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茶百戏介绍
北宋初年人陶谷在《荈茗录》中已经说到一种叫“茶百戏”的游艺:“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陶谷所记述的“茶百戏”,便是后来的分茶了,玩法是一样的。下面就关于宋代茶百戏做一详细介绍。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的《满庭芳》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句;《摊破浣溪沙》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徽宗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才饮茶品尝。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以致“赶趁人”,都会玩分茶。分茶甚至还传入女真。《大金国志》卷七称金熙宗能分茶,以为“尽失女真之态”。
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分茶这种游艺大约始见于唐,由于古时候没有微博也没有DV可供记录,我们只好在文学作品中一窥分茶游艺的盛况。
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了茶汤显现图案的雏形。
很多人都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又有《入梅》诗:“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热爱“分茶”之人,他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有“分茶何似煮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在宋代,由于受到朝廷和文人的推崇,十分盛行。向子諲《酒边集·江北旧词》有《浣溪沙》一首,题云:“赵总持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入元以后,起于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因为民族矛盾的加剧,对原来流行于汉族的茶道艺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雅致的点茶道和分茶艺术开始衰落。但至明清仍有点茶流传和分茶余韵,据清代高鹗《茶》:“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清代后期未见玩分茶的详细记载,这朵茶艺奇葩已经失传了。
总之,“茶百戏”是一种蕴酿于唐末五代,形成北宋初期。流行于两宋,衰于元,亡于清代后期的茶艺技艺。
宋朝皇帝、著名学者赵佶(1082 ~ 1135)喜欢看茶戏。大观茶》是赵佶在大观元年(1107年)写的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赵佶(1082~1135),宋代皇帝,著名学者,喜欢看茶戏。大观茶》是赵佶在大观元年(1107年)撰写的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共20章,是中国茶叶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点茶、斗茶和茶戏的流行,与宋代皇帝对茶道的热衷有关。
当时,茶叶常被用作赏赐,这就是宋朝的皇帝和大臣。到了宋代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对茶戏的赞美达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写了《茶经大观》来论述点茶和分茶,而且还亲自备茶,赐宴官员。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茶,都受到宋徽宗的青睐。如果说明朝太祖朱元璋最擅长普及茶叶,那么宋徽宗赵佶一定是最会玩茶的。宋朝的徽宗非常喜欢喝茶... 到了宋代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对茶戏的推崇达到了极致。
宋徽宗不仅写了《茶经大观》来论述点茶和分茶,还亲自备茶,赐宴官员。许多学者如陶谷、陆羽等以茶叶本身独特的香味征服了人们的味蕾,皇帝的驾驭能力也是斗茶兴盛的重要原因,先说爱玩,据说他对茶叶杂技非常熟练,经常到古代,还写过《观茶录》,一○八二~一三五)是宋代皇帝中有名的文人,对茶戏有特殊喜好。
大观茶论是赵佶在大观元年(1107年)写的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共20章。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曾有 "雨声松入鼎,白云满碗花徘徊 "的形象。常登甘宁进士许模在《尚书汇蜡茶》中的茶戏胚子。宋徽宗不仅写了《大观茶论》来讨论点茶和分茶,还点茶宴请官员。"茶戏 "在元代以后逐渐衰落,清代以后消失。经过20多年的艰苦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在200。
分茶(茶百戏)要有点茶的基础,
图象的形成与点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的关系。
在点茶时,先要煎水。
随后将研细的抹茶放入茶盏,加入少许沸水,调成茶膏,接着再往碗中注入沸水。
为了便于在注汤时控制好水流,
使落水点准确,不破坏茶面,于是古人发明了注汤的专用工具---茶瓶。茶瓶又叫银瓶,汤瓶,
执壶,
水注等。《大观茶论》关于瓶的描述:“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可见,茶瓶是嘴小而易于控制水流的器物,使注水时“汤有节而不滴沥”,便于冲点。
茶瓶注汤后为使抹茶与水交融成一体,需要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于是古人又发明了搅拌茶汤的工具---银梗,
竹策和茶筅等。
梅尧臣《以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银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jiē)
。”说的是使用银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小米粒般的泡沫。北宋前期的史料记载当时使用匙箸等工具击搅茶汤,如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宋代丁谓在《煎茶》诗中写道:“花随僧箸(zhù)破,云逐客瓯圆。”描述了使用竹策——筷子搅拌茶汤。由于使用银梗、竹策等工具要使茶汤搅拌出泡沫较为费力,到了北宋末期又发明了
茶筅。茶筅又称竹筅,是点茶的专用工具,
在《大观茶论》里有详细记载,并频繁出现在诗文里,南宋的《茶具图赞》甚至把它作为典型的搅拌工具加以收录,名之曰“竹副帅”。元代诗人谢宗可赞美茶筅的作品《茶筅》:“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生动地描写了竹筅击拂时形成的景象。
茶筅的出现更容易搅拌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开辟了点茶的新时代,也为分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宋代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2、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3、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4、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5、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艺。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0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合轴分枝式
下一篇: 汀溪兰香茶创制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