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具神秘保健功效以及收藏保值力的安化黑茶逐渐占据大众视眼,成为名符其实的湘茶明星。中博会后,安化黑茶人气一度高涨,受到各界的热切关注。23日,中国文化报、中国贸易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就安化黑茶现象,采访了本届中博会指定专用接待茶、安化黑茶领导品牌怡清源茶业董事长简伯华。
茶为国饮,茶产业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记者:近年来安化黑茶广受消费者欢迎,怡清源作为安化黑茶的领导品牌,您能谈谈安化黑茶吗?
简伯华:1.就政治因素而言,安化黑茶是政治产品、宗教产品、也是民族团结产品。安化黑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边销茶供边疆人民饮用;抗战时期,安化茶马古道又作为抗战运输道。2.就茶文化而言,茶是国饮。茶产业是绿色文化产业,历史上虽然几经变故,依然经久不衰,它们代表了中国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茶有“三性”:人性、雅性、品性。以茶待客、三孝六礼,是人性;修身养性、怡情表志,是雅性;爱茶之人,多为爱国之人,是品性。
市场是战场,产品是武器。
记者:1996年,怡清源正式成立。您着手创办绿色茶产业,发展文化是落地点吗?
简伯华:首先,我个人对文化有浓厚喜好,茶文化是茶的灵魂。但是,做市场毕竟不等同于做文化。茶文化要落地,市场产业化才是王道,先建市场再建文化,让文化反过来促进市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92年我下定决心搞市场,96年在长沙正式创业,从商场、到商超、再到现在的互联网,先搞市场拓网络,再建茶场拓基地。步步为营,在市场的攀爬滚打中成就怡清源品牌。2001年,茶文化艺术团成立,作为怡清源对外宣传的窗口,艺术团将茶文化和湖湘文化融入表演,受到大家的肯定。前不久获得“工人先锋号”的荣誉,这在全国是唯一的。
记者:您能具体谈谈建立市场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吗?
简伯华:“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搞市场是个艰辛繁复的过程。第一,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第二,与时俱进、创新变革,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又引领需求;第三,终端很重要。怡清源的第一个终端进驻是百货商场,当时百货商场竞争相当激烈,通过层层谈判,怡清源以“做茶叶中的五星级”承诺最终取得当时长沙最大商场阿波罗的茶叶专柜专属权。改革开放后,怡清源与时俱进,进驻家润多超市,成立当时长沙第一个茶叶高端专卖店。互联网时代,紧抓机遇,又开创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市场,一定要“看准、看远、坚持”。
把握话语权,国际要与我们接轨记者:说到把握话语权,最近茶叶农残事件引发的国标混战,您是怎么看的?
简伯华:第一,中国是茶叶之祖,对于某些“中国茶叶要与国际接轨”的言论,我表示相当愤慨。1842年鸦片战争,英国掠夺中国茶叶,并不表示能抢走中国两千多年的茶道精髓,关于如何种茶、制茶、品茶等专业性问题,国际应该要与我们接轨;第二,关于农残超标事件,首先我想信息发布者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造成产业伤害,是否会给湖南800万茶农、中国一亿茶农带来巨大损失。去年的柑橘事件完全是个先例。其次,就农残标准来说,有农残不等于超标,而且农残不溶于水。所有农副产品中,茶叶可以算是最安全的。第三,就重新抢回话语权,目前我也在思考,思考我们民族企业究竟该如何做?这两年的中国奶粉事件,实际上暗示了外国企业已经把握中国奶粉市场定价权,弃食品安全不顾,奶粉民族企业等于自杀。这无疑也给所有国内民族企业敲一警钟。
中国黑茶红火世界茶叶新时代记者:安化黑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简伯华:安化黑茶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国已经错过工业革命的机会,安化黑茶不能重蹈覆辙。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能会随之流行,孔子学院等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能读懂中国文化,这也意味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第二,目前,多方对安化黑茶的支持。包括政府资金政策支持、战略风投、营销策划公司等文化力量的注入、以及医药、美食、生物等相关专家的参与研究。第三,怡清源今年三大活动:张纪中执导安化黑茶大戏《菊花醉》、中国社科院号召的“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湖南卫视即将拍摄安化黑茶电视剧《古道茶香》,将进一步推动安化黑茶红火时代的到来。
记者:关于安化黑茶的保护,您怎么看?
简伯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怡清源野针王、黑玫瑰、野尖黑茶都已经注册国家商标。同时,安化黑茶的健康发展,还需各界的共同努力,媒体的宣传很重要。所以,希望媒体朋友们不仅仅是宣传怡清源,更要宣传安化黑茶,中国茶文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在北京召开了“安化黑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
与会专家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安化黑茶”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讨论,一致认为,“安化黑茶”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要求,同意“安化黑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至此,历时2年多的“安化黑茶”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尘埃落定,“安化黑茶”成为益阳首个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填补了益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空白。
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好茶、名茶皆有出处。安化黑茶之所以在茶界维持独一无二的存在,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生长在冰碛岩环境中。
冰碛岩是什么?它能给安化黑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什么是冰碛岩
冰碛岩全称为冰碛砾泥岩,其色为灰褐,暗褐,质量重,坚而脆,内夹杂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冰碛岩区,含锌、硒等人体所紧需的微量元素特别丰富。
冰碛岩是怎样形成的
据考证,冰碛岩形成距今约7.5亿年间。当时,地球上曾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的“冰球事件”,冰期后,又发生了“热室气候”事件。这种极热和极冷的现象,便形成了稀罕少见的冰碛岩。
安化冰碛岩:世界奇观
2001年8月,中南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教授及外国专家一行来湖南安化进行地质勘测,偶然在柘溪镇肖木村发现了距今七亿年的冰碛岩层。它不仅完好保存了7亿年前的岩石纪录,而且保存了冰期之后“热室”气候事件的岩石纪录。?
安化是世界上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冰碛岩的85%以上,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
由于产生年代久远,冰碛岩亦被人们称作“长寿石”、吉祥石,已成为安化奇石,视为珍宝,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冰碛岩对安化黑茶的影响
茶圣陆羽《茶经》里面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苏轼《病中夜读朱博士诗》诗云:“崎岖烂石上,得此一寸芽”。可见,茶之上者历经烂石恶劣环境的磨练,才能产出好茶叶。这两句诗里说的“烂石”就是冰碛岩。
冰碛岩质地坚韧松疏,内含锌、硒、镁、铁、钙等数十种微量元素,所以烂石上长出来的茶树,茶叶内含矿物质丰富,营养成分充足,茶叶叶片肥厚,芳香独特,口感和其物理功效比起其他的茶叶要高出一大截,经科学实验,比不生长在冰碛岩的茶叶所含微量元素高出2倍以上。“有冰碛岩的地区必出好茶”之说正因于此。
老兵老黑茶
采用白沙溪出厂的五年以上千两茶
纯天然、纯手工,陈年珍藏
安化茶树鲜叶为原料
经冰碛岩微生物供养
以传统制茶工艺精制而成
在安化
冰碛岩是茶树育种的宝贵资源
山崖野畔,茶树不种自生
烂石“冰碛岩”
安化黑茶的好茶之根本
有效判断安化黑茶品质好坏的方法
喜欢喝茶的你,知道如何辨别黑茶的好坏吗?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有效判断安化黑茶品质好坏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纯度
纯度是黑茶发酵工艺精湛与否的重要指标,发酵的环境是否卫生、方法是否正确、发酵程度是否合适、储存环境是否理想都可以从茶汤的纯度来考量。
纯度好的茶汤喝起来是非常干净舒服的,即使是不偏好黑茶的茶友品饮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如果喝起来有异味,说明在制作的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或者是后期存放的时候被污染了。
香气
不同的原料和拼配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香气,这也是黑茶的魅力之一。渥堆工艺会使得新茶有一些?渥堆味?,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纯熟的工艺和严格的生产流程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气味,并且在两三年的转化后,渥堆味就会褪去,展现出更饱满圆润的滋味。
陈香是黑茶最基础的香气,若存储得当,经过五年以上转化的黑茶会进一步升华,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香气,例如樟香参香、药香、枣香、陈香、木香等。
滑度
滑度指的是黑茶的?油润感?,类似喝鸡汤或米汤一样的感觉,通常很滑的茶,喝过后会有一种?留下了一层油?的感觉,这个需要和?没有苦涩味所以很容易咽下去?的感觉做区分。
其实滑度也是和茶汤的厚度有关系的`,茶汤越醇厚,相应地滑度也会较为明显。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就会有?锁喉?之感。
厚度
安化黑茶的厚度,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当茶汤滑进口腔,刺激味蕾,用舌尖搅拌茶汤,感受搅拌的力量和口腔被撞击的感觉,你就会充分感受到它的饱满丰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粘稠感。
润度
好的黑茶入口喉头得以滋润,立即解除干涸之感。资深的品茗高手,极其重视喉润的特色。这个润度对于黑茶来说是必须的。
冲泡了三四泡之后的茶汤,喉咙清爽滋润,嘴巴不干不燥,咽下去之后整个肚子是温暖舒适的,这就是黑茶的润度的体现。
甜度
甜度算是品鉴黑茶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方面,好的黑茶在茶汤还未入口之时就能闻到甜香,此外,黑茶几乎没有苦涩味,因此这甜度也更加明显了!
茶汤入口之后与舌面接触就能很快感受到甜度,并且会在口腔里蔓延开来,绵长持久。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23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茎
下一篇: 根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