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好秀美!好清幽!好一股超凡脱俗之气——反复吟哦,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是一首优美的景物诗,这是一帧超脱尘世喧嚣的田园风光画,又仿佛是一幅隐约可见的隐居高士的素描。
湖阴先生,名杨德逢,是王安石居金陵(南京)时的邻居。
前两句写的是这位高士的庭院景色。茅檐指庭院,静即净。庭院洁净无尘,在这绿满稻田的多雨而易生苔藓的初夏季节,都没有青苔生长;花木成畦栽种,把庭院装扮得美景如画。以无苔而显庭院之净,以成畦而显示花木之多,着笔不多而形象毕出。这无苔的茅檐、成畦的花木皆出自主人的“长扫”与“自栽”,它说明主人按自己的心境来创造他的生活环境,而生活环境又正反衬出了主人的气质与性格。这“长扫”、“自栽”四字,就把静止的景观动态化、人格化了,使状景与写人融而为一。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有名例子,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闼,是宫中的小门,排闼即推门之意。弯弯的流水绕田而过,护卫着翠绿的稻苗;对峙的两山宛如推门而入,把青青的山色送入主人的眼帘——这诗句多么优美、形象,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奇妙、独特。水本无情地流动,诗人却写它犹如慈母怀抱着幼儿一般环护着稻田;山本无意而静立,诗人却写它推门而入,有意送青来。这“护田”和“排闼”,“绕”和“送”,就把原本无生命、无情意的山和水拟人化而付与情感了。这“情感”当然是诗人自身的感受,审美活动本来就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对象的体味与“改造”。山有情,水有意,喜爱这乡间的高士,正源于高士钟爱这澄净、幽美“而无车马喧”的田园景色,在“有情”的山水中透出了主人的情怀,高士的形象在这里也就呼之欲出了。
宋人喜“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作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沧浪诗话》)。王安石正是开创这种风气的大家。此诗中的“护田”和“排闼”都出自《汉书》,以“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而为后世不少诗家所赞赏。“护田”出自《汉书·西域传序》: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排闼”见《汉书·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沉溺于用典,“资书以为诗”,脱离生活,并不是作诗的正道。王安石的不少诗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个弊病,而这首诗的用事则是比较成功的。“护田”、“排闼”出典虽较生僻,但用到此诗中却恰当地突出了山水的形象,对于不知典故出处的人,也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驱遣灵妙,运化无痕,“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应该说这是难得的。
通读全诗,我们仿佛看到湖阴先生倚锄停帚,笑对幽静秀美的山水而怡然自得,景中有人,人溶于景。试想以这样悠逸的诗句题写于隐逸林泉的高士之壁,岂非处处切合,恰到好处。
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又曰: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又曰: “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曰: “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 (惠洪《冷斋夜话》卷五)
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之类,皆汉人语也。此法唯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此不过摘字,与《汉书》原意无关,亦盖偶合耳。石林所称,实皮肤之见,此诗佳处决不在此。《韵语阳秋》(卷二)谓以樊哙排闼事对护田,岂护田亦有所出邪?盖以《西域传》所言护田与此诗无关耳。又谓有人称五柳庚桑为的对,荆公谓庚亦是数,乃好事者之说,荆公未必有此意。其说是也。《能改斋漫录》(卷八)谓所盖本五代沈彬诗: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又本许浑诗: 山形朝阙去,河势抱关来。案:此亦句法偶同耳,未必有意效之也。(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册)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买茶的几个禁忌你知道吗,
下一篇: 春茶与秋茶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