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云南一带的山岳、丘陵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茶的原产地。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的关系 茶禅一味。禅给人一种茶的享受和味道,而茶之中也包含着无限的禅味。
古往今来,形容茶之禅味的诗歌不胜枚举。例如日本的绍鸥禅师曾引用过一首诗,诗歌大意是:秋风萧萧,黄花谢了,红叶隐了,一片静寂,仿佛回到了原野,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无独有偶,作为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千利休也引过一首诗,大意是:只要见到深山雪野里萌生的小草,你就会感到花香鸟语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光彩。白雪皑皑的山间,一轮朗日高照,从雪薄冰融处突然发现一点小草的生机,发现一点生命的信息。
一株最先从冬的死寂中挣扎出来的小草的强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动人心魄的禅意。正如枯木遇风作龙吟一样,禅的定与悟的动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一种真正的生命,这即是禅的生命,是茶的三味。
禅与茶的联系从中国古代就已开始。中国古代的茶叶经由高丽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而禅成为茶道,最初是在禅宗寺院中作为一种规则定下来的,即有人到寺院拜访方丈时,或有施主在寺院访问时,作为礼节端茶上来。在?百丈清规?中,百丈禅师对喝茶的规则、修炼制定了一系列细密的规定。
五代时期,稽山有位禅师。在投子和尚门下修行时,他担任柴头,负责寺内的柴禾供应。一日砍完柴后,投子和尚为了表示赞许,倒给他一杯茶。投子和尚边斟茶边说:?森罗万象,尽在这里。?他以茶论禅,意思是说杯茶包含了森罗万象,就不是一杯简单的茶,喝得不好是要倒霉的。这位禅师当仁不让,投子和尚的话音刚落,他已将茶碗砸摔在地,反问其师:?森罗万象,到底在哪里禅锋甚是厉害。投子和尚平静地说了一句:?可惜了这杯茶。?意思是说,把一杯热腾腾的茶浪费了,这个举动说明他尚欠火候,还没有真正到达化境。
珍惜一杯茶,也就是珍惜生命中的禅机。只有?杀人刀?,没有?活人剑?,只能说明他没有悟道真正的禅意。
古时还有用茶碗来参禅行道的,即从茶碗、茶壶中参公案,例如?如何在茶碗中翻筋斗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等。有些修行者从中悟道,但另一些则不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顽僧在参?在茶碗中翻筋斗?的公案时,真的在地上翻来覆去;在参?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时,就造了一座小塔放在茶壶中去。为此,古代许多禅师主张修行者最好去练习练习茶道,亲自观摩一下茶师正传的茶道的做法和程序,边练习边体会,无意识地按照本来的程序完成一切。这之后便可以轻松地参透?茶碗中翻筋斗?和?从茶壶中取出五重塔?的公案了(即从一杯茶中悟世界)。
总而言之,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味道,苦苦涩涩的,但它却能提神、安定精神和消除烦恼。作为茶客,在品茶的过程中参悟禅诗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像千利休所说的先要?打水取薪煮水沏茶?,然后?供于佛,施于人?,而且室内有花,有茶香,方能从中得到禅的意味。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品茶,一边赏花,对心里放松、血液循环稳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因为,煮茶品茗之中有味觉、视觉、运动觉的充分调动,在医学与心理学上都非常有意义。
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中国茶道被带入了日本。鉴真和尚将茶的种子和栽培方法一并传入日本,同时喝茶的方式也一起传入。用喝茶来养生的方法,在日本称为?荣西?,是?茶祖?的意思。茶道首先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日本人认为茶有两大作用:一是解毒,二是延年益寿。
现代的心理学角度研究认为,茶具有从心理上解除疲劳、嗜睡,防止身心疾病的功能;茶是追求禅的意境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禅中所提倡的茶道人际关系称为?淡淡的、淡淡的品味?,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讲究清静、淡泊的关系。因此,茶道是禅的精神世界的具体体现和展现。
茶道的理论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茶道茶艺内涵
导语: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不但使饮茶程式化,更使饮茶艺术化了。他细分十事,详加评说,使茶道初具规模。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道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亲自碾茶、煎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已渐呈衰落之势,如山涧寒泉,给人以冷寂感。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我个人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如同参禅一样,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陆龟蒙、皮日休到宋蔡襄、苏轼、黄庭坚、赵佶及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茶道内容。
而禅门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和茶道的渊源就更深了。
禅宗形成于我国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虽然奉菩提达摩为中土初祖,且直指灵山会上佛陀拈花、付法摩诃迦叶之事,但禅宗实在是佛教和儒家、道家相融合的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趣味的产物,因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欣赏、推崇,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唐僖宗依照唐密曼荼罗坛场仪式,将茶器和佛骨舍利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里,这大概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有力的证据吧。
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里茶道盛行,有一套严格的茶道程式,据说日本茶道最初就是从这里流传过去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更是深得茶中三昧,据说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这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最早将禅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精神贯注于茶道中,并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邻国日本的情况则值得我们关注。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旁,并著《吃茶养生记》一书,流传禅林。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禅僧们开始将饮茶和参禅结合了起来。珠光禅师是后大德寺宗纯一休禅师的法传弟子,他在寺院旁结草庵,并制定茶规,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日本茶道巨匠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可谓道出了茶道的秘密。千利休将珠光禅师的数寄屋茶道进行改良后大力推广,倡导“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最终创立了千家流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今世界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
所以提倡茶文化,提倡茶道精神一定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茶事过程中去,茶禅一味,禅茶互参,没有对禅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茶道精神的追求,没有对茶事过程的实践,没有对茶器的爱惜呵护,没有对茶汤的真切体会,是很难将两者相融合的,也就谈不上茶道乃至茶道精神了。所以我个人以为,提倡中国茶道,除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精神外,一定要将禅“平等”“空灵”的精神融入进去,始终将“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的中国茶道精神贯彻在茶道实践中,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谈茶论道离不开茶艺。茶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茶叶冲泡技艺,虽然只是“技艺”,但也是实践茶道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离开茶艺而奢谈茶道精神容易流入空泛;而没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又容易落入平庸。因此,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至关重要。
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由此可见,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当然,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先生所言极是,应该将茶道精神始终关注在茶艺实践过程中。
说到茶道精神,不能不再说一说陆羽《茶径》。有些学者以为,陆羽《茶经》只重“术”(即煎茶之方法)而不重“道”(即饮茶的精神追求),这是很不客观的。我个人以为,陆羽《茶经》始终是围绕着“道”来谈“术”的,是一部论“道”之作。“道”在哪里?“道”在其中。《论语.八佾第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夫子的回答真是太妙了,这“问”的过程就是“礼”呀。那么,陆羽在《茶经》里是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话头呢?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文中早有“茶道”一词来进行讨论说明。其实“道”是无处不在的,“道”在哪里?“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到茶事上,“道”就在茶莒、茶釜、茶碗、茶橐中,所谓“一旗一枪,一饮一啄莫不是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陆羽《茶经》里的“道”已具体物化到诸如茶莒、茶釜、茶碗、茶橐、散茶、粗茶、饼茶中,已物化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民众“不可须臾离”的茶之“道”。而且我个人还以为:陆羽《茶经》里不但有茶道,也有煎茶技艺,也有茶文化,也有茶人,也有茶器,也有茶具等,只要我们细心体味,一切无不具备,《茶经》之所以成为茶学著作的一座丰碑,也正因如此。
正因为陆羽《茶经》是一部论道之作,因此也遭到了后世某些学者的诟病,并对陆羽将茶著作置于六经之列颇多微辞,在这些人眼里,存在于寻常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中的“道”,是不能以“茶道”称谓的,充其量只能叫做“茶艺”。如明·李维桢《茶经·序》:“而以拟‘经’之故为世诟病,鸿渐品茶小技,舆六经相提而论,人安得无异议!”茶圣如陆羽者遭遇尚且如此,后世茶人所面临的种种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
还是引用陈文华先生《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的原文作为本文的结束: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的著作、茶的传说以及人们在饮茶、品茶中的学问,还包括茶在人际交流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这些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而独特清新的人文景观日益充实和丰富着茶文化的历史画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丽风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和使用茶的国家。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特异的文化,这些文化产生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国家地区的人的生活习惯、饮食风格都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是在这种大相径庭的情况下,有一种饮料却能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青睐,不论是口味独特的西方人,亦或者是口味清淡的东方人,都对它喜爱有加,它就是——茶。 茶的外在是一种养生的饮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所具备很好的保健功能,既能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又能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七八岁的年轻人都喜欢喝茶。 但是大家对茶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外在上,殊不知茶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饮料,在内在上竟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在如今的东方各国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越来越多人被茶文化吸引,以茶修行,在一种宁静清幽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与佛教推崇的精神有极高的相似之处,所以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探索这传承了千百年的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饮茶之道的兴起,最初发现于我国的僧侣群体中,泡茶时的那种平静,内敛和谦逊的精神正是佛家所推崇的,能够使人更好的学习和理解禅宗思想,也正是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使得中国茶道具备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所以想要学习关于茶的文化,同样也需要了解它与佛家文化的一些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时期,并在后来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快速发展并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与此同时茶道文化也悄然而生。 第一个开创中国茶道的人是谁?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陆羽,他是中国的茶圣,而他编写的书籍以及对茶的研究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陆羽本人的身世与佛教又大有联系,从小就生活在寺庙的他,广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后来又与著名诗僧皎然和尚成为了至交,因而后来他在对茶文化的记载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他的书中都有对僧人饮茶的相关记载。 所以说既然是陆羽开创了茶道,那么自茶道的形成开始就与佛教有些不可分割的联系。 茶与佛的渊源自陆羽开始,那么后来的佛教与茶道是怎么产生实际的联系的呢? 对中国史学及宗教文化相对有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中国很多的清净高山都是僧人的修行之地,因为大山之中被认为是最清幽,最远离尘世的绝佳之地,因而僧人都选择在这种地方修行。 而深山之中树木高大,云雾缭绕,阳光照射充足,加上土地肥沃等等都是茶叶生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僧人常在寺院附近开垦茶园。久而久之,茶树得到了佛教人士的栽培,而内心平静的僧人们又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和宣传茶文化,所以慢慢的饮茶也就成了寺庙生活的一部分。 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茶的身影,在寺庙,茶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供佛,二是待客,三是自饮,茶叶不仅用来供奉佛祖,同时也是最好的待客之礼。在寺院中也都设有专门的茶堂,僧人们每天礼佛过后,都会在此论述佛教的禅宗之道。 如有慕名而来的施主们,僧人们也会在此以茶待客,让他们在茶道的境界之中感受佛教禅宗的魅力,如此可见在寺院之中,饮茶是怎么一个重要的角色。 后来茶叶的流传也与佛教有些很大的渊源,正是佛教的影响才使得中国的茶道得以向外流传开来。 第一个从国外来到中国学习我国茶文化的人名叫最澄,他是日本的一个僧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爱上了中国茶道,并在回国以后将茶的种植技术以及文化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传播。 而后,又有一位叫做荣西的日本禅师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禅宗茶理,并写下了与中国茶功效有关的书,又将我国宋朝的制茶与泡茶技术带回了国内,这种种经历都在向我们讲述着我国的茶道有佛教之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茶与佛之间相辅相成 大家也知道僧人每天必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坐禅,每日都需要长时间的 *** 冥想,寺庙中对坐禅又有极高的要求,不仅要节制饮食,还要时刻保持身体端正,不委不倚,长此以往免不了会疲乏劳累,因而就需要外在的因素来提高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以示他们对佛的尊敬。 而茶就是上上之选,因为茶叶具有提神醒脑,防止睡眠的功能,而且饮茶过后又能保持一种静心凝神的状态,能够让僧人们更好的参悟佛家之道,所以每日饮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习惯。 茶在僧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佛教对茶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茶叶的产生是茶道发展的基础,而僧人们的居住环境使茶叶有了良好生存的空间,正是僧人们的悉心培育和照看才使得茶叶得以蓬勃生长,所以不是僧人的照料就不会有如今这些优质的茶叶,更不用说茶道的广泛流传。 除此之外佛教对茶道文化内涵也有极高的作为,因为佛教僧人普遍喜爱写诗作画,茶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文化活动中少不了融入茶文化,这些文化的流传为后世的茶文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依据。 更重要的是茶道的精神也是由佛教精神引申而来的,上文中提到茶道的精神是清净内敛和谦逊,正是僧人平时所推崇的,因此佛教思想对茶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佛教的禅宗文化与饮茶的茶道文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相同之处,关于这一现象最著名的说法就是「 ”茶禅一味”。 最早提出茶禅一味的人就是皎然和尚,由于对茶的喜爱与研究使得他与著名的茶圣成了至交好友,也正是通过与陆羽的交往,使得他对茶文化的理解更佳透彻,慢慢延伸出了更加高深的茶禅之道,他认为茶与禅之所以能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两者在观念上的一致性。 佛教四谛中的苦,佛教认为人有生老病死,爱怨别离等等苦恼,所以僧人参悟禅宗之道就是为了看破凡尘,最终觉悟,以此求得对苦的解脱。而茶也是这样的,茶有一个很主要的特征就是味道苦,关于茶的苦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它讲到了茶叶的苦味与它清热解毒的功效,而经常品茶的人也知道茶叶虽苦,细细品味却能感受道一丝丝甜味,因而茶苦中带甜的特征正好与佛教提倡的「 ”苦”谛相吻合,饮茶能够帮助僧人更好的回味人生,参透苦谛。 总结语 通过茶文化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出茶道与佛教之间的关系,茶道讲究静心凝神,慢慢品味其中真味,而佛教同样也需要静, *** 静虑是参悟佛理的必由之道,所以这也是茶禅的一个共同之处。此外佛教与茶道的共同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大家慢慢去参透,去理解。总而言之佛家之道高深莫测,茶道亦是如此,要想更好的学习茶道就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它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在二者的联系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参考资料: 《茶可道》潘向黎 著 《茶艺与茶道》鄢向荣 主编 《中国茶道与茶文化》罗学亮主编 《茶经》陆羽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皖山禅与中华茶道
下一篇: 如何精确把控好6大茶类的投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