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让百姓喝上放心雅茶

茶百科 2023-11-16 14:13:31

让百姓喝上放心雅茶

饮与食乃民生大计,食品生产监督是质监局的重要职责。雅安是产大市,茶业是雅安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做好茶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既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需要,也是产业良性发展的需要。雅安国家茶检中心的奠基,这是雅安质量技术监督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雅安的质检工作翻开了崭新的历史一页。 盛照耀“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这首流传千年的茶联,吟诵的正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雅安的“雅茶”。

由于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雅安境内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据了解,全市茶园面积多达54.6万亩,茶叶收入、产量均名列全省第一,QS茶叶生产、加工企业83家,而小作坊更是数量庞大。在“雅茶”热销全国,为雅安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质监部门对茶叶质量监管的压力也与日俱增。保障茶叶的质量,避免茶叶加工环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既是雅安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需要。

如何既服务于产业发展,又服务于群众生活?5月11日,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雅安)奠基仪式之后,记者专访了雅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照耀。

记者:我们发现近些年来雅安质监局的许多工作都与茶产业相关,昨天又举行了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奠基仪式,全国建成和在建的茶检中心据说只有四个,雅安质监局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力气来做?

盛照耀:雅安现在是“北茶竹、南果蔬”的种植格局,特别是茶产业。茶叶是雅安最重要的产业,也是特色产业,还是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因此,质监局抓茶叶的质量安全就是服务于全市的产业发展大局。从抓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这个角度来说,抓茶叶的质量就是为人民群众抓食品安全。雅安质监局长期以来把不断提高茶叶质量监管的能力作为实施“以质取胜,质量兴川”战略的重要举措。

记者:茶叶的质量安全确实事关每个人,作为茶叶主产地的雅安,质监局作了哪些工作?通过质监局的工作,百姓喝到了放心的雅茶吗?

盛照耀:从质监局的工作范围来讲,我们主要抓茶叶的质量体系建设和质量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全市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农业标准信息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标准实施的有效性。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名、优、特、新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要求企业一定要采用先进标准体系,努力提高企业标准化整体水平、技术工艺水平,积极开展相关的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和生产管理认证。在茶叶企业,我们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积极采用SA8000系列社会责任体系,扎实做好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区域品牌创建的基础工作。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加大涉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这些都是练内功的工作。现在我们可以说,大家喝雅安茶是可以放心的。

记者:“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建成,对雅安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怎样的意义?雅安质监局准备如何以此为平台,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服务产业发展?

盛照耀:茶叶的监管不同于其他食品,除了要依靠一些传统的检验手段和检测标准外,我们更注重技术的引进和创新。雅安作为茶叶主产地,全市涉茶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市委、市政府一直在积极地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筹建“国家茶检中心”,2010年11月,质检总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建成后的“国家茶检中心”,将是一个具备茶叶及茶产品检测能力的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覆盖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花茶、茶叶深加工产品以及代茶饮料等9个大类,检验参数97个,集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标准研究、咨询服务、检验检测于一体,将为雅安、四川乃至西南地区茶产业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将大大降低企业科技投入和产品检测成本,同时也能更好服务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我们相信,国家茶检中心竣工后,能带动雅安市甚至四川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

记者:现在看来,质量技术监督不仅仅是“望闻问切”,还得拿出科学的数据才行。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雅安质监局和四川农大开展了许多合作,这是为什么?

盛照耀:技术瓶颈一直是质监部门面临的困难。很多质量问题,不是光靠质监人员的肉眼就能检测出来的。我们除了向总局、省局进行学习交流外,还与四川农业大学进行了许多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良好效果。

这种局校合作的模式,为培养雅安质监人才队伍构建了新的平台,为提高技术检测能力增添了新的举措,更为“国家茶检中心”人才引进和培养及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茶税和槯茶对茶文化影响深远,平民百姓是怎样喝上茶的?

将饮茶

陆羽认为,炎帝神农氏是第一个吃茶的人。言外之意就是说,在农业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就开始种植、采摘、享用清新芬芳的作物。

但是事实,直到秦汉之际,大多数中原人都对“茶”为何物都不知所云——各种口味的酒、浆、汤、水,才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人黔首的日常饮品。康乾以降考据学大兴,曾在乾隆朝后期官拜少司寇的淮安阮葵山在《茶余客话》卷十二中坐实了顾炎武在《日知录》的观点:

“《六经》无茶字”。

甚至,“茶”字本身就是唐朝才出现的新汉字,而这个字的前身就是“荼”。《诗经》有云: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这句话被中世以后的茶人附会为关于饮茶最早的记录。但是,古人对于汉字的归纳是很严谨的,基本上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荼”乃是形声字,草字头指明了这是一种草本植物,也就是苦菜;而茶则是木本植物。所以又有人,比如晋人郭璞,根据成书于前汉的《尔雅》中的记载:

“槚,苦茶”。

从而认为“槚”就是指当时在江东地区开始流行的茶,并注明:

“(槚)即茶也。蜀人谓之苦茶。又名曰荈”。

但是,槚一直是指楸梓之类树木,郭璞仅凭着“苦荼”二字就断定这是茶,未免有武断之嫌。而当时的茶人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便发明了“搽”字代替原先的荼字,到了唐朝便正式改为“茶”字,并沿用至今。

小众爱好

国人饮茶始于秦并巴蜀之后,但是就像很多嗜好品,比如烟草、咖啡一样,茶这种会对神经产生兴奋作用、会让人上瘾的“饮品”,在一开始也是被当做药品来服用的。而且消费者大多也只限于南方的上层社会,比如安葬于马王堆中的辛追等人。

中原人直到魏晋之际仍旧没有多少人会真心实意的“爱茶”,在帝都洛阳之中饮茶之人大多是像陆机、陆云兄弟这种原东吴地区的豪门子弟。这些人以顾荣为代表,多次宣称饮茶胜于喝酒——因为当时的中原的贵族之家都是以酒待客,而江东豪门则大多以茶待客。

然而,作为亡国降虏的东吴豪门在洛阳上层社会的影响力毕竟有限,在当时除了左思等人之外,大多数人都不认为喝茶是什么风雅之事。因为茶在当时很多人眼中依旧是一种药。

比如刘琨就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说:

“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须也。吾患体中烦闷,常仰真茶,汝可信致之也”。

永嘉之乱以后,侨居江左的南渡衣冠依旧看不起“吴儿”的种种做派——自然也包括饮茶。以至于在当时很多世家子弟眼中喝茶是一种很恐怖的体验,几乎可以等同于“溺水”。所以饮茶的行为在当时被扣上了“水厄”的帽子。而出身于太原王氏之门的东晋名士王濛则因为喜欢喝茶,就在当时被视为心理变态。到了南北朝,茶的命运就更加坎坷:在那个时代,很多北朝豪门眼中喝茶是一种来自南方的陋习。“魏晋风流”其实是一个酒的世界。

中国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解锁喝茶基因吗?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喝茶的?

我认为国人到了一定年龄,尤其是退休以后,六七十岁基本上就会自动解锁喝茶基因,毕竟闲来无事的时候喝着小茶,看着电视剧或者打着牌,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我记不清自己喝茶是什么时候了,反正家里面的茶叶一直都不断,无论工作上班还是休息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喝一些茶叶,在我看来,喝茶叶对人体有好处:

1、抵抗癌症或者预防癌症

癌症到如今已经形成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茶叶中含有儿茶素,绿茶中含量尤其多,占茶叶的15%-20%,儿茶素等黄酮类物质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茶叶中还含有一定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也有辅助抗癌的一个功效;

2、茶叶可帮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冠心病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血脂和胆固醇的升高,从而出现动脉的粥样硬化。喝茶可以有效的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水平,因为茶多酚可以抑制动脉平滑肌的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液斑块形成、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3、茶叶能够止渴消暑

炎热的夏季喝上一杯清茶,可感到满口生津、遍体凉爽,是一个解暑佳品。因为茶叶中的多酚,还有糖类、果胶、氨基酸等成分与唾液发生化学反应,使口腔得到滋润,产生一些清凉的感觉。

另外茶叶中的咖啡碱也可以在人体的内部调节体温中枢,从而能够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茶水虽好,但也要注意相关的禁忌,避免给自己身体带来伤害:

1、忌空腹饮茶

空腹饮茶会冲淡胃酸,还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并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还会引起胃粘膜炎。若发生“茶醉”,可以口含糖果或喝一些糖水可以缓解。

2、忌睡前饮茶



睡前2小时内最好不要饮茶,饮茶会使精神兴奋,影响睡眠,甚至失眠,尤其是新采的绿茶,饮用后,神经极易兴奋,造成失眠。



3、忌饮隔夜茶



饮茶以泡现饮为好,茶水放久了,不仅会失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且易发馊变质,饮了易生病。

催生茶文化的宋朝人,对茶叶到底都多么的喜爱?

宋代在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中,虽然其疆域和国力都不是最强的,但是其文化和民间娱乐的发展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企及的。这主要是拜两宋时期发达的商品贸易以及优秀的学术氛围所赐。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十分优越的,这让他们有了许多的新的追求和爱好。而其中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追捧便是很好的例子。在宋代之前,茶文化还处于萌芽阶段,其只不过是少数人热衷的饮品。但是两宋时期发达的贸易网络让茶叶进入了千家万户,并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那么在两宋时期,茶叶的生产技术取得了什么进步,其又激发出了怎样的饮茶文化,对如今的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上图——新制的茶叶

一、两宋时期人们对于饮茶的热爱茶叶在中国被作为饮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传那时周公认识到了茶叶的功效,并亲自为其取名。不过在唐朝之前,人们普遍还是将茶视作一种用来提神消食,解酒清热的药草,除了在其产地周边的百姓有饮茶的风俗外,大多数百姓还没有饮茶的习惯。


上图——周公姬旦画像

不过到了唐朝的时候,陆羽撰写了三卷《茶经》其中详细介绍了造茶的器具,以及制茶,饮茶的工序,让人们对茶叶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常建开始钻研蒸焙茶叶的技术,并发明了"研膏茶",这让茶叶的风味得到了提升。而之后宰相李德裕对于茶叶的推崇,才终于在百姓之间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饮茶文化才逐渐被人们接受。


上图——陆羽塑像

而到了宋朝的时候,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变得更加狂热。这和当时发达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当时江南地区的商人都拥有不菲的财富,因此他们对于那些昂贵的食物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两宋时期,最名贵的茶叶还大多被进贡到皇宫之中,民间的富户只有很少的机会能够品尝到,因此他们对于这种珍贵的物品十分重视,这也是上层社会追捧茶文化的根本原因,当时苏轼的《寄周安儒茶》一诗中就对这样的现象有如下描写:

颇见纨绮中,齿牙厌粱肉。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团凤与葵花,碔砆杂鱼目。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在这首诗中提到的小龙,双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叶。其中尤其以出产自福建建州的小龙团茶最为知名。在五代之前,福州的茶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茶经》中其也没有入品。不过到了北宋时期,这里的小龙团茶异军突起,得到了世人的狂热追捧,并成为了最重要的贡茶品种,这让人们都以饮用此茶为荣。而除了以小龙团为首的团茶外,南宋皇室的贡茶中还有草茶,而其中以产自江西宁州的双井茶为第一,这在苏轼的诗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上图——团茶茶饼

而对于这些名贵的茶叶,其采摘也是十分有讲究的,比如蒙山上清峰出产的茶叶,就要在雷声初动的时候进行采摘,而在采摘之后,还要对茶叶进行温火烘烤,其步骤十分细致。从制茶工人的细心和考究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这些茶叶的重视程度。

在两宋富家大户追捧名茶的同时,普通百姓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饮用茶叶,这和两宋时期南方地区在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以及运输业和商业的高度发达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两宋时期饮茶方式的变化那么两宋时期的人们又是怎样饮茶的呢,虽然现在我们大多用滚水对茶叶进行冲泡,不过在两宋时期,盛行于唐代的煎茶依然是饮茶的主流方式。在宋人饮用煎茶的时候,其对于煎茶的水都特别讲究,而江西南康谷帘泉的泉水则被评为天下第一。当时元少卿送给苏轼一瓶谷帘水,两块龙团茶,这让苏轼连写两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并发出了"此水此茶俱第一"的感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0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