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以茶自修

茶百科 2023-11-17 09:14:16

以茶自修

心随着的汤色渐浅,滋味渐淡而变得安顿澄明。

心灵真实地回归到一杯茶里,找寻生命之所需,并用“修”的方式将之导入日常生活之中。


人在尘世中,总免不了烦忧苦恼,但每每静坐于茶席间,心灵便获得了顷刻的宁静。

即使身处闹市,心也能与外界隔开,驻成一座安静的城,城里只有自己。

任城外喧嚣繁华也好,冷漠荒凉也罢,我自不为所扰。


因为清净,所以淡然从容,所以能够保持心底的柔软,感受生命中原有的馈赠,思考生活中点滴的美好。这份安顿,源于茶,一片朴素的叶。

茶,亦是有坚持的。

若为天朝上国的贡品,便在高贵中不忘澄明;若为贩夫走卒的饮品,便于质朴中求得高贵。

境遇怎样变,不变的总是纯然初心。

因为品格,因为坚持,一片叶,在火炼中完成了绝美的转变,凝结了无穷的能量,于瓯中绽放,在水里升华。


我们借茶修为,以茶养德,重在践行,贵在坚持。

从平日的知礼行礼中庄严自己,在安顿专注处修持平衡,在出世入世中生发智慧。

于朴素里高贵,在含蓄处绽放,最终修得收放自如、生命自在。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那盛行于宋代的点茶法是怎样的一种饮茶方式?

谢邀:

开篇明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唐代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其中水的沸腾状态与倾入茶末的时机是检验煎茶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茶圣陆羽在前人对茶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烹茶技法、饮茶习俗以及品茶法,并写成专著《茶经》。在“茶之煮”一章中,陆羽就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并将其归纳为“三沸”之义。可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以煎茶道为主。

宋代饮茶风气不减,文人墨客以茶会友,以茶为诗,以茶取乐。茶叶与宋代人的生活、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宋代茶艺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宋真宗初年出现团饼茶,享誉京华。而真正引领宋代的饮茶风尚则是点茶。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茶末上浮,以制成茶汤。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多为两人捉对“撕杀”,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怡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他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的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即“七汤”。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基于此,“七汤点茶法”的点制过程体验了宋代点茶的优雅,主要体现在汤花、茶器与点茶手法的优雅上。

“致清导和”是宋徽宗提出来的茶道思想。清与和,除了以上内容它还包含了儒释道思想的精神内涵,如儒家的中和谦恭、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明心见性,人们都可以在点茶过程中体会到。

又如点茶人的仪表,要求茶人仪表朴素、干净和整洁;挑选的茶器必须洁净,准备的茶叶是从大自然中亲自采摘的植物,具有大自然的味道等。其次,点茶的点茶动作和过程中要求点茶人具有尊卑有礼、内敛沉稳的道德情操。

在点饮时,通过茶自然干净的特征,取得清新、清净的感觉,从而让身心净化,达到一种明心见性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茶性的中正平和要求点茶和饮茶之人要懂得进退有度,举止得体,不骄不躁,方可点得好茶一碗,才能一品其中香味和滋味。

最后,佛家追求圆满,点茶人只有明了点茶的真谛,才能点得一碗好茶汤,点茶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点茶之美,成就点茶得“得味、得韵、得道”的圆满境界。

点茶中汤花的乳白、鲜白等色泽、变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将汤花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点茶的颜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汤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鲜白之色,纯白最佳。点注之后,茶汤表面会升起一层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称为“汤花”。宋代文人们常将它比作乳点、云朵和白雪等物象。

如丁谓的《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再如欧阳修诗句中的“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汤滋味的超凡脱俗感,带来了异于生活的味觉体验。清香的感官感受常会给我们带来超凡脱俗、远离喧嚣、平静安详的精神美感。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点茶过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为重要。在中国,茶具以福建建安建窑黑釉盏为上乘。黑釉盏中兔毫盏最适合点茶。

因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清晰视觉效果。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

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古朴、沉稳、优雅的美感。

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

七汤点茶法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三汤后“云雾”慢升,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乳雾”。

宋人在点茶时,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挖掘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像的体现跃然而出,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宋代的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现代的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

茶道文化的哲理思考

人作为品茶的主体,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都会在品茶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特别是对茗饮意境的追求和茗理思想的理解更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家思想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在儒家的孔孟之道和道家的老庄思想中找到了生活哲理,形成了人生价值观,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特别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汉传佛教主导宗派禅宗,为中国人塑造了另一个精神世界。

茶从?形而下的器?逐渐又发展为?形而上的`道?,说明人们对茶的认识与需求有物质与精神之分。秦汉以前,茶以食用、药用为主而被运用。两汉至魏晋时期,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主流社会认同,并赋予了精神内涵。?调神和内,倦解慵除?。这是晋代杜育在《荈赋》中最早提出茶有调节精神、和谐内心的作用,从精神层面对茶进行诠释,成为中国茶道思想的萌芽。

中国茶道思想形成于中唐之际,唐代禅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云:?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出?茶道?概念,将茶从技、艺的范畴提升到精神高度。禅宗修行强调体验和顿悟,并在茶中融入其清静思想,希望在茗饮中得到精神寄托。禅宗对茶的认知在于佛性与茶性的契合,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深谙茶理,倡导以茶悟禅。他那类似口头禅的?吃茶去?,便成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禅方式。宋代僧人提出?茶禅一味?的理念,强调品茶与参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

儒家主张入世乐生的人生态度,把品茶比作品味人生的酸甜苦涩,在茗饮中体悟?修、齐、治、平?的人伦大道。唐人刘贞亮总结?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四德侧重精神作用,强化了儒家思想。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阐述了人要在茶的品饮中,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获得道德自觉。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谓茶?致清导和?,则体现了儒、道两家思想;道家思想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宇宙观,提倡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他们认为茶乃自然之物,采天地之灵气,能使人轻身去浊,在茗饮中感悟天道、人道和寻找修身养性之道。

中国茶道思想来源是多元的,中国古代文人阶层的思想观念是中国茶道思想产生的基础,儒、道、佛三家合流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茶道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和密切关系。它融合了儒家仁爱和谐、佛家自修自悟和道家道法自然等思想而自成一体,?淡泊宁静、自然和谐?正是中国茶道思想的哲理表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1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