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糍粑、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每个客人,再次说:请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饭了,就连同碗筷递还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气,劝你再吃一碗时,你就说:我只吃一点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里放些米花和黄豆。侗家的这种吃油茶礼俗,即文明,又礼貌。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甜香酥脆,喝入肚内填饥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饮料。
茶是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古人说得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人,饮茶的习惯与爱好也有所不同。世界上茶俗千差万别,因地而异,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茶发源于中国,理论上讲,世界上所有品种的茶,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云南原生茶树的派生或变种后代。但是,同样的茶,喝起来时就大不一样了,即使是采摘自同一茶山的茶,不同的厂家会按照不同的工艺加工,而不同地方的饮者,更是发明了形形色色的`茶俗。
如果不经介绍或说明,按一个地方的习俗喝茶,完全有可能被另一个地方的人误认为是喝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藏族人在茶里加盐加酥油,而英国人往茶里加奶加糖;北方人端着大碗喝茶,而南方人偏好用小如核桃的功夫茶具品饮;江浙人喝绿茶唯恐不新,而云南普洱砖茶但求其陈。
仅在中国,茶俗门类之多,就不胜枚举。东南西北,几十个民族,大家虽然都爱喝茶,但是在茶叶、茶具以及冲饮形式等方面,却大相径庭。云南白族的三道茶,与湖南的擂茶就完全是两码事。广州人叹早茶,与成都人泡茶馆也判若云泥。
在中国,待客时泡茶是年少或位低者的差事,尊者长者只需道一声:“上茶!”就已尽了主人之谊。而在西方,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喝茶,尤其是有客人时,主妇一定要亲自动手,即使是贵如当今英国女王,据说在接待身份相当的来宾时,也是要降尊纡贵,亲手冲泡一壶好茶的。
茶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必不可缺的角色,因此,茶俗也就往往渗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原则。不止一个民族有这样的习俗:少女用茶来表达个人感情,以茶为礼定终身。而在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饮茶时的种种形式与意蕴,也常常是用语言所表达不了那么含蓄又优雅的。
比如,广东兴起的以指叩桌表示对为自己倒茶者的谢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别人为你倒茶时,曲指轻敲桌面,既表示注意到了热茶正倾入茶杯,“但倒无妨”,又含有致谢之意,相当于说“这厢有礼了”。与此同时,宾主尽可以谈笑自若,话该说什么就继续说什么,不会因倒茶的客套而打断话题。
各地的茶俗有一些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因为时与境迁,社会环境变了,当初茶俗所包含的意味,如今已成无本之木,也就难以为继了。比如,过去讲“茶满欺人”,今天虽然也仍讲“酒要满,茶要浅”,但如果偏偏倒茶时热情过分而满了杯,也不会有任何其他误会发生。
当然,也有不少茶俗仍然有现实生命力,比如端茶送客,是旧时代大户人家的规矩,今天人们待客,当事谈完话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往往也会问一句“再喝杯茶吧”,委婉地表达送客之意。这总比直截了当地说:“没什么说的了吧?时候不早了,该走了吧?”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
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
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茶的精神无处不在体现着,不管是邀请的人还是受到邀约的人,都是会通过茶对茶会十分的重视,彼此之间也是会互相的尊重,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的相处。
参考文献:
1.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2.黄时鉴:《关于茶在北亚与西域的早期传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博克舍编,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28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疆维吾尔族香茶
下一篇: 思茅民间的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