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 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这是一套 世界唯一的珍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 茶具,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 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封藏 的。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同时出土的《物账》碑, 已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物账》 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且从茶 罗子、碾子、磺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为咸通九年至十年 制成。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 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物账》碑又将此 记在新恩赐物(僖宗供物)项下,因而全为僖宗所供。从实物 中来看,“七事”应为茶碾子,茶碉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 器中标出的茶器。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 《物账》碑载明为茶器。
1.焙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筒形带盖,横截面为椭圆形,带提梁, 底有四足,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织而成。提梁以素银丝编织为 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厘米,编结于椭圆形长径 两端。盖面稍隆,顶端有塔状丝编物装饰,盖面与盖沿的相交 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小圈,连珠一周,盖沿与笼体上沿为复 层银片,呈子母口。笼体、笼盖均为五边形圆的小孔,下沿边 交结四个盘圓圈足。通高15厘米,长14.5厘米,宽10.5厘米,重 355 克。
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呈桶形,带隆面盖,倒“品”字形 足,带提梁,模冲成型。通体为古钱形实地与菱形孔。直壁、深 腹、平底、四足;盖拱隆,直沿带子母口与笼体开合,顶带圆铰 环,一银链与笼体相系。盖面笼外壁模冲出相向飞翔的大雁, 錾刻羽绒,工艺构图给人以奔放之感。直沿为上、下错开的如 意花,以鱼子纹衬底。沿边带耳环,上套鹅形提梁,四足由破 叶花瓣黏接呈“品”字形,纹饰鎏金。
这两个笼子很可能是当时用来盛茶饼的。蔡襄《茶录》 记••“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篛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 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 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记:“叔文魏国公,不甚喜茶, 无精粗共置一笼,每次取碾。”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可以达 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 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唐秦韬玉诗曾有碾烤干饼茶的记述,“山童碾破团圆月”,团圆月即指圆形茶饼。
2.碼罗器。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方 长,纵截面呈“ n ”形。其主体结构为梭状槽外带护槽架;下带 座垫,木制;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上带宝珠形捉手),用 来保持梭槽的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护槽 架和底座两端都带如意云头,护槽架两侧为鸿雁流云纹,座 壁两侧为镂空壶门,门间錾饰流云奔马。底外錾铭文“咸通十 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等字。黄庭坚词 云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 光莹。”从碾子形制看,一改民间方形碾而更显科学。通高7.1 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厘 米,重1168克。
鎏金团花银碉轴:由执手和圆饼组成,纹饰鎏金,圆饼边 薄带齿口,中厚带圆孔,套接如擀面杖一样的中段粗两边细 的执手。上有“5尚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皇室饮茶作为一种 高雅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 花”,因而碉轴显得小巧别致。饼径9厘米,轴长22厘米,重 123.5克。后来的宋徽宗认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轮俗锐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鎏金银茶碾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 槽不戛。”他没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的碾茶器。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由 盖、套框、筛罗和屈、器座组成。盖顶长方形,直沿,与罗架套 框子母口开合,其上錾刻两个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罗架套框 为双层,上留口,以放罗端。有方口置屈,两侧为仙人乘鹤流 云纹,端面为山、云纹。罗为“口 ”形框,双层,厚约0.2厘米,高 约2厘米,中夹质地为细纱的网筛,极为细密,近乎今天的细 纱网,出土时呈深褐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给人感觉网眼极 细致。罗下盛茶面的屈——如今日桌框抽屈,以此来看,唐人 用此具来制“黄金粉”,否则网筛不会如此细致。
不论是烹茶还是点茶,都离不开量具“则”。《茶经》云: “贝1j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茶)末方寸匕。若好 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十六汤品》则云且 —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 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地宫出土的“鎏金飞鸿纹银则”形如 勺,但其前宽角仰面平后椭圆。柄前窄后宽,后端作三角形, 前后两段分别为联珠组成菱形图案,间以十字花、飞鸿流云 纹。两段下方均以弦纹和破式菱形为界,小巧精制,通长19.21 厘米,重44.5克。匙径2.6厘米,长4.5厘米。
3.SC:茶器。
保持茶面的香味要用盒密存。此鎏金银盒钣金成型,纹 饰鎏金。龟形,昂首曲尾,四足着地,以背甲作盖,盖内焊接椭 圆形子母口。龟首及四足中空,首腹套合加焊,包尾焊接,似 —龟正欲起程。通长28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重818克。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钣金焊接,纹饰鎏金。盒体 呈菱弧状,直壁、浅腹、平底、喇叭形圈足。盖、盒呈菱弧形。盖沿饰一周莲瓣,内以联珠纹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拱斗布 局,中心部位为两相向腾跃的狮子。盖、盒子母口扣合。
在唐人心目中,龟象征着吉祥、长寿,狮子象征着雄猛 威严。
(1) PC盐器。
在茶道发展过程中,茶圣陆羽对茶中加盐进行了保留, 使这一方法得以延续至晚唐^
鎏金摩竭纹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顶为 莲花形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用银焊接并与 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周,面饰四尾摩羯,盖沿为卷荷形三足 架与台盘焊接相连,似一平展的莲叶莲蓬,支架以银箸盘曲 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两花蕾两摩羯,通高25厘米。支架 有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錾文明确 表明此为盛盐的盐台。
银镡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喇 叭形圈足,盖顶为宝珠形提纽。
(2) 点茶器。
《茶经》对点茶法稍有提及:“乃斫、乃熬、乃舂,贮于瓶缶 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庵茶”亦即在盏内点茶。
从地宫出土文物看,属于点茶之器不在少数。秘色瓷中, 两种碗的口径和高度都较大,很显然不适合于作餐具,也不 适合于作饮用器。作为点茶之器来说,越窑生产之青瓷很受 饮茶之人喜爱,因茶水注人后令人感到格外的鲜绿和清爽。
系链银头箸: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顶下 为半厘米宽的凹槽,以辖扣环。箸子以银丝编结的链条套链。 茶面入碗,以热水冲击会泛走茶花,用箸子击拂,搅拌,调如 胶状。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形制似则,但其柄长直,匙面平整。作为点茶器,击拂茶花,进行搅拌。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素面,侈口,口沿五曲,曲处 内有尖凸棱至碗底,外有凹槽,平底,高圈足稍外撇。通体施 青釉,釉层均匀凝润,外壁留有仕女图包纸痕迹。通高9.4厘 米,口径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外径9.9厘米, 底内径9厘米,重610克。侧视如一卷荷叶,高度较大,壁斜而 口沿外翻,是点茶用的佳器。
五瓣葵口内凹底秘色瓷盘碗:卷沿,尖唇,斜鼓腹,底内 平处内凹,通体施釉,青绿泛灰。通高6.8厘米,深6.2厘米,口 径24.5厘米,底径4.5厘米,重902克。此盘碗也是点茶器。
茶托、茶碗:《物账》碑明确记为茶托、茶碗。各地出土的 茶碗茶托不止一件。法门寺出土一套托盏均为淡黄绿色玻璃 制品,茶托卷棱圈沿,斜壁内收于喇叭形柄把,柄把为管状 物,带卷棱圈足,通体较多鱼泡,浑沉。
素面淡黄色玻璃茶碗:侈口、秃唇、腹斜光洁呈倒喇叭 形收于小底,底外凸一小包,环棱圈足,与茶托配套使用。通 髙4.5〜5 J厘米,腹深4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3.5厘米, 重117克。用玻璃来制茶器,表明民间制作茶盏、茶托已有相 当历史。但一些国内外专家认为,法门寺出土的玻璃来自伊 斯兰。
法门寺出土的茶器具中少了最重要的风炉、煮水的锅和 盛水的器皿。这大约是在陆羽之后的近100年中,宫廷中已开 始偏重点茶饮法。“上有好者,下有甚焉”,上层的讲究和提 倡,自然会对全国乃至国外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的清明茶宴下,《春莺啭》的琴音婉转悠扬,“女子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四位清雅秀丽的女侍手置鎏金银器缓缓出场,一位身着青衣纁裳,头戴进贤冠的茶博士随后而来……
脑海里构造了一副唐时期绝世的宫廷茶宴,春莺婉转,风雅之至。这种风雅,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饮茶活动中的文艺艺术享受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使饮茶成为具有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艺术气息的饮茶活动。大唐文化的昌盛,也使茶从自然领域上升到文化领域,由药用上升到精神。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中提到了煎茶,与南北朝时期饮茶的不同就是由汤活改为了煎茶,调味料由葱姜改变为少许盐花。这就是唐文化时期的煎茶,此时,影响茶汤品质的各方面因素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并开始研究水质,沸水程度以及不同产地茶碗对茶汤的影响等。
根据茶圣陆羽的《茶经》所记载,唐时期的茶上升到了文化和精神领域,人们艺术的复原了“清平茶茶艺”,“文士茶茶艺”,“法门禅茶茶艺”。
“清平茶茶艺”也是宫廷茶艺,是一种场面比较浩大奢华,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的茶艺。其中包括:备器,鉴赏茶饼,鉴赏茶器,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道工序。
“文士茶艺”,是指在长安荟萃的大唐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品茶论道,以茶会友,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其中包括: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十道工序。
“法门禅茶”,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了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其中包括:礼佛,净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十三道工序。
唐代的茶,不仅仅只讲究茶艺之美,更上升到了精神领域的茶道。此时,唐代茶道出现了三大代表茶类型。分别是:修行类茶道,风雅类茶道,茶艺类茶道。
修行类茶道以诗僧皎然,卢仝为代表,他们通过饮茶得道,而这个道可能是陶潜隐居修行的最终目的。或如僧侣苦心修行,破除红尘烦恼,参禅修行的道,或如赵州和尚偈语“吃茶去”的道。修行类茶道注意饮茶环境清幽,讲究独自品茗,益神思得茶之神韵,以饮茶作为益思,参禅,修行的途径。
风雅类茶道以入世的王公贵族常伯雄,李季卿为代表。把饮茶的物质享受与文艺艺术享受相结合,使饮茶活动成为具有广泛观赏美,富含文化艺术气息的饮茶活动,风雅类茶道注重饮茶的物质享受。
茶艺类茶道以陆羽为代表,探究一切影响茶汤品质的因素,使茶汤品质发挥到极致,以此来体现人文精神。茶艺类茶道以茶艺映照人文素养,体现人对世界至理玄妙的理解与洞察保护能力。
纵观大唐时期的茶文化,体现的也是当时的文明程度,文化发展程度。喝茶,其实很简单:拿起,放下。只是,在拿起与放下间,我们能品味到什么:是历史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还是心境的变化?
唐朝的饮茶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在我国的饮茶史上,向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自从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即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以后,饮茶也逐渐由渴饮、药饮而进入品饮,讲其色,品其味,视其雅,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艺术享受。唐代中、晚期,己改变陆羽始创的“煎茶法”,采用“点茶”方式,到了宋代,在前朝点茶的基础上,形成斗茶,更加丰富了生活情趣。北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中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徽宗时益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宋徽宗对饮茶就很研究,他不仅写过《大观茶论》,也爱好斗茶技艺。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内写徽宗的一次演技情况:“宜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葵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自乳浮盏面,如疎星淡月。顾诸臣曰:“比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金海陵王完颜亮,也曾“点茶,延接儒生”,被视为完颜亮的德行技艺,点茶技艺传到日本以后,逐渐形成了至今仍流行的以“和、敬、清、寂”为宗旨的“茶道”,保留了唐宋时期士大夫们的一些饮茶情趣。 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宝器衣物帐》碑记载,地宫安放的唐懿宗、僖宗皇帝供奉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碾子、茶罗匙子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钵子一枚,琉璃茶碗托子一副”。另外还有长柄银勺、银则、菱弧形银方盒、盘圆座银盐台,无疑都属茶器。还有,秘色瓷器中的小碟、琉璃器中的盘子,也可视为唐代宫廷饮茶器具。 第一个步骤:准备工作——烘干茶饼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唐代饮茶用的“茶叶”,要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平时,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通风防潮。饮用时,随手取出,如果茶饼己受潮,还需要将茶笼放在炭火上稍作烘烤,使茶饼干燥,便于碾碎,普通的茶笼用竹篾编制。法门寺所出的鎏金银笼子,制作精美,通高l7.8厘米,口径l6厘米,腹深l0.2厘米。笼底焊有四足,笼子体积不大,笼内衬放蒻叶,用以防潮,据估计,笼内能盛放四五两小串茶饼。 第二个步骤:烧水 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而这件唐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乃是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物证。 壶门高圈足银风炉,通高为56.0厘米,盖高31.3厘米,口径17.7厘米,炉身高25.2厘米,全重3920克。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炉盖的顶部有三层银片做成仰莲瓣,并承托锥顶状莲蕾。盖面为半球形,上部镂空,还有两层莲瓣。盖沿有渐收的三层棱台。炉身系敛口,深腹,筒状,平底,圈足,其口沿亦有三层渐收的棱台。腹部上小下大,有稳定感。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作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出土时,盖面贴有封签,墨书:“大银熏炉,臣杨复恭”字样。表明这件高圈足座银风炉,是由杨复恭奉献的。 唐系链银火筋 唐系链银火筋,筋,又称箸,俗称筷子。火筋,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所以,火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茶具。而古人对茶具的认识,又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著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 系链银火筋,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这件火筋,造型设计精巧,风韵雅典,充分体现了唐代制造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 火筋,在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称之为火筴,并说:“火筴,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其意是说,火筴鏁又名筋,和常用的相同,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不用“葱台勾”之类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作而成。这里说的火筋,乃是民间用的茶具,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的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这件火筋作为唐皇朝向佛供俸,祈求海晏河清、国运昌盛的茶具之一,其珍贵是可想而知的了。 第三个步骤:碾茶 唐鎏金壶门座茶碾 取出的茶饼,需要碾成细末。地宫所出的茶糟子和碾子,便是用来碾碎茶饼的。在《衣物帐》上记“茶槽子、碾子”,而在实物上,前者却錾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后者则錾文“碢轴重一十三两”。唐代的茶槽子与现在的药碾槽形状相同,槽身如船身,横断面成V形,底部弧形,两端上翘,便于碾子往来移动。槽子通高7厘米,最宽处5.6厘米,长22.7厘米。碾子之称碢轴,因碢与砣同音。石砣即石制碾轮。碾子有轴,手执推动,轴长2l.6厘米,碾轮边尖,轮径8.9厘米。 第四个步骤:筛茶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银茶罗 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尚需过罗筛选,罗筛是点茶程序上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陆羽倡导的煎茶,是将茶末放在鍑内烹煮,不严格要求茶末的粗细。唐代的点茶,茶末放于碗内,先要调膏极匀,以茶瓶煮汤,再注汤碗中,经过拌搅碗中之茶便能产生粘懈适度的胶体状态,如果茶末很粗,或粗细不匀,拌搅时就得不到较佳效果,因此,茶罗子成为点茶的关键茶具,古代茶罗的实物过去没有见到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确是十分难得。茶罗分罗框和罗屉,同置于方盒内,上层的罗框上尚残存一些用丝线织成的纱罗,网眼极细密,说明唐时已注意到茶末颗粒的一定细皮,下层罗屉,接受筛下的茶末,可以拍出盒外。罗框长11厘米,宽7,4厘米,高3,l厘米。罗屉长l2,7厘米,宽7,5厘米,高2厘米。 第五个步骤:调茶 伎乐纹调达子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这是因为古代饮茶犹如吃茶一般。据三国魏·张揖《尔雅》记载:饮茶时,先要将加工好的饼茶,“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此外,也有用椒、桂、盐等作佐料的。调达子就是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时曾受到陆羽等茶人的反对,但直到宋、元时,还有人乐于此道。只是到明代后,由于茶类加工方法革新,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除边陲部分兄弟民族外,在茶中不再有人放任何佐料,重清饮雅赏,追求茶叶香真味实的“本色”,以领略饮茶的真趣。所以,调达子乃是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饮茶器具,当今已经消失。有鉴于此,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的出土,其地位与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唐人饮茶常调以盐,这件三足架银盐台,就是贮放盐花的。 三足盐台 这件三足盐台,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宫廷系列茶具之一。它是古人煎茶调味时存放盐、胡椒等佐料的用器。 三足盐台由盖、台盘和三足架组成,通体高25.0厘米。盖上有中空的莲蕾提手一个,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并与盖相焊。中空的提手,通常是放胡椒粉用的。与之相连的盖心,饰有团花一周,还饰以摩羯四尾,盖沿为卷荷形,其下是一个与之相配的台盘,用于存放食盐。三足架与台盘焊接,整体形似平展的莲蓬莲叶。支架以银管盘曲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为两花蕾、两摩羯。支架上錾有铭文,曰:“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表明该三足盐台制造年份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文思院为皇上专门制造的;它作为盛盐的盐台是确定无疑的。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说:“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其意是说,煎茶待水初沸时,须放适量盐调味。当然,也提出不应使太咸,否则岂不成了喜欢喝盐水一种味道了吗?茶汤中用盐等佐料调味,在唐以前用得较多。所以,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曾提到茶具“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贮盐花也。”这与上述提及的三足盐台,其用途同出一辙,亦为煎茶器具之一。不过陆羽还提及与“鹾簋”配套的有“揭”。它用竹制成,是取盐的用具。这在出土的唐三足盐台中未曾见到。唐时已有人提出反对在茶汤中用盐调味,唐薛能就认为“盐损添常诫”(参见《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说盐有损茶味,不宜加得多。 所以,唐以后,很少再见到在茶汤中加盐调味的了。 第六个步骤:点茶 秘色瓷茶碗 唐鎏金飞鸿纹银匙 点茶的高招在于茶末调膏均匀后,向盏内注汤开水的同时,用茶笼或匙子在盏中环回击拂的动作要掌握得好。搅拂的技术高,能产生蓬勃焕发的白色泡沫,称做汤花。宋代斗茶,就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及汤花均匀程度如何,互比汤花能否保持较长时间不消褪,唐时点茶虽没有这般要求,而已开始击沸,斗茶则是在这基础上更加提高,《茶录》上说:“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主。"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匙,银质鎏金,长19.2厘米。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方方面面,而“品饮”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而中国茶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以茶会友,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与中国的礼仪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最初的茶叶仅仅是一味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提神明目。《神农百草经》上就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毒,是靠茶叶来解毒的。而传说中的黄帝与广成子、丹丘生在练丹之时,就常把茶做为他们的饮品。这些古老的传说证明中国人种植茶叶、饮茶品茶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还并不是中国人的常用饮品。三国时蜀地人民将茶叶制成茶饼,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块与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汤。
茶园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十分迅速,茶叶产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并逐步向北方地区蔓延。到了开元年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乐,加上政府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遍布全国,就连西北地区人民也“不得一日无茶”。这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卖茶的茶馆茶铺,花一点钱买一碗茶,坐在茶馆里摆摆龙门阵,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部分。
中唐时期的陆羽,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学家,也是后世公认的“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国茶区的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制造、品鉴等方面之大成,特别是对煮茶的过程、技艺;和饮茶的方法、以及饮茶器皿鉴赏,都有着详细的论述。《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当成追求雅趣、以茶会友、精神交流的一种时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这时的茶艺已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并将煮茶、品茶与儒家的礼仪联系起来,出现了文品、武斗、分茶等多种茶文化,种茶、烹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具的制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现 茶的品饮过程,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应该是能与茶叶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补,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价,还是要能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与茶叶的内在相吻合,能符合茶叶的文化精神,能与茶叶一起形成品饮结合的艺术。
古代茶具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历程。茶具不仅是品茶者的审美,也是一个时代的茗韵。可以说,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一起发展与兴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的《僮约》中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 是对中国茶具最早的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产生专供人们喝茶的器具,而是将普通的食具用来饮茶。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证。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段,并没有出现专用的成体系的茶具。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这里的“鼎”就是当时既可以用来当食具又当茶具的器具。晋惠帝喝茶时,侍从也仅仅是“持瓦盂承茶”,连皇帝的茶具也仅仅是瓦盂,可见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重视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各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茶宴、茶会相继出现,饮茶已成为品饮结合的艺术,茶具也迎来了一场革命。此时的上层阶层不仅把茶具当成饮茶的器具,也开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并开始注重茶具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银则、长柄勺等二十八种,是唐咸通九年,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文思院"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为唐懿宗御用之物。这些茶具有烹茶的风炉、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罗合、则;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还有装茶具的畚和都篮、具例,配置十分齐全,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时茶具的精美和艺术成就。就拿装茶饼的笼子来说,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顶端有塔状金珠装饰,精美异常。都篮也是莲花状,外面装饰有莲叶和莲蓬,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发展高峰 唐代饮茶多用煎饮法,到了宋代则是点茶饮法的天下。这种饮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了与饮用方法相适应,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为主,号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虽然宋代茶具的种类比唐代有所减少,但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样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铫子煎水。这是一种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铜制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从唐代的碗改为敞口小底的盏,材质也从唐代的金银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的加工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条形散茶成为茶的主流,饮茶也变成了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也相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贮茶和焙茶器开始兴起,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等茶具开始在品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具虽然简便,但是注重制法和规格、质地,各种质地的小茶壶和茶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来自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更是穷极精巧,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明清茶具的特点是简而精。无论是茶壶茶碗,还是茶盏茶洗,都是造型多样,图案百变。从宣德炉到成化斗彩杯,都有瓷色洁白、器形小巧的特点。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紫砂壶这种与饮茶妙趣天成的茶具。这是一种利用宜兴特有的陶土烧制而成的茶具,由于这里的陶土黏力强,使得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之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与黄金价格媲美。那些紫砂壶大师制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盖碗
最能代表清代风格的茶具非“盖碗”莫属。这是一种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因为品茗要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往的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其大妙也”。用盖碗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尽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与茶文化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的使用过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饮,又是对茶文化的一次鉴赏,还是对茶礼仪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领略。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发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审美,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对茶具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同样是饮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样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区别呢?因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颜色青白,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所以“赵州瓷青,青则益茶”。
宋人斗茶图
斗茶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茶文化,通过比赛茶的优劣,达到"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的文化目的。它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三个部分,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挑战性。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的时候,便是斗茶的最佳时机。人们将自己青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的内容是斗汤色、斗水痕,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茶的器具多为福建的建窑产的黑瓷茶具,这种茶具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
这种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范仲淹有诗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也有《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便是对斗茶的生动记载。每年茶季,成千上万老百姓参与斗茶活动,显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画。
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而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应该具备使用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具,都以“神韵”来演绎中国的茶文化。各式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载体,还是人们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现。
从魏晋到唐末,中国社会崇尚奢华,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多以金银器为主。而到了宋末之后,瓷陶茶具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由尚骄奢往尚清俭的过渡而引起的变化。明清社会的价值观是内敛的,含蓄的,所以体现在茶具上,就以古朴为主,以简约为主,以富含艺术性为主。这是茶具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进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古代繁琐的文化礼仪的否定上。唐宋时期,品茶是一项礼仪,有着很多的繁文缛节,所以一套茶具种类繁多,它的礼仪含义大过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会的文人崇尚简单朴实的礼节,追求对自然生命气息的体验,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壶、瓷盏能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具往往会配绘一些中国山水画或者花草图案,反映的是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明清儒学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朴自然、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镌刻的“可以清心也”铭文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用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一杯在手,清香满室,在暖暖的茶水里,时光的流淌仿佛放慢了脚步,物我两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恒。而这些精神上的享受,远非当今一些商家粗制滥造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茶杯能带来的享受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71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朝鲜半岛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