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特征
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
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分布地区
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
防治措施
(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
(2)用胶粘杀 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
(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
(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适期应选择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较高,或应据气候特点,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时间早一些,有利于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严重,大面积移栽浇水花工多,所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茶苗的移栽先要开好沟,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剪短一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浇湿圃地,以减少茶苗失水和取苗时伤根。从外地调运茶苗,要注意包装与通气,并浇水提高其成活率。茶苗移栽,每丛要用符合规格、生长基本一致的茶苗2~3株时进行种植,不符合规格的茶苗,在苗圃地归并抚育,待次年后取用。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让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在种植最后覆土时,应使茶行两边盖土略高,使种植线形成凹形,这样有利于再次浇水时,水分集中,不致流失。
茶树种植示意图
一、茶树病虫害发生概况
二、茶树病害的基础知识
(一)茶树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二)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三)病害的症状和诊断
三、茶树病害防治
茶饼病
茶网饼病
茶白星病
茶圆赤星病
茶芽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
茶炭疽病
茶轮斑病
茶煤病
茶褐色叶斑病
茶赤叶斑病
茶藻斑病
茶黑腐病
茶线腐病
茶红锈藻病
茶茎溃疡病
茶枝梢黑点病
茶膏药病
茶胴枯病
茶毛发病
地衣和苔藓
茶苗白绢病
茶苗猝倒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
茶苗根癌病
茶红根腐病
茶褐根腐病
茶紫纹羽病
茶菟丝子
四、茶树害虫的基础知谓
(一)茶树害虫的形态
(二)茶树害虫的生活史
(三)茶树害虫的习性
(四)茶叶害螨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五茶树害虫防治
茶毛虫
茶黑毒蛾
茶白毒蛾
茶尺蠖
油桐尺蠖
茶银尺蠖
木橑尺蠖
灰尺蠖
茶云尺蠖
茶小卷叶蛾
茶卷叶蛾
茶细蛾
茶谷蛾
茶蚕
大蓑蛾
茶蓑蛾
茶褐蓑蛾
茶小蓑蛾
白囊蓑蛾
扁刺蛾
茶刺蛾
黄刺蛾
褐边绿刺蛾
丽绿刺蛾
褐刺蛾
茶淡黄刺蛾
龟形小刺蛾
白痣姹刺蛾
茶叶夜蛾
茶斑蛾
茶鹿蛾
茶枝小蠹虫
茶梢蛾
茶枝镰蛾
茶堆砂蛀蛾
小绿叶蝉
茶蚜
茶黄蓟马
茶绿盲蝽
茶角盲蝽
茶蛾蜡蝉
青蛾蜡蝉
黑刺粉虱
柑橘粉虱
长白蚧
蛇眼蚧
椰圆蚧
茶牡蛎蚧
茶长绵蚧
茶梨蚧
角蜡蚧
日本龟蜡蚧
红蜡蚧
茶硬胶蚧
茶丽纹象甲
绿鳞象甲
茶籽象甲
茶角胸叶甲
茶网蝽
茶吉丁虫
茶天牛
铜绿金龟甲
非洲蝼蛄
大蟋蟀
黑翅土白蚁
茶橙瘿螨
茶叶瘿螨
茶短须螨
咖啡小爪螨
茶跗线螨
六、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
(一)农业防治
(二)生物防治
(三)化学防治
(四)物理及机械防治
(五)综合防治
附录1:茶园常用农药使用表
附录2:茶树主要病虫防治指标的规定或建议
茶树的种植技术
一、优质高效茶园建设规划
茶树是多年生植物,经济寿名长,前期投入多,因此,在准备建设新茶园之前,必须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新茶园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对建设新茶园的经济效益前景进行科学的论证。新茶园建设规划要做好选址与规划工作
选址 :首先要符合茶树的生长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选择气候适宜,年均温度达13度以上,活动积温在3500度以上,年降雨量约为1500mm左右的地域,土层深厚、土壤PH值在4.0-6.5之间、交通相对便利、没有严重污染源、附近有水源、坡度不超过30度的地方建立新茶园。
规划 :按照实际情况,划区分块,设置茶园道路;因地制宜建立蓄、排、灌水利系统;提出园地开垦方式和方法,如确定是否需要修筑梯田,是采用人工还是机械开垦等;注意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营造茶园防护林、行道树网或遮荫树。
二、绿茶优良品种引进的基本原则
一个好的品种引种到适宜地区种植,其经济效益成倍数提高,但如果引种到不适宜的地区,不仅不能发挥其优良特性,还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品种引进必须注意以下5点:
(1) 注意引进品种的适应性能
不同绿茶品种有不同的最适生态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如果引进地区的生态条件超出了品种的最适范围,良种就不能充分表 现其优良性状,使引种失败而造成损失。一般来说,引进地区与良种原产地的地理位置和纬度尽可能相近,并选用抗寒性强、适应能力强的品种,这样引种比较容易成功。
(2) 要考虑品种适制性
茶树不同品种的芽叶外部形态特性及化学成分含量与比例不同,制成茶叶外形和内质特点也有差别,各个品种都有特定的适制性,在名优绿茶产区引进的品种应尽量选择具有芽叶小、发芽密、芽头壮、早生、抗寒性强等特性,生产毛峰类名优茶宜采用芽叶茸毛多、色泽绿的品种,而制作龙井、旗枪类茶叶,则需茸毛较少的品种。
(3) 做好多品种合理搭配
在一个生产单位中将不同发芽期和不同特性的品种按一定比例搭配种植,这种栽培方式可提高茶叶品质,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品种的搭配首先可按发芽期的早、中、晚搭配,以利于错开春茶开采期;其次不同品种的品质各有特色,适制的茶类也不尽相同,按品种的品质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取长补短,提高品质;第三,种植单一的无性系品种容易遭受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危害。综合来说,一般就品种的萌芽期来说,特早生品种占40%,早生品种、中生品种各占30%左右,这样结构比较合理。
(4) 要选择合适的引种季节
一般地说要与引入地的雨季相一致,在雨季前夕或开始时引种,容易成功。一般北方地区适宜在气温适中的秋末冬初(10月底—11月初)或气温逐渐回升,雨水逐渐增多的春季(3月—4月)引种。
(5) 要做好苗木调运
苗木在运输前要做好产地危险性病虫害的检疫工作;途中要防止日晒风吹,最好使用专车运输,在苗木上覆以稻草和蓬布防日晒风吹;长途运输时,苗木根部还要用黄泥水浆沾根或填充苔藓、地衣等物保湿。此外,苗木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移栽,尽量缩短自起苗到移栽完毕的时间,以保证成活。
三、绿茶种植技术
1)、确定合理种植规格
以中小叶种栽培为主的地区,主要有单条栽和双条栽两种。
(1)单条栽:一般的种植行距1.3-1.5米,丛距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2500-4000株。在气温较低或海拔较高的茶区,行距可适当缩小到1.2-1.3米,丛距缩小到20厘米左右。
(2)双条栽:在单条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植方式,每2条以30厘米的小行距相邻种植,大行距为1.5m,丛距为25-33厘米,每丛种植2-3株,每亩用苗4000-6000株。与单条栽相比,双条栽具有成园和投产较快但同时保持了日后生产管理的便利性,目前已逐渐成为北方中小种地区主要的处植方式。
2、)种前整地与施基肥
茶树能不能快速成园及成园后持续高产,首先是以种前深垦、种前基肥来决定的;种前深垦既加深了土层,直接为茶树根系扩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又能促进土壤进行一系列的理化变化,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深垦结合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更能发挥深垦的作用。
种前未曾深垦的必须重行深垦,已经深垦的,则开沟施入基肥,按快速成园的要求,应有大量的土杂肥或厩肥等有机肥料和一定数量的磷肥,分层施入作基肥。生产实践中的种前基肥用量相差较大,按大多数丰产栽培经验,种前以土杂肥为基肥应不少于15-25吨,磷肥50-100公斤,结合深垦,分层施于种植沟中。平整地面后,按规定行距,开种植沟
3、)茶籽直播
(1) 播种时间 :南方地区11月底至次年3月均可播种,而北方地区则因土壤封冻,宜在3月中下旬播种,一般不要延迟到4月中旬以后播种。春播时应注意保管好茶籽,要保持适当的含水率,防止微生物污染和鼠、虫害。适宜的保存温度为5-7度和60%-65%的相对湿度。
(2) 层积催芽 :催芽可达到提早出土和提高出苗率的效果。将浸水饱和的茶籽和湿润的沙子(以手攥不出水为宜)按一层沙子一层茶籽堆藏,沙堆不要高于60cm,否则透气性差,容易沤烂茶籽。堆藏20天左右,随时检查茶籽发芽情况,待一半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就可播种
(3) 播种密度和深度 :整好地以后,开好种植沟,浇足水。采用条式等距离穴播,株距25-35cm,每穴3-5粒左右,播种深度3-5厘米,覆好土。
(4) 加强苗期管理 :主要有及时除草、抗旱、防冻、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4、)苗木移栽
(1) 移栽时期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要选择茶苗地上部处于休眠时期进行移栽,有利于茶苗成活。同时,还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期移栽。根据我国茶区的气候与生产情况,移栽可在秋末冬初或早春时进行。秋末冬初移栽有利于茶苗的成活,这是由于此时地上部虽然已经停止生长,而根系生长还在继续,茶苗越冬后,根系在翌年春天可较早进入正常生长。但是在冬季干旱或冰冻严重的地区,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足,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
(2) 移栽技术 :茶苗移栽前,先要在待种植的茶园内开好沟,沟深35cm左右,施下底肥,然后选择无风的阴天起苗定植。实生苗的主根太长,可以剪短些;扦插苗在取苗前一天要浇湿圃地,以减少取根苗时伤根。从外地调运的茶苗,要注意包装与通气,并浇水提高其成活率。也可用黄泥浆沾茶根来提高茶苗的成活率。茶根在土中力求舒展,然后覆土踩紧,防止上紧下松,使泥土与茶根密切结合。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3-5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
(3) 做好保苗、补苗工作 :茶苗移栽后,一般生长幼弱,根系浅,抗旱力差,因此要做好护苗工作。一般可采用铺草或浅耕来提高抗旱能力,以采用铺草防旱效果较好,比未铺
草覆盖的茶园茶苗成活率提高20%以上。如果有缺苗的地方,应该及时补苗,必须是同龄茶苗,一般就地间苗补缺,或用“备用苗”补缺。补缺的方法和补后的管理,与移栽茶苗一样。
(4) 及时防治病虫害 :幼龄茶园由于苗木移栽前后生态环境改变,加上初期苗木生长势较弱,对病、虫的抵抗力不强,因此应加强病虫害防治。
四、成年茶树的周期修剪
为了维持茶树的旺盛生长,长期保持树冠的良好群体结构,方便操作管理,使茶树延长高产年限,除了加强肥培管理外,还必须通过年度修剪来进行调控。
1.常规茶园的周期修剪
(1)轻修剪。 主要目的是平整树冠面,使发芽部位相对一致,调节芽数和芽重,控制树高,刺激下轮茶萌发,提高鲜叶质量等。轻修剪的深度应依据茶树品种、树龄、气候条件、茶园管理水平及树势状况而定。树势强健的修剪宜浅,只要剪去3~5厘米即可,树势较弱的修剪稍重,以剪去5~10厘米为宜。修剪偏重可使单芽重明显增加,但芽的密度减少,修剪较轻的则有利提高发芽密度,修剪时需根据茶园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轻修剪可以每年秋末冬初(11~12月)进行,也可隔年修剪一次。如在高寒山区为了早发春茶,多采春茶,轻修剪最好延迟到春末夏初(5月下旬)时进行。修剪的茶树以弧形为好,可增大发芽面和采摘面。修剪工具都采用绿篱剪(杭州、四川生产),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用电动整枝机修剪(日本零件,杭州组装)。
(2)深修剪。 茶树经过几年轻修剪和采摘后,树冠面的枝条会变得密集而瘦弱,为使采摘面上的枝条得到更新就需进行比轻修剪重的修剪,这种剪法称为深修剪。深修剪程度一般是剪去树冠面绿色层10~15厘米,即基本上剪掉上一年留下的全部枝叶,对大叶种茶树则需剪去20~30厘米才能达到目的。深修剪对当年产量有一定损失,不宜短周期进行,通常每隔3年搞一次较恰当。贵州省各茶区大多在春茶采后进行深修剪,这对当年产量的损失会相对少一些,而夏季高温多雨又有利于快速恢复。
2.密植茶园的修剪
密植茶园成园投产后,树冠已密接郁闭,下部叶片受光较差,茶蓬采摘面积,生产枝密度等均已保持稳定,提高产量的潜力受到一定限制。为使茶芽多发快长,在需要利用群体顶端优势而保证芽重的基础上加快新梢的生长速度,增加采摘轮次,从而提高生产率。这就需要在年度轻修剪时尽量减少对萌动芽的损害,充分利用秋冬季形成的越冬顶芽和上位肥壮腋芽的生长优势,从而实现继续增产。为此可采用抽枝修剪法,即只剪去蓬面的鸡爪枝和徒长枝。这种修剪法,绿色叶面损失极小,枝条受伤少而轻,越冬芽完好无损,既保证了芽的数量又增加了芽的重量,并且可以比一般轻修剪提早5~7天萌发,春茶提早10天以上开采,增产达二成以上。抽枝修剪不受时间和季节限制,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对密植茶园来说也是协调个体、群体矛盾的有效手段。连续抽枝修剪几年之后,若树高增长太快可用深修剪进行调节。密植茶园因树冠面大,往往使人行走道密接而影响农事操作,也影响茶园的通风透光,放在每年秋冬季(也可在春茶前)修剪一次边脚枝(也可用镰刀割)。
五、茶树的病虫害防治
茶树从嫩梢至地下部的各部分,均可遭受病虫害的为害。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据调查,本省茶树病虫害有500多种。其中为害最大和较普遍发生的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叶螨类、粉虱类、茶丽纹象甲、毒蛾类、茶蛀梗虫、介壳虫类等;病害有:茶饼病、轮斑病、赤叶斑病、炭疽病、白星病、圆赤星病、茶煤病等。
茶树病虫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所谓预防,就是通过各种综合技术措施,改变适宜于害虫、病菌生长、发育、繁殖的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生长的
环境条件,使其不能发生或减少发生。所谓综合防治,就是在防治技术方法中,不能单纯依赖化学农药,而应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防治技术,如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总之,要切实搞好茶树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必须以建立生态茶园、无公害茶园为目标,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中心、化学防治为辅助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1)假眼小绿叶蝉
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使茶树生长受阻,严重时芽叶卷曲、硬化和枯焦。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暑、秋茶次之,在低海拔茶园,春茶也常有发生。
防治方法:①分期采、及时采和适当嫩采,减少产卵机会和采下已产卵的嫩梢,降低虫口密度;②及时中耕除草,破坏栖息场所,减少虫源,提高施药效果;③当年发生较多的茶园,应在秋茶后及翌年春茶前,喷洒50%马拉松乳油或35%赛丹1000倍液,消灭越冬虫源;④在若虫早期选用比虫淋可湿性粉剂1000─5000倍液或2.5%鱼藤酮300─500倍液喷雾防治。
(2)茶叶螨类
茶叶螨类是一些微小的蜘蛛纲动物,肉眼不易看清,但危害性很大,以刺吸茶叶汁液,造成芽叶萎缩干枯、脱落。目前发生较多的有5种,即茶橙瘿螨、茶叶瘿螨、茶短须螨、咖啡小爪螨、侧多食跗线螨。
防治方法:①越冬期防治,秋茶后喷施0.5波美度石硫合剂;②茶季防治,可选用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③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采摘、中耕除草和旱期喷灌等措施,以减轻危害。
(3)粉虱类
危害茶树的粉虱主要是黑刺粉虱、柑桔粉虱,由于部分茶区盲目用药,杀死天敌,以及局限蓬面喷药,使该虫潜伏繁衍而暴发成灾。这两种虫都以幼虫刺吸茶树成叶和老叶汁液,并由腹部背后腹管喷出“密露”分泌物至其它叶面,诱致茶煤病,造成双重为害。
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结合疏枝修剪、中耕锄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减少发生;②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发期用50%马拉松乳油或10%吡虫啉1000─5000倍液及天王星6000倍液兼治其它虫害。
(4)茶丽纹象甲
俗称茶龟仔、茶蟹。80年代前较少见,近年来已普遍发生,个别茶园为害严重。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造成边缘缺刻。
防治方法:①利用成虫假死性,在茶行中间地面铺上塑料薄膜,后迅速振荡茶树使其掉落,再集中消灭;②秋茶后耕翻杀除幼虫蛹;③在成虫出土前(4月中旬),每亩用“871”白僵菌菌剂1公斤左右加细土拌匀撒施土面;④成虫盛发期喷洒37%氯马乳油1000倍液或95%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亦可选用2.5%联苯菊脂(天王星)1500倍液进行防治。由于该虫具假死性,喷药时应采用“顺风前进,自下而上”的喷药技术,以提高防治效果。
(5)毒蛾类(茶毛虫、黑毒蛾)
80年代前以茶毛虫发生为害严重,近年来,黑毒蛾虫口上升。茶毛虫又称毒毛虫,毛棘虫等,在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可连同芽叶、嫩梢、树皮、花果咀食殆尽,对茶园造成毁灭性危害。同时其幼虫体上长有黄色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后会引起红肿痛痒,脱皮后脱皮壳和毒毛随风飘散,使人经过茶园也会产生过敏反应,直接影响采茶和茶园其它农事活动。 茶黑毒蛾,为害习性与茶毛虫相似,唯幼虫体色黑褐色,各体节多黑白细毛,腹部有一对棕褐色毛束耸立,后部又有一对黑褐色毛束向后斜伸,成虫虫体稍大。
防治方法:①利用初孵幼虫群集性人工捕杀;②利用其假死性震落捕杀;③结合中耕翻坦枯枝落叶,杀灭虫蛹;④药剂防治,在1~2龄幼期喷施天霸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在其它虫期也可喷洒50%杀螟硫磷或2.5%溴氰菊酯6000倍液;⑤对茶毛虫也可在其核型多角体病毒流行时收集虫尸于瓶中浸水保存,在茶毛虫发生初期研碎加水隔行点喷,每亩用虫尸30─50头滤液。⑥对黑毒蛾成虫可灯光诱杀或雌虫活体性诱杀雄成虫。
(6)茶蛀梗虫
钻蛀性害虫以茶蛀梗虫较为普遍。其它如茶梢蛀蛾、茶天牛、黑跗跟天牛、茶吉丁虫、茶堆沙蛀娥等偶有发现,但未见普遍为害。
茶蛀梗虫以幼虫至嫩梢蛀入并向下蛀食木质部,被害枝干中空,致该枝干枯死。
防治方法:①结合茶园管理,尽早剪除枯黄虫技,减少损失。剪时由上而下,直至技干木质部未见蛀空部位止。剪下枝条带出茶园集中烧毁;②在成虫羽化盛期灯光诱杀成虫。
(7)蚧类
为害茶树的蚧类害虫有数十种。普遍发生危害者为茶梨蚧,其它如椰园蚧、蛇眼蚧、长白蚧、牡蛎蚧、角蛎蚧、龟蜡蚧、红蜡蚧等偶有发现,但未见普遍发生。
茶梨蚧年发生4─5代,以幼虫固定在叶片或技干上刺吸汁液为主。
防治方法:①在各代若虫孵化盛末期,喷洒25%亚胺硫磷或50%马拉硫磷800倍液;②冬季喷洒10─15倍松脂合剂。
(二)、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茶饼病
本病属主要检疫对象。以高山茶区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嫩叶和新梢,影响制茶品质。高山、谷地以及过度荫蔽茶园,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偏施氮肥等茶园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①做好茶苗检疫;②加强茶园管理,中耕除草、修剪,使茶园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15%粉锈灵或20%萎锈灵1000倍液;2%多抗霉素100毫克/公斤、75%百菌清600─800倍液,以及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2)轮斑病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也为害嫩叶和嫩梢,引起大量落叶。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有机械创伤茶园,茶园荫蔽和扦插苗圃中容易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使茶园通风透气,以减少发病;②在发病茶区,夏暑茶采后要喷药保护,防止感染;③药剂防治可选50%苯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间隔10天再喷一次,以控制病情发展。
(3)赤叶斑病
本病主要为害成叶、老叶。在7─8月份高温条件下发病最盛,土层浅薄、根系发育不良、树势衰弱的茶园及向阳坡地发病较重。常引起叶片大量枯焦脱落。
防治方法:①注意干热季节抗旱保水、铺草覆盖等措施和加强园林化茶园建设,减少发病;②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对土层浅薄茶园适当填补客土,增加土层厚度;③发病初期,可喷施5%灭菌丹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4)炭疽病
本病多发生在成叶上。在春茶霉雨期或秋茶多雨期间发生严重。偏施氮肥,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对发病过的茶园秋后清园,清除地上与树上病叶并烧毁,可减轻翌年发病50%以上;②加强肥管,增施磷钾肥;③在新梢一叶初展期喷施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有较好防治效果。当病菌侵入叶片7─10天内,喷药可抑制病斑出现。75%百菌清和75%百多(百菌清与多菌灵混剂)胶悬剂
1000倍液也有良好防治效果。
(5)茶白星病与圆赤星病
茶白星病与圆赤星病多发生在高山茶园,均为低温高湿性病害。主要寄生嫩叶和新梢,感染此两种的病叶发黄,易脱落,制成毛茶苦涩。
防治方法:①加强肥管,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②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7─10天再喷一次,巩固防治效果。
(6)茶煤病
茶煤病与黑刺粉虱、柑桔粉虱的大量发生而未能及时有效控制有关。茶煤病多为表面附生菌。病菌孢子随风雨飘散在茶树叶各种蚧类、蚜虫,尤其是粉虱的分泌物上,得以吸取养分即附生繁殖,使茶树叶表面初生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小病斑,后渐扩大,布满全叶,覆盖成一层煤烟状黑霉,后期黑霉生有黑色短刺毛状物,严重阻碍茶树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不仅污染茶叶,也抑制茶树生长,严重时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准确有效地防治粉虱等虫害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②秋茶后喷酒波美0.5度石硫合剂,并可兼治粉虱和螨类。也可喷施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止病害蔓延;③加强茶园管理,修剪,中耕锄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04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把玩紫砂常识
下一篇: 把玩紫砂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