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西藏高原独特的饮茶文化

品茶 2023-11-17 06:36:35

西藏高原独特的饮茶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 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着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或者不放);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细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藏族酥油茶怎么喝酥油茶的食用方法?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十分盛行的国家。中国人爱茶,人们喝的茶的种类非常的多,有普洱茶,碧螺春,红茶,大红袍等等,黑茶绿茶红茶白茶应有尽有。不过高原地区的人们就很少喝这些茶,为了抗寒,西藏地区的人们食用的是酥油茶,酥油茶绝对是西藏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高热量的酥油茶使他们过的更好。

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茶叶不仅仅作为饮料存在,它还被当作圣物,与经书、珠宝一道,装进每一尊新塑成的佛像体内,并经活佛加持开光,这尊佛像才有灵气。藏民家的积福箱里,收藏着此家历代能够得到的神圣物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茶叶。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茶桶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入糍粑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要用到酥油。

与普通的茶喝法不一样。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项非常费力的工作,现在也可以用电动搅拌机配置。打开茶包封口,将细腻的粉末倒入杯中,沸水冲入,搅拌均匀。酥油茶因为有酥油,所以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品。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

其实有不少到过西藏旅游的游客都反应到酥油茶其实是很好喝的食品。酥油茶是西藏特有的一种饮品,可以御寒,解渴,提神。不过大多数酥油茶都是用羊奶制作的,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羊奶的味道。酥油茶可以补充体力,对于高原反应也有缓解作用,所以对于旅客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

西藏高原茶的茶马贸易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边茶古道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汉源县)、调门(四川天全县)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西藏的饮食文化

西藏饮食文化专集 http://cache.baidu.com/c?word=%CE%F7%B2%D8%2C%D2%FB%CA%B3%3B%CE%C4%BB%AF&url=http%3A//www%2Etibetinfor%2Ecom%2Ecn/tibetzt/yinshi/index%5Fyinshi%2Ehtm&b=0&a=3&user=baidu

西藏饮食文化--藏天藏韵话藏餐

藏餐:主要分三大类

藏餐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区自产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采用诸如盘中敬餐、手递敬餐、餐巾敬餐、自主餐等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现代在家庭和集体的庆宴上,一般也像汉式餐,摆热菜、冷菜、汤、主食及零食。

藏餐内容分主食、菜肴、汤三大类。其主要佐料除甜食外,盐是最基本的调味品,此外,还有姜、咖喱、花椒、香菜、藏茴香、胡椒、香薷、大蒜、葱、野蒜、沙贝母、辣椒、孙粉等。这些佐料用法各异,对不同的食物烹任有不同的佐料要求。藏式宴席的主任、调味以及一天内的配菜都很有讲究,而且对饮食卫生的要求也很严格。

藏餐主食主要有:

“麻三”把优质糌粑、细酪粉和红糖混匀,再用融化的酥油拌成半固体状,然后放进模子里制块并用酥油装点即成。

土豆咖喱饭 先把新鲜酥油化热,放人少许葱把切成块状的羊肉倒人锅里炒至半熟,加上小茴香咖喱、盐等佐料,接着将土豆煮熟剥皮切成块状放入锅里一起烧一会儿即成。上席时先将米饭盛入高脚铜饭盒内,上面加上土豆咖喱肉。

肉包子 将牛肉、板油和葱一起剁细、加上佐料。面不发酵,直接和面而成。蒸熟后的包子,以吃时能流出汤汁的馅为佳。还有一种酪粉包,其馅是用细酪粉、少许豌豆粉和白糖混匀,然后用融化的酥油拌合而成的。

咪达 意为命名粥。佛教三大寺的僧侣获得格西学位时,按规定应向寺内憎众布施稠粥,以示庆贺。它的做法是:把米饭煮成稀粥,加少许盐,再加上酥油、肉丁、红枣、杏干、葡萄干,盖紧锅盖,用小火焖上对小时,起锅时再充分搅拌即成。

主食除上述以外,还有面食油煎窝窝头、碱液和面压成的碱面条、麦片粥、肉馅饼、簿饼等等。

藏式菜肴也很丰富,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有灌羊肠、羊肺。灌肠的做法是:把米煮成半熟,加肉末、羊血及首香、盐、胡椒、野葱等佐料,拌合后灌满肠子然后煮熟冷却,再切成一节一节油炒即成。还有灌牛肠,它的做法是用煮熟的青稞片、牛血和牛肝、肺等内脏剁细拌合,加上佐料灌入牛肠,将它煮熟后即可食用。灌羊肺是先用面粉做稀糊,把各种佐料磨成细粉和水成汁,加少许香油调匀,然后灌满羊肺,放入开水中煮片刻后捞出冷却,再切成片油炒即成。在广大牧区喜欢吃血肠、肉肠、肝肠和面肠。血肠的做法是:把切碎的肉丁、脂肪、调料和血拌匀后灌进小肠,放到开水祸里一涮两滚,不等肠内的血完全凝固就捞出,捏住两端边吃边吮,味道鲜美。肉肠也叫油肠,用羊肠制作。在切细的碎肉丁里加上调料,从带油大肠的细端往粗端边装边翻,装完后以慢火炖熟。面肠是用切碎的羊油放入搅拌成糊状的面粉里再加调料灌制而成,除煮食外,还可将煮熟的面肠切成段,在火上烤着吃。肝肠灌的是羊的肝脏碎丁,再加适量的羊油和调料煮熟,鲜美脆嫩。

羊头凉拌和牛肚凉拌是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羊头凉伴的做法是:将羊头上的毛拔干净后煮熟,然后将内剔出来,加上喱哩粉、茴香和辣椒粉,用羊脑浆拌合印成。牛肚凉拌做法也相似,主要是牛肚必须煮透。还有炸牛肉、炸羊排骨、萝卜炖牛肉、银丝肉丁、烤蘑菇等等。

藏族一般禁食狗肉。此外,驴、骡、马肉也在禁食之列。有些僧侣、佛教徒甚至禁吃鱼肉、猪肉和蛋。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与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员来往频繁,藏区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已深受汉族影响,从而大大丰富了藏餐的结构与类型。(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俗语说:“十里不同雨,百里不同天。”我国地大物博,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就是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作为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民族,藏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

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西藏提炼酥油的方法很简单,将奶汁稍微加温,然后倒入大木桶内,来回上百次的抽打,直搅得油水分离,之后,把浮在上面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舀起来装进皮口袋,冷却之后便成了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许多种吃法,但主要的是用于制作酥油茶。

茶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有“酷爱饮茶的民族”一说。鱼儿离不开水,藏族同胞离不开茶,就是藏民族与茶不可分离的渊源的真实写照,更表明了饮茶在藏族同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在世界屋脊上,无论您是饥肠辘辘、还是精疲力竭,只要您喝上一碗酥油茶,就会浑身增添力量,顷刻间变得精力充沛、干劲倍增。尤其在那狂风怒吼、滴水成冰的大冬天,喝上几杯酥油茶,便觉得全身温暖无比,再冷的日子也能熬过。有人甚至说,当您身体欠佳、卧床不起时,喝上一碗浓茶,便能解毒疗疾、消病去邪。从海拔低的地方登上高原后,常常被那利刃般的寒风刮得肌肤绽开、脸皮皲裂,或许还会被严重的缺氧折磨得头晕、气急、心慌和呕吐,每逢此景,藏族同胞会劝您喝上几杯酥油茶,一切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由此可见酥油茶的奇妙之处。但如何学会饮茶,其中有许多学问和礼仪。不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来常往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的门,首先奉献到客人面前的就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先从彩色的藏柜中取出最干净的瓷碗,摆到客人面前的茶几上,然后手捧装满酥油茶的茶壶或暖瓶,放低部位轻轻摇晃几次,倾倒在您面前的茶碗中,双手捧奉于您。客人饮茶时,主人恭立一侧,或在几个客人中轮转。客人喝一次,主人添一次,随喝随添,细心周到,做到碗常满、茶常温,才算尽到主人的责任。

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才喝。喝茶不能喝出声响,要轻轻饮啜。喝得很急,会被主人视为没有教养,被戏称为“毛驴饮水”。饮茶不能一饮而尽,更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拉萨有句谚语,一碗成仇人。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牗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到年底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时,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食后回味无穷。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二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成分很低,类似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完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农区、牧区的饮食各有自己的特色。牧区的饮食除了糌粑、面粉外,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红食”、“白食”。“红”指肉,“白”指奶。夏天以“白食”为主,冬天以“红食”为主。牧区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肠和风干肉。

藏式的进餐非常考究。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厚垫上,前摆藏桌分开进食。藏式菜肴有风干肉、奶渣糕、人参果糕、炸牛肉、辣牛肚、灌肠、灌肺、炖羊肉、炖羊头等,主食有酥油糌粑、奶渣包子、藏式包子、藏式饺子、面条、油炸面果等。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调料,体现了餐饮文化返璞归真的生活情调。

西藏各地城镇都有许多各种档次的藏餐馆。这些餐馆无论是高档的还是简陋的,其装潢设计大都注意体现民族特色。“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都体现了藏民族的精神追求。

旅游者到西藏,可以有选择地品尝一些有特色的藏餐、藏菜,如各类灌肠、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糌耙、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夏坚(肉浆)等。
http://cache.baidu.com/c?word=%CE%F7%B2%D8%2C%D2%FB%CA%B3%3B%CE%C4%BB%AF&url=http%3A//food%2Eshangdu%2Ecom/1123004/2006/06/01/2006%2D06%2D01%5F119363%5F1123004%2Eshtml&b=10&a=17&user=baidu

独具特色的青海熬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不过在古代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如此,受到地域的影响西部地区是不产茶的,但是日后通过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贸易的不断探索,最终通过条条古道来到了西部地区。从青海穿境而来的茶马古道,使得这里的饮茶之风千年不衰。成为特殊的青海文化。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边区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

  清茶与奶茶

  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从医学角度来说,茯茶还有去油脂油腻、降血压血脂、生津止渴解酒等作用,有降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在青海,与当地人一起喝茶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这茶就是久负盛名的茯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7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