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经提梁在现代是把传统而经典的壶型,对于这把壶的一些历史也备受学者与紫砂爱好者的关注,在南京博物馆就有一把出土最早的紫砂壶吴经墓紫砂提梁。
这是一把老壶,说它老,不只指它的泥质、造型和工艺。对一件老的器物,收藏界往往众说纷纭,众口难调。而这件老东西却得到了藏界的公认。为什么?因为它曾是一个古人的陪葬品。1533年,那个人死了,把这壶也带进了墓中。433年后,也即1966年,这座墓被考古,这把壶也重见了天日。于是,出现了紫砂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制作时间最早的紫砂壶。
说到这件壶,就不能不提它曾经的主人。他是明正德年间的司礼太监,一个没有品德为非作歹的家伙。他最为世人知晓的恶行,是在1519年明武宗皇帝南巡前夕,在扬州矫传圣旨,占房舍霸土地强抢民女,这件事干得格外离谱,一时之间扬州城内拉郎配风行,要不是扬州的地方官据理力争,这位太监还不知要败坏到什么地步。不过他后来的日子也不好过。武宗皇帝死后,新上任的嘉靖皇帝极不信任太监,恰好有人参了这坏太监一本,于是皇帝把他从北京远远的打发到南京来了,让他在南京孝陵卫当差,看护皇陵。因此他死后就葬在了南京中华门外大定坊。他的名字叫吴经。
吴经是坏人,可陪葬他的这把壶却是好壶。
吴经墓提梁壶的胎质近似于缸胎。葫芦状钮、圆形平盖、矮颈、丰肩,圆腹,腹下部内敛,平底。在弯流与壶身相接处贴以四瓣柿蒂纹饰,“柿”与“事”谐音,四瓣柿蒂有事事如意的寓意。此处贴柿纹,一是为了美观吉祥,另一个作用是掩盖流与壶身相接的痕迹。壶身上方的提梁,类似于明代家具中罗锅枨的形状。与流相对的提梁下端内侧有一个突出的圆环,是用来系住壶盖以免滑脱的。壶盖很有特点,反面嵌十字交叉的泥条,不像后期的壶盖以圆形墙圈式子口与外口相合。这种十字盖可以看作是早期制作的特征。壶的内壁厚薄不一,可以看出早期制壶工具十分简陋,而且泥片镶接的技术还未出现。此壶体量较大,应该仍是用来煮水用的。
另一方面,这把壶的外表颜色深浅不一,这是由于早期制壶条件有限制,烧制时温度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壶与缸坛同在一个窑里烧造,容易形成火疵,沾染釉泪。同时,在壶流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竹刀刮抹的痕迹,这些印迹都生动地说明了紫砂制作的演进,对研究和考证明代紫砂器具有范本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0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经常喝普洱茶的女人十大好处】
下一篇: 健康的饮料---药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