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广东潮人喝茶文化习俗

茶百科 2023-11-17 19:11:35

广东潮人喝茶文化习俗

客来敬,以茶示礼。饮工夫茶是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从中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茶满了客人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的手被烫,有时还会因手受烫而致使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茶冲好后,冲茶者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便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部就班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敬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擦盘”

客人喝茶提杯时不能任意把杯脚在茶盘沿上擦,茶喝完放杯要轻手,不能让杯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嫌弃”

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客人嫌弃这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二冲茶叶

主人冲茶时,第一遍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

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让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

潮州人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等原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这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起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

主人冲茶待客,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主人之谊;二是由于上面的意思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着,故有“某人无茶色”的说法。

潮州拳馆里的茶规潮州拳馆(也称武术馆)里的工夫茶,有其传统独特的茶规。

拳馆的工夫茶,一般设左、中、右三杯,以待客人。左边的称为主人茶,中间的称为老爷茶或叫师傅茶,右边的称为客人茶;主人敬茶,客人必须要拿右边那一杯,如果客人茶被人先拿了,须借左边主人茶移到右边客人茶位置上,然后再饮。切不可端拿中间那杯老爷茶,若是进馆就饮老爷茶,此属不尊重主人,有意闹事之意;再者端茶杯时,杯脚切不可擦茶盘,若擦茶盘,一场比试顷刻到来。

潮汕功夫茶的茶文化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功夫”,本为茶名(一种中等茶),后演化为烹茶方法。《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汕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工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工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工夫茶
特点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用半发酵的乌龙、奇种与铁观音,不必要上等茶,茶叶远没有茶具讲究。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12件为常见,如12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8件为精品,或4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
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
治器——冲茶前的准备工作,从起火到烧开水,冲烫茶具;
纳茶——将茶叶分粗细后,分别把茶叶装入茶壶,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细者置于上,茶叶不可装得太满,仅七八成即可;
候茶——讲究煮水,以“蟹眼水”为度,如苏东坡所说,“蟹眼已过鱼眼生”,初沸的水冲茶最好;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冲坏;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什么叫广东茶文化?

广州人的饮早茶是广东茶文化的重要体现。据说广州的早茶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广州出现了许多只收两厘钱的廉价茶馆,人称“二厘馆”。这种茶馆一般只有茶桌三四张、凳子若干条,陈设比较简陋,饮茶者也多为底层普通人。茶馆里有点心出售,当然也是价格低廉。“二厘馆”里售卖的这种廉价点心,据说就是广州早茶文化的源头。

既然是“饮早茶”,那么有多早呢?清晨四五点钟,茶馆的店门一开,客人便会络绎不绝,甚至转眼间就会座无虚席。广州早茶文化之“早”,堪称奇观。

清代的广州早茶,点心种类比较单一,一般就是蛋卷、酥饼之类,往往由茶客自取,吃完结账。到了民国时期,增加了各种富有岭南特色的糕点,如豆沙包、叉烧包、干蒸烧麦等。清末民初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还出现了面包、蛋糕等洋味点心。在广州的茶馆,有一种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流传下来的礼俗,就是当服务员端上茶或者点心时,如果是当地的客人,则一般会用食指和中指在茶桌上点几点,表示感谢。关于这个礼俗的传说,不知道真假,但这个礼俗已经在港澳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交圈广泛流传。不过,不知道这个礼俗的外地茶客,自然就不会这么讲究了。

广州人饮早茶,上班一族是作为早餐的,吃完就去忙着养家糊口了。有的是作为消闲的,这类人大多为那些上年纪的人,他们往往来得最早,离去最迟,从早上茶馆开门可以一直坐到早茶“收档”。

有早茶,自然就有午茶和晚茶。午茶和晚茶时,大都有节目演出,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吃点心,一边欣赏歌曲、戏曲等文艺演出,悠哉乐载也。广州的“三茶”以早茶最为热闹,最具特色,到广州去的话,不能不体验广州人的“饮早茶”。

茶香浓郁的广东饮茶文化,你知多少?

  广东茶文化是中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汉族社交饮食习俗。广东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那么,广东中的 饮茶文化 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广州人爱“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广东人喜喝茶,如同北方人爱喝酒,拼的是一种文化。在北方,作客时,朋友必会以珍藏之美酒招待;而在广东,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

  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东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

  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广东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饮茶最早、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广州是茶叶之路的起点,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叶就连同黄金、玉帛等商品经由广州出口到印度等亚洲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国最早的通商口岸,经济最前沿的开放城市,广州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蕴深厚。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洛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

  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

  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收市,有的通宵营业。一般地说,早茶市最兴隆,从清晨至上午11时,往往座无虚席。特别是节假日,不少茶楼要排队候位。饮晚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在夏天,茶楼成为人们消夏的首选去处。不过,广州人在闲暇时也以在家里饮“功夫茶”为乐事。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手指压实,据说压得越实茶越醇。

  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27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