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一道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总是把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
茶有二悟
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人生亦如此,先苦才会后甜。喝一杯茶,拿起,放下。拿起是为了生存,放下是为了生活。
茶是三友
饮茶以客少为贵。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茶之四气
一曰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为正气。
四曰意气: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
茶之五性
清:形神俱清;洁:品质高洁;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舆: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之六味(亦是六度)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甘:后味回甘;滑:口感滑爽;嫩:无粗老之感;软:无生硬之感;厚:无淡薄之软。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幽:发人幽情;寂:使人生空寂之情;淡:使人有澹泊之志;真:发人真情。
茶之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粗老濁重,非水也;不知茶時,非投也;不谙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终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即: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百味;以茶养修身;以茶可明志;以茶恪行道。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这种香气是纯天然的,香气成份极为复杂,不宜进行人工合成,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苦尽甘来。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 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 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以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 仁:生仁爱心。仁者“爱茶”,饮茶能使人生仁爱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 其中“俭”字与《茶经》相符,也最能体现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养;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茶道一词是谁提出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一词的来源,一起来看看
茶道一词的来源 唐代,陆羽把自己所撰的茶书称为?经?,唐人把喝茶品茗活动称为?茶道?。恰如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说:?因鸿渐(陆羽字)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宋徽宗赵佶研究、叙述宋代茶事之作共二十篇,号曰《茶论》。那时,重斗茶、嗜茗战,所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胜茗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8 g1 f& U" `/ m# t. X. p
自明代以后,喝茶品茗,返朴归真,讲究茶的自然、率真和实用。?较之唐宋大相径庭。彼以繁难胜,此以简易胜?。一扫宋代那种?斗巧炫华,穷其制而求耀于世,茶性之真,无不为之穿凿?的风气,给中国的?茶道?赋予了新的意境:?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张源《茶录》)。茶脉网,茶,普洱茶,茶叶,茶具,紫砂,机械,铁观音,乌龙茶,文化,茶器,五行3 N X0 _( B1 _3 U$ `
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步提高。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茶文化也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渐入小康的中国人喝茶品茗中,加大了以?审美?为主线的茶的情态文化的含量,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有更多爱茶的文学艺术家以茶事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茶文化作品,大大拓展了茶文化的空间:就文学来说,除了诗词、散文、戏曲外,还有了长篇小说、长篇传记和影视作品;就艺术来说,除了国画、书法、篆刻外,新增了油画、雕塑、摄影和环境设计创作等等;茶具创作的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尝试着用各种陶瓷材料以及陶瓷以外的多种材质创作设计出一批批有着崭新艺术语言的作品;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都市茶艺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综合多种艺术手段,追新求变,张扬个性,创立了新的形象。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过没有使用?茶道?这个词而已。诗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过程归纳为3个层次。卢仝又在《走笔谢孟涑议寄新茶》中生动描绘了饮茶的7个层次。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茶道发展过程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 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不过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
清:茶可清心。名茶多出深山幽谷,最具清明灵秀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极品茶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后甘。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以之和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可逸养浩气。
空:茶香以空灵为贵,饮后不留不滞,“五蕴”皆空。
俭:饮有节。茶以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瀹之以时,饮之以时。
仁:生仁爱心。仁者“爱茶”,饮茶能使人生仁爱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其中“俭”字与《茶经》相符,也最能体现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养;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06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泡制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