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乾隆年间(1736—1795)普洱地区的濮家茶庄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因赶时间 将没有完全晒干的毛茶压饼、装驮进贡。当时从普洱到昆明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到了京城发现,原本绿色泛白的茶饼变成了褐色。护送茶叶进京的茶庄少主人和罗千总因为贡茶面目全非,甚至想到要了断生命,但却在无意间发现茶的味道变得又香又甜,茶色也红浓明亮,他们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如满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无名。”“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赐名普洱茶。清政府便将普洱茶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清代宫廷一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传统。
20世纪60年代,北京故宫的茶库里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普洱茶贡茶数吨,当时已保存了150多年。2004年,由著名作家鲁迅的遗孀许广平珍藏的清宫普洱茶,在北京广东大厦拍卖,其中一块(约3克),拍出1。2万元(约合1451美元)。专家将藏品中的散块普洱茶用开水冲泡,茶块很快融开,茶汤呈褐泛红色,茶香陈厚,经数次冲泡后茶块全部融化。
收藏普洱茶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时尚。。
陆羽因著《茶经》而被后世人尊称为茶祖,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而《茶经》也成了每个老茶客的必备必读之书,而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便是古代对茶的称呼,所以是称神农为茶祖也不为过,今天我想谈的茶祖却不是这两位,在云南影响最深远、流传最广的是孔明,因此孔明也被称为“普洱茶茶祖”。
普洱市区孔明雕像
去过普洱的人都知道市区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雕像―孔明?茶,这座建于2003年的雕像如今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雕本来是根据民间传说雕塑的,但最新发现的一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布朗族经书中的记载,却印证了历史上可能确有其事。普洱南城郊有个湿地公园,当地人习惯称呼为洗马河公园,说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到此,曾在河里洗刷战马,故名洗马河。在洗马河旁也有一座石雕上面刻着:诸葛大名垂宇宙,孔明兴茶功绩高。
洗马河公园孔明雕像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春季或是在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诞辰日),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那孔明究竟和普洱茶有着怎样的渊源,使得当地茶农对他奉若神明?
傍晚的洗马河公园
在普洱和西双版纳流传着许多孔明和茶的传说,一说是基诺族的祖先跟随诸葛亮南征,却在半途中好酒贪睡而被丢落,这些人醒来后马不停蹄的追上了孔明孔明却不再收留他们,但为了这些人的生计孔明传授他们茶籽和种茶技巧,还教他们照其帽子的样式搭屋而居,据说基诺族居住的状如戏剧中孔明帽的竹楼就是得到孔明的启示建造的。
茶园
还有更为神话的版本:云南西双版纳原本无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时到过此地,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了眼病,诸葛亮将拐杖在地上一拄,拐杖转眼间变成茶树,生出翠绿茶叶,于是摘叶煮水喝,士兵们眼病痊愈。自此南糯山有了茶。人们称此山为孔明山,称茶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孔明生日那天当地人要饮茶赏月放“孔明灯”。西双版纳古老茶区勐腊县海拔1900米的孔明山,现存高达9米的茶树多株,相传三国孔明南征时由士兵们撒籽成茶。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他们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诸葛亮给他们茶籽,让他们安居,种茶为生。基诺族自称“丢落”,世代尊奉孔明。
普洱茶的六大茶山据说也是因孔明在茶山遗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迹》中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
在西双版纳和普洱孔明与茶的故事数不胜数,传说不一定是真,但是这些传说已和当地的风俗结为一体,在当地茶农眼中,孔明就是他们唯一的茶祖。
1、起源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
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2、传说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扩展资料:
茶的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侧脉5-7对,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8毫米,无毛。
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长4-6毫米,有时稍长;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阔卵形至圆形,长3-4毫米,无毛,宿存;花瓣5-6片,阔卵形,长1-1.6厘米,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雄蕊长8-13毫米,基部连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先端3裂,裂片长2-4毫米。
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
普洱市有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魅力独具,让人流连忘返。普洱地区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江城、澜沧、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跳歌:是诗、歌、舞融为一体的群众自娱活动。众人随芦笙、笛子音乐的旋律节奏,边唱边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从歌词内容上分盘曲(排曲)、杂曲(散曲)、对歌(辩答)几种。盘曲富有叙事长诗成分,多数是天文、地理和生产知识总结和古往今来的故事、佳话,如《拜十二属相》、《上阵要靠父子兵》等。杂曲是即兴创作,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常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对歌有情人对答,男女结伴对答等。
小曲:从歌词内容上分为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叙事歌是彝族民间用来记叙历史、事件、经验的一种方法,如《菜花黄》、《顶兵调》、《怀胎调》等。习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习俗风尚、风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送财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情。小曲曲调乎稳、柔和、节奏规整严谨、风格多样、适应性强,演唱形式灵活,山野村寨,婚丧喜庆均能演唱。山歌:分为劳动山歌、牧歌、吼山调几种。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环境限制,是表达唱者内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种自娱曲调。节奏自由,曲调舒展、弃放、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多用装饰音和较多地使用自由延长音。劳动山歌有《栽秧调》、《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调》、《放羊调》等。吼山调有《甩花山》、《撵山调》、《大过山》、《追妹子》、《过山调》、《顺江边》、《翻山调》、《淌水调》、《爬山调》、《下河调》等等。彝族的民间器乐有吹管乐、弓弦乐、打击乐三类。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吹管乐:有长号、口弦、唢呐、笛子、芦笙、地芦秆、大嗡筒、小号等。芦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声音阶。长号声音宏亮,深沉,多在讨亲嫁女时起奏作发号。小号调子除伴舞外,在婚礼场中还可吹奏看板调、缺席调、迎亲调、送亲调、接客调;拜堂调等曲目。
弓弦乐: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弹奏技巧多为滚和拨,定弦多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较多,有欢乐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顺江边、二折一、翻身调、直歌、翻歌、趱歌、出门调、赶马调、三跺脚、三脚调等。
打击乐:有羊皮鼓、木鱼、磬、芒、大锣等。主要用作掌握节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气氛。
彝族民间舞蹈。普洱地区的彝族以跳望,亦称跳歌、打歌的舞蹈最为丰富,约有100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点是欢快、热闹。葫芦节,拉祜语称阿朋阿隆尼,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新米节又称尝新节,拉祜语称扎西长;是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扩塔节,俗称拉祜年,是过年的节日,拉祜簇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更多关于普洱的民俗文化有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6893e6161572535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00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树茶天牛及其防治措施
下一篇: 古代四大美女与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