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陈越香,一个普洱茶众所周知不是秘密的秘密,一饼好的普洱茶,须得经过时光的沉淀。新茶,难免会比较涩或是有青草青叶的气息,只有放上几年、经过慢慢陈化,才会慢慢彰显出醇香的特质。
这一点,与人的一生是何其的相似,年轻人,在没有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总会显得不成熟、总会多几分烦躁。然而,一款经过时间沉淀的普洱茶,却可以让一个人沉淀下来。
茶室往往是伴着青竹幽兰、悠悠琴声,总之就是感觉很静谧,而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中,很自然的就会把生活学习中那些烦心的事情抛开,心不自觉就静了几分。此时,再来一杯莹黄透亮的陈年生普或是明红透亮的熟普,闻着诱人的纯正香味,只想闭上眼,享受这份静谧,伴着优雅琴声细细品饮一番,哪里还有什么烦躁、哪里还装得下那些名与利?
心中安静的人无疑是沉淀下来的。无所求、无所想,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但是,由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们烦躁的心实在太难静下来,哪怕是夜深人静时,失眠的我们内心也无法安宁;也许有的人,会选择用药物来帮助自己睡去,但是睡去的我们真的平静了吗?
然而,普洱茶有这样的功效,它就是这么神奇的让人静下来了,它不是让人睡去,而是让人愿意抛开那些烦恼,静静的去品味它、感受它;它就像一个朋友一样,似乎懂得你所有的情绪,不需要你说,也不曾对你说什么,只是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你,然后让你安静下来。
人生,需要结交几个若茶一般的朋友,也需寻得几款似朋友一样的茶,在某个阴雨绵绵或是是阳光明媚的午后,细细品饮,感受它在时光里沉淀下来的那份静谧,也让自己在这份静谧里获得最真实的内心的平静!
十九大在全世界瞩目中荣耀闭幕,作为人民的一员,我瞅瞅家里安康的老人,瞅瞅我哥,我姐,我这一代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再瞅瞅孩子们呢,也都好好的在长大。码着字儿,内心里都能感觉到一股热流涌动,这一切真心感谢党和国家,也感恩我们自己的幸运,活在了这样一个时代。
一转眼,已近三年,珍藏已久的1993年“金针白莲”散茶退仓完成。瞅着这份真正意义的普洱老茶,内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啊。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金针白莲”的故事。
金针白莲(原名“白针金莲”),是云南勐海茶厂(今名:大益)首创的。它的配方源自云南的历史名茶“女儿茶”
因为用料为一级茶,芽头显露,金毫突出,且其芽紧细似针,是谓“金针”;色泽栗色泛灰白,透荷香之气,独具莲韵是谓“白莲”。所以取名叫“金针白莲”。这种茶最早就是散茶,到了近些年,为了存储方便,才被压制成饼。
2005年10月,“金针白莲“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荣获普洱茶最高荣誉——金质奖章。牛不?
“白针金莲”属于普洱熟茶。只有做成二三分轻微熟,茶菁成青栗色带金色芽头,而且通常有薄薄的“白霜”(并非发霉),闻起来有淡淡的荷香,口感砂滑,这才是“金针白莲”哦。目前可以品赏到荷香的普洱茶,“金针白莲“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了。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二三分的轻发酵、白霜、砂滑、荷香
《普洱茶》一书作者邓世海如此描述:“可以看到的白针金莲极品,最陈老的有二十年左右,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继续陈化的好普洱茶品。”
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么好、这么老的茶,上哪儿喝呢?我一定会眼睛一亮的说:“找我啊,咱有哪”。所有来我家喝过此茶的,都会惊叹好喝。
我的《普洱茶的故事》里,总说一个人和一饼茶相遇是缘分。今天我来讲一讲这份老茶的缘起,讲讲这里面的因缘。
这批散茶,生产于1993年,一直存放在勐海茶厂里储存。谁知因为管理不善,这批茶被压在仓库底不为人知。2004年前后,大益改制缺乏资金,飞台郭老板出手相助。后来大益为表谢意,请郭老板上仓库里“随便看看”的时候,这批茶才得以重见天日。
2015年,这批“金针白莲”进入流通环节。瞬间被渠道商扫光。也巧了,恰逢那时,工作低迷的我,想转行开茶叶店,囤货之际,也进了三十斤“金针白莲”,想做镇店之宝。结果时至今日,会计依然是会计,而茶也变成了镇家之宝。爱茶之人,得有点像样的存货,对不?
有一次,儿子喝这“金针白莲”,直夸好喝,问哪一年的,我说比他大,是1993年。他吐了吐舌头,默默的又喝了一碗。哈哈。
和这份已经20多年的老茶相遇,真的喜欢也真的赞叹,缘份妙不可言。
不得不说,好茶就是好茶。普洱茶,得喝老的。来吧,找我,约起来。
阿曼普洱茶:普洱茶放多少年好喝?年份好=各方面都好吗?
人们常说:藏新茶,喝老茶。那普洱茶放多少年好喝呢?有人说5年,有人说10年,有人说15年,还有人说30年,到底哪个年份的好呢?各年份的普洱茶口感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陈期1-6个月
生茶:水汽初褪,香气高扬,滋味有青涩也有饱满,回甘生津迅速,带有一些青味(程度视工艺原料而定)。新茶性偏寒,刺激性略强,更适于收藏,等沉淀一段时间再品味道更佳。
熟茶:出堆时间不久,茶汤中会伴有堆味,汤色较混浊(程度视工艺原料而定),口感滋味初显陈香。新熟茶性温,体热人群品饮易生燥上火,但大部分人仍然适于品饮。
阿曼普洱茶
陈期1年-5年
生茶:水味已经褪去,刺激性物质经过转化后茶叶的凉性减弱,苦涩感减弱,口感趋于稳定,厚重感增强,花蜜香浓郁持久,一款茶最本质的特点在这段时间出现。
熟茶:堆味散去,茶汤红浓透彻,蕴含着成熟的果粮香,汤感醇厚粘稠,回甜度高,茶汤燥感降低,这段时期的熟茶正在展现最佳状态。
陈期5年-10年
生茶:经过长时间的陈化,茶性逐渐转温,原本的花蜜香开始转向木香、陈香。茶汤苦涩度较低,细腻醇厚,回甘回甜持久,显现出中期茶的气韵。
熟茶:此时的熟茶与之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茶汤透亮度越来越高,滋味有类似焦糖的香甜,陈香厚重。
阿曼普洱茶
陈期10年以上
生茶:珍稀少有,这时的生茶陈香气韵醇正饱满,茶汤厚重,入口甜度明显,鲜爽活泼,较有层次感,顺滑爽口,甚至会呈现出药香、樟香等难得的香气。
熟茶:相较之前依然没有太多变化,香气口感依旧保持,如果储存时间过长可能会减弱,所以10年以内应属熟茶的最佳品饮期。
对于爱茶人来讲,茶的每一个转化阶段都应该去尝试,感受其中的变化,这样才能从中领略到普洱茶后转化的乐趣。
年份老≠品质好
普洱茶能越陈越香,但并不意味着年份大于一切。说到底,品质才是最关键的,空有年份除了能唬人,什么都不是。盲目追求普洱茶以老为尊的风气,是不值得提倡的,年份老不如品质好。
阿曼普洱茶
唯有原料好、工艺好、仓储好的普洱茶,才会拥有高品质,不仅当下风味好,日后还能成为优质的普洱老茶。品质好的普洱茶,高年份确实能给它锦上添花。
而那些原料不好、工艺不好、仓储不好的普洱茶,当下不好喝,即便是存老了,品质也很一般,甚至越存越差,追求这样的普洱老茶又有什么意义呢?年份再久,也无济于事。
所以,选择一款普洱茶还是应该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相信所谓的年份,年份的高与低是其次,品质好才是关键!
点击了解阿曼普洱茶,纯干货知识分享!
ampuer01
喜欢喝什么茶,和你的性格有关
喜欢喝红茶:随和易相处
红茶的香气有花香,果香、蜜香,不管是哪种红茶,滋味都不会少了甜,红茶的甜,味道很好接受,不喝茶的人几乎也不会拒绝,就像喝红茶的人,性情随和,温柔体贴,对谁都不会而已伤,跟谁都能够好好相处。
喜欢喝乌龙茶:思想独立
乌龙茶是所有的茶类中香味最名最丰富的茶,因为乌龙茶属于半发酵,处干绿茶和红茶之间。控制发酵度刚刚好不容易,少一分则不足,多一分则过头。
喜欢乌龙茶的人,有独立的思想,从来都把人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绝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动摇,果敢又坚定,这样的人,遇事从容不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喜欢喝普洱茶:成熟稳重
很少刚入门的人能接受普洱茶。普洱茶醇和,浓厚,经得起人生的磨确,岁月的历练。普洱茶往往是一些有所经历,有所沉淀的人的最爱,
喝普洱茶的人,像普洱茶一样有种成熟的魅力。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开始追求平淡。他们会享受生活,但却不是追求物质,对他们来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只要有事做,有人陪伴,有茶喝,有所期待,就是最好的幸福。
喜欢喝白茶:简单大方
白茶可以说是制作工艺最简单的茶了,不像其他的茶类,需要炒制,揉捻,烘干,对白茶来说,只要有太阳晒,就够了,就是因为这么简单,白茶才最完整地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
爱喝白茶的人,也像白茶一样简单大方,自然不做作,他们就像日晒的白茶那样,充满阳光的味道,乐观,开朗,正能量。他们于己从不掩饰,于人不玩心计,简简单单。有这样的朋友,值得好好珍惜。
喜欢喝花茶:浪漫快乐
花是美丽的精灵,掉进了水中,在水里翩翩起舞,花茶不仅好喝,光是看着花在水中舞动,就能够美美地发呆一个下午。
花茶具有神奇的治恩功能,不仅仅是因为美和香。从中医上说,花茶可以疏肝理气。花里面的挥发油成分具有行气止痛,解郁散结的效用,对缓解春困和有闷也是很好的,喜欢喝花茶,常喝花茶,心态自然开阔,心情自然美好了。
(原文曾发表于《经济日报》,如今又做了番整理与修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下了两天雨,山路不好走,一下泥石流,一下塌方。老天爷在眷顾一个人的时候,似乎很喜欢用开玩笑的方式,先是不让你走,把路截断,让你绕路,爬山,吃苦。颠簸你的信心,拖延你的企盼,当你行将失望的时候,它又云开雾散,透出一点光芒,给你一丝希望。
从云县到南涧,走高速本来一个多小时,但走老路却耗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老国道向澜沧江一样宛延,风景好,但路况差。导航不灵,偏偏路还走岔了。下车问路,看到远处有一颗很大的樱花树,寻着绚烂的红色,一路往前,天哪!身边的绿色几乎全是茶树,每一棵都有两人多高,而且越往里走,茶树越多。硕大的樱花树盛开在古茶园中,莫非是"樱花谷"?不对,樱花谷没有古树茶。那就管不了那么多,先拍照,再观察,吃鲜叶,看树龄,探访的程序和套路同以前没有差别。
眼前的茶园不但有樱花,也有其他叫不来名的野花。白的,黄的,粉的,虽然没有樱花那么夺目,却也不失为美丽的补充。茶在花中生,花与茶相伴,这样的环境在云南的古茶园中算不上"仅有",却也非常少见。
"野花沟",这个名字是我取的,虽然没有"桃花源","樱花谷"那么好听,但误打误撞发现这个地方,却是我的幸运。
我跑茶山有一个嗜好,就是"吃鲜叶"。一般人不理解,茶的鲜叶又苦又涩,怎么会让你津津有味,还乐此不疲。然而有病的人就是不一样,记得小时候我还喜欢吃墙上的白石灰。你不能想象一个人的肠胃一旦成为茶叶的过滤器,他对于好茶的渴望是不需要理由的。
这些年,我不记得到底吃过多少鲜叶。每次来茶山,只要遇到新芽,第一片叶子就是我的目标。不管大树小树,不论什么品种,先吃了再说,吃得多了,比较就有了。地域,季节,树龄,气候,光照,土壤,凡是与茶共生的要素一个也不放过。时间久了,好茶的味道,慢慢在心里面沉淀下来。大树小树,向阳背阴,山脊谷底,石生土埋。不同的树,不同的生长环境,味道都不一样,说不上哪个好,哪个不好。标准是有个性的,我喜欢的,说不定恰好是你讨厌的,然而没有关系,天地之所以大美,就是因为它为每个人,每种生命的都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鲜叶遇到唾液就像茶叶遇到开水,出来了什么?出来的有多少?这些对我来说至关重要。茶叶中的鲜味里面有多少甜?甜里面又有多少香?涩会不会滞留在舌沿?味道与味道之间的包容性会不会从后向前慢慢推送?这些都是我判断这个茶好与不好的标准。
野花沟的鲜叶,入口有淡淡的花香,茉莉醇,芳樟醇,这些名字,听起来很"化学"。但嚼起来很"物理"。鲜叶入口与唾液结合,酶的作用不是催化而是分解,鲜叶里面有什么?有多少?通过咀嚼鲜叶来判断,比正儿八经审评茶汤更加直接,更加客观。
对于茶叶香气,我的经验是,如果嚼碎的鲜叶在口腔中?乱无序,没有集中感,虽然齿颊留香,那么茶叶也比较一般。如果齿颊没有香气,那么最好的评价就是跟这个茶说拜拜,说再见。对我来说,真正香高的好茶,淀粉与果胶,甚至纤维素这些东西被分解的粘性会将你口中的"甜"团团围住,香气会从嘴巴跑到鼻子,随时等待与空气混合。就香型而言,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硬,一般来说会出"果"的味道,如果渣子里的纤维质比较绵软,就容易出"花"的香气。然而,有时候也并非如此,尤其是现在人们追捧的单株,让人感觉其变异得让每一棵茶树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当你的味觉还在跟别人跑的时候,或者是自己有时候身体不高兴了。人与茶,茶与味道,所有的所有,就都不能确定了。
正当我的思绪放远时,有一个背筐的老汉从树林中出来,我恭敬地递上一支烟问:"是刚采的鲜叶吗?"
"是"。
"回家吗?"
"不,要先把茶送过去。"
送过去就是卖鲜叶,这个我感兴趣。
跟随老汉进村子,推开大门,我惊呆了,只见诺大的院子堆满了晾晒的茶菁。直接与天地对接的院心,弥漫着似野若兰的花香。不对啊,地上明明是茶,哪里来的花香?我本能地环顾,在满是簸箕的地上行走,绕了一圈,整个院子除了茶,没有别的。
香气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你刻意觅它的时候,它不来,你无意了,它却来撞你,而且撞得猛烈。如果人的嗅觉会被香气"电"到,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就是个导体,没有电闸,而且永不绝缘。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个小伙子,30来岁,姓杨,玉溪农校毕业,学的是烟草栽培与管理。我比小杨年长一倍,两代人的距离,按理说会有一些障碍,但小伙子并不跟我陌生。我问一,他答三,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平时做茶只是摆摆样子,但今天不同。除了想验证鲜叶的味道,我还要找到这个茶叶的香气究竟来自何方? 所幸小杨的舅舅是个做茶的老手,我很庆幸他能那么认真地教我,试温,翻旋,扬抛,什么时候用大火,什么时候用小火,如何通过气味判断杀青叶的老嫩。等回过头播放小杨帮我拍的录像,自己一招一式,还真像那么回事,难怪我们家领导嗔怪我"上辈子就是个农民"。
做茶不丢人,不会做茶,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茶,对我来说才是最大的丢人。所以后来回想我自告奋勇,上杆子亲自操刀,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近距离感受鲜叶在高温状态下,内含物由液态转化为气态释放出来的野兰香气。这个香气说不清是哪种香型,但诱人,迷人,醉人,让你欲罢不能。
炒茶的本意是把"青味"赶走。然而让人无奈的是,茶叶晒干,香气成份的其他成员也随之跑掉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结局,可这也是所有制茶人的无奈。明明知道是茶叶中有很多好东西,却不能留住。这对于一个视茶为生命的人来说,是最难接受的情况,我们品尝自己做出来的茶叶味道,有时候挺感慨的不是它的苦味,也不是它的涩味,而是遗憾,遗憾于自己无法让一款茶叶的真正味道全部表达出来,这种感觉,想必也许是每一位知茶、做茶人心中都会有的,虽然很多时候我自己心中从来不想妥协,但在现实,我们只能接受茶叶这种遗憾与残缺之美。
"留下来吧,今晚住我家",这是小杨的挽留。我木然,像这个茶的香气一样,连头都不抬就回答"不行,我得走了"。因为我家里还有卧病在床的老父亲。
时候不早了,再见!野花沟,野花沟我还会来,就算现在这里的茶一文不值,我也会做一个走在荒野上的"寻香人"。让野花沟的醇香,融化在我,以及我所渴望的那份平常的汤水中。
其实接触茶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茶里面有很多东西,每一种东西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种思想。有人善于细品、甄别,有人喜欢倾听、认同。而我属于后者,茶于我而言如同一本书,每天要时不时地读一读,品一品,不求专研,但求进步,正如喝茶本身,不求知其味,但求得其趣。
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特别糊涂的人,但从野花沟回来后,不,准确地说,是从我被野花沟的香气震到的那一刻起,我晓得,是自己的缘份到了。我很难说得清楚自己心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犹如一种宿命感一般,比如说别的东西你可以明确表达推辞,但是缘份不同,相互牵引,念念不忘。最要命的是晩上睡觉,那个香气象幽魂一样,傍在身边,始终有,到处有,不能入眠。整个人像被某种东西绊住一样,不能动。所以说缘份这个东西你很难拒绝,也推辞不掉,因为它本来就是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带着野花沟回到了昆明。
而我回到昆明的第一件事就是"试茶",套路不变,碗盏杯碟,评茶的行头一样不少。先比较,后重复,一个个,一次次,反反复复。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试茶是代表大众寻找性价比。但从学习的角度看,试茶就不一样了。要试什么?为什么而试?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你就回答不上来。有茶必喝,喝茶必究,这些年来几成常态。试茶如果只是比个你高我低,孰优孰劣,那优良中差,每个茶的命运就都决定了。
然而,对于一个于茶有深爱的人来说,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尚听故事的人。茶是一本书,写书的人是天地,而读书的人就是你我。
说到了试茶,我不知道试茶除了喝茶,还要听茶、问茶算不算故弄玄虚。反正我是这种人,不论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专家学者、布衣绅士,懂茶与不懂茶。来了就问,问来问去,问成了一个"不良习惯"。直到有一天大家都不说话了,安静地等你放公鸡的时候,才突然发现,原来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好象不只是味道那么简单了。
再后来,很多朋友开始劝我,野花沟虽然好,但每年茶叶价格一直提高,你拿了根本就不好卖出去,也收藏不了多少,干脆干掉(不要)算了。我也曾想过试图放弃,然而不行呵!那个神精兮兮的香气,经常在,始终在,不论闻到什么,甚至吃饭的时候都会想起它来,反到成了欲罢不能的借口和无法干掉的原因。所以后来我开始想查明野花沟的香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便因此埋头于各种关于茶叶的资料书籍中,想寻得一丝线索。
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茶树的始祖大都由中华木兰进化而来,从澜沧江大桥边上的昔宜到小湾、漫湾、再到茫牙,到处都有古木兰的痕迹。野生的,过渡的,人工的,本山茶,藤条茶,二嘎子茶,还有勐库大叶种。这里的茶树,不知多少代同堂,近亲和远亲,裸子和被子,野生和家养,移栽和嫁接,在人类的干预下集合在一起。任由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摆布,形成了澜沧江流域茶树大家庭的种群多样性。
茶树的变异本没有什么规律,进化为毎一棵茶树贴上了多样性的标签。我在大雪山,景东,镇沅,白莺山等多个地区都曾与这种似野若兰的香气邂逅,印像深了,恋恋的 情感 便多了起来。
寻着野花沟的香气,对照资料,我查了一下,野花沟的茶树其实就是中华木兰的后裔。不论外形,滋味,汤色和香气都具有"野"的特征。这个野,不仅荒,而且寂静,如果香气可以用耳朵来听,你会发现这里面没有杂音,只有纯净。
野花沟的茶树从飘变的荒野走来。进化不完全的过渡型品种已经暗含了味道的原始状态,天然的比人工的好,荒野的比台地的好。正如同我比较喜欢没有人居住的地方一样,什么东西都自自然然,人才活得舒服些。
不过这些年大家都 科技 了,茶里面不但有机器的味道,更有化学的味道。原始的,荒野的味道不被人待见,就像如今那些习惯了家教的孩子,不开小灶反而就不能成材。
但我又是个求异不求同的人,批量生产出来的循规蹈矩,从来不是我深入研究的对象。相反,那些原始的、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是我要涉猎的目标。
在我看来,所谓"野味",其实就是野花沟的蓝天和白云,樱花和茶树,岩石和蜜蜂,香樟与芒果,菌类和蕨类,含有水份的腐质土和空气,统统搅在一起的味道。这个味道,农贸市场里是没有的,高速公路能到的地方也没有,凡是人类活动痕迹较多的地方,你都发掘不了。在过去,我曾很喜欢用心路历程来记刻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但后来发现,其实心里面没有路,更好。正如茶叶香气这个东西,能在旷野中纵马放缰的时候闻到,能在你举杯的时候一个人真实的独享。于我来说,那才是天大的畅快。
至于野花沟的鲜叶,表面具有不规则的蜡质结晶,革质化程度高,韧性强。不容易被撕裂。展平在手上会有丝绸从肩上滑下来的感觉。叶背多毛,上手有锉感,如果是春茶,第三叶,第四叶,甚至黄片都能显毫。然而从野花沟的生态环境来看,叶片背面的绒毛并不用来反射光线,而是一种返祖现象。因为野花沟地处澜沧江,海拔不足1000米,没有那么强的紫外线,早晚温差也比高海拔地区要低得多。所以我判断野花沟茶,并不是进化完全的栽培型品种,而是杂交在澜沧江边上会移动的奇妙植株,但想证明这一点却带给我很大的困扰,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推演,也许说不准最后跟人们所认定的事实恰恰相反。
不过困扰来临的时候,人的潜质最容易被激发,我很享受那种被激发后的忘我状态。一个人躲在屋里,静静地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充满挑战,理论和实际不是结合而是碰撞。疑点、矛盾,莫名其妙的思考,换来了早晚会把你搞定的决心。
野花沟的香气与勐库大叶种的香气完全不同,似花非果的味道一旦接触,没齿难忘。青白泛黄的汤色,象玻璃一样透明,看似寡淡,实则浓郁。十年前我在景迈山的长宝家喝野生月光白的时候,就见过这种汤色。但凡野茶,不呈黄色并不是转换的问题,相反是黄酮类化合物大量存在的原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越高,茶汤的透明度越好)。我也怀疑过萎凋的问题,亲自上手后发现,如果萎凋过度,香气会连同青味一起跑掉。然而这个茶没有,浓度、滋味,该有的有,该来的来。野花沟的香气就是这么"个性"。好与不好,似乎并不希望有人评说。
曾经我一连续喝了十多天的野花沟,茶的味道没有改变,倒是自己变了。变得像那个唐朝布袋和尚一样,看似庸懒,实则轻松。后来想想,这种变化其实很符合自然的规律,人这一生的过程正如同把一个很浓的茶喝到淡而无味,能够不需抬头便在茶汤中照见自己,能够把对味道的追求看做是一抺烟云的过往,能够用后退的方式来感悟前行的艰辛,这也便是: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后退原来是向前。
最终,我认为野花沟茶是进化、过渡和变异的混合体,虽然它的外形给人印象是柔弱甚至纤巧,但其内质鲜甜,微苦,加之其柔里带刚的滋味,又让人觉得它明眀就是一个经过长期修练的太极高手。这一点从野花沟的新茶身上就能看的出来,它身披白毫,银装素裹,含而不露,但其内含物的浸出象秩序一样井井有条。我对它的每一次的靠近都像在跟天地较量,虽然承载它的盖碗虽小,但场面宏大,暗中彼此的拿捏,常常是你尚未出手,那个茶就已经把你看破了。
所以我一直很爱野花沟,野花沟是香气和味道物化后的美女,遇见就会迷倒,而且心甘情愿成为她的粉丝。与野花沟过招,不是你来碰它,而是它来撞你,最终你会发现不是你赢得了什么,而是你输掉了多少,但你心甘情愿!
原文作者:云南昆明大翠山茶业有限公司张跃
整理作者:沐凡,写于2022.3.8
寻茶故事,还原真实的茶人与茶叶故事,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茶,文中所提及的一系列茶叶不一定会有所售卖,只是单纯记录茶叶本身的故事,若有兴趣者可以后台私聊询问。此外,本系列文章欢迎各位茶人与沐凡交流自身的经历,沐凡会如实记录,整理分享给更多爱茶之人。
全文完,如果觉得笔者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分享给其他朋友吧,多谢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76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叶美容佳品六大功效
下一篇: 茶可以与这些保健药材共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