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武夷岩茶的民间传说

茶百科 2023-11-18 03:50:46

武夷岩茶的民间传说

1.美丽动人说

①贡茶珍品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回庙中。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让秀才喝下去,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舒张,片片绿叶红镶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一股带有桂花的清香味沁心透肺,啜了几口,立觉腹胀消退、精神爽快。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离开了京城,回武夷山天心庙还愿。与天心庙方丈相见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和状元一同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了,而且比没有病之前更加健康、美丽。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②“仙人”所赐

很久以前,天上一位掌管茶事的大仙,听说武夷山不仅景色奇秀,还到处生长茶叶,且是人间茶之珍品,因而一天正好没有什么茶事,就产生了去游武夷,品岩茶的想法,行前大仙就盘算了:我怀揣几颗天茶茶籽,如凡间真有好茶,何不换几颗茶籽带到天上来种。

大仙腾云驾雾,看到武夷山秀丽的山水,心怀喜悦,很快飘落在天心寺门前,入庙见到方丈。方丈一面与他寒喧,一边请小和尚上茶。茶仙连喝了三杯岩茶,细品其滋味,觉得它确实名不虚传;但认为不如天上的茶叶好。对茶叶的评价,茶仙只是想在心里,没好意思向方丈言明。就起身辞别方丈,去欣赏武夷的景色了。当他来到九龙窠见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暗自赞叹道:“好一个卧龙伏虎之地”。心想,应该为这美好的山水锦上添花才是!于是,他就从锦囊中拿出九颗茶种,洒在九龙窠的山腰上。不久,这九颗茶种吮吸着九龙窠的碧水丹山的甘露,发芽、生根、竟长得根深叶茂。终于,有一天被天心庙的老方丈发现了这九株奇异的茶树,连忙指派得力小和尚采制茶叶,加工好后,烧水泡饮,顿觉耳聪眼亮,提神益思,轻身换骨,其功若神。以后当地的老百姓有谁生病,他就赠送几片茶叶,冲泡服用后无不灵验。就这样,向老方丈要茶叶的人越来越多,而茶叶数量又有限。于是,老方丈就把天心庙里的灶心土挑来培在根上精心培育,没想到适得其反,茶树不仅没多长叶片,而且被灶心土烧死三棵,老方丈伤心极了,以后再不敢做拔苗助长的傻事了。从此以后,剩下的这几棵茶树一直生存到现在,它就是“大红袍”茶的老“祖宗”。

2.罗汉有心获“鸡冠”

明朝年间,武夷慧苑寺有一位僧人。他为人善良,待人接物总是笑嘻嘻的,人们称之为“笑脸罗汉”。

笑脸罗汉除了念经诵禅外,就是专心管理茶园,经他细心培育的茶叶,长势茂盛,葱郁喜人,经他采制的茶叶香气扑鼻,味醇爽口。寺庙附近的茶农常常请教笑脸罗汉种茶制茶的事。

一天清晨,笑脸罗汉来到火焰岗茶园锄草,突然他看见一只凶猛的山鹰要捕捉金鸡的幼子,母白金鸡奋力抗击,被山鹰击伤。笑脸罗汉急忙跑过去,救护了小白金鸡,但母白金鸡却因伤事过重而亡。笑脸罗汉连忙合掌念道:“阿弥陀佛。”他把那白金鸡埋在茶园里。

第二年春天,奇事出现了。埋金鸡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叶子淡白色,片片叶子往上向内卷起,形似鸡冠,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十分诱人。笑脸罗汉连忙回村呼唤乡邻前来观赏。他把那株茶树的叶子采下,带回庙里细心制做,茶叶条如搓紧的绳索,弯曲如一条乌黑的龙,油光发亮;尖端的头好似蜻蜓,香气扑鼻,满室生香,他把茶叶放入杯内,用热水冲泡,略待片刻,掀开盖子,一股清幽的兰花香气直透肺腑。饮后更是妙不可言。笑脸罗汉高兴得取出精制的锡罐,把茶叶盛装起来,放在干燥地方,视为珍宝。

2.老农喜捡“铁罗汉”

“铁罗汉”是武夷“五大名丛”中历史最悠久的名茶。相传宋朝某年,王母娘娘选择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在武夷山幔亭峰上盛宴款待五百罗汉,以嘉奖五百罗汉在人间降魔消灾,普渡众生的善举。

王母娘娘的幔亭宴非常隆重。酒宴上有龙肝、凤髓等,五百罗汉开怀畅饮,与凡夫俗子一样借此良辰美景,闹个一醉方休。

散席时,五百罗汉都成了醉仙,其中那位管茶的罗汉醉得更深,在途经慧苑坑上空时,不慎将手中茶枝折断,这茶枝是佛祖如来授予他管茶的权杖,一旦折断其罪不小,他想把折断的茶树接起来,但没有这个法力,急得捶胸顿足。几个路过的罗汉拉着管茶罗汉回头去求王母娘娘,因走得太急,又将折断的茶枝碰落凡尘,掉在武夷山慧苑坑里,结果被一位老农当作柴火捡了回家,管茶罗汉连夜托梦给老农,并嘱咐他要将茶枝栽在慧苑坑中,并教老农如何管理,如何采茶、制茶。

老农按照梦里罗汉的嘱托和所传授的方法,结果所制的茶其芳无比,并能治多种疾病。乡亲们把老农所种之茶命名为“铁罗汉”,从此,“罗汉赐梦插枝成茶”的故事从宋代至今在武夷山流传了数百年。

3.金龟落脚牛栏坑

武夷山有一年下了场大暴雨,雨点有黄豆那么大,打得满山满岭树木哗哗作响,闹得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岩的鸟兽都不得安宁。

飘泼的大雨刚停下,永乐寺的一个和尚就出来巡山了。他来到一个高坡上见到宝国岩那方向有一个绿蓬蓬、亮晶晶的东西在蠕动着,顺着雨水冲刷出来的山沟泥路,慢慢朝着坡下永乐寺的地界牛栏坑爬去,爬到坑边就斜着身子不动了,像个爬累了的大金龟趴在坑边喝水哩!小和尚觉得惊奇,就顺着那条山沟泥路走近看,原来是一棵从宝国岩流来的茶树!再看这茶树枝杆粗,叶子厚,绿得油光闪闪,那张开的满树枝条,相互交错织成一格格的似龟纹远看更象是个大金龟,小和尚喜煞了,连忙回寺里报喜。和尚们听说后惊喜连连,就跟着方丈一路上敲响木鱼磬钹,念着佛经来到牛栏坑朝茶树参拜,祷告茶神保佑茶树旺盛。象供奉财神爷那样侍候茶树,好让它为寺里添财进宝。

再说牛栏坑地处幽深山谷,日照较少、适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加上那泉水从岩壁上带来腐叶败草,堆在树根上,日久就沤成了肥料——所有这些,正合“金龟”的生长环境,因它像只金光闪闪的大龟,又活在水边,人们就叫它“水金龟”了!

武夷大红袍的传说

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
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饮用法:
投茶量约为茶器之二分一左右。
茶壶及茶杯用90度之沸水冲洗后,将茶叶放入壶中,再冲入90度之沸水,将茶叶冲洗一次。
用85度开水注入壶内,焗泡5秒,然后注入茶杯享用。
第二泡用85度开水,焗泡10秒后享用。
第三泡用85度开水,焗泡20秒后享用。
效能:清热去暑,去脂肪,去火清肝,防衰老。 大红袍(岩茶)的冲泡
备器:对于大多数乌龙茶来说,基本上都适合盖碗和紫砂壶冲泡。
洁具
这一环节对于大红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须把冲泡器(盖碗或紫砂壶)内外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经过几次用心的试验,这都很好完成。
赏茶
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置茶
置茶时,动作要快,尽可能地保持冲泡器的温度。
洗茶
大红袍的外形不像铁观音那么紧结,所以这个洗茶过程可以简单一些。入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洗茶水倒出来。还是不建议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入品茗杯的做法。
冲泡
在岩茶的冲泡中,高冲显得非常重要。高冲时,最好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出汤
大红袍的冲泡其实简单,先是放松,然而抱着愉快,喜悦,与老友重逢似的感觉去感受茶。行云流水似地拿起盖碗,出汤,OK。完成了,感觉自己像个艺术家一样的完成一幅作品的酣畅淋漓。这泡茶汤肯定会让你的五脏六腑都服贴了。
分杯
把茶汤均匀地倒入各闻香杯中,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闻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
闻香
因为大红袍的香高,在冲泡过程中,都会有满室生香的效果,将品茗杯及闻香杯一起放置在客人面前,把闻香杯中的茶倒入品茗杯中,双手搓动闻香杯,微微闭上眼睛深呼吸(品茗杯在右,闻香杯在左)
品茶
因为大红袍名声在外,所以很多人喝茶的时候都会有点迫不及待的。这时候其实还是要把心情放平和,有欣赏,玩味之感,缓缓吸入茶汤,慢慢体味,徐徐咽下。稍静,感受喉头及下腹的感受。
名茶揭秘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
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1925年前是孙中山,1927年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军人看守过,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
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

谁知道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说来历、还是它的历史吗

大红袍介绍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入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
  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入来武夷山时,也是由陈德华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3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从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各有其特点,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白鸡冠茶树本身特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鬼洞,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则是生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传说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树旁刻了“大红袍”三个字,当时在武夷山仅此茶树刻有名字,传有一达官贵人为了能得到大红袍真品,曾在离大红袍茶树不远处盖了一座小木屋住入看护(小木屋前几年失火被烧),以便在采制过程全程跟踪监督,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为保护大红袍可谓用心良苦。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许多传言都无法证实除九龙窠半山腰的几株大红袍外,还有其他大红袍存在。事实上,目前武夷茶区还未听说有不同品种的大红袍存在。从品质验证大红袍为茶王当之无愧。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对武夷山众多名丛进行品质筛选、鉴定,最后首推大红袍。
  近几年武夷茶区新开采的大红袍茶叶品质大多反映出该茶种种质特征优异,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间多雨天气的情况下,各地种有大红袍的茶农大多认可其品质。其中有一位专家制作闽南型乌龙茶的茶人,第一次采制完大红袍就惊叹其品质的优异。

古谚丨大红袍名字的由来, 有哪些典故?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岩骨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些历史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传说很久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的老婆婆,有一年大灾,一位病危的老人倒在老婆婆门外,被老婆婆救下,老人醒来后,为表示感谢,将自己的龙头拐杖送给老婆婆,还拿出了一粒种子,要老婆婆去种在屋后,随后就腾云而去。老婆婆觉得这是仙人指示,便依言去做。

不久,种子发芽,长出茶树,用采摘下来的茶叶制成茶,能治百病,老婆婆把茶分给了乡亲们,大家都很开心。后来,这件事给当地官员的知道了,便派人来抢这株茶树,这时,仙人送的龙头拐杖突然发威,击倒了来抢茶树的人,又变成一片红云,载着茶树飞到半山腰,这棵茶树在山上,一变二,二变三,长成了三株,就是后来的大红袍。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无法医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来寻找了,在找寻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感谢太子救命之恩,于是问太子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太子就将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诉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太子将茶叶带回京城让皇后饮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话说古时有一位上京赶考的穷秀才,路过武夷山时却病倒在路上。幸而天心庙的老方丈发现了他,带他回庙,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秀才的病才好了。

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一个春日,状元身穿皇帝御赐的大红袍,回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击鼓鸣钟,召集大小和尚,和状元一起到了山上的茶树下焚香礼拜,状元还把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

这时,奇迹发生了,大红袍掀开后,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都说是大红袍染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

几个传说,尽管内容不同,表达的却都是从善惩恶、茶能治病的主题。大红袍虽然未必能像传说中那样包治百病,但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却是事实。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大红袍属于温性茶,在这两个季节饮用对身体很有好处,能够帮助身体蓄积阳气,御寒暖胃,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而且大红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补充人的水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常喝大红袍能保持肌肤水润不干燥,让每一个爱美的你即使在冬季也能水润动人。

有关茶的典故

洞庭碧螺春
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上,出产一种"铜丝条,螺旋 形,浑身毛,吓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据清王彦 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初未 见异。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 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吴俗 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土人采茶,悉置怀间,而朱元 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己卯,车驾幸太湖,改名曰 碧螺春。"

说起碧螺春茶的来历,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是说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 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欢唱歌,又 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子,唱起歌来像甘泉直泻,逗得 大伙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 上的一个小伙子,名叫阿祥。这阿祥长得魁梧壮实, 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为人正直,又乐于助人,方圆 数十里,人们都夸他、爱他。碧螺常在湖边结网唱歌, 阿祥老在湖中撑船打鱼,两人虽不曾有机会倾吐爱慕之情,但心里却已深深相爱,乡亲们也很喜欢这两个人,因为他们给乡亲们带来幸福和欢乐。

有一年初春,灾难突然降临太湖。湖中出现一条 凶恶残暴的恶龙,狂风暴雨,兴妖作怪,还扬言要碧 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 安宁。阿样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保护洞庭山人民的 生命安全,也保护心爱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难! 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渔叉,悄 悄潜到西洞庭山,见恶龙行凶作恶之后正在得意地 休息,阿祥乘其不备猛窜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把手 中渔叉直刺恶龙背脊。恶龙受了重伤,挣扎了一下, 就张开血放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扑来。阿祥高举渔叉勇猛迎战,于是一场恶战展开了,从晚上杀到天明,从天明又杀到晚上,杀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迹,直到斗了七天七夜, 阿祥的鱼叉才刺进了恶龙的咽喉,这时双方都身负 重伤,精疲力竭了,恶龙的爪子再也拾不起来,而阿 祥的鱼叉也举不动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过去。

乡亲们怀着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拾 了回来,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绞,为了报答阿祥救命 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进自己家中,由她亲自照料。 碧螺姑娘千方百计为他治疗,日夜陪伴在床边,细心 加以照料,当阿祥痛苦的时候,还轻轻地哼着最动听 的歌。可是,阿祥的伤势仍一天天恶化。阿祥知道碧 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边,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话要向姑娘倾诉啊,可是虚弱的身体使他说不出话来, 他只能用无限感激的目光凝视着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万分,她在乡亲们的帮助下, 访医求药,仍不见效。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搏斗过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 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和恶龙搏斗的见证,应该把 它培育好,让以后的人们知道阿祥是如何为了人民 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牺牲的!接着就给 小茶树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后她每天跑去看看, 惊蛰刚过,树上就长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 爱,在寒冷的气温下,碧螺怕芽苞冻着,就用小嘴含 住芽苞,这样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后,芽 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叶。姑娘看着这些 嫩绿的芽叶,自言自语地说:"这棵茶树是阿样的鲜 血滋润的,是我会唱歌的嘴含过的,何不采些回去给 阿祥喝,也表达我的一番心意。"于是采摘了一把嫩 梢,揣在怀里,回家后泡了杯茶端给阿祥。说也奇怪, 这茶刚倒上开水,就有一股纯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 心脾,阿祥闻了精神大振,一口气把茶汤喝光。香喷 喷、热腾腾的菜汤,好像渗透到了他身上每一个毛 孔,感到有说不出的舒服。他试着抬抬手,伸伸腿,惊 奇地说:"好怪啊!我简直可以坐起来了!这是什么 妙药,真比仙丹还灵呢。"姑娘见此情景,高兴得热泪 直流,也来不及拿竹篮盛器,飞奔到茶树边,一口气 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已的体温使芽叶萎 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轻轻搓揉,然后泡给阿祥喝。如 此接连数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终于坐起来了,拉着姑娘的手倾诉自己爱慕和感激之情,姑 娘羞答答地也诉说自己对阿祥的敬爱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 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憔悴 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怀里,带着甜 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 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繁殖培 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 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二是说很早以前,东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种奇异 的香气,人们误认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 位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刚走到 半山腰,确闻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惊奇,就朝山顶 观看,看来看去没有发现什么奇异怪物,为好奇心所 驱,她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来到山峰顶上,只见在石 续里长着几棵绿油油的茶树,一阵阵香味好像就从 树上发出来的。她走近茶树,采摘了一些芽叶揣在坏 里,就下山来,谁知一路走,怀里的茶叶一路散发出 浓郁香气,而且越走,这股香气越浓,这异香薰得她 有些昏沉沉。回到家里,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从怀 里取出茶叶,但觉满屋芬芳,姑娘大叫"吓煞人哉,吓 煞人哉!",一边撮些芽叶泡上一杯喝起来。碗到嘴 边,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满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润 头清;三口下咽,疲劳消除。姑娘喜出望外,决心把宝 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第二天,她带上锄头,把小茶 树挖来,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脚下,加以精心培育。几年以后,茶树长得枝壮叶茂,茶树散发出来的香 气,吸引了远近乡邻,姑娘把采下来的芽叶泡茶招待 大家,但见这芽叶满身茸毛,香浓味爽,大家赞不绝 口,因问这是何茶,姑娘随口答曰:"吓煞人香。"从 此,吓煞人香茶,渐渐引种繁殖,遍布了整个洞庭西 山和东山,采制加工技术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现今 具有"一嫩三鲜"(即芽叶嫩,色、香、味鲜)特点,碧绿 澄清,形似螺旋,满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于吓煞人香怎么改名为碧螺春?据说是皇帝 下江南时,品尝此茶,见其香气芬芳,味醇回甘,碧绿 清澈,爱不释手,因"吓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赐名为 "碧萝春"。以后因其形如卷螺,又称"碧螺春"了。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按山势高低,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产区。紧邻齐头山的金寨县齐山、响洪甸、鲜花苓,六安市黄涧河、独山、龙门冲,霍山县诸佛庵等地,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区为内山瓜片产地,茶树多生长高崖石隙,山涧峡谷,终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茶叶品质优异。除此都属外山瓜片产地。瓜片产区茶园面积为1333余公顷,历年产量25万千克左右。六安瓜片产量以六安市最多,占总产量80%以上;品质以金寨县齐山、黄石、里冲、六安市黄巢尖、红石等地为最佳;“齐山名片”(又叫齐山云雾瓜片、金寨名片)为六安瓜片之极品。齐头山一带,原属六安故称六安瓜片,1954年建响洪甸水库时,齐山、响洪甸、鲜花岭地域划归金寨县管辖。

片茶产区地处大别山北麓,属淮河水系,海拔一般在100-600米。由于流水切削作用,地貌出现了多种景观,有深山、盒地、低山、丘陵。内山区林地多,耕地少,茶园坡度多在25度以上,外山区与丘陵相接,峰园坡缓,耕地面积较多。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总体温和,但各地温差较大,雨量适中,却分配不匀,光照充足,无霜较长。

齐头山属大别山支脉,一是云山,海拔804米,顶方四平,故曰齐头山。山体为花岗岩构成,林木葱翠,流泉水瀑,云雾笼罩。山中有水晶庵、中庵、白云洞、龙潭、雷公洞、蝙蝠洞、观音岩、童子洞、魁子岩诸胜迹。《六安县志》曰:"在齐头山,峭壁数十丈,岩石覆檐,中空数韫,境极幽雅,又上二三十里为中庵,相传为梁僧志公说法处,产仙茶数株,香味异常,今称齐头山茶,口味最美,商人争购之。

武夷岩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东南”之誉,自古以来武夷山之所以蜚声中外,除碧水丹山、风光奇秀外,还在于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所珍爱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诗云:“年春自动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西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苏东坡赞武夷岩茶的诗中写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绝代佳人,确是生花妙笔。武夷岩茶之所以闻名天下,声誉日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独处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岩韵”。

什么是岩韵?初品着感到玄妙莫测,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 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林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赏茶一文中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见“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门。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艺如下:

恭请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
焚香静气 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
丝竹和鸣 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叶嘉酬宾 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
活煮山泉 泡茶用山溪泉火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孟臣沐霖 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 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悬壶高冲 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
春风拂面 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
重洗仙颜 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
若琛出浴 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
玉液回壶 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茶水更为均匀。
关公巡城 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 壶中茶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三龙护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鉴赏三色 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
喜闻幽香 即嗅闻岩茶的香味。
初品奇茗 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 即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
品啜甘露 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指岩茶。
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
领略岩韵 即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
敬献茶点 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
自斟漫饮 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欣赏歌舞 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品茶则吟诗唱和。
游龙戏水 选一条索紧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恍若乌龙在戏水。
尽杯谢茶 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艺中便于表演的为18道:即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东南”之誉,自古以来武夷山之所以蜚声中外,除碧水丹山、风光奇秀外,还在于它茶武夷岩茶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之奇而奇。”
武夷岩茶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所珍爱的奇茗。宋代文豪范仲淹诗云:“年春自动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西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苏东坡赞武夷岩茶的诗中写道:“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把武夷岩茶比作绝代佳人,确是生花妙笔。武夷岩茶之所以闻名天下,声誉日隆,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独处岩骨花香之胜地,品饮时有妙不可言的“岩韵”。

什么是岩韵?初品着感到玄妙莫测,不好琢磨,高明的茶师把武夷岩茶的“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

香:武夷茶的香包括真香、兰香、清香、纯香、表里如一, 曰纯香;不生不熟,曰清香;火候停均,曰兰香;雨前神具,曰真香,这四种香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茶香清纯辛锐,幽雅文气香高持久。

清:指的是汤色清澈艳亮,茶味清纯顺口,回甘清甜持久,茶香清纯无杂,没有任何异味,香而不清是武夷岩茶种的凡品。

甘:指茶汤鲜醇可口、滋味醇厚,回味甘夷。香而不甘的茶为“苦茗”。

活:指的是品饮武夷岩茶时特有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在“啜英咀华”时须从“舌本辩之”,并注意“厚韵”、“嘴底”、“杯底流香”等。

正因为武夷岩茶具有”清、香、甘、活”,妙不可言的“岩韵”,所以蜚声四海,誉满九州,林古往今来的茶人爱的如醉如痴。

清代才子袁枚在武夷赏茶一文中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可见“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是感悟武夷岩茶之“活”的不二法门。

安溪铁观音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 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33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