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研究中心、国家茶树改良中心,杭州310008
构建基因组文库的步骤
A 分离基因组DNA;B 用超声波或限制酶等进行基因组DNA部分或完全降解;C 将降解物进行分级得到所需大小DNA片段;D 将DNA片段与载体连接(一般用λ噬菌体载体);E 将重组体导入宿主细胞;F 最后筛选鉴定重组子克隆。
建立基因组文库的方法2—λ噬菌体基因组文库 可插入较大片段,最大可达23kb
建立基因组文库的其他方法:cosmid基因组文库 YAC基因组文库 BAC基因组文库
基因文库的质量标准:
重组克隆的总数不宜过大, 以减轻筛选工作的压力;载体的装载量最好大于基因的长度, 避
免基因被分隔克隆;克隆与克隆之间必须存在足够长度的重叠区域, 以利克隆排序;克隆片
段易于从载体分子上完整卸下,重组克隆能稳定保存、扩增、筛选
建立cDNA文库的基本步骤
(1)隔离总RNA和净化mRNA (2)合成的双链互补脱氧核糖核酸适合插入一个克隆载体(3)克隆cDNA合适的向量(4)转移到合适的宿主细胞的重组载体(5)筛查阳性克隆
cDNA克隆的策略
(1)自身引导的第二链合成+同聚物加尾(2)cDNA克隆方法的改进。尾随第一链寡核苷酸(DC)允许使用寡核苷酸引物( DG)将要开展的第二链(3)cDNA的定向克隆
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分离目的基因克隆(1)制备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筛选(2) 制备抗体进行免疫杂交筛选(3)根据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筛选目的基因(4)利用PCR技术筛选目的基因文库(5)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分离目的cDNA克隆:噬菌体展示(phage display):是在噬菌体表面表达已融合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的重组蛋白或多肽的技术。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关键是构建表达性基因文库,这种文库称为噬菌体展示文库(phage display library )。
常用的构建噬菌体显示文库的表达载体有两类:丝状噬菌体和以这些噬菌体复制起始序列为基础构建的噬菌粒(phagemid)。
mRNA差别显示技术原理:
在 mRNA3′端的 poly (A)5’上游的 2个碱基只有 1 2种组合。与此相对应,共可人工合成12种不同的下游引物,用以反转录mRNA 合成cDNA第一条链。这种引物通常称为3’端锚定引物,它由Oligo-d T后面接上两个碱基 (如 5′T1 1 - 1 2 MN3′, M=G、C或 A; N=A、G、C或 T)构成。这样,每一种此类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都将能够把总mRNA群体的1/12分子反转录成mRNA-cDNA杂交分子。由此可知,使用5′T1 1 - 1 2 MN3′引物,可以将整个mRNA群体在cDNA水平上,分成大致相等的但序列结构不同的12份亚群体。
DDRT-PCR的主要步骤:
Ⅰ.从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基因型的细胞群体中分离mRNA,并以3'锚定引物作为反转录的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Ⅱ.用5'随机引物和某个3'端锚定引物对扩增第一链(掺入32P-dNTP);Ⅲ.用DNA变性测序胶分离扩增产物,X光片曝光后检测差别条带;Ⅳ.回收特异性差别条带;Ⅴ.用同一引物对扩增已回收的DNA条带;Ⅵ.用Northern,Southern及测序法分析所得的条带;Ⅶ.以该DNA片段做探针,筛选全长cDNA或核基因。
DNA插入诱变法分离目的基因
DNA插入诱变法主要用于植物目的基因的克隆分离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当一段特定的DNA序列插入到植物基因的内部或其邻近位置时,一般会诱导该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突变体植株,或者在插入位置产生一个新的基因。 如果该DNA插入序列是已知的,便可用它作为DNA分子探针,从突变体植株的基因组DNA文库中筛选得到突变基因片段。然后利用此突变基因片段制备探针,从野生型植株的基因组DNA文库中克隆出野生型的目的基因。这样,插入的DNA序列相当于在植物基因上贴了一张标签,因此,DNA插入诱变法又叫DNA标签法(DNA tagging)。
差别杂交和减法杂交技术分离目的基因
差别杂交
构建了基因文库后,如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探针进行筛选,或没有任何有关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信息时,可以考虑用差别杂交法筛选目的基因片段。差别杂交(Differential hybridization)也称为差别筛选(Differential screening)法。
特别适用于分离在特定组织中或发育的特定阶段表达的基因以及受生长因子调控的基因,亦可有效地用来分离经特殊处理诱导表达的基因。
差别杂交的技术原理:有目的基因能正常表达和不能表达的两个不同的细胞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分别制备两种不同细胞群体的mRNA提取物,其中一个群体含有一定比例的目的基因mRNA ,另一个群体不含有目的基因mRNA。
差别杂交的技术原理过程:
以这两种总mRNA(或是它们的cDNA拷贝)为探针,分别对由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群体构建的cDNA文库进行筛选。
当以目的基因表达的mRNA群体为探针时,所有包含重组体的菌落都呈阳性反应,在X光底片上呈现黑色斑点;
而以目的基因不表达的mRNA群体为探针时,除了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外,其余的所有菌落都呈阳性反应,在X光底片上呈现黑色斑点。
比较这两种底片并对照原平板,变可以挑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菌落,供进一步研究用。
差别杂交法的局限性:首先,差别杂交的灵敏度比较低,不适合低丰度mRNA的目的基因的分离。其次,差别杂交需要筛选大量的杂交滤膜,鉴定大量的噬菌斑,是一项十分耗时耗力的工作;第三,差别杂交重复性差。差别杂交涉及文库的滤膜影印,不同滤膜之间的DNA保有量往往不均一,杂交所得的信号强度也会不一致,需要重新进行点杂交,以做进一步的阳性克隆鉴定工作 。
mRNA减法杂交基本原理:从表达目的基因的组织中提取mRNA并反转录成为cDNA,然后与无目的基因表达的组织中提取的mRNA做过量杂交,在两种组织中均表达的基因产物形成程cDNA/mRNA双链杂交分子,而特异mRNA反转录的cDNA片段仍然保持单链状态,这种单链cDNA分离出来即为差异表达的序列。
基因突变技术分为两大类:位点特异性突变和随机突变。位点特异性突变又分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寡核苷酸介导的基因突变(oligonucleotide-mediated mutagenesis);第二类是利用PCR,以双链DNA为模板所进行的基因突变。
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诱变的原理
使用化学合成的含有突变碱基的寡核苷酸片段作引物,启动单链DNA分子进行复制,随后这段寡核苷酸引物便成了新合成的DNA子链的组成部分。因此,所产生出来的新链便具有已发生突变的碱基序列。要求所设计的寡核苷酸引物除了所需的突变位点之外,与目的基因编码的区段完全互补。
作为诱变剂的寡核苷酸序列,同待诱变的目的基因的互补序列之间,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唯一的双链结构。决定双链区段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碱基的组分、核苷酸的错配以及寡核苷酸引物的长度等。
寡核苷酸介导的定点诱变的基本步骤
(a)将要进行突变的目标基因(或DNA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载体或噬菌粒载体。(b)从重组的M13或噬菌粒中制备单链DNA。(c)将设计好的寡核苷酸突变引物的5’端用T4多核苷酸激酶进行磷酸化。(d)将上述突变引物与目标基因(单链的DNA模板)进行退火。(e)在存在DNA聚合酶和dNTP的情况下,使退火引物沿单链DNA模板延伸,然后新生链的末端用T4 DNA连接酶连接。(f)转染易感细菌。(g)筛选出带有突变的目标基因的噬菌斑。(h)从突变的重组噬菌体制备单链DNA,通过DNA序列分析确认突变位点的正确性。(i)从重组的M13噬菌体复制型双链DNA中回收突变的目标基因(DNA片段)。(j)将突变了的基因(DNA片段)重组入表达载体进行表达。
第五章
受体细胞应具备的条件
(1)便于重组DNA分子的导入。如易形成感受态,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2) 能使重组体DNA分子稳定存在于细胞中。如限制性缺陷型; (3) 便于重组体的筛选。如具有与重组体互补的遗传性状; (4) 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高,易于扩大培养或发酵生长,能进行高密度培养;对动物细胞要可悬浮培养,对培养基适应性要好;(5)安全性高,无治病性,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生物污染:感染与寄生缺陷型;(6)蛋白水解酶少,利于外源蛋白在细胞内的积累。尤其是对枯草芽孢杆菌。(7) 受体细胞的密码子偏倚性要小;(8) 具有较好的翻译后加工机制,便于真核目的基因的高效表达。 ▲糖蛋白不能在E.coli中表达;(9) 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0)对于用于基因扩增或基因高效表达的受体要用重组整合缺陷型。
第六章
克隆基因高表达的相关因素
1有效转录开始 关键的一步,并限制外源基因表达的一步!构建表达载体的同时,选择强的和可控制的启动子和相关终止序列。
2有效延长和终止转录正确 3 mRNA的稳定性4有效地转录开始5遗传密码子偏向6核糖核酸处理过程7终止密码子8表达载体9重组蛋白
Lac 表达系统 以大肠杆菌 lac 操纵子调控机理为基础设计、构建的表达系统
具有多顺反子结构,基因排列次序为:启动子(lacP)- 操纵基因(lacO) - 结构基因(lacZ-lacY-lacA);正调节因子 CAP;负调节因子 lac I
Tac 表达系统
tac启动子是由 trp 的 –35 序列和 lacUV5 的 –10 序列拼接而成的杂合启动子。
调控模式与 lacUV5 相似,但 mRNA 转录水平高于 trp 和 lacUV5启动子(P tac = 3 P trp = 11 P lac),因此在要求有较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情况下,选用 tac 启动子比用 lacUV5 启动子更优越。
包涵体蛋白
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在大肠杆菌中积累并致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无膜的裸露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 inclusive body)。
包涵体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且大部分为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它们具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但构像却是错误的,因而包涵体蛋白一般没有生物学活性。
除此之外,包涵体中还含有少量的DNA、RNA和脂多糖等非蛋白分子。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过程中需要的酶和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此外,还有以下原因:
(1)表达量过高。(2) 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温度、pH(4)缺少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5)培养条件不佳
酵母基因表达载体的种类
自主复制型质粒载体:含酵母基因组的DNA复制起始区、选择标记和克隆位点等关键元件。较高拷贝数,细胞分裂时不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整合型质粒载体:不含酵母基因组的DNA复制起始区,但含有整合介导区。
着丝粒型质粒载体:在自主复制型质粒载体基础上构建而成,增加了酵母染色体有丝分裂稳定序列元件,可保证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1-2拷贝/细胞。
酵母人工染色体:以线性双链DNA形式存在于酵母细胞,每个细胞只有单拷贝。
原核表达系统 表达调控方式 组成型,诱导型 表达产物定位 分泌型,不分泌型(细胞内,细胞膜,周质空间) 产物纯化方式 是否融合蛋白,是否一步亲和纯化 产物溶解状况 可溶,包含体,分泌型
在各种表达系统中,最早被采用进行研究的是原核表达系统,这也是目前掌握最为成熟的表达系统。该项技术的主要方法是将已克隆入目的基因DNA片段的载体(一般为质粒)转化细菌(通常选用的是大肠杆菌),通过IPTG诱导并最终纯化获得所需的目的蛋白。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基因表达产物,而且所需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廉。但与此同时原核表达系统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如通常使用的表达系统无法对表达时间及表达水平进行调控,有些基因的持续表达可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过量表达可能导致非生理反应,目的蛋白常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导致产物纯化困难;而且原核表达系统翻译后加工修饰体系不完善,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较低
为克服上述不足,许多学者将原核基因调控系统引入真核基因调控领域,其优点是
①根据原核生物蛋白与靶DNA间作用的高度特异性设计,而靶DNA与真核基因调控序列基本无同源性,故不存在基因的非特异性激活或抑制
②能诱导基因高效表达,可达105倍,为其他系统所不及;
③能严格调控基因表达,即不仅可控制基因表达的“开关”,还可人为地调控基因表达量
因此,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来表达目的蛋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基因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有酵母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2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 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RT-PCR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泛,可用于检测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中RNA病毒的含量和直接克隆特定基因的cDNA序列。作为模板的RNA可以是总RNA、mRNA或体外转录的RNA产物。无论使用何种RNA,关键是确保RNA中无RNA酶和基因组DNA的污染。
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 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RT-PCR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泛,可用于检测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中RNA病毒的含量和直接克隆特定基因的cDNA序列。作为模板的RNA可以是总RNA、mRNA或体外转录的RNA产物。。RT-PCR用于对表达信息进行检测或定量。另外,这项技术还可以用来检测基因表达差异或不必构建cDNA文库克隆cDNA。RT-PCR比其他包括Northern印迹、RNase保护分析、原位杂交及S1核酸酶分析在内的RNA分析技术,更灵敏,更易于操作。逆转录反应可以使用逆转录酶,以随机引物、oligo(dT)或基因特异性的引物(GSP)起始。RT-PCR可以一步法或两步法的形式进行。在两步法RT-PCR中,每一步都在最佳条件下进行。cDNA的合成首先在逆转录缓冲液中进行,然后取出1/10的反应产物进行PCR。在一步法RT-PCR中,逆转录和PCR在同时为逆转录和PCR优化的条件下,在一只管中顺次进行。
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是存在于RNA病毒体内的依赖RNA的DNA聚合酶,至少具有以下三种活性:
1、 依赖RNA的DNA聚合酶活性:以RNA为模板合成cDNA第一条链
2、 Rnase水解活性:水解RNA杂合体中的RNA
3、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活性:以第一条DNA链为模板合成互补的双链cDNA
用于反转录的引物可视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随机引物、Oligo dT 及基因特异性引物中的一种。对于短的不具有发卡结构的真核细胞mRNA,三种都可。
实验方法如下
http://show.bioon.com/protocol/smallclass.asp?typeid=1724&newstype=RT-PCR
3 质粒是染色体外能够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细胞中染色体以外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现在习惯上用来专指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DNA分子。在基因工程中质粒常被用做基因的载体。许多细菌除了染色体外,还有大量很小的环状DNA分子,这就是质粒(plasmid)(补充:部分质粒为RNA)。质粒上常有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例如,四环素抗性基因或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等。有些质粒称为附加体(episome),这类质粒能够整合进细菌的染色体,也能从整合位置上切离下来成为游离于染色体外的DNA分子。
目前,已发现有质粒的细菌有几百种,已知的绝大多数的细菌质粒都是闭合环状DNA分子(简称cccDNA)。细菌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较小,约为细菌染色体的0.5%~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大致上可以把质粒分成大小两类:较大一类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0×106以上,较小一类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106以下(少数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两者之间)。每个细胞中的质粒数主要决定于质粒本身的复制特性。按照复制性质,可以把质粒分为两类:一类是严紧型质粒,当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时,质粒也复制一次,每个细胞内只有1~2个质粒;另一类是松弛型质粒,当染色体复制停止后仍然能继续复制,每一个细胞内一般有20个左右质粒。一般分子量较大的质粒属严紧型。分子量较小的质粒属松弛型。质粒的复制有时和它们的宿主细胞有关,某些质粒在大肠杆菌内的复制属严紧型,而在变形杆菌内则属松弛型。
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人工构建的质粒作为载体。人工构建的质粒可以集多种有用的特征于一体,如含多种单一酶切位点、抗生素耐药性等。常用的人工质粒运载体有pBR322、pSC101。pBR322含有抗四环素基因(Tcr)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Apr),并含有5种内切酶的单一切点。如果将DNA片段插入EcoRI切点,不会影响两个抗生素基因的表达。但是如果将DNA片段插入到Hind III、Bam H I 或 Sal I切点,就会使抗四环素基因失活。这时,含有DNA插入片段的pBR322将使宿主细菌抗氨苄青霉素,但对四环素敏感。没有DNA插入片段的pBR322会使宿主细菌既抗氨苄青霉素又抗四环素,而没有pBR322质粒的细菌将对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都敏感。pSC101与pBR322相似,只是没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和PstI切点。质粒运载体的最大插入片段约为10 kb(kb表示为千碱基对)。
4 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是以探测基因的存在,分析基因的类型和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继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诊断之后的第四代诊断技术,它的诞生与发展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
常用基因诊断技术:
一、Southern印迹法(Southern blot)
基本原理是:硝酸纤维膜或尼龙滤膜对单链DNA的吸附能力很强,当电泳后凝胶经过DNA变性处理,覆以上述滤膜,再于其上方压上多层干燥的吸水纸,借助它对深盐溶液的上吸作用,凝胶上的单链DNA将转移到滤膜上。转移是原位的,即DNA片段的位置保持不变。转移结束后,经过80℃烘烤的DNA,将原位地固定于膜上。
当含有特定基因片段已原位转移到膜上后,即可与同位素标记了的探针进行杂交,并将杂交的信号显示出来。杂交通常在塑料袋中进行,袋内放置上述杂交滤膜,加入含有变性后探针的杂交溶液后,在一定温度下让单链探针DNA与固定于膜上的单链基因DNA分子按碱基到互补原理充分结合。结合是特异的,例如只有β珠蛋白基因DNA才能结合上β珠蛋白的探针。杂交后,洗去膜上的未组合的探针,将Ⅹ线胶片覆于膜上,在暗盒中日光进行放射自显影。结合了同位素标记探针的DNA片段所在部位将显示黑色的杂交带,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则可能导致带的缺失或位置改变。
二、聚合酶链反应
近年来,基因分析和基因工程技术有了革命性的突破,这主要归功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发展和应用。应用PCR技术可以使特定的基因或DNA片段在短短的2-3小时内体外扩增数十万至百万倍。扩增的片段可以直接通过电泳观察,也可用于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少量的单拷贝基因不需通过同位素提高其敏感性来观察,而通过扩增至百万倍后直接观察到,而且原先需要一、二周才能作出的诊断可以缩短至数小时。
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的长度多态性可以通过PCR扩增后电泳来检出,并用于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这种诊断方法称为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mp-FLP)连锁分析法。PCR扩增后,产物即等位片段之间的差别有时只有几个核苷酸,故需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鉴定。此法多用于突变性质不明的连锁分析.
四、等位基因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诊断法
当基因的突变部位和性质已完全明了时,可以合成等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诊断。探针通常为长20bp左右的核苷酸。用于探测点突变时一般需要合成两种探针,与正常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能与之稳定地杂交,但不能与突变基因序列杂交;另一种与突变基因序列一致,能与突变基因序列稳定杂交,但不能与正常基因序列稳定杂交,这样,就可以把只有一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的基因区别开来.
PCR可结合ASO,即PCR-ASO技术,即先将含有突变点的基因有关片段进行体外扩增,然后再与ASO探针作点杂交,这样大大简化了方法,节约了时间,而且只要极少量的基因组DNA就可进行。
五、单链构象多态性诊断法
单链构象多态性(sign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是指单链DNA由于碱基序列的不同可引起构象差异,这种差异将造成相同或相近长度的单链DNA电泳迁移率不同,从而可用于DNA中单个碱基的替代、微小的缺失或手稿的检测。用SSCP法检查基因突变时,通常在疑有突变的DNA片段附近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将扩增物用甲酰胺等变性,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突变所引起的DNA构象差异将表现为电泳带位置的差异,从而可据之作出诊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74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文化的延续与蝶变
下一篇: 谷雨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