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茶百科 2023-11-16 03:34:41

古代重要茶事进程录

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叶药用之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园220 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被用作贡品致敬。 在原始公社的后期,茶成了货物交换的项目。 在战国,茶具有一定的规模。

先秦时期的“诗经”收藏有茶的记载。 与汉代一样,茶已成为佛教的特殊滋补品。 在魏晋南北朝,有一股喝茶的风。 隋朝,大众喝茶已成普遍现象。

在唐代,茶业蓬勃发展,茶叶成了“没有人可以没有一天生活”。 茶馆,茶会,茶会出现,邀请客人喝茶。 宋代,流行的斗茶,贡茶。

中国饮茶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扩展资料: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茶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茶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扩展资料;

喝茶的好处

1、帮助散热

在现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喜欢喝冷饮来解暑,但其实喝凉的东西会把热给遏制住,不容易散出体外,导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热的话,应该喝些热茶,发一发汗,很快就将体内的热散走。

2、防晒

绿茶含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成分,有着很强的抗氧化的功效,将绿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支撑护肤品,涂在肌肤上,可以帮助肌肤抵抗阳光照射的伤害。当然直接喝绿茶也有着防晒的效果。

3、止泻

茶能和蒜瓣一起配合,帮助止泻。大蒜有着解毒消炎的功效,而茶水能够起到抑菌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肠道中有害细菌的抑制,将茶和大蒜配合在一起,能很好地止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喝茶有4大好处 但要根据体质决定“茶”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

图解茶经的目录

目录
序言
茶之奇趣:斗茶
本书内容导航
关于历代《茶经》版本探究
绝品人难识,茶经忆古人:你需要了解的
1. 世界最早的茶学“圣经”:《茶经》
2. 茶之为饮的渊源:神农氏
3. 这部经的缔造者:陆羽
4. 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百科
5. 茶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6. 古代茶政治:茶政与茶法
7. 神秘的茶叶商道:茶马古道
8. 一壶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传播
9. 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
10. 《茶经》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谐
11. 《茶经》的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
12. 《茶经》的佛家本心:静心自悟
13. 茶的五行: 金、木、水、火、土
14. 万病之药: 二十四功效
15. 道由心悟:茶道
16. 升华了的艺术:茶艺
17.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俗
18. 各具千秋的中国茶:七大茶类
19. 西湖龙井、碧螺春的族群:历史悠久的绿茶
20. 工夫红茶的天下:风靡世界的红茶
21. 铁观音、冻顶乌龙的世界:天赐其福的乌龙茶
22. 珍贵的银针:色白银装的白茶
23. 蒙顶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黄茶
24. 普洱茶的群落:独具陈香的黑茶
25. 茉莉花茶与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26. 能喝的古董:普洱茶
27. 美如观音重似铁:安溪铁观音
28.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29.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白毫银针
30. 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武夷大红袍
31. 中国十大名茶:冻顶乌龙、祁门红茶
32. 茶作为主角(1):诗词、书画
33. 茶作为主角(2):歌舞、戏曲
34. 茶作为主角(3):婚礼、祭祀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起源
1. 寻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国
2. 绵长而有序的传承:“茶”的字源
3. 另一个名字:历史上的几种解读
4. 五大初相:根、茎、叶、花、果
5. 生长的关键:土壤、水分、光能、地形
6. 准备好播种了吗:艺、植
7. 无敌鉴别密技:三种鉴别法
8. 符合人体脏腑的需要:药用成分
9. 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俭德之人
10. 警告!“茶为累,亦犹人参”:选材不当的后果,“六疾不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1. 采摘双翼:凌露、颖拔
2. 从采摘到制造茶叶的工序:七经目
3. 七经目之一:“采”
4. 七经目之二:“蒸”
5. 七经目之三: “捣”
6. 七经目之四: “拍”
7. 七经目之五: “焙”
8. 七经目之六: “穿”、“封”
10. 唐代的饼茶审评:八个等级
11. 鉴别之上:言嘉及言不嘉
12. 经历各代的转变:制茶工艺的发展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煮 器
1. 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陆羽设计的煎茶器皿
2. 设计体现五行和谐:风炉,“体均五行去百疾”
3. 自命不凡的见证:“伊公羹”与“陆氏茶”
4. 独特的设计理念:钅复——正令、守中
5. 唐代饼茶的特殊用器:碾、罗、合、则
6. 煮茶用具影响茶汤品质:漉水囊、绿油囊
7. 陆羽的最爱:越窑青瓷杯
8. 历代茶具:茶具大观
甘苦调太和,迟速量适中:烤、煮
1. 煮的三把利器:色、香、味
2. 讲究的技术:烤、碾
3. 严格的选择:“活火”
4. 决定性的因素,“选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 烧水的艺术:三沸
6. 水温的形象化比喻:老与嫩
7. 煮茶的艺术:煮、酌
8. 茶汤的精华:沫、饽、花
9. 斟茶的讲究:茶性俭,不宜广
饮罢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饮 用
1. 饮茶的特殊意义:荡昏寐
2. 饮茶最高境界:“品”
3. 处处的精益求精:九难
4. 最重香与味:珍鲜馥烈
5. 饮茶风尚传播:滂时浸俗,盛于国朝
6. 风尚的传播者:佛教僧徒
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产 出
1. 唐代茶叶产区:八道
2. 八道之:山南道
3. 八道之:淮南道
4. 八道之:浙西
5. 八道之:浙东道
6. 八道之:剑南道
7. 八道之:黔中道
8. 八道之:江南道
9. 八道之:岭南道
10. 从唐代到现代:茶产区的分布
11. 从产区看茶品:四个等次
故雅去虚华,宁静隐沉毅:总 结
1. 特定情况下的省略:制具略
2. 高雅之士的饮茶风尚:煮具略
3. 《茶经》的终极要求:分布写之、目击而存
4. 总结(1):从“品”到“心悟”的三重超脱境界
5. 总结(2):最终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附录1:《茶经》原文
附录2:中国名茶彩色图鉴
图解茶经:认识中国茶道
作者:(唐)陆羽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
字数:200000
版次: 1
页数:303
印刷时间: 2007/06/01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 9787544237376
包装:平装
推荐:
中国茶的秘密在哪里?“茶圣”陆羽为您全面阐述,茶文化的指南,茶道的典范,爱茶人必备之书。500幅精美手绘插图,100张浓缩精华的示意图,全新呈现!
本书的原则与特点:
本书核心:首次以图解形式诠释茶学经典,是一部有关中国茶典、茶史、茶艺、茶饮、茶具、茶事等的实用指南。
本书最大的特点:全新的图解形式,配以准确而形象的茶事过程插图,精髓的茶学知识,《茶经》原文有关茶器、茶具的详细图解,使本书生动而易读。
本书将要告诉你:
“茶”与“Tea”的由来:“茶”字起源
唐代饼茶“珍鲜馥烈”的制造方法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孟臣淋霖”、“若琛出浴”……茶道程式详解
中国十大名茶传说故事
中国七大类茶的特征及制造工艺
茶道、茶艺的品饮规范
唐代饼茶制造程序:“七经目”
陆羽设计的二十四件煮茶器皿
《茶经》倡导的“精行俭德”与现代人所追求的优雅怡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品茶、研习茶艺、茶道,以及茶的保键作用等等已经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休闲、会友、养生等)的必需。
我们出版的是一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配以精美手绘插画、简化图表的当代《茶经》版本,以求让读者了解《茶经》的全貌以及正确涵义。另外,我们除了全新阐述陆羽《茶经》的精髓外,也融入了大量现代茶事经典,例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类、十大名茶等等,使您不仅能全面品味《茶经》的幽深,更能全方位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千年进程和当代茶事。
目录
序言
茶之奇趣:斗茶
本书内容导航
关于历代《茶经》版本探究
第1章 绝品人难识,茶经忆古人:你需要了解的
1.世界最早的茶学“圣经”:《茶经》
2.茶之为饮的渊源:神农氏
3.这部经的缔造者:陆羽
4.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百科
5.茶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沿革
6.古代茶政治:茶政与茶法
7.神秘的茶叶商道:茶马古道
8.一壶茗香遍天下:茶在世界的传播
9.茶人修养的最高境界:精行俭德
10.《茶经》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谐
11.《茶经》的道家宇宙观:清静无为
12.《茶经》的佛家本心:静心自悟
13.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14.万病之药:二十四功效
15.道由心悟:茶道
16.升华了的艺术:茶艺
17.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茶俗
18.各具千秋的中国茶:七大茶类
19.西湖龙井、碧螺春的族群:历史悠久的绿茶
20.工夫红茶的天下:风靡世界的红茶
21.铁观音、冻顶乌龙的世界:天赐其福的乌龙茶
22.珍贵的银针:色白银装的白茶
23.蒙顶山上茶:疏而得之的黄茶
24.普洱茶的群落:独具陈香的黑茶
25.茉莉花茶与玫瑰花茶的群落:茶溢花香的花茶
26.能喝的古董:普洱茶
27.美如观音重似铁:安溪铁观音
28.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
29.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白毫银针
30.中国十大名茶:君山银针、武夷大红袍
31.中国十大名茶:冻顶乌龙、祁门红茶
32.茶作为主角(1):诗词、书画
33.茶作为主角(2):歌舞、戏曲
34.茶作为主角(3):婚礼、祭祀
第2章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起源
1.寻找最初的本源:根在中国
2.绵长而有序的传承:“茶”的字源
3.另一个名字:历史上的几种解读
4.五大初相:根、茎、叶、花、果
5.生长的关键:土壤、水分、光能、地形
6.准备好播种了吗?:艺、植
7.无敌鉴别密技:三种鉴别法
8.符合人体脏腑的需要:药用成分
9.防病效能的前提:精行俭德之人
10.警告!“茶为累,亦犹人参”:选材不当的后果,“六疾不治”
第3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具、造
第4章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煮器
第5章 甘苦调太和,迟速量适中:烤、煮
第6章 饮罢方知深,此乃草中英:饮用
第7章 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产出
第8章 故雅去虚华,宁静隐沉毅: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9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