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茶,这一叶承载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文化方舟,随着中国这一东方睡狮的觉醒,将拉起昨日的铁锚、扬起万众一心的风帆,驶离历史的港湾,远航未来的彼岸。
向世界发出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工夫茶文化则起源于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但历史文献资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中国各地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
茶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广义,一方面是狭义,广义上来产说是指一切与茶有关的,比如茶叶种
植栽培学,茶叶生产加工学,茶冲泡技术学,茶叶营销学,及茶叶审评学等 ,而我们一般学习茶艺的
只采取狭义的,就是指冲泡一杯茶的技术与品饮一杯茶的艺术;它的步骤通常是本着,择茶,备器,候
汤,温杯,冲泡,奉茶,品饮等!
一般介绍的泡茶的步骤里多是针对绿茶的冲泡方法进行的,比如冰清玉洁。用开水再烫洗一遍原本
就洁净的玻璃杯,做到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不温不火。绿茶属芽茶类,若用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中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在开泡前
要晾水。待水温降至80度左右时再冲泡。用这样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水泡出的茶才会色、香、味俱
佳。优雅细腻用茶匙将茶叶置放于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在开泡前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
用。
高山流水。冲泡绿茶讲究高冲水,就是将水壶中的开水有节奏地注入到水玻璃杯中。慢赏细品。绿
茶的特点就是清汤绿叶。经过冲泡后的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尖尖的茶芽称为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
芽一叶称为旗枪,一芽二叶称为雀舌。先是含一小口茶汤在嘴里,不要急于咽下,而是慢慢地咀嚼细细
地回味然后咽下。这时口中会有滑、润、鲜,喉底生津的感觉才能吸收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而茶艺步骤过程中的动作茶文化礼仪却是不同,而主要的是礼仪和动作的搭配,下面就按网络上的
介绍加以探讨。茶艺步骤中的'礼仪动作、手法要求规范适度。通过一定的礼节以表达对宾客的尊敬,
从而也体现了行礼者的修养。
一、鞠躬礼: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蹲式三种。站式和坐式比较常用。鞠躬时要求双手平放大腿
两侧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
二、伸掌礼:但掌礼是在茶艺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动作,表示“请”。伸手时要求手斜略向内
凹,手心要有含着小气团的感觉,手腕要含蓄有力,并同时欠身并点头微笑。
三、捧取法:多用于捧取茶叶罐、花瓶等立式的物品。
四、端取法:多用于端取茶巾盘、茶点、茶
杯等。
五、提壶法:有侧提壶、提梁壶、无把壶、握把壶、飞天壶的手法(会用到茶道六君子)。
以上就是在表演或是给他人冲泡茶叶的时候需要掌握的茶艺步骤过程中的动作茶文化礼仪,别小看
了这个礼仪,他是倒茶礼仪的精华所在,也是体现了自身的茶艺水平和修养,同时是一种待客传统习惯
哦。
一文了解中国饮茶文化的演变
争鸣于现代
茶文化反映了东方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类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先进的栽培采制技术得以推广,我国的茶叶及茶文化再度兴起。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及茶文化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伴随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成为中国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生活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已成为国人最普遍的习俗,中国茶与茶文化已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现代泡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
变革于明清
六大茶类出现。
明朝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清代,中国茶与茶文化仍有发展,饮茶习俗相当普及,饮茶方式由煎煮变为泡饮。特别是继明朝创造绿茶、黄茶、黑茶之后,又发明了白茶、红茶、青茶的制法,完成了中国独创的六大茶类。
盛行于宋元
茶饮活动进入活跃时代。
宋朝茶达到鼎盛时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宋代流行斗茶,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流行斗茶的为生活情趣。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兴起于隋唐
唐代饮茶风俗盛行,茶成为国饮!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非常流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享受,在皇家宫殿,寺庙和知识分子中间,茶宴受到人们的赞赏。
遵循传统的严格规则,茶宴同时是一项庄重而优雅的活动。茶的质量必须很高,水必须来自公认的来源。茶具必须是珍贵的,并且品质要卓越。根据仪式,在茶宴上,仪式的负责人必须亲自混合茶或监督混合物,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此之后,应该让所有人都看到混合物,并且在品尝之前先闻然后欣赏其颜色。三转后,晚餐的客人将评判茶的质量,称赞主人的高尚品德,利用山水恬淡的环境写诗。
始于神农氏
茶作为药用食用。
根据我国的一个传说,茶是在大约5000年前由神农氏发现的,他被认为是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
神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医,并被尊为中医之父。他的贡献之一是品尝百草发现这些草药的作用,然后告诉人们那种草可以作为药用。他在穿越了许的多高山并收集了各种植物时发现了茶。
神话说神农的身体透明,因此可以看到不同植物和草药对他的影响。因为,他可以查看受影响的器官,然后立即选择那种草药可以解毒。于是他发现了名为“茶”的茶可以作为解毒剂。
起源: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
《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被称顾为“南方之嘉木”,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是流传甚广、影响很深的古老传说。
发展:
魏晋南北朝(222-589)
三国东吴时期出现“以茶代酒”;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南北朝“茗粥”或与中药配伍。
兴于:
隋唐(581-618)
唐代饮茶风俗盛行,茶成为国饮,陆羽《茶经》定标准,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对中国茶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盛行:
宋元(960-1368)
从传统的紧压茶类,逐步改为生产末茶、散茶。茶饮活动进入了活跃时代,开始出现许多茶馆文化,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变革:
明清(1368-1911)
六大茶类出现,饮茶的步骤也由繁入简,茶叶的生产、销售等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
争鸣:
民国到现代(1912~至今)
中国茶叶进入了从传统茶叶向现代茶叶发展的时期,扩大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名优茶大比重逐年上升。
作用:
药用:解击之功效
食用:茗粥之饱腹
饮用:品茶之盛行
风俗:婚嫁祭祀等
形式:
煮茶:陶壶 紫砂壶
煎茶:风炉等24器
点茶:建盏 茶筅等
泡茶:盖碗 紫砂壶等
工艺:
晒青:魏晋南北朝
蒸青:唐朝
龙团凤饼:宋朝
蒸青散茶:宋元
炒青散茶:明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24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大别山区茶树冻害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