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六大茶类,每一类茶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今天茶媒网就来和大家说说红茶的发展史。
红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从发明到利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它之所以深受人们的欢迎,除了可作为饮料被人们饮用外,还因为它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的作用。三国时代,诸葛亮带兵南征北战。一次,兵至云南励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诸诸亮命令士兵采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现在,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红茶早在明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大约至今十六个世纪之前的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地区就有所产生,那时不叫红茶而称为正山小种。经过历史长河不断的演变发展现金红茶已经红遍全世界每个角落,成为世界性的茶叶饮品,红茶在每年茶叶销售量中占据百分之七十。
红茶也与绿茶及其他茶叶有所不同,虽然采摘的茶树与品种归根来说基本不同,但是其采摘及制作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的不同,继而造就出今世的红茶文化盛世。
宁红茶” 历史悠久,是中国红茶的起源。
宁红茶原称“宁州红茶”,产自江西修水,江西修水历史上称“宁州”、“分宁”、“义宁”,因而所产红茶称为“宁州红茶”, 后简称宁红茶。
宁红茶以“宁红工夫茶”著称,最早可追溯到后唐。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洪城即江西南昌,双井即江西省宁红集团公司茶叶基地之一漫江基地所在地)。
黄庭坚以双井茶送苏东坡:“我家江南摘云英,落展霏霞雪不如。
”《义宁州志》:“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马龙白毫,茶砖等各种。
”欧阳修《归日录》誉“草茶第一”。
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
当年产茶二百余万斤。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
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人,在茶中极有价值”,称赞“宁红色、香、味俱属上乘”。
光绪四年(1878年)宁红贡品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获取最高等文凭。
光绪十七年,俄国太子题赠宁红太子茶“茶盖中华、价高天下”匾额。
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茶。
光绪年间宁红茶商罗坤化在汉口以每市斤2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俄国商人。
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被英、美、法、俄、波五国商人誉为“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清宣统二年,宁红贡茶在南洋劝业赛会上夺魁,荣获最优超等奖项。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
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
全县出口茶叶占全国总数十分之一强。
1913年,俄国驻汉总领事贝勒成润闻向修水每年输出红茶20余万担,来县考察。
1934年。
吴觉农先生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外面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我国祁门等地红茶。
红茶起源于中国
在我国最早提及红茶的书籍是明朝初年刘基的《乡能鄙事》,书中有章节描写了“兰膏红茶”和“酥签红茶”的做法,但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质疑该书系伪托。
真正可信的最早记载红茶的为《清代通史》,按书中所载,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之前,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把红茶销往欧洲,而荷兰东印度公司最早在1610年就有把少量中国红茶输送到欧洲,由此可以推断红茶的起源应该在明代末期,即1567—1610年。虽然无法考证确切的时间,但红茶起源于中国,却是全世界一致公认的事实。
偶然事件诞生了传世的红茶
红茶起源于中国,而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又是如何诞生的呢?非常遗憾的是没有确切时间和相关的史料记载。但在武夷山江氏家族中却代代流传的这样一个传说,同时在《中国茶经》也有记载。
(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
明朝末期时局动荡、战事频发,某年的采茶季节,有一支过境的北方军队临时驻扎在武夷山桐木关(桐木关为江西入闽的咽喉要道),宿营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当时正值茶季,地上堆放了很多茶包,士兵们便把其中相对较干的茶包,铺在地上当床垫用,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包中的青叶全都变红,而且带黏性。看着这些变红的茶青,江氏族人非常着急,可又舍不得丢弃它们。为了尽量挽回损失,于是让茶工把茶叶揉捻后,用铁锅炒,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跟绿茶的形色、香气明显不一样。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订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之后江氏族人按照去年的方式如法炮制,慢慢地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起初这种茶叶根据颜色被称为“乌茶”,在方言中,乌是黑的意思。后来为了与桐木关外冒充这种红茶的茶叶相区别,江氏族人称其为“正山小种红茶”,“正山”即为真正的高山上的茶,“正宗”的意思。 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就是红茶的鼻祖――正山小种红茶。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根据武夷山桐木关江氏传人的家族族谱的记载与按照茶叶生产技术发展的推断以及从部分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确定正山小种红茶大约产生于中国明朝后期,这也于《清代通史》中推测的红茶起源时间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在此期间,红茶从中国武夷山诞生并逐渐兴盛于国内和世界。
红茶文化的兴盛
虽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红茶的祖籍在中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茶诞生后在我国国内一直十分沉寂。17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开启,红茶开始流入欧洲,因其卓越的品质,迅速被欧洲人接受,且很快成为了西欧茶的主流,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茶叶的主导地位。、
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英国人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头道茶到底喝还是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