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茶文化的形成发展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江夏阀门提供)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江夏阀门提供)
饭后喝茶促消化的说法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 365 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 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 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莫基作用。
茶的简介:
1、茶的原产地是中国,传说将茶作为饮品,发源于神农氏。上古时期神龙氏尝百草,期间在茶树下支锅煮水,偶然茶叶飘落,令神龙氏煮出了清香四溢、饮用完神清气爽的茶水。
2、自神龙氏发现茶后,鲁周公将其广泛传播开来,使无论平民百姓、达官贵人皆可饮茶,之后,茶叶继续发展,广泛传播于海外,同时在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于明清时期传播达到巅峰。
3、根据典籍记载,正式的茶文化是在两晋北朝的时期生成。茶文化最早产自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古人认为饮酒醉人,而喝茶能够明智,提出“以茶养廉”的想法,逐渐兴起清淡之风,并广泛将茶水用于饮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5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佛教对浙江茶叶和茶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 提升勐海茶叶产业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