他的培训中得到制定本企业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蒋同先生还是中国首个茶产业重组案例“川红集团”及首个茶产业政府引导基金“宜宾川红茶产业发展基金”的构想者、实践者。蒋同先生和他的团队,被业内誉为“中国茶产业咨询第一团队”。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扩展资料
饮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 。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中国茶叶营销第一书》》(柏龑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85HSOy_7Q4rlig8j0Kpyg
提取码: mph5? ? ?书名:《中国茶叶营销第一书》
作者:柏龑著
出版年份:2014-2
内容简介:
本书用营销专家的战略眼光,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纵览中国茶叶市场的全局,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跳出茶叶关系营销去开拓市场;走出茶文化带来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做区域市场和做全国市场的关系;着力于区域精耕还是全面撒网;单店成功vs系统成功;茶叶品牌打造常见的误区;以目标导向参展;茶叶电子商务……。同时并不抽象地空谈理论,而是有论述、有一线案例,可操作性非常强,并且本书文字上通俗易懂,颇具可读性。
这是业内人士必备的一本书,同时能够引发读者对关系到中国茶叶市场兴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这一点本身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者简介:
柏龑,专注于企业营销实战研究,在十余年的经历中,历任企业市场总监、营销总监及咨询公司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合伙人等职务,服务过中小民企、国企及外资企业,涉及工业品、奢侈品、建材、家纺等行业,对快消品行业尤为熟悉。近些年重点研究茶行业,曾同时兼任两个茶企营销总监,积累了多个茶行业的战略、品牌、营销案例,在为企业服务其间,企业业绩及团队建设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一、 纵观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综观中国茶产业与市场的全局,从茶资源、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现状来看。其运作与建设远远落后与国内外市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障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现在是第一)、出口第三、创汇第四,品牌缺乏,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在世界茶行业界排行榜上的真实写照。必须承认,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所以,未来打造和建设具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工程,是中国茶产业、茶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和目标。如何让中国茶产业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前中国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有名茶,无品牌。这是中国茶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中国有2000个茶叶生产县,名优茶众多。但说的出的品牌茶却屈指可数,就别提目前茶业界能叫得出的知名品牌抑或著名品牌了!
2.厂家多,品牌少。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字头下属12家省级茶叶公司中,只有4家有注册商标的。全国生产加工茶叶企业有6.7万家,只有近千家茶叶有注册商标的,能称得上品牌的几乎没有。
3.资源多,整合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产品定性、核心价值、品牌文化、品牌战略等都需提前进行规划。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影响应是造成企业有效资源、管理成本的浪费。由于中国茶叶资源分散、生产分散、出口一直以散装为主,自然也就只能充当国外品牌茶叶的原料供应商。
4.行业混乱,竞争无序。目前整个中国茶行业内部的产品竞争由于全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茶叶价格定位标准,故现已演变成较混乱的、激烈的“价格大战”。部分商家甚至违背行业规则,恶意攻击竞争对手,消费者难辨真伪,购买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给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重要是伤害了消费者对中国名茶的信心。
5.品牌概念模糊,品牌意识淡薄。何谓品牌?何谓品牌营销、品牌文化、品牌管理、品牌传播、品牌危机及品牌维权等。中国大多数茶企业家均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待整个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服务理念及品牌知识的整体提升和培育。
三、中国茶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1. 要寻找茶产业发展的蓝海
从营销角度来说,传统茶是个红海产业,现代茶是蓝海产业,充满无限的发展空间。茶叶发展基础在传统,而突破在现代。目前茶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传统茶的产业突破,核心问题在于市场运作,在于品牌建设。烟、酒、茶都是传统的快速消费品。比较发展规模和认知度,就会发现,烟形成了国烟,酒形成了国酒,但是茶却没有形成国茶。虽然倡导茶为国饮,却没有形成让国人都能普遍接受的、共同认知的茶叶品牌。像茅台酒、中华烟,大家都知道。但是茶叶是同宗不同命,同样作为快消品,茶叶消费的地域性特别强。茶叶为什么目前没有形成全国的知名品牌?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和企业的投入,以及消费者的期待没有形成合力,最后造成资源分散。如果想做强做大,应该把各级政府的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去,通过统一的运营渠道去做产品的市场精耕。
发展现代茶,必突破茶的冲饮方式,改变它的形态之后,给茶叶寻找新出路。一是关注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茶叶服务。二是跳出茶叶研究茶叶,积极拓展茶叶的应用领域。把喝茶变为吃茶、玩茶、用茶等,将茶叶的功能性成分按抗氧化剂、抗辐射剂等进行开发,广泛应用于日化、食品、保健品、纺织等领域。三是变“加工”茶叶为“制造”茶叶。按照“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及目标消费群的特征需求,进行茶产业优化突破技术研究与创新产品开发。
2、四个方面下功夫做精茶产业
浙江绿茶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下一步浙江绿茶将在稳定面积,稳定产量,提高品质与效益的思路基础上,以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主线,以现代园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充分利用人才、技术、文化和品牌的优势,加快浙江绿茶发展。省农业厅将实施新一轮企业规划,培育龙井、名优绿茶、早茶、浙北茶四个特色产业带,通过提升茶叶基地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园区建设,搭建推广平台,推进浙江绿茶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我省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把茶叶这一富民产业做强做精,可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加强产业化要素优化组合。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培育,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主导产品的定位,这些方面要一一明确目标;二、加强目标市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茶叶的附加值。拓展多渠道销售方式,通过目标市场专卖专营、直销体系构建等方式提高产品效益;三、加强推广宣传,重点打造松阳茶国家地理标志。通过地理标志的使用和管理,使松阳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更高;四、要充分运作好中国茶商大会。中国茶商大会是最具影响力的茶叶节会,建设和打造好茶叶节会品牌。
3、茶品牌应有更多文化内涵
中国茶宣传比较喜欢利用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看得多了就发现故事比较同质化。茶文化如果要追根溯源,我们能在历史上找根源的只有《茶经》。陆羽为了写《茶经》,跋山涉水走了很多省份。所以信阳毛尖等很多茶叶宣传都是把陆羽搬出来,这就使得茶文化很深。但是,各个地方的茶文化没有区别,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竹叶青第一个在中国茶市迈出了做高端奢侈品的步伐,“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的精神境界,是5000年中国文化积淀才孕育出的文化,竹叶青把茶的极致、优雅带给了世人。竹叶青茶叶从《道德经》里找依据,在成都和北京建造了生活体验馆,把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运用到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平常心,竹叶青”。许多人正是被这句看似平淡的话语打动,才认识了竹叶青,并将之作为自己的生活态度恪守着。将品茶延伸为一种生活态度,重新诠释茶文化的内涵,从清醇淡雅到平常心。成功的品牌文化,竹叶青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茶叶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文化是个大概念,有精神的层面,也有物质的层面。除了向历史追根溯源外,它还可以往生活方式上去靠。比如松阳银猴,“千年古县,田园松阳”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因为松阳就是松古平原最大的盆地,周边是高山,其实是桃花源。初中课本就有桃花源的描写,我们就可以从“田园、桃花源”这些字眼去宣传名优茶。通过意境描述,让人喝到松阳银猴,就能想到桃花源。
4. 未来主攻五方面
茶产业要在未来主攻五方面:一、做好品牌培育和企业培育,全面推行一县一品,加快全市区域品牌的建设;二、要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科技水平,注重科技队伍建设,注重对外合作,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新工艺的运用,推进产业现代化;三、要加强产业营销体系建设,做好茶叶展示展销和推介,争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有我们丽水茶叶的门店,国外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四、进一步做好产业延伸,用工业的理念改造传统茶产业,引导工商资本来投资茶产业,实现茶叶从粗放产品向高端产品延伸,从粗级加工向深加工延伸,茶产业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向文化、旅游产业延伸;五、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茶厂的优化改造、产品的质量体系认证、行业的自律规范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确保茶叶的质量与安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6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红茶机制第一图
下一篇: 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