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我国先民就探知了野生茶树的药用功能,并一直作为药用,以后又做成茶菜、茶粥当作食物。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秦汉时期,茶始为饮用。最早记载茶事的是西汉宣帝时谏议大夫王褒的《僮约》,其中“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叙说了当时茶叶已成为商品上市交易,饮茶讲究烹饮之技;三国魏明帝时的博士张揖在《广雅》中说明了采取鲜叶紧压成饼的制茶方式,并对煮饮方法作了记述,即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瓷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入葱、姜、橘子等调料混煮羹饮。采茶作饼和混煮羹饮,是秦汉至初唐近千年间制茶与饮茶的主要形态。
唐代人饮茶将前人采叶作饼的混煮羹饮演变为蒸青制饼,然后炙烤碾末煎煮清饮。这一饮茶方式的推广,与当时制茶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的创新者陆羽在《茶经》中为蒸青制饼、煮茶清饮规范了制作和品饮方法,精心设计了配套的器具。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加工形态,饼茶的生产与饮用仍占主要地位。宋代的茶叶制作承袭唐代的蒸青制饼方法,制作工艺更为精细,故称团片。团片茶饮用时仍需碾末,但不再入锅煮饮,而是置于盏(瓯)中用沸水冲点。宋代末茶点饮技艺主要有团饼茶点饮、草茶点饮,还有由点茶衍生的更具把玩乐趣的斗茶与分茶。宋代是末茶饮用最流行时期,徽宗时崇尚“汤色贵白”,可谓冲点技法已至极点。南宋后期,散茶点饮之风渐兴。进入元代后,散茶生产和饮用在南方地区成为主流。
明代被誉为“开千古茗饮之宗”。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饮用的流行,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步,炒青法较蒸青法更有利于激发茶的真香真味和保持茶的自然本色,因此以涤盏、投茶、注汤、品茶为形式的散茶撮泡法应运而生,奠定了此后六百多年来中国人的饮茶方式。散茶撮泡法虽比煎茶、点茶要简化快捷,但要泡好一杯茶还是讲究技艺的。特别是清代以后,绿茶加工已具备条、扁、圆、片、尖五种形态,茶叶由单一的绿茶进入了白茶、青茶、黄茶、红茶和黑茶等多茶类时代,进一步丰富了茶叶的泡饮技法,“色、香、味、形”成为追求茶叶撮泡技艺的最高境界。
在茶叶制作与饮用的两千多年间,经历了晒青做饼、混煮羹饮,蒸青制饼、煮茶清饮,饼散并用、冲点汤饮,炒青散茶、撮泡清饮等四个主要演变阶段。茶叶制作工艺与品饮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传承积累了制茶与饮茶技能,促进了茶叶物质文化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起源: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茶文化在汉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
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
秦统—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种茶和饮茶才由四川逐渐向外传播。先流传至长江流域。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如在汉代《赵飞燕别传》中,有一节关于饮茶的记载。汉成帝崩,“后(即帝后)寝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左右奏帝,后向日侍帝不谨,不合吸此茶。”这就说明在当时,茶已成为皇室中的一种饮料了。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
西晋到隋朝,茶逐渐成为普通饮料。关于饮茶的记载也日益增多。《广陵吾老传》中载有:“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竞买”之句,说明茶已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5世纪,北方饮茶相效成风。六七世纪再传播到西北。随着饮茶习惯的广为传播,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从此,茶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至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普遍饮用之品。文学家王心鉴作《咏茶叶》一诗称: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明代顾炎武的《日 知录》写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可见,饮茶风习是从四川传出来的。因为隔着千山万水,“蜀道”险阻,种茶、饮茶局限于四川一带。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中国。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作品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中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中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某家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中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来访中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中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中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中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中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中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中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中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3年,中国茶工、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将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1900年刘茶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中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尼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茶文化的摇篮:巴蜀。而真正的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法历史上的四次大的演变:1、煎饮法;2、羹饮法;3、研碎冲饮法;4、全叶冲泡法。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文字,有兴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295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红枣茶养生有奇效
下一篇: 夏季养生最好喝什么茶夏天饮茶4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