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地海丰县。而到了海丰不可不品擂茶。
海丰的风俗,其实与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相仿,凡有客人光临,海丰人都要备茶待客。只是海丰的擂茶既有别于客家的饭茶、白族的三味茶、哈尼族的土锅茶、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烧茶,又与广东潮汕、福建漳州的功夫茶有异,更不要说与内地的一般茶有很大不同了。从黄伯处观察,海丰的擂茶一般的做法大约是:客人来了,主人遂洗净茶具,先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加上适量的盐,等水浇上后,即开即冲,然后舀在碗里,再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就成了一碗香喷喷的海丰擂茶。
举碗饮海丰擂茶,感到口中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适才黄伯那“品茶、净具、投茶、擂茶、冲茶、匀茶、投料、斟茶”等八道程序,又能使人感到海丰人的热情、好客与聪颖。
细说起来,这炒米自然是擂茶里最讲究的佐料。往往每年秋后忙完收割,各家的妇女们便挑选上等的油尖或红米稻谷,经过?、晒、炒等程序,精心地将其变为白花花的炒米。据说前些年,倘若你秋后来到海丰农村,还会处处闻到悦耳的舂谷声。那些兴高采烈的妇女们你帮我,我帮你,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在周围嬉戏,剥那刚刚晒干又?熟了的稻谷吃,满眼涌现的是一派农家康乐之景。
海丰擂茶,既是“迎客茶”,又是“情谊茶”、“团结茶”。平时,邻里之间,闲暇无事,便可边饮海丰擂茶,边叙旧、聊天,身旁老人带着孩子玩耍,自然别有一番情趣。有时乡里之间偶生摩擦与隔阂,悔悟的一方便主动备好擂茶请对方光临舍下叙旧、道歉,于是很容易便能消除隔阂,和好如初。
至于人们在祝寿、婚嫁、添丁、病愈等喜庆的日子,更是每每要请朋友、亲戚、邻里等来饮擂茶,同时赠以茶叶、花生、芝麻等礼物。
饮罢海丰擂茶,好客的黄伯又热情地说:“请再稍坐。我这里还有一道茶的品种呢!”于是,他搬出电动粉碎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操作。
海丰人有时还习惯在擂茶里再添加一些剁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等富有营养的东西,用骨头汤或鸡汤煨之,上面再撒以炒米、花生、胡椒等,做成一种极好的“点心”?菜茶。这“茶”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还带有些许辣味儿,让人常常会难免夸张地喊:“哇噻!我真是连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据说菜茶在海丰城乡很是普遍,每逢农历正月十三那天,这里都会处处张灯结彩,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点成灯的海洋。届时,你就能听到家家户户擂茶声四起,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挨家逐户地竞品菜茶。每每饮完后,还要直言无忌地评是道非,看哪家推出了新花样,谁人的佐料更可口……而这时候,以贤惠着称的当地家庭主妇常常会悄悄地坐在一旁,耐心静听人们品头论足,好“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海丰人饮用擂茶与菜茶的风俗,始于何时虽然似乎并无“正史”记载,但它代代相传,显然已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如今,它不仅兴盛在广东海陆丰(汕尾)地区,而且随着当地居民的迁徙,还日益向广东、福建等其他沿海地区,乃至海外蔓延。据说,海丰籍的音乐巨匠马思聪,在病危临逝,对身边亲人喟然长叹的乃是:“可惜我再也不能回到海丰食擂茶了……”
当人们将喝茶提升到品饮的层次,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时,泡茶就成为了一门艺术,至于茶艺表演,其艺术性自然更强,也更具观赏性。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是随着国际间茶文化的交流、本土茶文化的普及、现代茶馆业的兴起而始受重视的,特别是近年对茶艺师职业技能的鉴定,也促成了人们对茶艺表演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当然对它的知识性介绍相对较多,如茶艺表演的概念、分类 、表演的细微程式解释说明,表演所需的客观条件(服装、环境、音乐等等)、茶艺表演的原则等成了茶艺表演研究初期的主要内容。此外,由于中国茶风茶俗自古有之,泡茶样式存在地域、民族之别,也不乏特殊样式的茶艺表演文字介绍,如洞庭茶俗、白族三道茶、禅茶、太极茶道、擂茶等。茶艺表演目前正处于“群芳争艳”的繁荣时期,各类主题茶会、茶文化节、茶(艺)馆都欲根据自身特点表演适宜的茶艺,欲通过茶艺表演诉诸各自的功利目的,因而茶艺表演出现了较为含混的、违背茶艺精神的状况,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对茶艺表演中有待商榷、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解的看法,这为扶正茶艺表演的宗旨、规范茶艺程式提供了参考。“茶艺表演是茶艺师展示茶艺技巧、方法和品饮艺术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艺术,它当是高于技巧的,应该在获得视觉、听觉、嗅觉浅层享受的同时,进入到艺术审美的层次。因而拘于茶艺表演的浅层内容的分析,远远不能阐尽它本身具有的艺术样式的美学内质。在目前茶艺表演渐趋成熟的阶段,理应对它本有的文化、生活、艺术的深层内质进行分析。
不建议给儿童喝茶,如果孩子渴了,最好喝白开水,还可以适当喝点果汁。
茶是中国人的基本生活物资,贯穿日常生活中。“清茶一杯,亲密无间。”人们采用或泡或煮的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和茶馆等不同场所品饮与分享茶,既增加了生活情趣,也陶冶了个人情操和道德修养,还促进了人际和谐。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品饮和分享茶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和多样性,如工夫茶、赣南客家擂茶、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习俗。
此外,茶也被广泛应用于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活动。以茶敬客、以茶结友、以茶敦亲、以茶睦邻,是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饮茶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也是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茶
茶,《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山茶科,灌木或小乔木。”陆羽在《茶经》中称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其名称的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也折射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槚: 《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成菜汤。《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
蔎: 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西汉杨雄《方言论》中将茶称之为“设”。《说文解字》:“设,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设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
荈: 荈字最早见之于三国时张揖的《杂字》:“荈,茗之别号也”.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茶则被称做“荈”。“ 乌啄 桔梗 芫华 ,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孙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荈:茶叶老者。——《玉篇》.茶叶的嫩、老,口感不同。当然,老也有可能指老茶,或者说发酵时间长的茶叶。
皋卢: 苦丁茶的古称。东晋裴渊在《广州记》中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茶又被称做“皋卢”。?唐? 陆龟蒙 ?《和茶具十咏·茶鼎》:“曾过 頳石 下,又住 清溪 口。且共荐皐卢,何劳倾斗酒。”茶酒同饮,可见茶的地位已经得到巩固。
茗: 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
荼: 唐以前,统称为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邶风·谷风》。荼,借也。——《广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这初为药用。直到唐之《茶经》,才少一笔,为茶。
宋杨万里诗:“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玉爪”,茶叶美称,谓嫩芽泡开后状如爪尖。古诗词里,古人也以个人的感受,给茶以诸多美名:“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诗中的“云腴”即茶的别名,出自唐代诗人黄庭坚的古诗《双井茶送子瞻》。还有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赞茶为“瑞草魁”;施肩吾写的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称呼茶为“涤烦子”;“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五代郑遨《茶诗》 赞称茶为“草中英”;“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北宋陶谷著的《清异录》一书,对茶有“苦口师”“水豹囊” “森伯”“清人树”“不夜侯”“余甘氏”“冷面草”等称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苏轼为茶取名 “叶嘉”,以拟人化手法著《叶嘉传》;苏易简《文房四谱》称呼茶为“清友”;杨伯岩《臆 乘?茶名》喻称茶为“酪苍头”;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称茶为“凌霄芽”。
数十种名称的演变,说明春秋之前,以茶为药,取保健作用,《神农本草》中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到了汉朝,茶为汤饮,食用与饮用相融,擂茶就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随着饮用习惯的形成,以及制茶技术的发展,宋时才有了如酒般的斗茶习俗。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唐宋年间,佛教兴起,茶也成为敬佛之物,增添了禅学味道。《茶经》的推广,变煮茶为泡茶,使得茶叶上升为一种止渴与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饮料,这种神奇的树叶才逐渐演绎为中国文化。随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走向全世界。如今,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闽南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称お茶(おちゃ)。详见: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27711496/notes/3107718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探秘南平市的叫茶风俗
下一篇: 黄茶之温州黄汤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