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明州)自汉始已有饮茶。茶在汉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而且已成为商品。但饮茶风尚之盛莫过于唐。唐代陆羽《茶经》一书,形容当时饮茶风之盛时说:“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随着饮茶风尚的盛行,茶具就成为必不可缺的用具,这就有力地刺激了越州、明州瓷器茶具的生产。茶具,是指与泡饮茶时有关的专门器具。优质茶具能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领略品茗情趣不可少的条件。浙东地区古代茶具生产,一直以瓷质抖的茶具占主导地位,这与国内外闻名的越窑制瓷手工业发展紧密相关。大量考古资料表明,盏或碗配托盘,在东汉晚期和吴晋墓葬中出土的器皿可资作证。镇海区汉墓中出上的盘上置耳杯与碗,既是饮酒的器具,也是饮茶的用具。《晋书》记载了东晋桓温招待宾客,不多备酒菜,主要供的是茶果,使用的当是碗盘配套。到了南朝时,尤其是梁武帝时代的天监年间,宁绍地区的萧山、上虞、上林湖、宁波江北云湖等地设窑烧造茶具已十分精致,这些盏托实物的大量制作与出土,正反映了饮茶已成为人们一种嗜好。浙东作为盛产茶叶之地,盏托这种新式茶具也就应运而生。
南朝典型的茶具,是划莲花纹盏与托盘。从各地南朝窑中生产的盏有青釉和酱褐色(黑)釉两种,内刻五朵莲瓣纹,也有素面的。托具(托盘)内底划莲花纹,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托盘内底下凹,使用时盏放其中,凹底固定盏底,以免活动。
唐代盛行饮茶。士大夫、丈人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调方法,而且对茶具也十分重视。从全国来看,唐代六大名窑中越窑排在首位,所生产的茶具不但造型极美,而且釉色青翠晶莹,既是艺术珍品,又是极好的品茶茶具。陆羽《茶经》就曾对当时各地瓷窑的茶碗,作了细致的比较和许沦。他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把越瓷碗(盏)列为第一。
越窑唐代茶具中的茶碗,典型的有两种。一种为敞口(直口),斜直腹(弧腹),玉壁底。此种茶碗与长沙窑晚唐生产的碗,造型一致,其碗内底刻写“茶碗(垸)”两字。当是一种理想的茶碗。第二种,为荷花碗(盏),口作五缺,腹压五线,圈足外撇,造型似一朵开放的花朵。
托具(又称托子),在越窑中生产很多,仅上林湖唐代窑址出土的托具,有两种。
第一种,托具由托台和盘组成。托具圆,口微微高出托面,大小一般与盏的圈足尺寸大小合适,托台置于托盘之中。盘宽沿,平底圈足。托面划对称菱形花纹,这种纹样与绍兴古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墓出上的碗和圆盒上的纹饰风格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知道它的相对年代。这类托具也有素面的。朴素大方的造型,配以青色釉更受人们欢喜。
元明清茶艺文化基本知识介绍
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以下是我整理的元明清茶艺文化基本知识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喜饮茶,因为茶可助消化、解油腻、提神,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安心益气,使心情爽朗轻适。所以茶更为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寒冷的、以肉食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所欢迎和酷爱。建立辽王朝的契丹人是这样,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也是这样,元代的贵族更是如此。
中原王朝的皇族贵戚历来重视茶饮、茶道和茶树的栽植。北方游牧民族的茶饮和茶道,无疑是受中原王朝的影响。这种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表现在前面提到的元墓壁画中,山西文水县北峪口元墓壁画中有《进茶图》、西安东郊元墓壁画中有《进茶图》、赤峰元宝山1、2号元墓壁画中有《备茶图》、《进茶图》等。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从唐宋以来以茶饼为主的碾煎饮茶法,过渡到明代的散条形茶沸水冲泡法正是发生在元代。在这些关于饮茶的壁画中,茶具有茶壶、茶盏、盏托、储茶末的茶罐、茶瓶、茶筅(归洁)、茶匙(分盈)等。茶具的变化,反映了饮茶方法的变化。壁画中的备茶、进茶、饮茶,不仅反映了南北方蒙汉民族茶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对茶文化高尚情趣的追求与趋同。凡是墓中绘有壁画的,当为贵族、官吏、有财力的富贵人家,所以墓壁画中多反映的是这一阶层的生活。所以元朝的葬墓壁画也极大程度上的反映出了元朝对于茶叶饮用上的一些改变。乌盟凉城郭县夭元墓,山西大同市元代冯道真墓、文水县北峪口元墓、长治市提马村元墓,还有北京密云县元墓及辽宁凌源县富家屯元墓和最近西安东郊发现的元墓等等。这些墓中都绘有多壁画,其中饮茶、饮酒是璧画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我们研究蒙元时期南北方民族的茶酒文化交流供了珍贵的直观历史资料。
元代茶饮中,除了民间的散茶继续发展,贡茶仍然延用团饼之外。在烹煮和调料上有新的方式产生,这是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而产生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制作龙团“重劳民力”和“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等原因而下诏书废团茶,改进贡散茶。后世对这一举措评价甚高,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挥发了茶本身最自然的味道。在两宋时期风靡万千的斗茶也不复存在,煮茶,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泡茶道,品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这不仅和元代的简化茶艺有关系,也使得茶艺越来越贴近寻常人家的生活。与前人相比,明代的人们更注重品茶时的环境氛围,同他们对于茶的理解一样,他们更喜欢在大自然的氛围下品茗,不矫饰,不造作。与山涧清泉之侧抚琴烹茶,或独对青山苍峦,目送江水滔滔;或相对与草亭之中煮茶论道。
徐渭说:“茶宜舍精,竹林云灶,幽人雅士,寒萧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石,红窗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这些都是在强调品茶时对于环境的要求。将品茶活动置于美景中,不仅可以赏悦心情,更使茶道归置于自然,符合天地之道。
在清代官场饮茶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此时的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民间也因茶衍生出一些类似端茶送客之类的礼节。而至今茶早已成为每户人家所备之饮品,茶道、茶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了解。
茶艺是一种形式和精神相互统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评、鉴赏艺术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环境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学愈境。它往往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用,除讲究茶叶冲泡方法礼节与用具外,更重视不同茶叶的色、香、味的品尝,以及在饮茶过程中修身养性,注重茶在人际间的关系。人们常说的“喝茶”是将茶作为解渴饮料时称之,“品茗”,细品茶味,是将茶作为生活艺术享用时称之,与喝茶有不同之意。宋徽宗撰《大观茶论》:“啜英咀华”、“争鉴裁之别”,带有品茶之意义,而“茶艺”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与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一、茶的历史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传说中,古代神农氏在探索植物药材时,发现了一种野生的茶树。他在尝试后发现茶叶可以有舒缓神经,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于是他开始将这种草药作为对付疾病的一种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成为一种饮品。中国唐代诗人陆羽写了一本名为《茶经》的书,详细地介绍了茶的品种、制作方法、材料的选择以及如何饮用。这本书在中国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二、茶文化的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逐渐演化。在元代,茶艺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茶艺师们经常会使用不同的茶具、器皿和陶瓷来为客人展现茶的美妙。在明清时期,茶文化的规模达到了顶峰。一些高档的茶馆和茶社迅速崛起,各种形式的茶会和对茶的喜爱也变得十分普遍。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活动。茶艺师们进行各种技巧的竞赛,制定茶具、茶艺、茶席等各种茶文化规范,不断丰富着茶文化的内涵。
三、茶的价值
茶作为一种传统的饮品,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茶具有防癌、解热、降脂、减肥等多种健康功效,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品。茶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另外,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茶文化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并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茶与个人价值
茶不仅代表着文化和历史的价值,也代表着个人品味、文化、艺术、道德品质等等价值。喝茶可以让人平静心情,增加思考、专注和调适效应。通过一壶茶以及茶具、茶道、茶艺的演绎,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品味和内涵。在面对生活突如其来的压力和困境的时候,品茶可以带来滋补,让人以平和、冷静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
结论
茶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最具有认可和传播力度的一种饮品。茶的历史和文化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通过了解茶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是健康的,能够带来平静和冷静,了解和品味茶文化不仅仅是懂得了一种饮品,更是能获得内涵和价值的提升。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茶文化的摇篮:巴蜀。而真正的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法历史上的四次大的演变:1、煎饮法;2、羹饮法;3、研碎冲饮法;4、全叶冲泡法。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文字,有兴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0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于青瓷茶具的介绍
下一篇: 南安石亭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