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普洱茶膏是以酶促分解与提纯的一套复杂生物技术的产物。它遵循了古代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制作思路,运用现代生物科技,创造了比古代更先进的一种制作工艺与方法。 我们之所以在“普洱茶膏”之前要冠以“现代”二字,除了是要说明“低温萃取,低温干燥”这种加工工艺优于“大锅熬制”与“中药制膏”之余,更多考虑我们当今所处的“现代环境”。这个“现代环境”虽然给我们创造了诸多现代化的产物,但也制造了污染,制造了垃圾,制造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现代”的概念相对茶叶饮品而言,则多了一层用“现代手段”去剔除“现代环境”种种“诟病”的含义。所以,当我们面对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还有其他病毒与有害菌的围困时,采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去剔除并预防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侵蚀,便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我们说现代普洱茶膏在目前三种茶膏生产工艺中,无疑是最先进的。 一、安全性 饮品的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对消费者而言,也是第一位的品饮要求。企业产品的安全性是企业提供持续的检测数据为依据的。而且这个数据的采集应是以国家指定检测单位提供的检验数据为标准。这是一个规范的流程,是一个不间断监控的过程,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数据。 以蒙顿企业生产的茶膏为例,自2005 ~ 2009年(本书截稿为止),先后委托国家指定检测单位进行过几十次检验,其中十几次为国家强检。而且,为了确保这种安全,除了国家要求的必检项目之外,企业还将不要求检测的项目也纳入其中。所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其中,有几项涉及安全性的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数值。 如:重金属的铅(Pb),这是茶叶企业最为头痛的问题,空气的污染、农药的使用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污染源,都会使产品的铅含量骤升,并进而超标。中国近十年茶叶出口屡屡下降,很大的一个原因是铅超标所致。在“固态速溶茶”的检测中,国家规定的铅含量≤1.0(毫克/千克),而蒙顿茶膏的铅含量最低的为0.05毫克/千克,一般都在0.32毫克/千克左右。 如:重金属砷(As),在中国古代,砒霜中就含有三氧化二砷(white),现代工业废水及农药也含有大量有毒的砷原素。很多茶制品不把砷列入检测范围,最大的担心是砷超标。但蒙顿茶膏是将砷列入必检范围,其最高为0.45毫克/千克,低于国家颁布的数值一倍还多。茶膏本身是浓缩的产物,不超标已经非常不易,何况又是茶膏类砷指标数值最低的。 如铜(Cu):国家要求铜的含量为60毫克/千克,蒙顿茶膏铜含量从来没有超过8毫克/千克。不仅在茶企业中,即使扩大到整个食品行业,其铜含量也是最低的。 再如微生物指标:国家规定细菌总数(cfu/g)≤1000,但蒙顿茶膏细菌总数从来都是≤10,因为10是最小单位。这项指标检测的意义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细菌总数接近“零”,也是最低的。 还有很多指标,这里不一一详解。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以蒙顿企业为代表的现代普洱茶膏,在食品安全性上有极强的优势。这种优势的来源主要依赖“低温萃取”与“低温干燥”的工艺制备。没有好的工艺制备的手段,依靠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的模式,在当今现代污染源较为严重的今天,想制造安全性的饮品比登天还难。 二、营养性 茶饮品的营养性是消费者最为需求的,人们在购买茶饮品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营养性所致。茶叶作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之一,始终有旺盛的需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营养性。 现代普洱茶膏由于整个的工艺过程都是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很好地保留茶叶原有的营养物。以蒙顿普洱茶膏中氨基酸含量为例: 普洱茶中的氨基酸指标相对较低,而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氨基酸含量更低,如果再经过一系列加工过程,氨基酸含量就所剩无几。蒙顿茶膏因为有低温的特点,使氨基酸的逸散值达到最小。以蒙顿茶膏2009年4月的一项官方检测报告为例,在18项氨基酸检测中,除色氨酸未被检出外,其余17项都被检出。 我们之所以将蒙顿普洱茶膏氨基酸指标列出,一方面是因为这17项氨基酸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另一方面是蒙顿普洱茶膏是目前已知的茶叶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的含量最高的。 如果说,古代清朝皇宫的普洱茶膏是“18世纪的速溶茶”的话,那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代普洱茶膏,则是“21世纪超级速溶茶”。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超级”二字,而对“超级”的理解,关键在于营养性上。 现代普洱茶膏的营养性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茶氨酸。这五大部分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虽然古代普洱茶膏也具备这五大成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技术与手段的采用,现代普洱茶膏相比古代普洱茶膏更具营养性,其营养成分含量更高。 从营养学或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角度上看,每人每天品饮上1~2克的茶膏,就能满足相当我们日常品饮10克干茶的营养需求。 至于现代普洱茶膏这五大营养成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会在以后章节中一一说明。 三、方便性 现代普洱茶膏的品饮,即没有传统茶那样繁琐,也不是速溶茶粉那样简单,它维系在两者之间,属于“简单的艺术”。 传统茶的品饮需要一套类似茶道表演的工具,讲究环境与氛围,体会特殊的“茶韵”。一旦失去这种特殊的氛围,包括相关的冲泡工具,即使再好的茶也失去它特有的“韵味”。 速溶茶粉则与传统茶恰恰相反,它不是因为欣赏才喝茶,而是因为身体需求才喝茶。它可以任意使用一个杯子,可以是瓷的,也可以是玻璃杯,只要将茶粉倒入,冲上开水即可。甚至冲泡一杯速溶茶粉比调冲一杯咖啡还要简单。是最简单的冲泡方法。 可茶膏则不同,它对使用器具没有太多的挑剔,更没有传统茶的冲泡工具那么复杂,但也不是速溶茶粉那么简单。 它可凭借你的心情和你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冲泡与品饮。 如果你是在办公室,因为需要喝茶,又不想让泡茶的过程影响你的工作,你完全可以像冲泡茶粉一样,将一小块茶膏投入你习惯使用的杯子,冲上开水即可。但有一点,它与速溶茶粉不同的,茶粉可一次性溶解,或浓或淡。茶膏则不同,它缓慢地溶解,如少女的羞涩,慢慢将它的红色浸染水中,待到色泽呈宝石红时,竟又放缓了溶解脚步。也就是说,当茶膏在水中被溶解到饱和度达到一定比例时,便放慢溶解的速度。直到你将这杯茶喝完,再续上开水,又会经历刚才的过程,直至将茶膏全部溶解。这个过程,可能是两杯水,也可能是五杯水,至于多少杯水,是与你投入茶膏的大小有关。但是,你可以不必关心投入茶膏量的问题,假如说你投的茶膏量大,即使一次喝不完,可让茶膏续存在你的杯里,盖上盖,避免敞口进入灰尘。想喝茶时,只要冲上开水即可。被浸湿的茶膏不怕隔夜,反倒对它的“浅发酵”有好处。隔夜的茶膏会很滑润,口感要更好。这与传统茶与速溶茶粉不同,隔夜的茶是绝对不能喝的。 如果你是闲暇时与朋友一起品茶,茶膏也可借用传统的茶具,冲泡出一杯感官色泽非常精美的一款好茶。这个过程不像传统茶那样复杂,挑一个晶莹剔透,通透度极好玻璃材质的公道杯,将茶膏投入杯中,冲上开水,轻轻摇曳,使茶膏释放的红色像花儿一样绽放,极具美感。 如果是品饮“红运当头”,则更具审美效果。这是国内茶叶界诸多茶品第一款“上投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上投茶。它的冲泡是先倒水,后放茶膏,茶膏始终飘浮在水面上,始终不沉。让茶膏的红颜色呈云雾状向下飘散,极具动感,似天赐福运,又似独中头彩,是祝福,也是期盼。此款茶膏入口时,你更会感觉到沉香浓郁,口感醇厚,为茶中难得的珍品。它被尊崇为蒙顿茶膏“三绝”之一。 因此,这里所谈的方便性,与传统茶和速溶茶粉的方便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简单的艺术”。 嵘麒茗茶( www.94069.com )安溪铁观音
记得采纳啊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分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个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 釆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发酵,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 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分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 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 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分,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根据清代以花梨木为炭的思路,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这里所说的常温与宋代工艺中的常温是有所区别的,宋代工艺的常温是指日常温度,而清代工艺的常温是指相对恒定的温度。这一工艺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中间避免了过高的温度造成芳香物质挥发和活性成分被破坏和过低温度的析出不足,所以制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云南贡润是中国茶膏的生产标准制定者,其生产标准被管理部门批准作为普洱茶膏的标准规范。也是云南第一家获得普洱茶膏QS认证的企业。企业拥有自主的核心生产技术——仿生恒温浸提技术,产品经186道工序生产、加工,严格遵循SGS、QS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采用美国FDA标准抽样检测,确保品质卓越。
普洱茶膏 是中国独有的养生文化,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从茶膏的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茶膏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朝的时候更是成为皇室养生的专享品进贡皇室。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论》、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茶膏的相关记载。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
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则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上水面的。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
我们在仔细研究陆羽的《茶经》及唐代的制茶工艺后,可以做一个初步判断: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
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老先生在他所处的年代已经发现这一现象,并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但是,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陆羽从制作饼茶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都属于“含膏”的性质。唐代《国史补》记载唐代官贡茶品有十几个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2、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一个有较大改革和建设的时代。很多学者认为,茶业兴于唐、盛于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盛,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痴迷,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举国上下对茶品的热衷,自然形成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从茶叶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装、递运、进贡等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层楼,且规定更加细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宋代将此方法获得的茶膏,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虽然《茗荈录》主要记述茶事的十八个趣闻,但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看到这两款茶膏的名称,标志茶膏做为独立产品的存在。二是在饼茶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将饼茶表面用茶膏涂层,以增加饼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泽。这与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艺有明显不同。或者说相比唐代而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过宋仁宗的贡茶使(负责造茶进贡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录》中对此有专门的描述:“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饼茶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不幸的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
3、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云南茶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宋代的制膏工艺,而是采取并不科学的大锅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因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制茶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二是茶叶在高温的状态下,大量营养物质会随水蒸汽一并挥发。必然造成产品的某种缺失。或许是当时科技的落后,人们并不了解这些,甚至误认为此种工艺简便可行,
而忽视内在品质。因此,直到现在,很多人也误认为普洱茶膏就是大锅熬制而成,因为毕竟在清朝初年,雍正皇帝也将这种茶膏调入皇宫做为贡品。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土方法),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嗄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4、茶膏盛于当代
茶膏制作工艺在中国一脉相承,虽然经历了明代和民国的数百年断代,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重要的制作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茶膏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常温仿生浸提工艺这一现代科学茶膏制作工艺。
这种工艺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根据清代以花梨木为炭的思路,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35~42摄氏度之间。这里所说的常温与宋代工艺中的常温是有所区别的,宋代工艺的常温是指日常温度,而清代工艺的常温是指相对恒定的温度。
这一工艺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中间避免了过高的温度造成芳香物质挥发和活性成分被破坏和过低温度的析出不足,所以制作的茶膏香味十足,陈化后的口感滋味也更好。
茶膏是普洱茶有益物质高度浓缩的精华,所以制作普洱茶膏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保存和提炼普洱茶的香气、色泽、口感,如果制作的茶膏反而不如普洱茶本身,那么这样的茶膏在品饮价值上就不如普洱茶本身了。现代茶膏制作的三种主要工艺,在符合品饮价值这一要求上,与普洱茶原始价值贴合的应该说是常温仿生浸提工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72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安溪铁观音的四大功夫
下一篇: 安化黑茶的悠久历史大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